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楚文化流变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楚文化流变史
  • 蔡靖泉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1603140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5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9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楚文化流变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弁言1

引论1

第一章 秦文化与楚文化1

第一节 楚、秦历史文化的关系和命运2

一、楚、秦的渊源与楚、秦文化的同异3

二、楚、秦的交往与楚、秦历史文化的发展11

三、楚亡秦兴的历史原因26

四、“亡秦必楚”的文化命运32

第二节 楚人事秦的历史贡献及李斯的千秋功罪36

一、揭开统一战争序幕的甘茂37

二、草创秦国帝业的魏冉40

三、兴秦元勋和败秦罪人的李斯44

一、道家的产生和发展58

第三节 道家思想与《吕氏春秋》58

二、吕不韦其人与《吕氏春秋》其书63

三、“不韦迁蜀,世传《吕览》”71

第四节 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的承传75

一、江汉地区的楚文化75

二、其他故楚之地的楚文化86

三、楚文化向关中秦本土的流播90

第二章 汉文化与楚文化94

第一节 楚人张楚兴汉95

一、陈胜张楚96

二、项羽亡秦103

三、刘邦兴汉111

第二节 楚制与汉制113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114

二、官制与爵制126

三、礼乐制度132

四、法律制度139

第三节 道家黄老之学的盛衰147

一、陆贾《新语》与“无为而治”148

二、“文景之治”与“黄老政治”153

三、贾谊、晁错与黄老学说的激扬158

四、《淮南子》、《史记》与黄老之学的盛衰转折169

第四节 儒学援道的变革与演化190

一、儒学的兴盛及其援道的变革190

二、经学的盛衰及其援道的演化204

第五节 道家思想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传扬220

一、道学流衍与“盐铁会议”221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与《老子指归》227

三、桓谭与王充231

第六节 道教的产生与楚地巫风、道家思想239

一、楚地巫风与道教起源240

二、道家思想与道教形成247

第七节 汉代科技对楚国科技的继承和发展259

一、冶铁技术259

二、纺织工艺261

三、漆器工艺265

四、天文历法266

五、数学273

六、医学274

七、地理学278

八、造纸术279

九、建筑280

第八节 拓宇于楚的汉代文艺282

一、文学283

二、美术295

三、乐舞304

第九节 汉俗与楚俗309

一、衣食住行310

二、婚姻丧葬327

三、其他楚俗遗风338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楚文化343

第一节 动乱时世的南北历史文化344

一、三国鼎立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45

二、两普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351

第二节 魏晋风度与老庄精神355

一、魏普风度的外在表现与精神实质356

二、魏普风度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360

三、表率魏晋士风的阮籍和嵇康363

四、力振魏晋真风的陶渊明367

第三节 以老庄为宗的玄学372

一、玄学的创建373

二、玄学的发展377

三、玄学的总结379

第四节 道教的革新和跃进382

一、道教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383

二、道教组织的重建和制度的完善385

三、道教的全面成熟和飞跃发展388

第五节 依道附玄的佛教390

一、依托道教而落户390

二、附丽玄学而风行392

三、南朝佛教的特色和地位397

第六节 “天道自然”观的大普及与自然科学的大发展399

一、关注自然而探究“物理”400

二、天文、历法、数学的突破401

三、医学、生物学、博物学、化学、地理学、农学的进步404

第七节 文艺腾跃与道家关学、庄骚传统406

一、魏晋文艺创作407

二、南北朝文艺创作417

三、南朝文艺理论419

第四章 隋唐文化与楚文化424

第一节 统一帝国的建立与“以属诸夏”的多元文化融合425

一、隋王朝的兴亡与隋文化的概况425

二、唐朝的文化政采与唐代的文化成就428

第二节 贞观之治、盛唐气象与清静无为433

一、“贞观之治”的政治内容和指导思想433

二、“清静无为”治国纲领的奉行与盛唐气象的出现441

第三节 王朝崇道与道教隆盛446

一、老子地位的尊崇446

二、道教经学的繁荣450

第四节 佛教援道承玄的中国化454

一、佛教的发展和锗宗的勃兴454

二、禅宗的兴盛和特质460

第五节 继承楚文化精神的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469

一、刘知幾及其《史通》469

二、韩愈及其《原道》473

三、柳宗元及其《天对》476

四、刘禹锡及其《天论》480

