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
  • 刘猛,王振龙,秦天玲,陈小凤等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ISBN:73120408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24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淮北平原涝渍水文效应与田间调蓄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

1.2.1 研究目标2

1.2.2 研究内容3

1.3 总体技术方案4

1.4 主要研究过程及投入情况4

1.4.1 主要研究过程4

1.4.2 研究投入情况9

1.5 主要研究成果11

1.5.1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11

1.5.2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12

1.5.3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12

1.5.4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立体调蓄要素关键阈值12

1.5.5 淮北平原区地表水调蓄工程方案12

1.5.6 淮北平原区土壤水调蓄工程方案13

1.5.7 淮北平原区地下水调蓄工程方案13

1.5.8 淮北平原区立体调蓄工程实践13

1.5.9 其他成果14

1.6 创新特色14

1.6.1 考虑涝渍水排蓄影响的淮北平原区水资源演变规律14

1.6.2 面向序贯决策的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阈值15

1.6.3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关键技术与工程优化15

第2章 淮北平原区域概况与水资源及涝渍灾害问题17

2.1 自然地理概况17

2.1.1 地理位置17

2.1.2 地质地貌18

2.1.3 气候水文22

2.1.4 土壤植被23

2.2 社会经济概况27

2.2.1 行政分区27

2.2.2 人口与GDP27

2.2.3 产业结构及农业生产27

2.3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涝渍问题29

2.3.1 区域水资源状况29

2.3.2 涝渍问题30

2.4 小结31

第3章 区域水资源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32

3.1 区域水资源开发及涝渍灾害治理历程32

3.1.1 自然调蓄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32

3.1.2 排涝降渍阶段(20世纪60~80年代)32

3.1.3 涝渍强排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33

3.1.4 排蓄结合阶段(2000年之后)33

3.2 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规律33

3.2.1 降水时空演变规律33

3.2.2 地表径流与地表水资源演变43

3.2.3 土壤水资源演变特征48

3.2.4 地下水演变规律53

3.2.5 区域蒸散发65

3.2.6 降水入渗补给规律86

3.2.7 “四水”转化水文模型107

3.3 区域主要洪涝灾害事件及涝渍灾害演变规律117

3.3.1 区域主要旱涝灾害事件117

3.3.2 区域涝渍演变规律128

3.4 小结134

第4章 区域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136

4.1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水资源演变与涝渍灾害的形成机理136

4.1.1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水资源演变机理136

4.1.2 基于流域水循环的区域涝渍灾害形成机理136

4.2 调蓄系统对区域水循环及涝渍过程的影响机理137

4.2.1 蓄水系统137

4.2.2 排水系统138

4.3 农田单元水循环及涝渍过程对农作物的影响139

4.3.1 农作物生长与需水规律139

4.3.2 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148

4.3.3 土壤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161

4.3.4 地下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理164

4.4 涝渍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169

4.4.1 涝渍对作物生育环境的破坏169

4.4.2 涝渍灾害对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影响171

4.4.3 涝渍灾害对大豆减产的影响173

4.4.4 作物涝渍减产特征及御灾机理174

4.5 小结175

第5章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与关键阈值176

5.1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176

5.1.1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思路176

5.1.2 区域水资源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型构建177

5.2 立体调蓄系统关键参数选取183

5.3 作物生长适宜土壤含水量确定184

5.3.1 不同作物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184

5.3.2 土壤水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187

5.4 面向地下水可恢复性水位控制阈值188

5.4.1 研究区潜水蒸发临界埋深188

5.4.2 典型作物适宜地下水水位194

5.5 小结207

第6章 农田区地表水调蓄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208

6.1 农田区地表排水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208

6.1.1 地表径流规律发生显著改变208

6.1.2 土壤中水分运移规律的改变209

6.1.3 不同排水工程标准的水文效应比较214

6.2 农田区地表蓄水工程及关键工程参数214

6.2.1 地表蓄水工程水位对农田地下水水位调控的影响因素214

6.2.2 地表蓄水工程对地下水影响范围分析216

6.2.3 地表蓄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217

6.2.4 地下水向河沟地表水排泄实验分析218

6.2.5 蓄水工程形式及工程参数223

6.3 立体调蓄工程布局224

6.3.1 地下水调蓄措施224

6.3.2 农田降渍实验分析224

6.3.3 农田排涝降渍排水系统工程布局与规格分析225

6.4 小结229

第7章 农田土壤水调控及灌溉制度优化231

7.1 适时适量灌溉技术231

7.1.1 渠灌231

7.1.2 管灌232

7.1.3 喷灌233

7.2 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报235

7.2.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235

7.2.2 土壤墒情预报方法与模型235

7.2.3 参数指标确定及预报流程图244

7.2.4 墒情信息及查询247

7.3 小结250

第8章 区域浅层地下水调控及关键工程参数251

8.1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概念251

8.2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计算252

8.2.1 计算参数确定253

8.2.2 计算结果分析255

8.3 浅层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261

8.3.1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标准261

8.3.2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区划分262

8.3.3 浅层地下水安全开采潜力评价264

8.4 浅层地下水开采布局方案267

8.5 小结268

第9章 区域典型水资源立体调蓄工程实践269

9.1 固镇县韦店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269

9.1.1 模型的建立269

9.1.2 基础资料271

9.1.3 计算结果273

9.1.4 计算结果分析275

9.2 毫州城北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275

9.2.1 模型的建立275

9.2.2 成果分析278

9.2.3 灵敏度分析281

9.3 淮北平原典型区域农田水资源立体调蓄应用实例281

9.3.1 淝北片区282

9.3.2 涡淝片区284

9.3.3 涡南闸上片区285

9.3.4 蒙城县农田水资源利用效果分析286

9.4 效益评价287

9.4.1 社会经济效益287

9.4.2 生态环境效益288

9.5 小结288

第10章 成果总结289

10.1 主要结论289

10.1.1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规律289

10.1.2 淮北平原区水资源与涝渍灾害演变机理290

10.1.3 淮北平原区多目标立体调蓄模式与关键阈值291

10.1.4 淮北平原区立体调蓄工程及关键参数292

10.1.5 淮北平原区工程实践及效果分析294

10.2 成果创新性和先进性296

10.2.1 成果的创新性296

10.2.2 成果的先进性297

10.3 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297

10.3.1 提高技术水平297

10.3.2 解决的关键问题298

10.3.3 推动行业科技进步299

10.4 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300

10.4.1 工作开展的系统性300

10.4.2 理论的创新程度300

10.4.3 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301

10.5 综合效益301

10.5.1 环境效益301

10.5.2 经济效益301

10.5.3 社会效益302

第11章 成果的应用303

11.1 成果应用领域303

11.1.1 在农业节水增产方面的应用303

11.1.2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303

11.2 应用前景304

附录1发表文章305

F.1 SCI论文(23篇)305

F.2 EI论文(10篇)306

F.3 核心刊物(29篇)307

附录2出版论著309

附录3授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310

附录4人才培养311

附录5工程实践应用现场照片312

参考文献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