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网络危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杜骏飞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ISBN:978780234398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3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国家行政机关-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网络危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研究的缘起1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2
三、关键概念:危机、公共危机、政府危机5
第一章 政府网络危机的主体行为9
一、政府危机中的政府行为10
1.引论10
(1)政府10
(2)网络舆论11
(3)政府行为11
2.政府行为及其主体的分析12
(1)政府行为的模式12
(2)政府行为的主体及其角色定位15
(3)政府行为与政府形象16
3.政府行为失范与政府危机17
(1)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18
(2)政府行为失范的表现20
(3)政府形象危机的产生27
4.总结31
二、政府危机中的媒介行为32
1.引论33
(1)概念:角色、功能、公信力33
(2)相关研究回顾36
2.研究方法42
3.媒介何为:关于媒介效用的四种判断43
(1)信息公布渠道45
(2)舆论引导指南47
(3)公众集结平台50
(4)公民监督利器51
三、政府危机中的公众行为55
1.概念界定55
(1)公众55
(2)政府的公共性56
2.分析工具和框架57
(1)政府危机中公众行为模式的内部变量57
(2)政府危机中公众行为模式的外部环境变量59
(3)个案分析框架:因果—进程—模型框架60
3.典型个案“因果—进程—模型”分析61
(1)厦门PX事件61
(2)汶川地震65
(3)“躲猫猫”事件69
4.强度与走向:两种相关性假设73
(1)公众主体内部变量与危机强度正相关73
(2)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变量影响危机走向75
5.治理公众危机的两个定律76
(1)第一时间正面应激76
(2)体制性预防治本77
四、政府危机中的NGO行为79
1.概念界定与理论溯源79
(1) NGO:概念与政治指向79
(2)国际NGO (INGO)与中国NGO81
(3) NGO的分类84
(4)中国NGO研究的理论回顾84
2.NGO与政府危机86
(1) NGO与政府关系:抗争性合作86
(2) NGO在政府危机中的“可为”和“难为”88
3.案例分析92
(1)汶川地震:NGO协助解决政府危机的经验及教训92
(2)“躲猫猫”事件:NGO缺位与异化的非典型病症95
五、政府危机中的专家行为96
1.研究背景96
(1)公民社会在中国的意义演变96
(2)五种博弈主体中的知识阶层98
2.概念界定98
(1)专家98
(2)学者100
(3)模糊的知识阶层复合体101
3.文献回顾103
(1)公共化——知识分子语境的新变化103
(2)目的性:“打破神话”还是“创造神话”105
(3)类型的假定108
4.政府危机中专家学者的社会行为模式分析110
(1)议程发起型行为模式111
(2)议程导向型行为模式113
(3)议程介入型行为模式115
(4)议程附和型行为模式116
(5)议程交锋型117
(6)议程失语型120
5.结语121
六、危机事件中的主体互动规律研究123
1.涉及主体互动的研究回顾123
(1)关于主体互动的应用研究123
(2)关于主体互动理论研究128
(3)关于危机事件主体互动研究的方法回顾131
2.本书的分析思路132
3.理想状态下的互动模型132
(1)循环的互动过程132
(2)影响互动过程的宏观和微观因素134
4.基于“起因—结果”的个案类型化135
5.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主体互动过程分析137
(1)类型A:利益冲突程度低—体制化程度高137
(2)类型B:利益冲突程度低—体制化程度低139
(3)类型C:利益冲突程度高—体制化程度高141
(4)类型D:利益冲突程度高—体制化程度低143
(5)危机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转变145
6.结语:互动与跨越146
第二章 网络事件的性质及影响147
一、网络审判与政府形象危机148
1.理解网络审判148
(1)“媒介审判”概念回溯148
(2)“媒介审判”再认识149
2.网络审判的个案研究151
(1)网络审判的进程分析151
(2)网络审判的主客体动因分析155
(3)事件的结果分析158
(4)特点小结159
3.网络审判的要素研究160
(1)专家参与度高161
(2)媒介舆论内容的偏向化161
(3)行政力的介入162
(4)超越事件的审判范围162
(5)舆论类型的多样化163
(6)网络审判的现实化163
4.对策分析164
(1)主流媒体的快速反应机制164
(2)规范网络行为的制度164
(3)行政力量的执行效率164
(4)新闻发言人制度164
(5)网络舆论的专家参与165
(6)司法制度165
二、“人肉搜索”与社会治理165
1.互联网时代的侠客情结166
(1)中国古代的侠客文化166
(2)大众文化塑造的侠客形象167
(3)“网络侠客”:人肉搜索的起源与发展168
2.“网络侠客”的造就——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171
(1)虚拟与现实的自由171
(2)一呼百应的网络“群侠”172
(3)政府功能性缺失173
(4)社会转型期的必然174
3.人肉搜索对官方权力的挑战175
(1)戏谑色彩浓厚175
