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机械设计大典 第2卷 机械设计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启义主编;中国工程学会,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901943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1518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153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机械设计大典 第2卷 机械设计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2篇 常用公式和数表3
第1章 量和单位3
1 国际单位制与法定计量单位3
1.1 国际单位制3
1.2 法定计量单位3
1.3 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5
2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7
3 常见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10
第2章 常用资料和数据14
1 优先数系和标准尺寸14
2 常用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
3 常用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及密度17
4 松散物料的堆密度和安息角18
7 各种硬度值对照表19
6 常用材料极限强度的近似关系19
5 常用金属材料的熔点、比热容和导热系数19
8 机械传动效率20
9 摩擦系数21
10 机械防护安全距离23
11 常用物理量常数26
第3章 常用数学公式28
1 代数28
1.1 因式分解、二项式公式与多项式公式28
1.2 行列式28
1.3 指数与根式29
1.4 对数29
1.5 级数29
2.1 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30
2 三角函数30
1.7 代数方程30
1.6 不等式30
2.2 任意三角形常用公式31
2.3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32
3 微积分32
3.1 微分常用公式32
3.2 不定积分常用公式33
3.3 定积分常用公式35
3.4 微分方程37
4 常用几何的体积、面积及几何重心的计算公式37
第4章 力学公式40
1 静力学40
2 运动学44
3 动力学49
4 点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55
5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61
6 杆件的强度和刚度67
7 杆系结构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91
8 薄板97
9 薄壳104
10 厚壳112
11 旋转圆筒和旋转圆盘114
12 接触应力114
13 构件的稳定性120
第5章 实验应力分析常用公式和技术数据129
1 电阻应变测量129
1.1 电阻应变计类型、特点和选择129
1.2 静态应变测量计算公式132
1 冲击疲劳强度135
2.1 光弹性材料的性能、配比及模型固化工艺137
2 光弹性法测量137
2.2 光弹性法测量平面应力的基本计算公式138
参考文献139
第1章 技术制图143
1 基本规定143
1.1 图框格式和图幅尺寸143
第13篇 通用基础标准143
1.2 标题栏和明细表144
1.3 比例144
1.4 图线145
1.5 剖面符号147
2 图样画法150
2.1 投影法150
2.2 视图151
2.3 剖视图和断面图152
2.4 简化画法158
3.1 尺寸注法163
3 注法163
3.2 尺寸公差与配合注法166
3.3 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169
3.4 简化注法173
4 常用结构要素和常用件的表示法177
4.1 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177
4.2 齿轮画法181
4.3 花键画法182
4.4 弹簧画法183
4.5 中心孔表示法185
4.6 动密封圈表示法187
4.7 滚动轴承表示法191
1 尺寸极限(公差)与配合197
第2章 极限与配合197
1.1 术语及定义197
1.2 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200
1.3 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203
1.4 孔、轴的极限偏差203
1.5 孔、轴公差带255
1.6 基孔制与基轴制优先和常用配合256
1.7 配制配合257
