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俗学通论 1 民俗文化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民俗学通论 1 民俗文化论
  • 仲富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480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57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民俗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俗学通论 1 民俗文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建构中国民俗学的理论支点1

一、写在前面的话1

二、中国民俗学建构的艰难历程3

三、从“文学”到“文化”的跨越13

四、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6

五、融合与交叉:走向新的综合19

第一章 民俗的本质与对象26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的本原26

一、何谓“民俗”?26

二、主体文化选择的结果28

三、选择导致民俗的多样性31

四、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33

第二节 对民俗特质的表述34

一、“民俗”语源与中国人的译述34

二、众说歧出的“民俗”定义36

三、民俗的基本问题39

四、文化属性及其定义表述41

第三节 学科存在的两个理论前提44

一、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特性44

二、物态与非物态的中介联系46

三、民俗学研究的品格48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研究49

一、趋吉避害的民俗基因49

二、与时俱进的民俗心态50

三、推陈出新的民俗变迁51

四、物我交融的民俗生活52

第二章 民俗学研究与整体民俗观54

第一节 民俗层级与文化视角54

一、“民俗文化学”的提出54

二、民俗学本体的三个层级58

三、民俗学本体的“研究视角”62

第二节 关于整体的民俗观64

一、人类生活的文化结晶64

二、“现实的人”与社会的统一67

三、民俗分析的四大要素69

四、诸要素的衍化与整合73

第三节 历久弥新的学科特色74

一、边缘·横断·综合的现在之“学”74

二、个性·世俗·互渗的发展流向76

三、单向·双向·多向的交叉层面78

第三章 民俗的结构与功能82

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民俗结构82

一、民俗——富有个性的文化事象82

二、从“个体”到“模式”84

三、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结构86

四、“场”理论与民俗的组合系统88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91

一、内核与外壳的互显互动91

二、意象与言象的意义交集93

三、心知与禁忌的外化呈现96

四、思维与表征的领悟暗示98

第三节 民俗的功能分析100

一、表象与功能的状态转换100

二、趋利避害的人心调节103

三、维系稳定的世道规范106

第四章 中国民俗的性质与特征110

第一节 民俗“土壤”和生态分析110

一、“山川凝浩气,物华启人文”110

二、“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113

三、“天下为家,家国一体”114

四、“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116

第二节 中国民俗的性质分析118

一、符号迁移的滞缓效应118

二、物化象征的传情达意121

三、复合隐喻的约定俗成122

四、人情冷暖的角色心理125

第三节 中国民俗的传承特征127

一、纵横交错的社会普同127

二、约定俗成的模式整合129

三、乡缘风土的人际协调132

四、扬弃流变的今古贯通134

第五章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分类137

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137

一、推己及物的原始混融137

二、人类进化的双向回流140

三、庙堂江湖的交互渗透142

四、民俗非遗的异同辨析144

第二节 民俗学的分类探索150

一、问题为中心与整体性思维150

二、域外学者对分类的探索151

三、神州前贤对分类的尝试155

第三节 知识共同体与民俗学分类158

一、非遗五部类与民俗学分类158

二、肇建民俗知识共同体160

三、民俗学分类之我见163

第六章 超越冲突与复苏融合166

第一节 超越主体心理的“复苏”166

一、人的主体性与超越性166

二、民俗意识的“超越”168

三、超越还是变味?170

四、民俗与心理躁动173

第二节 民俗冲突与多元共生176

一、个体行为与群体的调适176

二、华夷同风与一体多元177

三、“胡化”与“汉风”的相得益彰180

第三节 民俗交流与民俗变异183

一、隔离机制与交流形式183

二、积累蔓延与民俗回归186

三、生活观念与层次推进187

四、观念萌动与向往未来190

第七章 民俗的物态与非物态193

第一节 物态象征的丰富世界193

一、物质劳动与礼俗空间193

二、农耕器具的民俗意义195

三、节气文化与民众生计198

四、物态与非物态的相辅相成200

第二节 物态背后的丰富内涵201

一、物质生产的伴随物201

二、消费习俗的程式化展现204

三、看不见的手和无声的调节206

第三节 凝聚在物态上的“非物态”崇拜208

一、复活再生的“法宝”208

二、崇拜:双重的无意识211

三、精神偶像:天、神、人214

四、现代迷信的根源216

第八章 民俗中的个体与群体220

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中的位置220

一、彷徨中的个体生命认知220

二、“合群的爱国的自大”222

三、个体与群体浇铸的特殊性224

第二节 和谐共存与和而不同226

一、“狠斗私心一闪念”与“君子之交淡如水”226

二、“和而不同”的独立人格观228

三、馈赠礼俗在交往中的流变230

四、人际交往的颠覆效应232

第三节 乡缘地理与交感网络235

一、“五缘”与民俗传承235

二、“认老乡”的文化意义238

三、姓名文化与谱牒之学241

四、家族·家教·家风·家义244

第九章 民俗行为与核心价值247

第一节 民俗行为与人格塑造247

一、外圆内方的处世信条247

二、整体统合与个性内敛249

三、和谐对称的造物象征251

四、道法自然的色彩喜好253

五、崇尚和顺的辟邪图腾255

第二节 民俗行为的心理基础257

一、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257

二、从众效应与时尚流行258

三、东施效颦与盲目模仿260

四、美学理想的自然流露262

第三节 中国民俗与核心价值评说264

一、经典价值观对民俗的影响264

二、中国民俗的核心价值内涵266

三、易经术数中的价值学说269

四、中和方圆的价值解析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