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技术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医学影像技术学
  • 赵斌,李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7509104351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影像诊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医学影像技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X线检查技术1

第1章 概论1

二、CT检查技术4

三、MRI检查技术6

四、超声检查技术7

五、核医学成像技术8

六、各种检查技术的综合应用原则8

七、图像的处理技术9

八、数字影像诊断及影像质量管理10

第2章 模拟X线影像成像11

第一节 X线管焦点及X线束11

一、X线管焦点11

二、X线量分布17

三、X线束18

一、X线的量与质19

二、感光效应19

第二节 感光效应19

第三节 X线感光效应信号的检出22

一、医用感光材料22

二、增感屏33

三、扁平颗粒技术38

第四节 X线照片影像40

一、X线照片影像的形成与诊断40

二、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41

三、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43

四、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49

五、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52

六、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54

第五节 散射线55

一、散射线含有率56

二、散射线的抑制和排除58

第六节 感光材料的冲洗及打印62

一、感光原理及潜影62

二、X线摄片后处理64

三、数字影像打印技术72

第3章 数字X线成像80

第一节 数字X线成像基础知识80

一、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80

二、数字成像的基本概念80

第二节 计算机X线摄影81

一、CR系统的组成81

二、CR系统的成像原理84

三、CR系统的影像处理技术90

四、CR系统的特点93

五、CR影像的质量控制94

六、CR系统的临床应用96

第三节 数字X线摄影97

一、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97

二、间接转换型平板探测器100

三、CCD X线成像102

四、多丝正比电离室X线成像103

一、主观评价法106

第一节 X线影像质量评价概述106

第4章 X线影像质量及评价106

二、客观评价法107

三、综合评价107

第二节 成像系统的特性参数108

一、输入、输出特性108

二、解像特性110

三、噪声特性118

四、量子检出效率120

一、ROC的基本原理121

第三节 ROC及其应用121

二、ROC的临床应用130

第5章 X线摄影检查131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知识131

一、X线摄影相关术语131

二、X线摄影检查原则和操作步骤134

第二节 四肢摄影137

一、四肢体表定位标志137

三、上肢常用摄影体位138

二、四肢摄影注意事项138

四、下肢常用摄影体位149

五、四肢摄影体位选择158

第三节 胸部摄影159

一、胸部体表定位标志159

二、胸部摄影注意事项160

三、胸部常用摄影体位160

四、胸部摄影体位选择167

第四节 腹部摄影168

一、腹部体表定位标志168

二、腹部摄影注意事项169

三、腹部常用摄影体位169

四、摄影体位选择173

第五节 脊柱摄影173

一、脊柱体表定位标志173

二、脊柱摄影注意事项174

三、脊柱常用摄影体位175

第六节 骨盆摄影183

一、骨盆体表定位标志183

四、摄影体位选择183

二、骨盆摄影注意事项184

三、骨盆摄影常用体位184

四、骨盆摄影体位选择185

第七节 头颅摄影185

一、头颅解剖定位标志185

三、头颅摄影常用体位186

二、头颅摄影注意事项186

四、头颅摄影体位选择194

第八节 牙齿摄影195

一、摄影基本知识195

二、常用摄影体位198

三、口腔全景体层摄影200

第九节 软X线摄影201

三、乳腺摄影注意事项202

四、乳腺摄影曝光条件的选择202

一、软X线摄影基本原理202

二、软X线摄影设备及操作202

五、乳腺摄影体位203

第十节 X线造影检查204

一、对比剂204

二、消化系统造影206

三、泌尿生殖系统造影210

四、其他系统造影213

一、眼异物X线检查216

第十一节 其他特殊X线检查技术216

二、放大摄影219

第6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221

第一节 DSA系统的组成222

一、X线系统222

二、电子计算机系统223

三、机械及附属设备系统224

四、DSA成像系统的控制224

一、DSA的成像原理225

第二节 DSA的原理225

二、DSA的信号与幅度226

三、DSA的减影程序226

第三节 DSA的减影方式及成像方式226

一、DSA的减影方式226

二、DSA的成像方式229

第四节 DSA检查技术及操作程序231

一、DSA图像采集231

二、DSA图像处理235

三、DSA图像记录、存储与传输237

四、DSA图像质量238

第五节 DSA的临床应用241

一、DSA的适应证、禁忌证与并发症241

二、DSA的术前准备与手术操作242

三、神经系统造影(头颈部DSA)243

四、循环系统造影243

第7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248

第一节 概述248

一、CT的发明和进展248

三、CT的应用范围249

