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法原理论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锡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056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4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769页
- 主题词:民法-法的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法原理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民法的概念1
第一节 民法的词源1
第二节 民法的分类2
一、形式民法和实质民法2
二、民事普通法和民事特别法2
三、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2
第三节 主客体关系的一般理论3
一、关系、规则、法律比较3
二、可支配稀缺资源概念6
三、主体和客体的定义6
四、作用、支配、归属比较7
第四节 主体是意志的存在形式10
一、如何理解欠缺行为能力人的意志10
二、行为的概念12
三、主体的结构13
四、人身的结构15
五、人身的误解17
六、准人身概念19
七、人身遗存概念20
第五节 人格的概念22
一、人格的词义22
二、人格的本质31
三、人格的等级35
四、人格和人性37
五、人格和人权41
六、人格的历史48
第二章 民法的属性55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55
一、如何理解人格平等55
二、“调整”的含义56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58
四、法律逻辑的元点和归宿59
第二节 民法的体系61
第三节 民法的效力范围63
一、民法效力范围的概念63
二、时间上之一般适用限制64
三、空间上之一般适用限制66
四、时空适用之特殊限制66
第四节 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67
第五节 民法的渊源68
一、民法的实质渊源69
二、民法的形式渊源69
第六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70
一、如何理解“民法基本原则”70
二、义务自主原则和义务原状原则73
三、民法若干基本原则分析75
第七节 民法的本位80
一、法律本位的概念80
二、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关系82
三、古代民法的本位84
四、“从契约到制度”质疑84
五、“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质疑85
第八节 民法的精神87
一、“法的精神”概念87
二、“民法精神”概念88
三、部门法律关系中自然人主体性之区别90
第九节 民法的本质93
一、法律的规范对象93
二、法律的本质96
第三章 民事关系103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103
一、法律关系是强制关系103
二、法律关系的基本类型106
三、法律关系是意志关系106
第二节 民事关系的概念107
第三节 民事关系的要素109
一、通说的法律关系要素109
二、“法律关系客体”是伪概念110
三、法律关系的根据111
四、法律关系的要素112
第四节 民事关系的本质113
第五节 民事关系的分类117
一、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117
二、绝对关系和相对关系118
三、法定民事关系和意定民事关系125
四、支配关系和归属关系125
五、使用权关系、许可使用权关系、许可他人行使权利关系126
六、对立性民事关系和平行性民事关系126
七、主民事关系和从民事关系127
八、有因关系和无因关系128
九、基础性民事关系和救济性民事关系128
第六节 民事关系的变动129
一、民事关系变动的概念129
二、民事关系变动的原因131
三、民事关系变动的种类133
第四章 民事权利概论(一)—权利的概念136
第一节 权利的定义和本质136
一、权利的定义136
二、现有权利定义之缺陷138
三、权利的本质141
四、民事权利之逆向表述—民事义务144
第二节 权利的客体147
一、民事客体的概念147
二、权利的要素147
三、权利客体的分类149
四、权利客体和归属对象比较154
第三节 物的概念155
一、物的定义155
二、占有的概念157
三、物的分类166
第五章 民事权利概论(二)—权利的属性181
第一节 权利可否放弃181
第二节 权利可否不行使184
第三节 权利可否包含义务186
一、所有权187
二、代理权187
三、监护权(探望权实为监护权之权能)188
四、受领权188
五、“同居权”190
六、身份权190
第四节 权利可否无强制力191
第五节 权利可否冲突193
一、不同主体的权利可否冲突193
二、同一主体的权利可否冲突194
第六节 权利可否共有200
一、任何权利均为完全权利200
二、共有物上无所有权和所有人201
三、共有人享有共有人权204
四、准共有的概念206
五、总有的概念207
六、权利之一元性208
第七节 相对权之相对性可否突破210
一、关于第三人“侵害”债权210
二、关于租赁权“物权化”212
三、债的保全214
四、利他合同217
五、契约对第三人的保护218
六、不动产预告登记219
第六章 民事权利分论(一)—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223
第一节 权利的通常分类223
一、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223
二、绝对权和相对权224
三、人身权和财产权224
四、人格权和身份权227
五、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227
六、绝对身份权和相对身份权228
七、人格不平等身份权和人格平等身份权229
八、身外客体财产权和身内客体财产权230
九、既得权和期待权231
十、主权利和从权利232
十一、原权利和救济权233
十二、归属权和非归属权233
十三、份额所有权和份额非所有归属权235
十四、民事优先权和民事优位权236
十五、定向权利和非定向权利236
十六、内容法定管理权和内容意定管理权237
十七、现实权利和抽象权利237
十八、关于“法定权利”和“意定权利”238
第二节 物权和债权239
一、物权概念和准物权概念239
二、物权的原则240
三、物权的效力244
四、所有权的定义255
五、债权的概念263
六、关于“物权债权化”和“债权物权化”266
第三节 民事优先权和民事非优先权267
一、民事优先权的概念267
二、物权优先权268
三、债权优先权268
第七章 民事权利分论(二)—人身权分类286
第一节 具体人格权286
一、生命权286
二、健康权291
三、身体权293
四、姓名权294
五、名称权295
六、肖像权298
七、名誉权300