1.8 公差与配合的选择和应用264
2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276
2.1 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276
3.1 统计尺寸公差的含义277
3 统计尺寸公差277
2.2 适用的尺寸和图样表示法277
3.2 规定实际尺寸概率分布特性的方案及标注278
3.3 统计尺寸公差在孔、轴配合中的应用279
4 圆锥的锥度与锥角、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287
4.1 锥度与锥角系列287
4.2 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288
5 圆锥公差与配合290
5.1 圆锥公差290
5.2 圆锥配合295
第3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301
1 术语、定义和符号301
1.1 术语及定义301
1.2 形位公差的符号303
1.3 形位公差带的定义304
2 形位公差数值及应用311
3.1 图样上是否注出形位公差的条件319
3 形位公差的选择与应用319
3.2 注出公差值的选用319
3.3 未注公差值的应用328
3.4 形位公差综合应用实例330
4 公差原则的应用332
4.1 独立原则的应用333
4.2 包容要求的应用335
4.3 最大实体要求的应用336
4.4 最小实体要求的应用339
5 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341
第4章 表面结构346
1 术语、定义、符号和代号346
1.1 表面粗糙度术语及定义346
1.2 表面粗糙度常用符号与代号350
2.1 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系列351
2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351
2.2 取样长度的数值和选用352
3 表面粗糙度的选择353
3.1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353
3.2 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一般规则354
3.3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354
3.4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应用实例365
4 表面光洁度级别与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对照365
5 主要工业国家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及其对照371
6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375
第5章 螺纹378
1 螺纹的种类、特点和应用378
2 紧固螺纹379
2.1 普通螺纹379
2.2 热镀锌螺纹386
2.3 过渡配合螺纹388
2.4 过盈配合螺纹392
2.5 统一螺纹395
3 管螺纹400
3.1 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400
3.2 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401
3.3 60°圆锥管螺纹402
3.4 米制锥螺纹402
4 传动螺纹404
4.1 梯形螺纹404
4.2 锯齿形螺纹407
1.1 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411
1螺纹件设计要素411
第6章 设计要素411
1.2 紧固件用沉孔413
1.3 普通螺纹内、外螺纹余留长度、钻孔余留深度、螺栓突出螺母末端长度415
1.4 轴上固定螺钉用孔416
1.5 底座地脚螺栓孔尺寸416
1.6 扳手空间416
2 金属切削加工件设计要素418
2.1 球面半径418
2.2 润滑槽419
2.3 滚花420
2.4 零件倒圆与倒角420
2.5 砂轮越程槽421
2.6 燕尾槽422
2.7 退刀槽423
2.8 T形槽425
2.9 中心孔428
2.10 锯缝尺寸430
3 轴端431
3.1 机器轴高431
3.2 圆柱形轴伸431
3.3 圆锥形轴伸432
参考文献435
第14篇 机械工程材料439
第1章 概述439
1 金属材料分类439
1.1 黑色金属材料分类439
1.2 有色金属材料分类444
2.1 铸铁件热处理状态名称及代号446
2 金属材料热处理状态及代号446
2.2 铸钢件热处理状态名称及代号447
第2章 铸铁448
1 灰铸铁448
2 可锻铸铁450
3 球墨铸铁452
4 高硅耐蚀铸铁453
5 耐热铸铁454
6 蠕墨铸铁455
7 耐磨铸铁455
8 冷硬铸铁456
9 活塞环用耐磨铸铁456
10 气缸套用耐磨铸铁457
