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结构转型、战略转换与消除贫困 以甘肃省为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结构转型、战略转换与消除贫困 以甘肃省为例
  • 张永丽,李秀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7199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贫困-问题-研究-甘肃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结构转型、战略转换与消除贫困 以甘肃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扶贫开发的国际视野1

第一节 贫困的界定与测度1

一 贫困的界定1

二 贫困的类型5

三 贫困的标准7

四 贫困的测度9

第二节 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演进15

一 贫困理论15

二 反贫困理论19

第三节 国际扶贫开发的实践21

一 小额信贷与贴息贷款22

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5

三 早期儿童开发与健康28

四 基础教育29

五 社会保障30

六 财政分权与扩大参与32

七 减贫战略报告34

第四节 国际扶贫开发的模式与经验36

一 国际扶贫开发模式36

二 国际扶贫开发经验40

第二章 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与实践45

第一节 中国贫困的现状45

一 中国对贫困的界定45

二 中国对贫困的测度46

三 中国的贫困状况48

第二节 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49

第三节 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成就53

一 中国扶贫开发的实践53

二 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58

第三章 甘肃省扶贫开发的历程与实践62

第一节 甘肃省情简介62

一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62

二 “3341”项目工程实施情况64

第二节 甘肃省贫困状况及其成因65

一 甘肃省贫困的成因65

二 甘肃省贫困状况演变及扶贫开发历程69

第三节 甘肃省扶贫开发的实践与成就72

一 甘肃省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72

二 “1236”扶贫攻坚行动与双联行动78

三 甘肃省扶贫开发的成就85

第四节 甘肃省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96

一 生态环境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96

二 贫困人口数量大且人力资本匮乏97

三 个体贫困凸显且分布零散98

四 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98

五 贫困发生率、返贫率居高不下,相对贫困凸显101

六 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开放程度较低102

七 教育与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落后103

八 地区发展不平衡,扶贫成本攀升103

第五节 甘肃省贫困与反贫困的新特征104

一 偏低的贫困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贫困的严重性104

二 农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105

三 致贫原因更加复杂106

四 新的贫困群体出现导致反贫困需求的多样化106

五 一些扶贫政策对贫困问题产生了负面影响107

第四章 对甘肃省扶贫开发效果的评价与反思109

第一节 甘肃省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109

一 张哈模式109

二 麻安模式110

三 唐坪模式110

四 东沟模式111

第二节 对甘肃省扶贫开发实践的评价与反思112

一 对甘肃省扶贫模式的评价112

二 对甘肃省扶贫模式的反思113

第五章 富民产业与反贫困116

第一节 产业发展与贫困、反贫困的关系116

一 农业发展与反贫困116

二 非农产业发展与反贫困118

第二节 甘肃省富民产业培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120

一 富民产业的内涵120

二 富民产业培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121

第三节 富民产业的选择122

一 富民产业的选择原则与标准122

二 评价方法124

三 评价指标体系125

四 甘肃省富民产业综合评价及结果130

第四节 甘肃省富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36

一 产业链条短,富民产业缺乏竞争力136

二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富民产业发展缺乏力度137

三 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137

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环境欠佳138

五 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富民产业发展受制138

第五节 产业扶贫措施139

一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40

二 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141

三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中小型加工制造业快速增长142

四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建筑业综合实力143

五 打造农村六大富民增收产业144

六 优化农村富民产业空间布局147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155

第一节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现状与特征155

一 农村劳动力的规模及结构155

二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158

三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和特征160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162

一 劳动力流动与农民增收162

二 劳动力流动与人地关系改善163

三 劳动力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164

四 劳动力流动与发展能力提升165

五 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化进程166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167

一 样本村农户贫困的原因168

二 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的实证分析170

第四节 加快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175

一 创新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75

二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177

三 以科技进步促进劳动力转移178

第七章 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与反贫困180

第一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反贫困180

一 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含义180

二 农村金融反贫困的运行机制180

三 农村金融反贫困的方式182

四 农村金融发展对反贫困的意义183

第二节 甘肃省农村金融反贫困现状185

一 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及脱贫人口规模185

二 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186

三 甘肃省农村金融反贫困现状188

第三节 甘肃省农村金融反贫困存在的问题190

一 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缺陷,金融服务不到位190

二 村级互助资金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91

三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191

四 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相对不足192

五 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193

第四节 促进甘肃省农村金融反贫困的建议194

一 完善农村金融扶贫瞄准机制194

二 建立农村资金回笼激励机制194

三 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95

四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197

五 加快农业保险发展198

第八章 能力建设与反贫困200

第一节 能力建设的内涵与反贫困的意义200

一 能力建设的内涵200

二 能力建设对甘肃反贫困的重要意义202

第二节 甘肃省贫困地区能力建设现状205

一 全国能力建设现状205

二 甘肃省贫困人口能力建设现状206

第三节 提高甘肃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209

一 提高贫困地区政府治理贫困能力210

二 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211

三 提高农民自组织能力213

四 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213

五 加大企业及非营利组织内源扶贫力度213

第九章 参与式整村推进与扶贫模式创新215

第一节 参与式扶贫的内涵及其实施步骤和方法215

一 参与式扶贫的内涵215

二 参与式扶贫的理念217

三 参与式扶贫的实施方法和步骤219

第二节 参与式方法在甘肃农村扶贫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220

一 甘肃省参与式整村推进的实施背景220

二 甘肃省扶贫模式的重大创新——参与式整村推进221

第三节 参与式扶贫方法在甘肃贫困地区运用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框架223

一 样本选取223

二 参与式扶贫方法在甘肃运用效果的评价框架229

第四节 参与式扶贫方法在甘肃农村扶贫实践中应用的社会效果及其评价231

一 在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农户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231

二 激发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232

三 村民由封闭走向开放,村庄面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有了较大改观235

四 村民合作意识提高,发展愿望强烈237

五 为国家“以工哺农”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和有效的运行机制239

六 通过以点带面,对甘肃省农村制度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强的带动作用241

第五节 参与式扶贫方法在甘肃农村扶贫实践中应用的经济效果及其评价243

一 样本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244

二 样本农户的综合能力发展水平评价250

第六节 进一步完善参与式扶贫方法的对策与措施254

一 在扶贫理念上,进一步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255

二 在扶贫方法上,进一步创新与完善参与式扶贫的运行机制257

三 在扶贫内容上,实现由以经济资源开发为主向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转换259

四 在后续管理方面,强化能力建设小组的职能261

五 在扶贫战略上,逐渐加大救济、救助与社会保障式扶贫的力度263

第十章 城镇化与反贫困265

第一节 中国的结构转型与人口转变265

一 中国人口转变265

二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270

三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劳动力的城乡转移274

第二节 扶贫新模式——区域发展与城镇化275

一 城镇化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形成276

二 城镇化发展丰富了传统反贫困战略的内容与形式277

三 城镇化发展实现了反贫困主体的多元化277

四 城镇化发展加快了农村人口流动转移278

第十一章 中国反贫困战略调整279

第一节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以及贫困特征的演变279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279

二 中国贫困特征与贫困性质的变化282

第二节 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反思286

一 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能力建设不足,边缘化问题突出286

二 人力资本开发不足,可持续性不强287

三 开发扶贫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带来新问题288

四 贫困人口的发展权利、参与机会和选择空间有限288

五 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不足,原生态民族文化遭到冲击290

第三节 新时期农村反贫困战略的调整290

一 贫困标准的测定290

二 反贫困目标291

三 反贫困理念291

四 反贫困体制291

五 反贫困模式292

六 反贫困内容292

七 反贫困途径293

八 反贫困机制293

参考文献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