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
  • 孙万勇主编;肖力本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83352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06页
  • 文件大小:325MB
  • 文件页数:726页
  • 主题词:石家庄市-地方史-现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编写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

二、编写体例与主线2

三、基本脉络和逻辑结构3

四、行政区划历史沿革6

第一章 城市接管和建立新秩序(1947年11月——1949年9月)9

第一节 城市接管9

一、短暂的军管和戒严9

二、全面的城市接管10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14

一、行政区划调整设置14

二、中共石家庄市委及其组织机构15

三、三级政府机构17

四、军事机构21

五、群团组织21

第三节 建立正常的城市生产生活秩序22

一、动员成立贫民会23

二、整风纠偏 把握工作重心25

三、安定市面 解危济困28

第四节 保护扶植私营工商业 建立公营经济29

一、保护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29

二、公营经济的起步与发展31

三、合作经济应运而生35

四、建立新的财政金融秩序37

第五节 城市基础设施修复和建设39

一、恢复供水供电40

二、恢复邮政通讯40

三、整建市政设施40

第六节 教文卫各业的恢复和发展41

一、教育41

二、文化43

三、新闻事业47

四、医疗卫生49

第七节 清整旧社会遗害50

一、解放初的社会状况50

二、清理国民党组织和人员51

三、对国民党军官兵及眷属的清查处理52

四、清除、破获敌特53

五、处理逃亡地主54

六、治理“三大公害”56

第八节 战备和增产补损竞赛58

一、抵抗敌机轰炸59

二、粉碎蒋傅军偷袭60

三、增产补损竞赛63

四、催生新型的干群关系65

第二章 为新中国奠基67

第一节 全国的革命政治中心67

一、两大解放区合并67

二、石家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68

三、中共中央重要的接待站及309号院6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72

一、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72

二、九月政治局会议74

三、指挥战略决战76

四、筹划建立新中国78

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8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样板84

一、石家庄创造的城市工作经验84

二、多层次的总结推广86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89

一、紧张有序的筹备89

二、严肃认真的代表选举93

三、团结民主的盛会95

第五节 新中国政权的雏形102

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03

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104

三、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成功实践106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的形成108

第六节 新中国多项事业从石家庄起步109

一、金融事业的开创109

二、新闻事业在这里发展115

三、高等教育起步119

四、新华书店的形成与壮大124

五、华北电影队——新中国电影业的基础126

六、一批治国人才从这里走出128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12月)13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131

一、开展民主建政 巩固人民政权132

二、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135

三、毛泽东在石家庄编审《毛泽东选集》14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43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143

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的开展150

三、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恢复154

第三节 石家庄的抗美援朝158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深入人心158

二、踊跃捐献支援前线 近万名优秀子弟赴朝参战160

三、订立爱国公约 开展生产竞赛162

第四节 社会的革故鼎新163

一、镇反运动的开展与安定社会局面的出现163

二、“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167

三、《婚姻法》的贯彻与改革旧的婚俗制度170

第五节 科教文卫事业的奠基171

一、文教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171

二、卫生科学事业的发展176

第六节 抗击自然灾害177

第四章 “一五”时期的建设与新兴工业城市兴起(1953年1月——1956年9月)179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179

一、区划变革与市首届人代会的召开179

二、“新三反”运动的开展与党的建设184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贯彻190

第三节 “一五”计划制订实施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191

一、“一五”计划的制订191

二、重点建设全面展开193

三、“一五”建设的突出成就201

第四节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3

一、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203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8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10

第五节 社会建设214

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214

二、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民生活的改变217

三、《婚姻法》的贯彻与实施219

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220

第六节 文化建设223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执行223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224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228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231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232

六、体育事业的发展233

第七节 抵御连年水灾235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1956年9月——1959年9月)240

第一节 政区沿革与民主政治建设240

一、地市分合与区划调整240

二、中共八大精神的贯彻与党组织的建设241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245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运动245

二、反右派斗争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51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宣传251

二、工业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运动253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257

四、城市人民公社的试办261

五、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贯彻与“反右倾”斗争265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267

一、“二五”计划的制订267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广泛开展268

三、工业生产的发展成就272

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275

四、农业生产的发展278

第五节 社会建设281

一、城市建设的成就及不足281

二、商贸服务业的曲折发展283

三、安排好人民生活,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活动284

四、绿化运动286

第六节 贯彻“双百方针”和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287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287