2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458
1 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458
第3章 铸钢458
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459
4 大型低合金钢铸件460
5 高锰钢铸件461
6 铸造锚链钢461
7 不锈耐酸钢铸件462
8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464
9 大型不锈钢铸件465
10耐热钢铸件466
11 铸钢轧辊467
第4章 变形钢468
1 优质碳素结构钢468
2 碳素结构钢473
3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474
4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475
5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476
6 合金结构钢477
7 弹簧钢491
9 焊接结构用耐候钢492
8 高耐候性结构钢492
10 易切削结构钢493
11 耐热钢494
12 不锈钢506
第5章 钢材521
1 型钢521
1.1热轧圆钢和方钢521
1.2 热轧六角钢和八角钢522
1.3 热轧扁钢523
1.4 热轧等边角钢525
1.5 热轧不等边角钢529
1.6 热轧工字钢532
1.7 热轧槽钢534
1.8 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536
1.9 冷拉圆钢、方钢和六角钢542
1.10 银亮钢545
1.11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546
1.12 锻制圆钢和方钢550
1.13 锻制扁钢550
2 钢板和钢带552
2.1 冷轧钢板和钢带552
2.2 热轧钢板和钢带560
3 钢管570
3.1 无缝钢管570
3.2 电焊钢管587
4 钢丝593
4.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593
4.3 碳素弹簧钢丝596
4.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596
4.4 合金结构钢丝597
第6章 高温合金和耐蚀合金600
1 高温合金600
1.1 铸造高温合金600
1.2 变形高温合金605
1.3 高温合金材料609
2 耐蚀合金620
2.1 变形耐蚀合金620
2.2 耐蚀合金材料622
2 粉末冶金减摩材料629
第7章 粉末冶金材料629
1 粉末治金材料分类、特性及应用629
3.2 粉末冶金铜基湿式摩擦材料630
3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630
3.1 粉末治金铁基和铜基干式摩擦材料630
4.1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634
4 粉末冶金结构材料634
4.2 热处理状态粉末治金铁基结构材料636
4.3 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637
5 粉末治金多孔材料637
5.1 烧结钛过滤元件637
5.2 烧结镍过滤元件640
5.3 烧结镍铜合金过滤元件643
5.4 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645
1.1 变形铝及铝合金646
1 铝及铝合金646
第8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646
1.2 铸造铝合金653
2 铜及铜合金661
2.1 加工铜及铜合金661
2.2 铸造铜合金668
2.3 铸造轴承合金675
第9章 有色金属型材678
1 棒材678
1.1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678
1.2 铜及铜合金挤制棒680
1.3 铜及铜合金矩形棒682
1.4 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683
2 管材686
2.1 一般用途加工铜及铜合金无缝圆管686
2.2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687
2.3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688
2.4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689
2.5 铜及铜合金毛细管690
2.6 铝及铝合金管材692
3 板材694
3.1 黄铜板694
3.2 铝青铜板695
3.3 锡青铜板696
3.4 铝白铜板696
3.5 锌白铜板697
3.6 铝及铝合金板、带材697
3.7 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703
2 金属基复合材料717