(2)促进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化176
(3)人肉搜索与市民社会178
4.被“收编”的人肉搜索179
(1)案例简介179
(2)传播主体分析180
(3)不同的社会声音181
5.人肉搜索的法律规制181
(1)人肉搜索与网络隐私权181
(2)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182
(3)网络立法与舆论监督182
三、网络恶搞及其应对模型183
1.网络恶搞历史梳理及阶段分析184
2.文献综述186
(1)网络恶搞现象的成因议题186
(2)网络恶搞的主客体分析议题187
(3)网络恶搞的类型、方式及特征议题188
(4)传播学者眼中的网络恶搞189
3.类型化框架与政府反应模型假说的提出190
(1)类型化框架的提出190
(2)政府应对模型假说193
4.网络恶搞政府现象的典型个案研究195
(1)“直接—情感型”典型个案195
(2)“直接—利益型”典型个案202
(3)“间接—利益型”典型个案206
(4)“间接—情感型”再类型化分析210
四、网络流言与政府形象213
1.网络流言的认知213
(1)概念与类型213
(2)研究综述218
2.网络流言的产生223
(1)传播主体分析223
(2)社会情境分析226
(3)个案统计227
3.网络流言的传播与效果229
(1)网络流言内容与政府形象230
(2)“钴60泄漏”流言的传播模式231
(3)网络流言的效果及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234
4.网络流言的预防和应对240
(1)网络流言的事前预防240
(2)网络流言的事后控制242
五、网络集群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对策245
1.网络集群的本质与成因246
(1)网络集群的本质246
(2)网络集群的成因248
2.网络集群对政府形象的影响249
(1)网络集群的目的类型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250
(2)网络集群的过程与政府应对分析254
3.网络集群的应对与防范策略259
(1)宏观措施259
(2)微观措施262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目的类型研究265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权利型冲突266
1.围绕权利抗争展开的网络群体性事件267
(1)网络群体性事件:以权利为目的展开的抗争性政治267
(2)网络资源:对现实中权力分配的突破271
2.网络群体事件的权利抗争对政府形象的影响273
(1)挑战:对政府合法性的质疑273
(2)机遇:提升政府形象的契机276
3.结语——延伸命题的讨论278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地位型冲突281
1.网络社会阶层281
2.网络阶层冲突的社会语境282
(1)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阶层282
(2)阶层冲突意识的形成284
(3)转型期的网络社会环境285
3.网络阶层冲突个案分析287
4.网络阶层冲突的特征290
(1)冲突参与者的高流动性与不确定性290
(2)冲突事件的符号化291
(3)体现两种价值逻辑的冲突——契约论vs身份论292
(4)扁平化的组织与权力结构294
(5)公众议题的单一指向——全能的政府295
5.结语:地位型网络冲突与政府危机应对296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公共资源分配之争300
1.引论:“分配正义”300
2.公共资源:关于正义的诉求302
(1)何为公共资源302
(2)公共资源之痛304
(3)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正义诉求306
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两种分析307
(1)为何总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最优选择策略”308
(2)网络群体欲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失范倾向311
4.指向公共性的利剑315
(1)网络所介入的“公共性”话语:公共领域与个人主义的悖论315
(2)规范型网络群体性事件:一种公共性实践317
(3)理想型的正义之剑318
参考文献321
后记337
热门推荐
- 2225330.html
- 2688470.html
- 3630980.html
- 843948.html
- 2381960.html
- 374161.html
- 1305228.html
- 679023.html
- 2635263.html
- 1196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8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8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2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1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24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73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97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4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