八、隐私权302
九、行动权306
第二节 一般人格权310
一、一般人格权和人格权是不同的概念310
二、“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何时提出313
三、“一般人格权”的内容315
四、“一般人格权”的客体321
第三节 绝对身份权323
一、荣誉权323
二、著作身份权327
三、人身遗存权328
四、人体可逆性分离部分权336
五、效果意思权336
第四节 相对身份权337
一、配偶权337
二、亲权342
三、亲属权348
四、非亲属监护权350
第五节 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2
一、政治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2
二、民事人身权的发展轨迹353
第六节 人身权的体系365
一、本书的人身权体系365
二、人身权的三分法366
三、《民法学原理》的人身权体系368
四、《人身权法论》的人身权体系370
第八章 民事权利分论(三)—民事权利以作用分类372
第一节 绝对支配权和相对支配权372
第二节 双方实现权和单方实现权374
一、双方实现权374
二、单方实现权377
第三节 撤销权377
一、民法现有的撤销对象377
二、民法法理上的撤销对象379
三、现有撤销权分析381
四、撤销权法理分析386
第四节 形成权388
一、广义形成权的概念和分类388
二、狭义形成权的概念和分类390
三、形成权的性质394
第五节 抗辩权395
一、抗辩权概念395
二、关于“法官不得主动适用时效”397
第六节 关于变动权和可能权402
第九章 民事主体(一)—自然人404
第一节 自然人的概念405
一、自然人的概念405
二、关于胎儿的法律地位407
三、关于“人身权延伸保护”问题414
第二节 民事能力416
一、“能力”的概念416
二、意思资格和意思能力417
三、民事权利能力418
四、民事行为能力425
五、民事责任能力432
六、基本民事能力的范围437
七、关于若干民事行为的民事能力438
第三节 监护制度444
一、监护的概念444
二、监护制度的内容445
第四节 失踪宣告和死亡宣告448
一、自然人下落不明的法律规定448
二、失踪宣告制度449
三、死亡宣告制度451
第五节 住所457
一、住所的概念457
二、住所的确认457
三、住所的单复数458
四、住所的分类459
五、住所的法律意义460
第十章 民事主体(二)—法人461
第一节 法人的起源461
第二节 法人形式的分歧462
第三节 法人的法理根据472
第四节 法人的存在形式473
第五节 法人机关和法人住所478
一、法人机关和法人的机关478
二、法人的住所479
第六节 法人的本质479
第七节 法人的成立和终止487
一、法人成立的概念487
二、法人成立的原则489
三、法人成立的条件490
四、法人终止的概念490
第八节 法人的能力492
一、法人的权利能力493
二、法人的行为能力495
三、法人的责任能力498
四、清算法人的民事能力498
五、关于“法人人格否认”498
第九节 法人的分类499
一、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499
二、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500
三、所谓“公法人”和“私法人”501
四、本国法人和外国法人501
第十节 关于“非法人组织”502
第十一章 法律行为概论505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505
一、发生民事效果的行为505
二、行为效力和行为效力问题506
三、民事领域效力问题的相关行为507
四、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509
第二节 法律行为概念的分歧509
一、传统民法的法律行为509
二、《民法通则》的“民事法律行为”510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逻辑512
第三节 如何理解双方行为514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518
一、法律行为的积极效力518
二、法律行为有效和生效比较519
三、法律行为无效和不生效比较522
第五节 法律行为效力的法理根据524
一、有效524
二、无效525
三、生效526
四、不生效527
第六节 意思表示534
一、意思表示的逻辑构造534
二、意思表示的成立534
三、意思表示的“要素”535
四、意思表示的分类535
五、意思表示的生效538
六、意思表示的效力根据538
七、错误表示行为的概念539
八、错误表示行为的分类541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544
一、单方行为和双方行为545
二、自束行为和共束行为545
三、财产行为和人身行为546
四、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546
五、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546
六、身份性人身行为和非身份性人身行为547
七、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547
八、要物行为和不要物行为548
九、生前行为和死因行为549
十、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549
十一、主行为和从行为551
十二、待补行为、既成行为、补助行为—关于所谓“独立行为”与“补助行为”552
十三、关于“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553
第八节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的无因性557
一、物权行为的原因问题557
二、授权行为的原因问题562
三、票据行为的原因问题564
第十二章 法律行为分论565
第一节 附款的概念565
第二节 附款的分类566
一、广义附款—负担567
二、狭义附款—条件和期限567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条件569
一、条件的概念569
二、条件的分类569
三、虚假条件571
四、不可附条件之法律行为572
第四节 法律行为的期限573
一、期限的概念573
二、期限的始终573
三、期限的分类—确定期限和不确定期限573
四、虚假期限575
第五节 附款法律行为的生效575
第六节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581
一、合同的概念581
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582
第七节 广义合同的概念584
第八节 法律行为的两类履行期限586
第九节 如何理解期待权590
第十节 附款法律行为之期前违约594
第十一节 买卖中交付的法律性质597
一、问题的提出597
二、现有物权变动模式598
三、物权变动模式比较600
四、债权形式主义的法理障碍601