2.1 层压金属复合材料717
1 复合材料分类717
第10章 复合材料717
2.2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724
3 塑料基复合材料726
3.1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726
3.2 碳纤维增强塑料732
3.3 石棉纤维增强塑料735
3.4 混杂纤维增强塑料736
4 塑料-金属基多层复合材料737
第11章 非金属材料739
1 塑料及塑料制品739
1.1 常用塑料种类、性能及应用739
1.2 塑料棒材748
1.3 塑料板材749
1.4 塑料管材755
2 橡胶及橡胶制品760
2.1 橡胶的种类、特性及应用760
2.2 橡胶管762
2.3 工业用橡胶板767
3 石棉制品768
3.1石棉性能及应用768
3.2 石棉板768
3.3 石棉橡胶板769
3.4 耐酸石棉橡胶板769
3.5 耐油石棉橡胶板770
3.6 工业机械用石棉摩擦片771
4 云母制品773
4.1 云母制品分类、特点及应用773
4.2 云母板774
4.3 云母带774
5 先进陶瓷775
5.1 先进陶瓷分类775
5.2 结构陶瓷776
5.3 功能陶瓷786
6 玻璃制品788
6.1 普通平板玻璃788
6.2 浮法玻璃788
6.3 钢化玻璃789
6.4 防火玻璃789
6.5 中空玻璃790
6.6 夹层玻璃790
参考文献791
1.2 结构设计实例795
1.1 结构设计内容795
第15篇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795
第1章 概论795
1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和实例795
2 机械零部件结构设计基本要求797
3.2 评价举例798
3 机械零部件结构方案的评价798
3.1 技术性和经济方法798
1利用功能面的结构设计800
1.1 功能面800
1.2 功能面参数变换800
第2章 满足功能要求的结构设计800
2 利用自由度分析法的零件结构设计805
2.1 零件自由度805
2.2 应用举例806
1.1降低零件载荷或应力的最大值808
1提高强度的结构设计808
第3章 满足工作能力要求的结构设计808
1.2 力流最短811
1.3 减小应力集中811
1.4载荷均匀分布814
1.5 载荷分担817
1.6 等强度818
2 提高刚度的结构设计818
3 提高耐磨性的结构设计823
4 防腐独的结构设计829
第4篇 满足工艺要求的结构设计831
1 铸件结构设计831
1.1 简化铸造工艺831
1.2 提高铸造性能835
1.3 受力合理840
1.4 便于切削加工841
1.5 不同铸造方法对铸造结构元素的具体尺寸要求843
1.6组合铸件结构852
2.1 便于焊接实施853
2 焊接件结构设计853
2.2 减少内应力和热变形855
2.3 焊缝受力合理856
2.4 避免不合理的模仿结构858
2.5 便于切削加工859
3 切削件结构设计860
3.1 保证加工质量860
3.2 便于加工862
3.3 提高加工效率866
3.4 切削件结构设计中的常用标准868
4 压力加工件结构设计869
4.1 自由锻造件结构设计869
4.2 模锻件结构设计878
4.3 冷冲压件结构设计883
5 便于装配和维修的机械结构设计893
6 热处理件结构设计900
第5章 满足材料要求的结构设计903
1 塑料件结构设计903
2陶瓷件结构设计907
3 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909
第6章 满足人机学要求的结构设计913
1 造型设计913
1.1 比例913
1.2 均衡914
1.3 稳定915
1.4 统一与变化916
2 色彩设计917
2.1 色彩设计应考虑人的心理感受917
2.2 色彩设计应考虑不同民族、地区的爱好918
2.3 色彩设计应考虑产品功能和形态的要求921
2.4 色彩设计应考虑产品使用环境的要求921
2.5 色彩设计应考虑对比色的要求921
2.6 色彩设计应考虑色彩数量的要求921
3 宜人性设计922
3.1 宜人性原则922
2.9 色彩设计应考虑时代的要求922
2.8 色彩设计应考虑色质并重的要求922
2.7 色彩设计应考虑颜色分界的要求922
3.2 人体数据923
3.3 仪表显示结构设计931
3.4 操纵装置结构设计934
参考文献942
第16篇 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947
第1章 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的步骤和方法947
1失效分析与机械设计的关系947
2 机械产品失效的分类947
3 失效分析的步骤947
3.1 收集背景资料和侦查失效现场947
4.1 裂纹观察948
3.5 完成失效分析报告948
4 失效分析的试验方法948
3.4 确定失效类型和失效原因948
3.3 实验室试验工作948
3.2 失效零部件的初步检查948
4.2 宏观断口观察949
4.3 微观断口观察和分析952
第2章 机械零部件各种失效类型的特征953
1 变形失效953
