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
  • 夏桂成主编;赵可宁,谈勇,王应兰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451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中医妇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2

第一章 月经产生及其调节系统概论2

第一节 月经的命名3

第二节 月经的产生3

第三节 月经的调节5

一、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5

(一)子宫的调节作用5

(二)心肾交合的调节6

(三)心、肾、子宫轴的纵横反馈式的调节作用8

二、冲任督带循环圈为主的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9

三、肝脾气血升降的调节10

一、排泄月经12

第一节 行经期的生理特点12

第二章 行经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12

二、重阳必阴15

(一)关于重阳的认识15

(二)关于重阳必阴转化的认识16

(三)关于重阳水平上的差别性17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18

(一)月圆运动生物钟的普遍性18

(二)月经周期与月圆运动生物钟的关系18

(三)月圆运动与“7、5、3”特殊性内源节律的关系19

第二节 行经期的病理特点20

一、排经失常21

(一)排经不畅21

(三)排经不足23

二、转化失常23

(二)排经过甚23

(一)转化欠利24

(二)转化太过25

(三)转化不协调25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26

(一)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运动的失常26

(二)行经期转化运动不协调与“7、5、3”奇数的关系28

(三)天、地、人三者间大整体影响致病29

第三节 行经期的诊治特点30

一、行经期的主要调治法30

(一)引血下行,排经顺畅31

(二)利湿排浊,除旧涤污31

(五)宁心安神,气降血调32

(四)疏肝理气,气行血行32

(三)补肾助阳,温经调血32

(六)必须按初、中、末三时的特点选用方药33

二、行经期的几种有关治法33

(一)温经止痛法33

(二)调经止血法34

(三)消症通络法34

(四)清肝调经法35

(五)健脾调经法35

(六)化利调经法36

第三章 经后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37

第一节 经后期的生理特点37

一、血、阴(水)、精的生理变化38

(一)血、阴(水)、精的概念38

(二)三者间的依存性39

二、阴长的形式与规律40

(三)三者间的特点40

(一)7数律41

(二)5数律42

(三)3数律43

三、阳消的形式和规律44

(一)阳消的内含实质44

(二)阳消的形式45

(三)阳消的规律45

第二节 经后期的病理特点47

一、血、阴、精的病理变化47

(一)血分病变47

(二)阴分病变48

二、经后期阴长特点及形式的失常49

(三)精的病变49

(一)阴长运动特点的失常50

(二)“7、5、3”奇数律运动的失常51

(三)微观阴长运动的失常52

三、阳消失常的病变52

(一)阳虚及阴53

(二)阳虚气弱,以致阳消不利者53

(三)阴虚火旺中的阳虚53

第三节 经后期的诊治特点54

一、分段论治,复阴(水)精调54

(一)经后初期,滋阴养水55

(二)经后中期,即第二阶段,滋阴养水,必佐助阳55

(三)经后末期,即第三阶段,滋阴助阳,阴阳并调56

(四)几点注意57

(一)阴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58

二、分析阴长的特点性质,深层次论治58

(二)“7、5、3”奇数律失常的调治60

(三)微观辨病为主的调治60

三、推导五行生克,论治未病61

(一)水能克火,先治其火,或水火同治62

(二)以土制水,先治其土,或水土合治63

(三)水能生木,精血同源,先治其木,或水木同治63

(四)以金生水,先治其金,或金水同治64

四、从阳虚论治,扶阳复阴65

(一)阴中扶阳,重在助阳65

(二)气中补阳,健脾化阴66

(三)清热护阴,不忘助阳66

第四章 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68

第一节 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特点68

一、排出精卵69

(一)絪缊状较强70

(二)絪缊状一般70

(三)絪缊状不明显70

(四)偶尔呈现两次,或者时间稍长的絪缊状70

二、重阴必阳71

(一)关于重阴的认识72

(二)重阴水平的差别性73

(三)对于重阴必阳的认识74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75

(一)7数律75

(二)5数律76

(三)3数律77

第二节 经间排卵期的病理特点78

(一)排卵障碍79

一、排卵失常79

(二)排卵欠利80

(三)排卵不协调81

二、重阴必阳的失常82

(一)重阴病变82

(二)必阳转化病变85

三、月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85

(一)节律运动的形式失常85

(二)时数律的失常87

第三节 经间排卵期的诊治特点88

一、促排卵的主要方法88

(一)排卵汤89

(二)复方当归注射液89

(四)几点注意90

(三)补肾促排卵汤90

二、其他促排卵方法91

(一)宁心益肾,活血通络法92

(二)健脾补肾,理气活血法93

(三)温阳活血,扶正通络法94

(四)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法94

(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95

第五章 经前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96

第一节 经前期的生理特点96

一、血、气、阳的生理变化97

(一)血、气、阳的概念97

(二)血、气、阳三者间的依存性98

(三)血、气、阳的特点98

(一)阳的性质及其内含99

