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治评论道与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法治评论道与技
  • 王松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0908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367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法制-评论性新闻-新闻写作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治评论道与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缘起:经久不退的评论热1

二、冷思考:评论热的背后2

三、重拾信心:法治评论的社会担当4

第一章 法治评论的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8

第一节 关于新闻评论“是什么”的传统认识8

第二节 新闻评论“应该是什么”12

一、关于新闻评论的外延分析12

二、用信息论来界定新闻评论的本质是否科学13

三、新闻评论的内涵辨析15

第三节 描述法治评论应当弄清的基础问题17

一、法治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定义规则17

二、到底是法治评论还是法制评论19

三、法治评论“是什么”27

第二章 当代中国法治评论的产生背景与演变历程30

第一节 古代政论:寻觅法制的碎片30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起源与产生背景30

二、中国法制评论的雏形32

三、中国报刊言论的发轫33

第二节 近现代评论:穿梭法制的背影34

一、以政论为主(1874—1893):散见法制的星光35

二、向评论转型(1894—1914):渗透法制思想36

三、向新闻靠拢(1915—1949):传播法制精神40

四、向导师学习:无产阶级评论的法制启蒙44

第三节 新中国前30年:法制评论的新兴与波折45

一、稳步发展期(1949—1956):敞开言路46

二、曲折发展期(1957—1965):随政治风浪不断调整48

三、历史倒退期(1966—1976):“四无评论”谈何法制50

第四节 改革开放始:法治评论找到新坐标50

一、元气恢复期(1977—1991):一个学科的确立50

二、专业成长期(1992—1998):一个字的变革55

三、法治时评勃兴期(1999—):面向新时代58

第五节 欧美报刊新闻评论史64

第三章 法治评论的三维属性68

第一节 法治评论的理论属性68

一、从评价的特征看评论的生命68

二、从评价的形式看评论的生成70

三、从法律评价的分野看评论的效能71

四、从认识的层次看评论的思维74

第二节 法治评论的新闻属性76

一、作为意见传播工具的法治评论76

二、作为“判断”表达形式的法治评论77

第三节 法治评论的传媒属性79

一、从舆论表达形式看法治评论的穿透力79

二、从舆论传播效果看法治评论的生命力81

第四章 法治评论的理论品格84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内在禀赋84

一、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传统认知84

二、关于新闻评论两种特殊品格的思考85

第二节 法治评论的五种理论品格89

一、新闻品格:争抢时效,以最新鲜的事件要素来写作90

二、法治品格:言说法理,使评论具有时代的高度95

三、人文品格:通达人情,使评论具有阳光的温度102

四、理性品格:适度谦抑,使评论具有严谨的力度105

五、媒介品格:公共关怀,使评论具有广泛公众性109

第三节 法治评论与关联体裁111

一、法治评论与法治报道111

二、法治评论与法学随笔115

三、法治评论与法学理论文章115

第四节 法治评论的基本形态116

一、社论(台论)119

二、评论员文章119

三、时评120

四、短评121

五、谈话式评论122

六、编者按和编后123

七、新闻述评123

八、专栏评论124

九、网络评论与微博评论124

第五章 法治评论的地位与作用128

第一节 法治评论的新闻价值与地位128

一、关于评论作用的基本认识129

二、法治评论的“首席文字”地位130

三、体现新闻实力的“风向标”131

四、传递法治正能量的表达力132

第二节 法治评论的文化服务功能135

一、不同文化模式中的法治养分135

二、和谐文化建构中的法治导向140

三、先进文化离不开法治规范评价的牵引143

第三节 法治评论的专业判断功能145

一、依法释疑,解析舆论热点145

二、法眼观潮,抒写社会正义150

三、情法交融,疏导公众情绪159

第四节 法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162

第六章 法治评论的实践要领167

第一节 法治评论的选题167

一、“选事”、“选问题”与“选日子”167

二、选题的价值取向170

三、选题的灵感与捕捉172

第二节 法治评论的论证175

一、论点:合法合适有新意176

二、论据:相关性可信性确定性一个都不能少183

三、论证:在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逻辑连接186

第三节 法治评论的表达193

一、结构表达193

二、语言表达200

三、标题表达212

第四节 写作法治评论应当注意的问题223

一、以叙代论224

二、以例代论或以引代论224

三、以喻代论225

四、推理偏差225

五、诛心之论227

结语229

附录:法治评论作品小辑231

法治纵横232

罪错应负责任 人格不容侮辱232

原谅公民说错 不许官员说谎234

鉴往知今,法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236

发展无止境 法治无终点238

法治给力语境下的法律谦抑240

反思李庄案:新闻人要节制,法律人更要克制242

假如本科无“法学” 中国法治谁建设244

表达入法:网络左右逢源 新闻望眼欲穿?246

时事热点249

别让碾轧“意外”践踏了生命尊严249

你撑“安全伞” 我就脱“马甲”251

“论坛举报”制度化的价值253

防治网络谣言:法律的张力与效度255

避免错案该从哪突破257

醉驾入刑要杜绝“模糊上路”259

政府采购:“善之花”不能结出“恶之果”261

消除“被精神病”的恐惧263

让红头文件在法治轨道运行265

路桥收费岂可任意“创新”267

从“打黑反遭抹黑”看司法信息的对称269

血的教训如何不再重演?271

选择性执法,挨了司法两记耳光273

考察法治指数,别漏了“小姐安全系数”275

司法鉴定:成为“证据之王” 尚需假以时日277

挺着肚子去作案 法律无奈孕妇何?279

微言小义281

只求他日暗点头281

坚持底线思维与法治思维相统一282

面对上访的思维向度283

遵守时间不跑题 议事也要讲规则284

文风出问题多是思维有障碍285

转变会风,从少讲官话开始286

语能通俗方传远 专业表述难监督288

即便批评错误也别给他压力289

善待批评报道 政法机关不能知易行难290

检察三维292

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公正高效权威292

30年辉煌检察史告诉我们什么294

法律保障越有力,公权监督越有效296

检调对接:办案思路的重大转变298

平和执法:不可或缺的职业操守300

人少案多,为什么更要重视理论研究302

检察官屡遭毒手背后的监督之痛304

法律监督难,依靠人大就不难306

咬字说法308

又一个“逗号绊脚石”:搬还是不搬308

27年无违法违纪?谁信呐!311

刑事法律:保护人民还是保护公民313

言说法理315

“有事实依据”不等于“有客观事实”——从事实与意见的区分谈公正评论315

参考文献324

后记一 关于文本研究333

后记二 致谢与感恩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