2 塑性断裂和脆性断裂953
2.1 塑性断裂的基本特征953
2.2 韧性脆性转变955
2.3 脆性断裂的基本特征和分类957
2.4 材料脆化958
2.5 环境促进脆性959
3.1 疲劳裂纹形成和扩展的规律961
3 疲劳断裂961
3.2 疲劳失效分析的目标和方法964
3.3 设计、制造工艺和材质对疲劳失效的影响966
3.4 特种疲劳的特征和判断967
4 腐蚀失效和应力腐蚀判断968
4.1 腐蚀失效968
4.2 应力腐蚀断裂971
5 磨损失效973
5.1 粘着磨损973
5.2 磨料磨损974
5.3 侵蚀磨损974
5.4 微动磨损和微动磨蚀疲劳974
5.5 磨损失效分析的方法975
3 轴的失效形式977
2 轴上的应力和断裂特征977
第3章 轴的失效分析977
1 概述977
4 疲劳失效中的局部应力作用982
5轴的失效分析实例983
第4章 齿轮的失效分析985
1 齿轮的损伤和失效形式985
2 轮齿损伤和失效的形貌985
3 诱发轮齿损伤和失效的主要原因988
4 齿轮失效分析实例989
第5章 滚动轴承的失效分析993
1 滚动轴承的失效和失效形式993
2 滚动轴承失效分析的方法995
3 滚动轴承失效分析实例997
第6章 机械紧固件的失效分析1000
1 螺纹紧固件的疲劳失效1000
3 螺纹紧固件的应力腐蚀和氢脆断裂1002
2 螺纹紧固件的腐蚀1002
参考文献1004
第17篇 可靠性设计1007
第1章 可靠性设计基础1007
1 可靠性的概念1007
2 可靠性中常用的概率分布1007
3 可靠性特征量1023
3.1 可靠度1023
3.2 累积失效概率1023
3.3 平均寿命1023
3.4 可靠寿命和中位寿命1023
3.5 失效率和失效率曲线1024
3.6 可靠性特征量之间的关系1025
第2章 可靠性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1026
1 分布类型的假设检验1026
1.1 χ2检验法1026
1.2 K-S检验法1027
2 指数分布的分析法1028
2.1 指数分布的拟合性检验1028
2.2 指数分布的参数估计和可靠度估计1029
3 正态及对数正态分布的分析法1030
3.1 正态及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性检验1030
3.2 正态及对数正态分布完全样本的参数估计1032
3.3 正态及对数正态分布截尾寿命试验的参数估计1032
3.4 正态及对数正态分布可靠寿命和可靠度的估计1035
4 威布尔分布的分析法1045
4.1 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性检验1045
4.2 威布尔分布的参数估计1046
4.3 威布尔分布的可靠度和可靠寿命估计1047
1.2 应力-强度模型求可靠度的一般公式1063
第3章 概率机械设计1063
1 应力-强度模型求可靠度的方法1063
1.1 应力-强度模型1063
1.3 数值积分法求可靠度1064
1.4 极限状态法求可靠度1065
2 可靠度的近似计算法1068
2.1 可靠安全系数1068
2.2 随机变量函数的均值和标准差的近似计算1068
3 概率机械设计所需的部分数据和资料1069
3.1 几何尺寸1069
3.2 材料的强度特性1069
4 静强度的概率设计1073
4.2 正态分布的设计法1074
4.1 计算系数1074
5 疲劳强度的概率设计1075
5.1 变应力和变载荷的类型1075
5.2 零件的疲劳强度1076
5.3 按P-S-N线图验算疲劳强度可靠度1077
5.4 按3s-S-N线图验算疲劳强度可靠度1079
5.5 按3s-σm-σa线图验算疲劳强度可靠度1080
5.6 按等效应力验算疲劳强度可靠度1081
5.7 受复合应力时疲劳强度可靠度的验算1081
5.8 疲劳强度可靠度计算的应用举例1081
5.9 疲劳寿命的可靠性预计1082
6 断裂韧性的概率设计1084
6.1 静载抗断裂的可靠度1084
6.2 变载抗断裂的可靠度1085
参考文献1086
第18篇 疲劳强度设计1089
第1章 概论1089
1 疲劳的分类1089
2 抗疲劳设计方法1090
2.1 名义应力法1090
2.2 局部应力应变法1090
2.3 损伤容限设计法1090
2.4 概率疲劳设计法1090
第2章 疲劳载荷1091
1概述1091
2 循环应力和循环应变1091
2.1 循环应力1091
2.2 循环应变1092
3 循环计数法1092
4 载荷谱编制1093
4.1 累积频数曲线1094
4.2 载荷谱编制1095
第3章 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和疲劳图1096
1 金属材料疲劳极限数据1096
1.1 基本概念1096
1.2 金属材料疲劳极限1096
1.3 疲劳极限的经验公式1119
2 金属材料的S-N曲线1119
2.1 S-N曲线1119
2.2 P-S-N曲线1129
第4章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1134
1 应力集中影响1134
1.1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1134
