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民素质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唐日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1127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民素质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篇1
第一章 当代一个高频率概念——国民素质科学规定阐释1
一 国民素质的概念1
1.哲学的素质概念1
2.生理学、心理学的素质概念4
3.教育学、社会学的素质概念4
二 国民素质的特征5
1.素质特征的主要表现5
2.素质特征的辩证关系8
3.相对素质与绝对素质10
三 国民素质的结构11
1.素质结构的性质12
2.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14
3.三层次素质结构模式15
四 国民素质与知识、素养、能力的关系18
1.素质与知识的关系18
2.素质与素养的关系20
3.素质与能力的关系20
第二章 现代化建设的基石——中华崛起话素质23
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性24
1.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24
2.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尺度25
3.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辩证统一的27
二 社会现代化与国民素质现代化28
1.国民素质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29
2.国民素质现代化的过程与前景31
3.国民素质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33
三 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崛起的价值34
1.可持续发展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35
2.知识经济要以国民素质为载体39
3.现代竞争中最具实力的竞争在于国民素质的竞争42
4.现代管理体制与相应的国民素质结伴而行45
第三章 历史长河的回眸——中华人文素质浏览47
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及其哲学基础47
1.以农为本:中华文明生存发展的基础48
2.以民为本:中华文化、政治观念的精义50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道德追求52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行为方式的目标指向54
5.自强不息,弥坚一统: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56
6.天人合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58
二 中华传统人文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60
1.崇仁义、明教化:中华传统价值取向的特征61
2.抑恶扬善: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63
3.重义轻利:中华传统的人生选择65
4.忠孝节义:中华传统的人格追求67
三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负面影响72
1.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72
2.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75
第四章 两大异域文化的分野——中西文化素质比较77
一 中西文化素质基础的比较:人伦与科学77
1.人伦:中国古代文化大厦的基石78
2.科学:西方文化的立足点79
3.中西文化基础的交汇与分野82
二 中西认知方式的比较:经验直觉与唯理思辨87
1.直觉与逻辑:两种不同的思辨方式87
2.整体综合与细节分析:两种不同的认知方法90
3.中庸与求异: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92
三 中西价值观念的比较:义与利的价值天平95
1.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中西价值取向的分野96
2.整体本位与个体本位:中西价值标准的分野98
3.内在完善与外在超越:中西价值实现途径的分野101
四 科学借鉴西方文化的可用成分103
1.科学借鉴西方文化的目的105
2.科学借鉴西方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107
3.科学借鉴西方价值理论的可取成分109
4.科学借鉴西方的认知方法110
中篇 结构篇112
第五章 理想·信念:思想素质的风帆112
一 思想素质与理想信念113
1.思想素质的内容结构113
2.理想信念的指向与特征115
3.理想信念的追求与实现118
二 “三义”:理想信念的总航标120
1.“三义”: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120
2.“三义”:一个有机的思想文化体系121
3.“三义”:发展市场经济与确立人们理想信念的总航标124
三 “三观”:理想信念的动力127
1.世界观:精神世界的深层支柱127
2.人生观: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统一130
3.价值观:处理价值问题的立场、观点的总和132
四 奉献: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闪光135
1.奉献是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135
2.加强思想修养,抵制腐朽思想侵蚀——析“酒绿灯红”现象137
第六章 崇善尚义:道德素质的灵魂144
一 道德素质与崇善尚义144
1.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自律144
2.崇善尚义:道德素质的核心145
3.行为规范与崇善尚义的关系148
二 “两为”:道德素质的总体坐标149
1.道德坐标的历史考察150
2.“两为”:社会主义道德素质的目标指向151
3.“两为”:当代人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153
三 “五爱”: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154
1.“五爱”道德素质的内涵154
2.“五爱”:当代崇善尚义的价值追求156
3.“五爱”:社会实践的精神支柱158
四 “三德”:道德素质的社会体现159
1.社会公德: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159
2.职业道德: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160
3.家庭伦理道德:幸福生活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162
五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之舟”163
1.道德素质对市场经济的能动作用163
2.市场经济与道德素质的对立统一165
3.弃义反善:“假冒伪劣冷黑贪”现象的道德审判165
第七章 求眞求是:科技素质的本质170
一 当代科技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170
1.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的作用170
2.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特点175
二 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变革179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79
2.科学技术是生活方式变革的杠杆183
3.科学技术孕育着新的思维方式184
三 科技素质与科技知识186
1.科技知识是科技素质的根基186
2.科技素质是拓展科技知识的动力188
3.维护科学的尊严——谈伪科学及封建迷信189
四 科技素质与科学方法191
1.科学方法及其特点191
2.科技素质与科学方法的关系192
3.实施正确决策的可靠保证——谈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的程序与方法194
五 科技素质与科学精神196
1.科学精神是科技素质的最高表现197
2.“理性法庭”:科学精神的特征199
3.培育国民科技素质也要有科学精神——谈“三重三轻”现象201
第八章 人文精神:文化素质的内核205
一 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205
1.文化素质的含义206
2.人文精神的特质208
3.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的内核210
