图书介绍

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
  • (美)史密斯编著;李连捷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020501
  • 出版时间:1988
  • 标注页数:45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壤系统分类概念的理论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土壤分类1

目录1

1.1 土壤的定义2

1.2 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4

1.3 《土壤系统分类》用于土壤调查10

1.4 制图单元与分类单元18

1.5 分类的逻辑24

1.6 《土壤系统分类》的基本原则30

1.7 用来发展《土壤系统分类》的方法学43

1.8.1 道库恰耶夫、格林卡和马伯的基础理论52

1.8 历史的概念对《土壤系统分类》的影响52

1.8.2 其他概念57

1.9 分异标准59

1.10 分类标准的非一致性使用63

1.11 分类单元的形成与定义65

1.12 实验室方法和分析77

1.12.1 实验室方法学81

1.12.2 选择性取样与随机取样84

1.13 埋藏土壤和土壤深度84

1.13.1 埋藏土壤的厚度对深度标准85

1.14 命名法——制图单元的命名89

1.15 地貌和土壤:土壤的景观关系——坡度或土壤形态;冷动扰动作用92

1.15.1 土壤坡度或形态96

1.15.2 冷冻扰动作用96

1.16 土壤和工程解释——农业解释对《土壤系统分类》的结构的影响97

1.16.1 土壤调查的两方面——景观和剖面100

1.16.2 对非农业利用的附加参量101

1.17 国际社会对《土壤系统分类》的接受情况102

1.18 国际委员会104

1.19 《土壤系统分类》的修正107

1.19.1 有关提交修正《土壤系统分类》的提议之程序108

1.19.2 其他变革111

1.20 对使用《土壤系统分类》及《土壤系统分类检索》和教授《土壤系统分类》的资助112

1.21 土层114

1.22 《土壤系统分类》的各阶层115

1.22.1 土纲116

1.22.1.1 在两个不同土纲中的相似土系116

1.22.1.2 永冻土纲117

1.22.2 亚类117

1.22.3 土族119

1.22.4 土系120

1.22.5 扰动的或人为的土壤123

1.22.6 泞湿土壤125

1.22.7 数值分类128

第二章 矿质土壤的诊断标准131

2.1 诊断层131

2.2 质地突变138

2.2.1岩性不连续139

2.3 泞湿水分状况140

2.4 紧实磐141

2.5 脆磐143

2.6 松软表层150

2.6.1 松软表层标明了在《土壤系统分类》发展过程中诊断标准的定义和分类单元的界限的演进150

2.6.2 分类标准151

2.7 “强发育”的概念153

2.8 薄铁磐157

2.9 暗红色的概念159

2.10 漂白层160

2.11 粘化层162

2.12 石膏层170

2.13 n值170

2.14 准石质接触面171

2.15 厚熟表层173

2.16 断续的土层174

2.17 腐殖质淀积层175

2.18 无定形物质176

2.19 钙积层177

2.20 实验室方法或分析179

2.21 碱化层180

2.22 颗粒大小级别180

2.23 聚铁网纹体184

2.24 盐化层188

2.25 漂白物质的舌状延伸190

2.26 人为松软表层192

2.27 雏形层193

2.28 硬磐199

2.29 石质接触面200

2.30 氧化层200

2.30.1 30cm厚度201

2.30.2 ECEC<10201

2.30.3 CEC<16202

2.30.4 >15%的粘粒(为什么不是>18%?)202

2.30.5 5%的岩石结构202