1.2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1148
2 尺寸的影响1157
3.1 表面加工状况1159
3 表面状况影响1159
3.2 表面腐蚀状况1160
3.3 表面强化状况1160
4 载荷状况1163
4.1 载荷类型影响1163
4.2 载荷频率影响1163
4.3 载荷峰值影响1163
4.4 平均应力影响1164
第5章 常规疲劳强度设计1166
1 概述1166
2 安全系数1166
3.2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1171
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1171
3.1 基本概念1171
3.3 相对迈因纳(Miner)法则1172
4无限寿命设计1173
4.1 单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1173
4.2 多向应力时无限寿命设计1174
5 有限寿命设计1174
5.1 安全系数计算公式1174
5.2 寿命估算1174
5.3 随机疲劳寿命估算1175
5.4 算例1175
2.1 低周疲劳曲线(ε-N曲线)1177
2.2 循环应力-应变曲线1177
2 低周疲劳1177
1 概述1177
第6章 现代疲劳强度设计1177
2.3 应变-寿命曲线的获得1183
2.4 低周疲劳寿命估算1185
3 局部应力应变法1187
3.1 预备知识1187
3.2 局部应力-应变分析1188
3.3 裂纹形成寿命的估算1189
3.4 算例1190
4 裂纹扩展寿命估算1192
4.1 应力强度因子1193
4.2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1196
4.3 疲劳裂纹扩展寿命估算1200
4.4 算例1201
1.3 影响腐蚀疲劳的因素1203
1.2 腐蚀疲劳极限1203
1 腐蚀疲劳强度1203
1.1 腐蚀疲劳的S-N曲线1203
第7章 环境疲劳强度1203
1.4 腐蚀疲劳的寿命估算1216
2 热疲劳强度1216
2.1 热应力与热疲劳1216
2.2 热疲劳强度与寿命估算1217
2.3 热疲劳强度设计要考虑的主要问题1219
3 低温疲劳强度1219
3.1 低温下金属的特性1219
3.2 低温下材料的疲劳数据和图线1219
3.3 低温对应力集中的影响1221
4.2 高温时材料S-N曲线1222
4.1 高温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1222
4 高温疲劳强度1222
3.4 低温疲劳强度计算1222
4.3 影响金属高温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1227
4.4 高温下疲劳强度计算1231
第8章 冲击与接触疲劳强度1235
1.1 多次冲击能量-寿命(A-N)曲线1235
1.2 影响多次冲击强度因素1235
1.3 冲击疲劳强度计算1238
2 接触疲劳强度1238
2.1 接触疲劳失效机理1238
2.2 接触应力1239
2.3 影响接触疲劳强度的因素1240
2.4 接触疲劳强度计算1242
参考文献1244
第19篇 机械振动的控制与利用1247
第1章 消减振源1247
1 回转体的平衡1247
1.1 刚性回转体的平衡1247
1.2 柔性回转体的平衡1250
1.3 回转体的分类及其平衡方法1252
1.4 柔性回转体不平衡状态的评定1255
2 往复机械惯性力的平衡1256
2.1 曲柄滑块机构的惯性力1257
2.2 多缸发动机的惯性力系1257
2.3 曲柄滑块机构的平衡1258
3 常用机械零部件的振动控制1260
3.1 齿轮振动的控制1260
3.2 滚动轴承振动的控制1261
3.3 滑动轴承振动的控制1262
3.4 叶片振动的控制1263
3.5 液压系统振动的控制1264
4 机床切削振动的控制1264
4.1 交变切削力的种类1264
4.2 控制交变切削力的措施1265
第2章 阻尼减振1266
1 机械中的阻尼1266
1.1 材料阻尼1266
1.2 相对运动阻尼1267
1.3 结构阻尼1267
2 附加阻尼1268
2.1 附加阻尼的种类1268
2.2 附加阻尼层的设计与计算1269
3 常用阻振装置1271
3.1 阻振器1271
3.2 固体摩擦减振器1272
3.3 液体摩擦减振器1272
第3章 动力与冲击减振1274
1 动力减振1274
1.1 动力调谐减振条件1274
1.2 无阻尼动力减振器1275
1.3 有阻尼动力减振器1275
1.4 模态截断法在弹性体动力减振的应用1277
1.5 随机振动的动力减振1278
2 摆式减振1278
2.1 摆式减振的原理1278
2.2 摆式减振器的设计步骤1279
2.3 常用的摆式减振器1280
3 冲击减振1280
3.1 碰撞周期运动的稳定性1280
3.2 冲击减振的应用1281
3.3 提高冲击减振效果的其他措施1282
第4章 振动与冲击的隔离1283
1 简谐振动的隔离1283
1.1 单自由度隔振系统1283
1.2 双层隔振系统1286
1.3 多自由度隔振系统1286
2 随机振动的隔离1288
2.1 评价随机隔振效果的指标1288
2.2 单自由度随机隔振系统1289
3.2 冲击的被动隔离1290