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291

三、知识分子政策与科技事业的发展294

四、卫生事业与人民健康295

五、体育事业的发展297

第七节 冰雹、瘟疫等重大灾害298

第六章 三年困难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1959年9月——1966年5月)300

第一节 政区调整与政治建设300

一、区划的调整与政区沿革300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曲折302

三、加强作风建设304

四、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调整307

第二节 “大跃进”的继续和渡过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307

一、继续“大跃进”307

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311

三、艰苦奋斗 度过困难时期314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整323

一、农业的调整323

二、工业的调整328

三、大力精简职工 压缩城镇人口331

四、商业的调整333

五、城市人民公社的调整取消336

六、组织调整与落实政策337

第四节 经济、社会形势全面好转340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好转340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347

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349

四、体育事业的发展356

五、卫生事业的发展356

第五节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358

一、学大庆、学大寨、学南滚龙沟活动359

二、学雷锋、学焦裕禄活动362

三、群众性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364

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366

五、劳武结合 加强民兵工作368

第六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370

第七节 兴利除害与战胜重大灾害374

一、1963年抗洪救灾374

二、1966年抗震救灾377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与省会迁石(1966年5月——1976年10月)379

第一节 “文革”风暴冲击 全市陷于动乱局面379

一、动乱局面的出现与维护稳定的努力379

二、全面夺权与“天下大乱”384

三、实行“三支两军”与维护稳定的努力387

第二节 地、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与“左”的错误继续389

一、石家庄地、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389

二、“活学活用”和派驻“工宣队”391

三、“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开展393

第三节 党组织的恢复与纠正“左”倾错误400

一、地委、市委的重建及各级党组织的恢复400

二、组织机构的恢复与完善402

三、“批陈整风”、“批林整风”运动的开展404

四、批判极“左”思潮与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406

五、批判极“左”思潮的中断409

第四节 全面整顿的受挫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兴起409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评水浒》运动的开展409

二、“三项指示为纲”与全面整顿的开展410

三、全面整顿的中断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413

四、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414

第五节 省会迁石与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415

一、省会的几经变迁与迁石415

二、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特点417

第六节 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419

一、“文革”对经济发展的干扰和破坏419

二、工业学大庆运动与工业发展420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与农业面貌的改变425

第七节 城市建设与商业服务业发展433

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功能完善433

二、市场的逐步恢复437

三、人口扩增与计划生育439

第八节 各项事业的曲折发展440

一、“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440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442

三、体育事业的恢复发展445

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446

五、战备工作与民兵工作448

六、对外交流的恢复453

第九节 重大灾害和重大事故454

一、连年多发的重大灾害454

二、支援唐山抗震救灾456

第八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年10月——1982年9月)459

第一节 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459

一、揭批斗争的开展和政治生活正常秩序的恢复459

二、拨乱反正的开展和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464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470

四、社会事业的整顿恢复478

第二节 全面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488

一、调整社会关系 落实各项政策48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工作的恢复与发展492

三、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495

四、教育、科技的恢复和发展509

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始514

六、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515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82年9月——1988年9月)517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517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517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初步建立518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念好“人才经”519

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521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523

一、工业企业的改革523

二、要素市场的初步建立536

三、商业体制改革542

第三节 整党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45

一、整党545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维护社会稳定547

第四节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550

一、科技体制改革550

二、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555

第五节 交通、邮电与环保事业的发展561

一、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与发展561

二、邮电事业的发展565

三、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567

第六节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发展569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569

二、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572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579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9月——1993年6月)584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584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84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588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商品生产590

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591

五、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592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596

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596

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602

三、商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608

第三节 科教文体事业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617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科技事业的发展617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教育的快速发展622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627

四、体育事业的成就630

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631

第四节 交通、邮电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634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634

二、邮电事业的快速发展636

三、环境保护的发展637

第五节 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639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加强639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642

三、住房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643

四、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646

第六节 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647

一、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648

二、农村居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650

第七节 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651

第八节 地市合并652

一、地、市合并前的行政区划变迁652

二、石家庄地、市合并653

附录1:《石家庄通史》当代卷大事记654

附录2:石家庄市市、地历任党、政正职一览表701

附录3:参考文献704

后记7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