2.31 石化钙积层204

2.32 可风化矿物205

3.1.1 地带性207

3.1 使用土壤气候的理论基础207

第三章 土壤气候状况207

3.1.2 分类原则209

3.1.2.1 理解力209

3.1.2.2 分类阶层210

3.1.3 分类标准的选择211

3.1.3.1 土壤气候是土壤性质吗?211

3.1.3.2 临界限度的选择212

3.1.3.3 分类阶层的选择215

3.1.4.1 土相218

3.1.4.2 植被218

3.1.4 替换选择218

3.2 土壤水分状况219

3.2.1 土壤水分状况的测定219

3.2.1.1 实际测定?还是计算?219

3.2.1.2 通过研究植被来估计219

3.2.1.3 排水土壤或灌溉土壤的水分状况的鉴定221

3.2.2 水分控制层段222

3.2.2.1 需要建立水分控制层段222

3.2.2.2 水分控制层段的界限的测定222

3.2.3 形态学性质的使用224

3.2.3.1 碳酸钙的累积224

3.2.3.2 电导率和盐渍度226

3.2.3.3 有机碳作为水分状况的一个标志227

3.2.3.4 硬化表层228

3.2.4 土壤水分状况的定义229

3.2.4.1 需要考虑的年数229

3.2.4.2 5℃和8℃界限的使用230

3.2.4.3 在夏旱水分状况的定义中使用22℃的界限230

3.2.4.4 泞湿水分状况231

3.2.4.5 雨季的数目236

3.2.4.6 干旱的相对于干热的水分状况的命名236

3.3.1土壤温度的测定237

3.3.1.1 数据基础237

3.3 土壤温度状况237

3.2.4.7 常湿润水分状况237

3.3.1.2 土壤覆盖物和灌溉的影响238

3.3.2 土壤温度状况的定义238

3.3.2.1 临界温度的选择238

3.3.2.2 土壤温度状况所应用的分类阶层240

3.3.2.3 恒温温度状况241

3.3.2.4 永冻层245

3.3.2.5 中温温度状况对冷性温度状况247

4.1 导言:理论基础与诊断标准248

第四章 土族阶层248

4.2 技术转移——解释251

4.3 土族的控制层段253

4.4 族的颗粒大小级别255

4.5 土族的矿物学类型260

4.6 土族的温度级别262

4.7 分类单元名称和制图单元名称262

4.8 图斑内的差异265

4.9 排水级别265

4.10 泞湿软土和其他土类的土族坡度级别266

5.1.1 盐基饱和度——历史的观点267

5.1 土纲标准267

第五章 淋溶土267

5.1.2 淋溶土、老成土、软土间的界限270

5.1.3 粘化层272

5.2 漂白层作为分异特性274

5.3 硬化A层作为分异特性274

5.3.1硬化层次的野外测定276

5.4 暗红色特征277

5.5 “强发育”特征278

5.6 低活性粘粒作为分异特性280

5.7.1 热带泞湿淋溶土282

5.7 湿淋溶土282

5.7.2 漂白泞湿淋溶土283

5.7.3 动物扰动的泞湿淋溶土284

5.8 泞湿亚类285

5.9 温度状况、水分状况作为分异特性286

5.9.1 夏旱淋溶土与冷凉淋溶土286

5.9.2 夏旱淋溶土与半干润淋溶土286

5.9.3 次生碳酸盐288

5.10 饱和土类289

5.11 脆磐亚类289

5.12.1 埋藏与或非埋藏土壤290

5.12 砂性的和厚层砂的亚类290

5.12.2 泞湿砂质亚类291

5.13 舌状湿润淋溶土——淋溶土与老成土292

5.14 碱化层作为分异特性294

5.15 聚铁网纹性状作为分异特性295

第六章 干旱土296

6.1 《土壤系统分类》中干旱土的位置296

6.1.1 干旱土的其它分异特性:表层结构和电导率298

6.2 干旱土的分类单元299

6.2.1 干旱土及其它土纲中的“强发育”土类299

6.2.2 石化钙积层:在几个阶层中用作分异特性和命名的单元300

6.2.3 半干润松软亚类和夏旱松软亚类:它们的目的和作为分异特性的有机碳的使用301

6.2.4 积盐正常干旱土和积盐层302