3.1 冲击隔离原理1290
2.3 双层随机隔振系统1290
3 冲击隔离1290
3.3 冲击的主动隔离1292
3.4 阻尼对冲击隔离的影响1293
4 隔振设计及常用隔振器1293
4.1 隔振设计步骤1293
4.2 常用隔振器及隔振材料1294
4.3 隔振器的选择与布置1297
1.1 主动控制的原理1298
1.2 振动主动控制的类型1298
1.3 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298
1 概述1298
第5章 振动的主动控制1298
2 振动主动控制模型的建立1299
2.1 建模的意义1299
2.2 结构系统的动力学模型1300
2.3 连续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300
2.4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301
2.5 闭环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数学模型1301
2.6 建模的准则与方法1302
3 控制律的设计1302
3.1 振动主动控制律设计方法的种类1302
3.2 控制律设计的几个重要问题1303
3.3 最优控制法1304
3.4 次最优控制法1307
3.5 特征结构配置法1308
2.4 凸轮机构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1309
3.6 模态控制法1310
4 振动主动控制在工程上的应用1311
4.1 主动消减振源1311
4.2 主动阻振1312
4.3 主动吸振1313
4.4 主动隔振1315
第6章 振动的利用1318
1 振动利用的工艺特性及应用范围1318
2 常用振动机械的运动学参数1318
2.1 振动强度1318
2.2 滑行指数1319
2.3 抛掷指数1319
2.4 振动方向角1319
2.5 安装倾角1319
2.6 输送速度1319
2.7 生产率1321
3 弹性连杆式振动机的动力特性1322
3.1 单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水平输送机1322
3.2 弹性连杆式垂直螺旋振动输送机1322
3.3 双质体弹性连杆式振动机1323
3.4 非线性弹性连杆式振动机1324
4 惯性振动机的动力特性1324
4.1 单轴惯性振动机1325
4.2 双轴惯性振动机1326
4.3 双质体惯性振动机1328
4.4 非线性惯性振动机1328
5 其他类型振动机1329
5.1 电磁式振动机1329
5.2 电动式振动机1330
5.3 液压式振动机1330
5.4 强声响式激振器1330
参考文献1331
5.5 气动式振动式1331
第20篇 摩擦学设计1335
第1章 摩擦力与摩擦因数1335
1固体摩擦的摩擦力及其计算1335
1.1 摩擦力的性质1335
1.2 摩擦因数1335
2 固体摩擦定律1336
2.1 古典摩擦定律1336
2.2 固体摩擦的现代理论1336
3 滑动摩擦因数1339
3.1 室温及大气中的摩擦因数1339
3.2 高温下的摩擦因数1344
3.3 真空中的摩擦因数1344
3.4 低温下的摩擦因数1345
4 滚动摩擦1346
5.1 静摩擦角1347
5.2 静摩擦锥1347
5.3 动摩擦角与动摩擦锥1347
5 摩擦角和摩擦锥1347
6 摩擦传动1348
6.1 摩擦轮传动1348
6.2 带传动1348
6.3 绳与卷筒1349
7 摩擦装置1349
7.1 基本特性1350
7.2 摩擦副的主要参数1351
7.3 摩擦材料的选取1352
7.4 摩擦热力学计算1354
7.5 摩擦离合器与制动器摩擦副的计算数据1355
8.3 螺纹副1357
8 自锁机构1357
8.2 楔1357
8.1 斜面机构1357
9 机械零件中的摩擦阻力1358
9.1 (非流体润滑)滑动轴承的摩擦转矩1358
9.2 滚动轴承的摩擦转矩1360
9.3 齿轮传动的摩擦功耗1362
9.4 车轮在钢轨(路面)上的摩擦力1363
1 摩损过程1364
1.1 磨合1364
第2章 摩损及其控制1364
1.2 磨损类型1365
1.3 磨损的度量与耐磨性的评价1366
1.4 影响磨损的参数1368
2.1 材料选择1370
2 有效控制磨损的设计方法1370
2.2 表面加工(表面粗糙度)1371
2.3 润滑1371
2.5 环境、过滤与密封1371
2.6 表面温度和冷却能力1371
2.7 控制运动1371
2.4 表面结构形状1371
3 磨损的预测1372
4 机械零件的磨损寿命预测1374
4.1 轴瓦(套)的磨损寿命预测1374
4.2 滚动轴承的磨损寿命预测1375
4.3 导轨的磨损寿命预测1378
4.4 齿轮传动的磨损控制1379
4.5 传动链的磨损寿命预测1380
4.6 汽缸套与活塞环的磨损寿命预测1382
4.7 机械密封的磨损预测1383
4.8 刀具磨损寿命的预测1385
4.9 机动车辆轮胎踏面的磨损预测1386
4.10 联接的磨损1387
4.11 各种机械零件的典型线磨损度(率)1388
5 磨损零件的修复1389
5.1 修复工艺的选择1389
5.2 电镀1389
5.3 金属喷涂1390
5.4 焊接1390
5.5 粘接1391