二、阳长的形式与规律99

(二)阳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100

(三)阳长的形式与规律100

三、阴消的形式与规律103

(一)阴消的内含104

(二)阴消的形式104

(三)阴消的规律105

第二节 经前期的病理特点106

一、血、气、阳的病理变化106

(一)血的病变107

(二)气的病变108

(三)阳的病变108

二、阳长运动失常的病变109

(一)阳长运动的特点失常109

(二)阳长运动的形式失常111

(三)阳长运动的规律失常116

三、阴消失常的病变117

(一)互根生化之不足,阴少助阳117

(二)消长对抗之失常,阴致阳乱118

(三)阴盛阳衰,浊阴用事118

第三节 经前期的诊治特点119

一、补肾助阳,养血理气119

(一)阴中求阳120

(二)气中补阳120

(三)血中补阳121

(四)几点注意事项122

二、分析阳长的特点和性质,深层论治122

(一)阳长运动中动静失常的调治122

(三)根据微观检查结果对阳的属性进行调治124

(二)阳长运动中偶数律失常的调治124

(一)肾阳不足,可以从心火论治或心肾论治125

三、推导五行生克,论治未病125

(二)肾阳不足,可以从脾土论治或脾肾论治126

(三)肾阴阳不足,可先从肝木论治,也可肝肾合治126

(四)肾阴阳不足可先从肺金论治,或肺肾合治127

四、从阴虚论治,滋阴助阳127

(一)从阴虚论治,扶阴以复阳127

(二)阴阳并治,侧重滋阴以复阳128

(三)清火抑阳,滋阴以复阳129

第六章 经前后半期的生理病理诊治特点131

第一节 经前后半期的生理特点132

一、重阳维持期的特点133

二、心肝气火亦呈现稍旺的特征133

一、重阳不足134

第二节 经前后半期的病理特点134

二、重阳有余135

三、重阳有余与重阳不足交替,出现不协调的病变135

第三节 经前后半期的诊治特点136

一、疏肝理气136

二、理气化瘀137

三、助阳疏肝137

第七章 奇偶数律139

第一节 奇偶数律总述140

一、奇偶数律在妇科学中的应用140

(一)月经周期演变与阴阳奇偶数律的关系140

(二)奇数律在经后阴长中之探析141

二、奇偶数律在月经生理病理中的应用143

(四)偶数律在经前期阳长中之探析143

(三)奇数律在胎产中应用143

(一)奇偶数律与月经的关系144

(二)阴中有阴,奇数中有奇数144

(三)阳中有阳,偶数中有偶数145

(四)阴下阳上,下奇上偶;或偶中寓奇,奇中寓偶146

(五)阳下阴上,下偶上奇;或奇中寓偶,偶中寓奇146

(六)左阴右阳,左奇右偶,奇偶互寓146

(七)左阳右阴,左偶右奇,奇偶互寓146

(八)运用奇偶数律,防治未病146

三、奇偶数律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47

(一)奇偶数律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47

(二)对少数反常数律的认识148

(一)理论依据149

一、7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149

第二节 奇数律分述149

(二)临床应用150

(三)体会151

二、5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152

(一)理论依据152

(二)临床应用152

(三)体会153

三、3数律在临床上的应用154

(一)理论依据154

(二)临床应用155

(三)体会156

第八章 妇科辨证与诊断概述157

(一)月经辨证158

一、一般辨证158

第一节 妇科的辨证158

(二)带下辨证160

二、矛盾分析162

(一)妇科特征之间的矛盾分析162

(二)妇科特征与全身症状之间的矛盾分析163

(三)妇科特征之间与全身症状之间均有矛盾之分析165

第二节 妇科的微观辨证165

一、女性内分泌激素的检查166

二、血查微量元素166

三、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病检166

四、输卵管通畅与形体检测166

六、超声波检查167

第三节 妇科的宏观推导167

五、基础体温测定167

第四节 妇科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168

一、舍证从病168

二、舍病从证168

三、辨证中辨病168

四、辨病中辨证169

第九章 五行学说170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特点170

一、五行分类法171

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172

(一)五行相生的关系172

(二)五行相克的关系173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174

(一)对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所致周期节律的阐述175

第二节 五行学说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175

一、生理方面175

(二)对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的阐述176

(三)对其他生理功能的解释178

二、病理方面178

(一)对心肾子宫生殖轴病变的论述179

(二)对脏腑间生克制化关系失常的论述179

(三)对其他病变的解释180

三、防治方面181

(一)依从圆运动生物钟的整体演变规律进行防治181

(二)根据五脏间的生克关系进行调治182

(三)根据五行通性和病证特性进行防治184

第十章 运气学说185

(一)十干186

第一节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86

一、干支甲子186

(二)十二支187

(三)甲子187

二、五运188

(一)大运188

(二)主运189

(三)客运189

(四)大运、主运、客运之间的关系190

三、六气190

(一)主气190

(二)客气191

四、运气相合192

(二)天符与岁会193

(一)运和气的盛衰193

(三)平气194

第二节 运气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195

一、运气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195