二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211
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观察方法的对比212
2.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观念差异215
3.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不同升华218
4.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汇合221
三 人文精神与社会发展224
1.人文精神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活力224
2.弘扬真善美的人文精神——浅谈畸形文化现象227
3.坚持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文化独立——兼评“殖民文化”现象229
第九章 境界追求:审美素质的眞谛240
一 审美素质与人生境界240
1.美:人生的最高境界241
2.审美素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44
3.审美素质与人生境界:一个辩证统一体246
二 求美:文明程度的标志248
1.求美:生命质量的提高248
2.求美:生活中的缺陷构筑理想中的圆满250
3.求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揩252
4.求美:关键在于提高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255
三 美盲:又一种畸形258
1.美盲现象透视258
2.美盲与美育的反思261
3.走出美盲的阴影264
第十章 主体性:人格素质的表现269
一 人格素质与主体性269
1.主体与主体性270
2.人格与人格的特性271
3.主体性与人格素质的形成274
二 健康人格与真·善·美276
1.人格素质与真善美277
2.真善美是健康人格的基本需要279
3.真善美是“四有”人格的根本特征281
三 时代呼唤主体性——人格素质的现实透析283
1.能动性人格与趋势性人格284
2.自主性人格与依附性人格288
3.自为性人格与两面性人格293
第十一章 知·情·意:心理素质的凝结298
一 心理素质与知·情·意298
1.知:心理素质的基础299
2.情:心理素质的中介301
3.意:心理素质的制动302
4.个性: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305
二 心理健康:人生不懈的追求306
1.心理健康的标准306
2.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人生成就308
3.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309
4.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人311
三 人情·人际·命运·中庸心理及其剖析321
1.人情大于王法——情法天平上的价值取向321
2.防人之心不可无——人际交往上的防守325
3.命也运也时也——根深蒂固的命运观念327
4.以和为贵——源远流长的中庸思想332
第十二章 人生载体:身体素质的使命336
一 身体素质的神圣使命336
1.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幸福的航船337
2.健康的身体是事业成功的摇篮338
3.国民的健魄之体是综合国力的标志340
二 国民身体素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42
1.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现状剖析342
2.我国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趋势346
3.与其他国家国民身体素质的比较348
三 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与方法352
1.增强保健意识,走出认识误区352
2.发展体育事业,改善医疗条件357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363
下篇 建设篇367
第十三章 教育:国民素质的基础建设367
一 素质教育: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368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学说368
2.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370
3.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敎育检测的根本尺度374
4.素质敎育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377
二 国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378
1.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意义379
2.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原则380
3.确立国民素质敎育目标的内容382
三 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的时代抉择387
1.学校敎育——由“应试敎育”向“素质敎育”转换387
2.社会敎育——由“一次敎育”向“终身敎育”转换396
3.职业敎育——由“一元敎育”向“多元敎育”转换398
第十四章 法治:国民素质的规范建设400
一 由人治走向法治:历史的必然400
1.法律·法制·法治401
2.法治是对人治的超越403
3.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406
二 法治信仰:实现法治的动力410
1.法治信仰的内涵410
2.法治信仰与法治价值411
3.法治信仰与法治权威413
三 法治实践:国民行为规范的杠杆414
1.国民法治素质现状透视415
2.提高国民法治素质的途径418
3.加大法治实践的法码420
第十五章 体制:国民素质的机制建设424
一 生产方式对人的素质培育的决定作用424
1.生产方式对人的身体素质的决定作用425
2.生产方式对人的文化素质的决定作用427
3.生产方式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决定作用428
二 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素质发展的正负效应429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正面效应43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负面效应432
三 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塑造国民素质435
1.人的塑造的基本目标438
2.人的塑造的几种方式438
3.把“人的原则”贯穿于市场经济439
第十六章 环境:国民素质的优化建设444
一 国民素质与自然环境444
1.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445
2.人对自然环境的能动性446
3.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447
二 国民素质与社会环境453
1.人对社会环境的依存性和能动性454
2.社会环境对国民素质形成的影响456
3.社会环境优化的主要表现462
三 国民素质与文化环境465
1.文化环境对国民素质的影响465
2.现代文化环境的透析467
3.优化文化环境的基本要求468
热门推荐
- 1482877.html
- 2727886.html
- 524292.html
- 2586135.html
- 1763714.html
- 1973298.html
- 476029.html
- 2585653.html
- 561211.html
- 6772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1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0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4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65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45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7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22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4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5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