1.1 固体润滑1393
1 润滑状态与润滑机理1393
第3章 润滑与润滑设计1393
1.2 流体润滑1394
1.3 复(混)合润滑1408
2 机械零件的流体膜润滑计算1408
2.1 滑动轴承的润滑计算1408
2.2 滚动轴承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1408
2.3 齿轮传动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计算1408
3 机械零件的润滑设计1410
3.1 滑动轴承的润滑设计1410
3.2 滑动导轨(普通导轨)的润滑设计1413
3.3 滚动轴承的润滑设计1414
3.4 齿轮、蜗杆传动的润滑设计1417
3.5 链传动的润滑设计1422
3.6 联轴器的润滑设计1423
3.7 离合器的润滑设计1424
3.8 钢丝绳的润滑设计1424
第4章 润滑材料1427
1 润滑材料的基本类型1427
2 润滑油和脂的流变学特性1427
2.1 黏度1427
2.2 黏度与温度的关系1428
2.3 黏度与压力的关系1428
2.4 黏度与压力和温度的综合关系1431
2.5 黏度与切应变率的关系(非牛顿特性)1431
2.6 黏弹性1431
3 润滑油1431
3.2 主要质量指标1432
3.1 黏度分类1432
3.3 常用润滑油的组成、性质和用途1433
3.4 润滑油黏度的掺配1440
4 润滑脂1440
4.1 润滑脂的组成1440
4.2 润滑脂的主要性能1440
4.3 润滑脂的表观黏度1441
4.4 润滑脂的分类1441
4.5 常用润滑脂的性质与用途1442
5 添加剂1443
5.1 添加剂的作用与性能要求1443
5.2 类型与功能1443
6 固体润滑剂和覆盖层1444
6.1 固体润滑剂的类型1444
6.2 固体润滑剂的性能1444
8 润滑剂的选择1447
7 气体润滑剂1447
9 润滑油、脂的更换周期1448
9.1 换油周期1448
9.2 换油步骤1450
9.3 润滑油污染度1450
10 润滑管理1451
10.1 润滑管理的经济效益1452
10.2 润滑管理系统1452
10.3 润滑剂的购买、贮存、发放与防火1452
第5章 润滑方法与润滑系统设计1454
1 润滑方法及其选择1454
1.1 固体润滑方法1454
1.2 油、 脂润滑方法与润滑系统1457
2 润滑脂润滑及其装置1458
2.1 手加脂润滑与装置1458
1.4 润滑方法的选择1458
1.3 气体润滑方法1458
2.2 集中供脂系统1461
3 全损耗润滑润滑系统1465
3.1 手加油润滑与装置1465
3.2 滴油润滑及其装置1465
3.3 油绳和油垫润滑及其装置1467
3.4 油雾润滑及其系统1467
3.5油气润滑及其系统1470
4 润滑油循环润滑1470
4.1 油浴和飞溅润滑及其系统1470
4.2 油环、油盘润滑及其系统1472
4.3 压力循环润滑及其系统1472
5.1 参数与尺寸1481
5 稀油润滑装置1481
5.2 装置的型号与标记1484
第6章 摩擦副材料和表面技术1487
1 减摩材料1487
1.1 减摩材料的选择1487
1.2 金属减摩材料1489
1.3 粉末治金减摩材料1490
1.4 聚合物减摩材料1491
1.5 金属塑料减摩材料1493
1.6 木基减摩材料1493
1.7 碳石墨1494
2 摩擦材料1494
2.1 对摩擦材料性能的要求1494
2.2 摩擦材料的类型与应用1495
3.1 耐磨材料的选用1498
3 耐磨材料1498
3.2 耐磨材料1500
4 表面处理技术和覆盖层1504
4.1 表面处理技术1505
4.2 表面覆盖层1506
第7章 状态监测系统1513
1 状态监测系统的作用1513
2 状态监测方法1513
2.1 直观监测法1513
2.2 功能监测法1513
2.3 磨屑监测法1514
2.4 振动监测法1516
3 设备故障诊断1516
参考文献1517
热门推荐
- 370135.html
- 885467.html
- 418777.html
- 1331820.html
- 1487053.html
- 1748348.html
- 15559.html
- 1174705.html
- 151015.html
- 33258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8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0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9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6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40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84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99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574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