二、CT图像的特点249

一、CT基本结构250

第二节 CT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250

二、CT成像原理251

第三节 螺旋CT256

一、单层螺旋CT256

二、多层螺旋CT259

第四节 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261

一、图像质量261

二、放射剂量265

第五节 CT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267

一、CT检查规则267

二、CT检查技术269

三、CT增强扫描276

四、各部位CT检查技术277

第一节 磁共振的物理基础295

一、原子核自旋与磁矩295

第8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与检查技术295

二、静磁场的产生与核子进动297

三、磁共振现象和磁共振条件298

四、射频脉冲产生的微观与宏观效应299

五、饱和现象300

第二节 弛豫与磁共振信号的产生301

一、核磁弛豫301

二、自由感应衰减信号305

三、梯度场306

四、层面选择307

五、其他的空间定位308

六、K空间的基本概念311

第三节 常用磁共振成像序列312

一、自旋回波脉冲序列312

二、其他成像序列313

第四节 MRI检查新技术316

一、MRI脂肪抑制技术316

四、MRI血管成像技术317

三、MRI水成像技术317

二、化学位移成像317

五、MRI扩散加权成像318

六、MRI灌注加权成像318

七、MRI波谱318

第五节 磁共振成像应用的质量控制318

一、质量控制的常见参数318

二、常见伪影319

第六节 常用部位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320

三、磁共振成像常用对比剂320

一、颅脑MRI检查321

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321

三、鞍区MRI检查322

四、脑桥小脑三角区MRI检查322

五、颅后窝MRI检查322

六、眼眶MRI检查323

七、鼻、鼻旁窦MRI检查323

十、颈部MRI检查324

九、耳、颞骨部MRI检查324

八、鼻咽部MRI检查324

十一、脊柱MRI检查325

十二、肩、肘、腕、踝关节MRI检查325

十三、髋关节MRI检查326

十四、膝关节MRI检查326

十五、四肢骨及软组织MRI检查327

十六、肝脏、胆囊、脾脏MRI检查327

十八、肾、肾上腺MRI检查328

十七、胰MRI检查328

十九、盆腔MRI检查329

二十、心脏MRI检查329

二十一、胸、腹部MRI成像330

二十二、胸部MRI检查330

第9章 超声成像332

第一节 超声医学基础332

一、概述332

二、超声波物理特性333

三、超声诊断原理337

四、超声成像检查方式339

第二节 超声检查技术343

一、超声检查方法343

二、颅脑检查344

三、甲状腺及颈部血管检查345

四、胸部及心脏检查345

五、消化系统检查347

六、肾检查349

七、妇产科检查350

八、外周血管检查351

第三节 超声质量控制351

一、图像参数351

二、超声图像分辨力351

三、超声剂量检定规程353

第一节 血管外介入放射学概述354

一、血管外介入放射学发展及现状354

第10章 血管外介入放射学技术354

二、血管外介入放射学常用设备及器材355

第二节 X线血管外介入技术357

一、气管、支气管狭窄支架置入术357

二、消化道狭窄支架置入术358

三、胆总管、胆管狭窄支架置入术358

四、ERCR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引流、取石、支架置入及气囊导管扩张术359

一、CT导引下活检技术360

第三节 CT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360

二、CT导向下治疗技术362

第四节 超声介入诊断与治疗技术365

一、超声导引下活检术365

二、超声导向下治疗技术365

第五节 磁共振介入技术366

一、磁共振介入技术的定义366

二、MRI导引下的间质治疗369

一、影像核医学发展史372

二、影像核医学的临床应用372

第11章 核医学成像372

第一节 概论372

三、影像核医学的展望373

第二节 核医学设备373

一、γ相机373

二、SPECT374

三、PET376

四、PET-CT377

一、医用放射性核素378

第三节 放射性显像剂及特点378

二、放射性显像剂的特点380

三、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显像剂381

第四节 核医学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382

一、核医学显像的原理382

二、核医学的显像方式383

三、常规核医学显像方法387

第一节 医学信息系统分类398

一、图像存档与通讯系统398

第12章 医学信息系统398

二、医院信息系统400

三、放射信息系统401

四、医学数字成像与通讯标准402

第二节 计算机辅助诊断概述405

一、定义405

二、发展史405

三、开发技术406

四、开发应遵循的一般原则406

五、临床应用407

第13章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408

第一节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概述408

一、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408

二、质量管理方法409

三、质量管理程序411

四、医学影像全面质量管理412

第二节 医学影像质量标准414

一、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414

二、胸部正位的影像质量标准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