6.2.5 泞湿松软的积盐正常干旱土的命名303

6.3 没有适当位置的土壤303

6.3.1 排水不畅不能被称作泞湿松软的积盐正常干旱土的土壤303

6.3.2 动物扰动的分类单元304

6.3.3 钠饱和度大于15%,但没有碱化层的土壤304

6.3.4 干燥的极地土壤305

6.4.1 粘化层厚度大于现在气候所能解释的厚度的干旱土306

6.4.2 强酸性干旱土306

6.4 某些干旱土的发生306

6.5 诊断层和诊断特性307

6.5.1 粗质地土壤中钙积层的定义307

6.5.2 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什么不是可风化矿物308

6.5.3 热带的半干润和干旱的水分状况308

第七章 新成土310

7.1 历史的概念310

7.2 质地突变311

7.2.1 搬运/淀积过程311

7.2.2 埋藏土壤312

7.3.1.1 石英砂质新成土314

7.3 控制层段314

7.3.1 砂质新成土314

7.3.2 冲积新成土和冲积新成的亚类316

7.4 扰动土壤317

7.5 土族319

7.5.1 砂质新成土319

7.5.2 冲积新成土320

7.6 过渡类型320

7.6.1 氧化土320

7.6.2 变性土、软土、始成土321

7.7 湖积土壤物质322

7.6.2.1 始成土322

7.8 可风化矿物324

7.9 土壤温度状况与土壤水分状况326

第八章 有机土328

8.1 有机土的定义和分类328

8.1.1 理论分类与单个土体的使用329

8.1.2 O层和有机土的区别330

8.1.3 有机土的利用330

8.2 亚纲的标准及其讨论331

8.2.1 控制层段331

8.2.3 纤维质有机土332

8.2.2 pH标准332

8.2.4 落叶性有机土333

第九章 始成土336

9.1 背景336

9.2 定义337

9.2.1 变性的热带泞湿始成土与变性的冲积泞湿新成土之间的分异特征性337

9.2.2 建议解决灌溉的夏旱和半干润始成土的分类337

9.2.3 电导率区分干旱土和始成土338

9.2.4 淡色始成土和暗色始成土339

9.3.2 选择60%盐基饱和度划分不饱和淡色始成土与饱和淡色始成土340

9.3 土类340

9.3.1 潜在饱和与不饱和土类的省略340

9.3.3 淡色始成土的控制层段具有低盐基状况,但“在土壤中有碳酸盐”342

9.3.4 新西兰贝壳杉下的土壤343

9.3.5 带有薄层铁磐层的不饱和淡色始成土343

9.3.6 夹有石化钙积层的半干润淡色始成土344

9.4 亚类345

9.4.1 不饱和淡色始成土与硬磐淡色始成土的泞湿亚类的斑纹深度345

9.4.2 没有定义松软亚类345

9.4.3 没有定义灰化亚类345

9.4.5 热带始成土变性亚类中的松软表层和变性特征346

9.4.4 没有定义不饱和热带始成土中的泞湿氧化、聚铁网纹氧化和聚铁网纹泞湿氧化亚类346

9.5 火山灰始成土347

9.5.1 带有大量X-射线分析鉴定出的无定形物质的土壤347

9.5.2 仅有淡色表层的火山灰土的分类347

9.5.3 作为火山灰始成土亚纲的界限,阳离子代换法的偏差348

9.5.4 玻璃质碎屑火山灰始成土土类348

9.5.5 厄瓜多尔耕种火山灰始成土349

9.6 建议设火山灰土土纲349

9.6.1 土纲的鉴别349

9.6.2 建议中的火山灰土土纲的热带火山灰土亚纲352

10.1 软土纲和松软表层354

第十章 软土纲354

10.2 在不同阶层上应用的概念和标准356

10.3 《土壤系统分类》中显域土、泛域土和隐域土与软土纲实例的关系357

10.4 侵蚀软土的分类357

10.5 软土的土壤水分状况359

10.6 对由低有机质含量湖积物发育的土壤的分类的建议361

10.7 阳离子代换量相对低的软土362

10.8 热带地区的软土363

10.9 粘化层和初育A2(E)层的骨骼颗粒膜363

10.10 泞湿软土、其它土类和有机土的坡度土族365