五、《合同法》第51条分析602
六、债权形式主义模式的产物603
七、如何评价物权形式主义604
八、如何表示物权移转之合意605
第十三章 代理608
第一节 代理的概念608
一、代理的定义608
二、委托、委任、授权比较609
三、代理的性质613
第二节 代理的分类615
一、民事代理和非民事代理616
二、积极代理和消极代理616
三、一般代理和特别代理616
四、法定代理、指定代理、意定代理616
五、有权代理和无权代理616
六、本代理和复代理616
七、单独代理和共同代理617
八、关于“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617
九、显名代理和隐名代理619
第三节 无权代理619
一、无权代理的概念619
二、狭义无权代理的效力619
第四节 表见代理621
一、表见代理的概念621
二、表见代理的要件622
三、表见代理的效力622
第五节 代理行为的性质622
一、意定有权代理的性质622
二、表见代理的性质624
第六节 代理权的性质624
一、作为权利之资格624
二、权利之权限625
三、非民事能力626
四、权利而非权力627
第七节 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630
一、“区别论”和“等同论”的本来表述630
二、我国学者对“区别论”和“等同论”的表述631
三、“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应有含义632
四、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633
第十四章 民法中的时间636
第一节 民法的期日和期间636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636
二、期间的计算方法638
三、民法时间的性质639
第二节 意定时间和法定时间641
一、意定时间641
二、法定时间641
第三节 消灭时效642
一、消灭时效的概念642
二、消灭时效的类型642
三、消灭时效的适用对象(通称客体)644
四、消灭时效适用的例外644
五、消灭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647
六、消灭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比较649
七、消灭时效的效力650
第四节 取得时效652
第五节 除斥期间654
一、除斥期间的概念654
二、除斥期间与消灭时效比较655
第六节 期间起算根据655
一、消灭时效的起算655
二、除斥期间起算661
第七节 现有时间规定之不足661
一、两种时效的冲突661
二、时效制度和除斥期间制度界限不清663
第八节 构建统一的时效理论664
一、时效期间和除斥期间应统一于消灭时效664
二、构建统一的时效理论形式668
第九节 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669
一、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669
二、最高额保证的两个不同期间671
第十五章 民事责任673
第一节 民事责任和法定债务673
第二节 过错的概念675
第三节 民事责任的类型677
一、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677
二、单数人责任和多数人责任679
第四节 归责原则的概念680
一、归责原则的定义680
二、归责原则的分类680
第五节 因果关系681
一、因果关系的概念681
二、侵权领域因果关系682
三、违约领域因果关系685
第六节 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86
一、过错责任原则之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86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之侵权行为要件体系692
第七节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法理根据695
一、归责原则以自然人人格平等为根据695
二、归责原则之法理逻辑696
三、关于所谓“公平责任原则”700
四、关于《德国民法典》之侵权行为体系701
第八节 特殊侵权行为703
一、国家侵权703
二、产品责任703
三、高危作业704
四、环境污染704
五、公共场所施工704
六、高空坠物704
七、饲养动物伤人705
八、医疗事故705
九、被监护人“侵权”705
第九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706
一、法典的规定706
二、学界的理解708
三、不能用人格损害代替精神损害709
四、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710
五、法人无精神损害问题711
第十节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根据712
一、适用侵害财产权的根据712
二、适用侵害人身遗存权的根据713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714
四、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根据718
第十一节 民事共同行为719
一、民事共同行为概念719
二、共同行为所生权利分配723
三、共同行为所生义务分配724
第十二节 多数人民事责任726
一、问题的提出726
二、不完全连带关系728
三、不真正连带关系731
四、补充责任关系733
五、不真正按份关系737
六、多数人责任的一般理论739
热门推荐
- 1459085.html
- 2807646.html
- 3247095.html
- 3706953.html
- 3067862.html
- 1081920.html
- 1604612.html
- 2956050.html
- 1679358.html
- 17057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7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205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20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40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1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9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16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9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