第六节 科技的昌盛及火药的发明483

一、天文历法与僧一行484

二、医学与孙思邈486

三、造船业与车轮战船487

四、化学与火药发明488

第七节 辉映楚辞的诗歌创作高峰490

一、“有才继骚雅”的初唐诗歌490

二、“窃攀屈宋宜方驾”的盛唐诗歌492

三、“屈宋之遗响”的中晚唐诗歌504

第八节 书画艺术的繁荣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确定507

一、绘画与画论508

二、书法与书论512

第九节 端午习俗与饮茶风尚518

一、端午习俗518

二、饮茶风尚527

第五章 宋元文化与楚文化529

第一节 分合治乱的国势变迁与南方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530

一、北宋社会及其南方经济文化优势的形成531

二、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领先地位的确立537

三、元代南北经济文化的差距538

第二节 弘道变儒的荆公新学及其他540

一、范仲淹、李觏、张载的思想542

二、王安石与“荆公新学”545

三、朱震、杨万里、陈亮、叶适、邓牧及吴澄的学说553

第三节 融道新儒的理学558

一、理学的开创——周敦颐与“濂学”559

二、理学的建构——程颢、程颐与“洛学”561

三、理学的支派——胡宏、张拭与湖湘学派564

四、理学的大成——朱熹与“闵学”565

五、理学的生面——陆九渊与“心学”568

第四节 道、禅的流衍572

一、道教的流澜572

二、禅宗的曼衍579

第五节 《梦溪笔谈》与科技高峰583

一、沈括与《梦溪笔谈》584

二、毕昇与活字印刷术586

三、指南针、航运业和造船业587

四、火药的应用与火器的创制589

五、天文与历法590

六、农业科技与《农书》592

七、瓷器与景德镇窑595

第六节 发扬庄骚传统而成就突出的文学596

一、欧阳修、苏拭等人的北宋文学597

二、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南宋文学605

三、元代的诗文和杂剧612

一、绘画与画论614

第七节 体道尚意的书画614

二、书法与书论621

第六章 明代至清中叶文化与楚文化624

第一节 亡元乃“楚”与封建社会晚期的专制强化、文化衰变625

一、红巾军大起义及明代社会625

二、“康乾盛世”与封建文化636

第二节 “心学”泛滥与思想启蒙646

一、南北学术别异与阳明“心学”风行647

二、泰州学派与“异端”李贽656

第三节 道家思想的发展与传统哲学的终结663

一、道家思想在明代的承传663

二、明清之际发挥道家思想的哲学思潮669

三、反刍《易》《老》、流连“庄骚”、通审六经、奋开生面的王夫之675

四、扬道批儒、承前启后的戴震680

一、“武当道”的兴起683

第四节 武当道的兴起与道、禅的式微683

二、道教的衰落687

三、佛禅的颓暮690

第五节 科学巨著的产生与地域文化的积淀692

一、《本草纲目》与医药学694

二、《乐律全书》与天文、数学695

三、《农政全书》与农学697

四、《徐霞客游记》与地理学698

五、《天工开物》701

第六节 文学振“楚风”的发展702

一、明代前期的文坛风貌703

二、晚明的文学启蒙运动和文学创作实绩707

三、清代前期的文学成就714

一、“吴派”及明代书画720

第七节 书画袭“楚韵”的演进720

二、“扬州八怪”及清代前期书画726

第七章 近现代文化与楚文化731

第一节 民族的奋起与楚魂的光大732

一、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义和团运动733

二、武昌首义与辛亥革命737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739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人民隆重纪念屈原742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道家传统的嬗变746

一、风气新开与承道学而纳西学的思想杂糅746

二、援据西学而扬弃道学的中西文化结合753

三、批判地继承道家传统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62

第三节 现代哲人及其思想体系763

一、熊十力及其“新唯识论”764

二、冯友兰及其“新理学”767

三、金岳霖及其“道论”772

四、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774

第四节 科技演进与科技名家783

一、天文学784

二、地学785

三、数学787

四、物理学788

五、化学789

六、工业技术790

第五节 “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的文学创作792

一、龚自珍、魏源等人的诗文793

二、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创作794

三、鉴湖女侠秋瑾、“南社”旗手柳亚子及王国维797

四、鲁迅、郭沫若与现代文学798

五、毛泽东诗词803

第六节 熔古推陈、通中贯西以开新的书画艺术805

一、近代书画与“海派”805

二、发展国画的齐白石、黄宾虹及潘天寿、张大千808

三、改革国画的徐悲鸿、刘海粟810

第七节 楚戏的发展与京剧的兴盛812

一、“优孟衣冠”与《九歌》乐舞812

二、南戏及弋阳腔814

三、皮黄楚调与京剧诞生816

四、京剧的兴盛与楚籍艺人的贡献819

五、楚地民间小戏820

余论822

后记8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