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技考古学概论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科技考古学概论 第2版
  • 赵丛苍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9527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99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考古-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技考古学概论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3

第一章 科技考古学的出现3

第一节 考古学的发展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4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需要5

第二章 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7

第一节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7

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7

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8

第二节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11

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1

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12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13

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13

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15

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15

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16

第三章 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8

第一节 理论18

一、均变论18

二、进化论20

三、系统论21

第二节 基本方法23

第四章 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6

第一节 萌芽期26

第二节 形成与发展期29

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30

二、发展期33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前瞻37

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37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37

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38

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38

第五章 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0

第一节 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40

第二节 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42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43

上篇 考古探查、发掘与遗迹遗物的采集、保存47

第六章 考古勘探47

第一节 遥感与航空摄影48

一、遥感与遥感考古的概念48

二、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物理基础53

三、遥感片的特性与判读59

四、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程序66

第二节 地面物探73

一、物探的概念和原理73

二、考古物探的工作程序74

三、考古物探的类型75

第三节 地球化学勘探94

一、汞测试94

二、磷酸盐勘探法98

第四节 GPS、GIS在考古调查中的应用100

一、运用GPS确定遗址的地理坐标102

二、应用GIS对调查材料的处理104

三、3S集成在考古中的运用109

第七章 水下考古113

第一节 水下考古的特点115

一、水下考古的困难115

二、水下考古的优越性117

三、水下考古的原则117

四、水下考古的方案120

第二节 水下探测121

一、水下探测的方法121

二、水下探测的步骤124

第三节 水底打捞及其他127

一、水底打捞的方法127

二、水底打捞实例128

第八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132

第一节 GIS、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发掘现场中的应用132

一、GIS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133

二、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发掘中的应用136

第二节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139

一、考古发掘前地下文物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140

二、地下文物出土时的环境突变142

三、考古现场文物采集时的稳定性处理与环境控制143

四、文物采集的一般方法152

五、考古现场保护文物的粘接171

六、文物采集后的运输178

第三节 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179

一、考古现场保护文物表面清理的定义179

二、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184

三、考古现场保护文物的临时加固191

四、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207

第四节 文物的保存216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控制216

二、常见文物的保存224

下篇 遗迹、遗物的分析研究239

第九章 考古测年239

第一节 树木年轮断代方法241

一、树木年轮法的原理241

二、树木年轮测定法242

三、树轮纪年校正法244

第二节 碳同位素测年技术245

一、14C测年原理246

二、14C测年步骤248

三、加速器质谱14C断代方法249

四、14 C年代数据的校正253

第三节 释光断代258

一、热释光断代259

二、光释光测年265

第四节 其他测年法268

一、古地磁学测年法268

二、铀系同位素断代法271

三、钾-氩断代法272

四、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272

五、裂变径迹法断代274

六、黑曜岩水合法断代275

七、氨基酸外消旋断代275

第十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的研究277

第一节 文物的形态分析277

一、文物的形态分析手段277

二、文物形态分析的几种方法280

第二节 文物形象观察291

一、X光照相技术及其应用291

二、中子射线照相技术306

三、红外成像技术312

第三节 文物的显微分析研究316

一、光学显微镜316

二、电子显微镜320

第四节 文物组成的成分、结构分析和制作工艺研究324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324

二、文物组成的结构分析329

三、文物的制作工艺研究336

第十一章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344

第一节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344

第二节 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研究的分析方法347

一、中子活化分析348

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349

三、化学成分数据的应用350

四、铅同位素比值法354

第三节 古代陶瓷与青铜文物的产地和矿料来源研究360

一、古陶瓷产地研究的理论基础360

二、古代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367

第十二章 生业考古375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376

一、气候376

二、地貌378

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79

第二节 动物考古研究383

一、动物遗体的采集和记录384

二、动物骨骼的鉴定386

三、动物遗存的研究389

四、寄生物的研究395

第三节 植物考古研究396

一、植物的形态研究397

二、植物的微观分析401

三、农作物起源的研究416

第四节 古代人类食性研究425

一、脂肪酸分析法及其应用427

二、关于古代人类食谱的其他研究方法和成果429

三、寄生虫所反映的食性430

第十三章 古代人骨的研究432

第一节 人骨的形态学研究432

一、人骨的测量433

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435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和遗传因子439

一、DNA的结构与特性439

二、古DNA的分析程序450

三、古DNA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454

第三节 牙齿人类学研究460

一、牙齿的形态研究460

二、牙齿的磨耗分析463

第四节 骨骼病理的分析467

一、骨骼创伤的分析468

二、疾病骨骼病理分析469

第五节 骨化学分析471

一、碳-13(13C)测定法、氮-15(15N)法及其应用471

二、微量元素锶、钡与钙的分析476

三、同位素锶、铅的分析480

第一版后记483

第二版后记486

参考文献4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