10.11 测定盐基饱和度的方法365

10.13 堆积的、冲积的、深厚表层的亚类367

10.12 泞湿亚类367

10.14 有机质组成369

10.15 具有坚硬、块状表层土壤370

10.16 热带地区的松软表层371

10.17 典型亚类中松软表层或暗色表层的厚度372

10.18 漂白软土373

10.19 粘淀漂白软土374

10.20 钙积泞湿软土和钙积冷凉软土中的钙积层374

10.21 冷凉软土375

10.23 动物干扰冷凉软土376

10.22 薄层的碱化冷凉软土376

10.24 黑色石灰土378

10.25 湿润软土中的碳酸盐380

10.26 强发育半干润软土380

第十一章 氧化土381

11.1 氧化土概念的历史381

11.2 氧化层382

11.2.1 30厘米厚383

11.2.2 ECEC低于10383

11.2.3 pH7时CEC低于16384

11.2.4 低活性粘粒概念384

11.2.5 大于15%的粘粒(为什么不是18%)385

11.2.6 5%岩石结构389

11.3 氧化土索引389

11.3.1 具有粘化层的土壤389

11.3.2 具有灰化淀积层的土壤391

11.3.3 缺乏颜色限制条件392

11.3.4 聚铁网纹体393

11.3.5 干旱水分状况394

11.3.6 三水铝石的性质396

12.1 灰化淀积层——鉴别和特征397

第十二章 灰土397

12.2 实验室与野外鉴定398

12.3 灰化淀积层和粘化层400

12.4 灰化淀积层和氧化层401

12.5 深度条件403

12.6 漂白层403

12.7 腐殖质淀积层405

12.8 薄层铁磐层405

12.9 泞湿灰土407

12.10 腐殖质灰土407

12.11 与始成土的关系408

13.1 老成土与淋溶土相比较409

第十三章 老成土409

13.2 粘化层411

13.3 脆磐413

13.4 质地突变作为分异特性415

13.5 半干润水分状况作为分异特性416

13.6 温度状况作为分异特性416

13.7 舌状延伸作为分异特性418

13.8 盐基饱和度作为分异特性419

13.9 硬化A层作为分异特性423

13.10 低活性粘粒作为分异特性424

13.11 老成土的分布425

13.12 老成土和氧化土在地形上的关系426

13.13 泞湿老成土亚纲427

13.14 泞湿亚类428

13.15 腐殖质老成土亚类429

13.16 老成土的“强发育”特征431

13.16.1 强发育湿润老成土的颗粒大小标准432

13.16.2 强发育湿润老成土亚类432

13.16.3 弱发育湿润老成土与强发育湿润老成土436

13.16.4 强发育湿润老成土的厚砂层和砂性亚类与埋藏土壤436

13.17 老成土的暗红色性状437

13.18.1 氧化的矿物学类型438

13.18 土族标准438

13.18.2 土族坡度440

第十四章 变性土442

14.1 土纲442

14.1.1 变性土单个土体的界限442

14.1.2 上层土壤要求30%粘粒442

14.1.3 限制变性土在中温或较暖温度状况的说明443

14.1.4 没有横切的滑擦面是表示年轻吗?443

14.1.5 变性土分类中的雏形层444

14.2.1 泞湿水分状况的概念和放弃泞湿变性土445

14.2 亚纲445

14.1.6 干旱地带灌溉产生变性土吗445

14.2.2 不同分类阶层的土壤水分状况447

14.2.3 将具有变性土的土壤排除在干旱土之外448

14.2.4 裂隙开闭的测定449

14.3 土类449

14.3.1 艳色和暗浊土类449

14.3.2 干热变性土缺乏在土类一级的细分450

14.4 亚类450

14.4.1 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取消钠质的变性土450

14.4.2 变性土是从具有粘化层土壤演化而来的吗?4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