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
  • 闫志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274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61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626页
  • 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编 产生和发展的条件55

第一章 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认识55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5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55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未来社会的科学态度6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革命、建设中的发展69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6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发展7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拨乱反正78

一、为什么必须进行理论上的拨乱反正79

二、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拨乱反正81

三、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拨乱反正85

第二章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全面超越91

第一节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形成和演变91

一、战时共产主义模式91

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93

三、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95

第二节 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与缺陷96

一、传统苏联体制的主要特征96

二、传统苏联体制的优势99

三、传统苏联体制的弊端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关于发展道路和模式的争论103

一、1948年苏南冲突103

二、1956年波兰事件104

三、1956年匈牙利事件106

四、1957年莫斯科会议108

五、1968年布拉格之春111

第四节 中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突破112

一、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13

二、重新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14

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体制加以区分116

四、改革是全面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根本方法117

第三章 对时代发展和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119

第一节 时代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119

一、时代主题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119

二、世界三大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131

一、正确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关键所在131

二、对本国发展阶段估计过高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133

三、从社会发展阶段视角对“第二次结合”前期失误的理论思考13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141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和发展143

第四章 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147

第一节 如何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147

一、观察人类文明发展的多维视角147

二、人类文明的共性与特性149

三、人类文明的继承与创新151

四、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1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关系155

一、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155

二、必须重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157

三、要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160

第三节 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4

一、把对外开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164

二、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取舍标准167

三、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独立自主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169

第五章 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73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74

一、解决中国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174

二、一切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175

三、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176

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标志177

第二节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79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前提179

二、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继续前进的制度基础183

第三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190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190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探索的继承和发展194

第二编 开创与奠基阶段207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酝酿与开辟207

第一节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7

一、1975年的全面整顿208

二、两年徘徊期的“准备工作”210

第二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213

一、邓小平的“北方谈话”213

二、中央工作会议216

三、历史的伟大转折222

第七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224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起步224

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225

二、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初步思考与企业改革试点228

三、伟大的创举:兴办经济特区230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若干基本范畴的提出232

一、若干重要新概念的形成233

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提出233

第三节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7

一、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37

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240

第八章 全面改革开放与邓小平理论的展开242

第一节 改革开放理论的形成242

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稿”242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247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54

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基本路线25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259

二、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发263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65

第三节“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269

一、“三步走”战略的形成269

二、“三步走”战略的特点275

第四节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命题的提出276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277

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之命题的含义279

第五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282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287

第一节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287

一、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287

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293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295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295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29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0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30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303

第四节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概括307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307

二、邓小平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巨大贡献310

第十章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历史地位312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邓小平理论312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320

第三编 跨世纪发展阶段331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331

第一节 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3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332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333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339

第二节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4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34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34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345

第三节 把握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重大关系346

一、以改革发展稳定统领全局346

二、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348

第四节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352

一、完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52

二、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353

第十二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5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355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56

二、实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358

三、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59

第二节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60

一、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361

二、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含义及其主体地位的认识362

第三节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365

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66

二、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367

第四节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368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69

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369

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371

第五节 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373

一、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374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78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382

第十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85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386

一、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86

二、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387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89

一、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91

二、依法行政,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治化391

三、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392

四、更新思想观念,夯实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393

第三节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93

一、以“五个有利于”的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94

二、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95

三、以“有领导有秩序”的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96

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397

第四节 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400

一、加强质量建设是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400

二、加强质量建设的关键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401

三、加强质量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402

第五节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403

一、科学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404

二、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405

三、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406

第十四章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08

第一节 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408

一、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40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413

第二节 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416

一、民族精神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416

二、弘扬民族精神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419

第三节 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420

一、新形势下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要求420

二、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421

第四节 把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作为重要指导原则423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导原则的提出424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导原则的贯彻425

第五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428

一、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28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430

第十五章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432

第一节 以改革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432

一、党的建设理论的开拓创新432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433

第二节 坚持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相统一434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435

二、“两个先锋队”的提法没有改变党的性质436

第三节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438

一、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438

二、逐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439

第四节 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442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442

二、创新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443

三、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444

第五节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445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445

二、努力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449

第六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451

一、惩治腐败,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451

二、标本兼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453

第四编 21世纪新阶段457

第十六章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57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45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457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意义462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466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466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467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469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71

第三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473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长期又好又快发展473

二、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474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76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477

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改善民生478

六、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480

第十七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82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482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和条件48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48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目标485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486

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90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490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491

第三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500

一、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500

二、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501

三、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特点502

四、反映了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价值取向504

第十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505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形成505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提出505

二、“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确立517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520

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和意义520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战略定位525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28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534

第十九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538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38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538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42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文化建设具体任务中548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549

第二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550

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550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554

第二十章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562

第一节 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562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任务的提出562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意义563

三、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565

第二节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571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572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574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578

第三节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82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582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583

三、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584

第四节 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587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涵及其意义587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工作着力点588

第五节 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593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594

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595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596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598

五、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599

结束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600

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600

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603

三、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605

后记6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