二、运气学说在病理方面的运用197

(一)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失常所致月经失常或生殖方面的病变197

(二)从五运六气推导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流行198

(三)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特殊情况的推测198

(四)从值年司天在泉之气来推测各年气候与发病的特殊关系199

三、运气学说在防治方面的运用200

(一)根据内外阴阳相平衡的理论进行推导防治200

(二)根据天干地支的年运进行推导防治200

(三)根据五行五脏五季的演变规律进行推导防治200

第十一章 月经疾病204

下篇204

第一节 月经先期207

第二节 月经后期212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216

第四节 月经过多220

第五节 月经过少223

第六节 经期延长227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231

第八节 崩漏236

第九节 痛经247

第十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253

第十一节 闭经258

第十二节 经前期综合征265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271

第十四节 经前期漏红276

第十五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280

第十二章 带下疾病288

第一节 带下过多289

第二节 带下过少295

第十三章 妊娠疾病300

第一节 妊娠恶阻301

第二节 胎漏、胎动不安308

第三节 滑胎312

第四节 异位妊娠315

第五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21

第六节 羊水过多326

第七节 羊水过少329

第八节 胎萎不长331

第九节 妊娠咳嗽335

第十节 妊娠小便淋痛336

第十一节 妊娠小便不通339

第十二节 妊娠身痒341

第十三节 母儿血型不合343

第十四节 孕痈348

第十四章 产后疾病351

第一节 产后血崩353

第二节 产后血晕357

第三节 产后腹痛360

第四节 产褥感染364

第五节 产后血虚发热370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372

第七节 产后汗证377

第八节 产后身痛381

第九节 产后排尿异常384

第十节 产褥期精神障碍389

第十五章 不孕症394

第一节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395

第二节 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402

第三节 免疫性不孕症408

第四节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413

第十六章 盆腔生殖器官炎症417

第一节 子宫内膜炎417

第二节 输卵管炎423

第三节 卵巢炎430

第四节 盆腔结缔组织炎433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439

第一节 子宫肌瘤440

第二节 卵巢囊肿443

第三节 输卵管肿瘤447

第四节 子宫颈癌450

第五节 绒毛膜上皮癌454

第十八章 外阴与阴道疾病460

第一节 阴挺461

一、子宫脱垂461

二、阴道脱垂465

第二节 阴痒468

一、一般阴痒468

二、霉菌性外阴阴道炎472

三、滴虫性阴道炎474

四、老年性阴道炎475

五、外阴白色病变478

第三节 阴疮481

第四节 阴吹484

第十九章 乳房疾病488

第一节 乳癖489

第二节 乳泣492

第三节 乳衄494

第四节 产后缺乳497

第五节 产后乳汁自出500

第六节 乳痈502

附篇508

第二十章 临床常用验方508

第一节 月经病验方509

一、逐瘀脱膜汤509

二、痛经汤511

三、补肾促排卵汤514

四、清心滋肾汤516

五、新加抑乳散518

六、清心健脾汤520

七、加减坎离既济汤521

八、加减补天五子种玉丹524

九、新加固经汤526

十、健脾滋阴汤528

十一、扶阳菟丝汤530

十二、逐瘀排浊汤531

十三、活血生精汤533

第二节 不孕不育症验方535

一、补肾助孕汤535

二、健脾补肾促排卵汤537

三、温阳促排卵汤539

四、化痰湿促排卵汤541

第三节 胎产病验方542

一、抑肝和胃饮542

二、新加马兜铃汤544

三、新加生化汤546

四、补肾活络汤548

五、解郁和营汤549

第四节 盆腔炎验方552

慢性盆腔炎方552

第五节 乳房病验方553

一、乳癖消甲方554

二、乳癖消乙方555

一、补肾生髓汤557

第六节 杂病验方557

二、风疹饮子559

第二十一章 临床病案分析562

第一节 月经病案563

一、崩漏病案563

二、月经过多病案568

三、经间期出血病案570

四、经期延长病案573

五、老年复经病案574

六、痛经病案575

(一)原发性膜样痛经病案575

(二)功能性痛经病案576

(三)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病案578

七、闭经病案581

(一)经行头痛病案583

八、经行疼痛病案583

(二)经行身痛病案584

(三)经行乳房胀痛病案586

九、经行狂躁病案587

十、围绝经期综合征病案588

第二节 带下病案589

一、带下过少病案589

二、带下过多病案590

第三节 妊娠病案591

一、恶阻病案591

二、滑胎病案592

三、试管婴儿保胎案594

四、胎萎不长病案595

五、乳泣病案596

一、恶露不绝病案597

第四节 产后病案597

二、产后盗汗病案599

三、产后身痛病案600

第五节 不孕不育案601

一、功能性不孕症病案601

二、免疫性不孕症病案602

第六节 盆腔炎病案603

一、急性盆腔炎病案603

二、慢性盆腔炎病案604

第七节 杂证病案605

一、围绝经期干燥综合征病案605

二、围绝经期阴痒病案606

三、面部痤疮病案607

四、面部黄褐斑病案6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