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瑞璞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ISBN:7506526115
- 出版时间:1995
- 标注页数:1928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19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第一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3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3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维方式8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2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16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前提17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23
(三)发展市场经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7
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1
(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状况与要求32
(二)集体统一经营与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34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37
四、变革农村土地制度44
(一)历史回顾: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44
(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46
(三)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一次伟大尝试50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52
五、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9
(一)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60
(二)发达国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4
(三)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遵循的原则67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69
(一)变单一经济形式为多种经济形式73
六、发展农村多种经济形式75
(一)农村合作经济75
(三)农村经济联合体80
(四)农村私营经济81
(五)股份合作制经济84
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85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迁86
(二)乡镇企业的发展94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节录)(1978年12月22日通过)1005
第二篇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汇编1005
计划与市场问题(1979年3月8日)1007
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对外贸易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在京、津、沪三市的八个企业进行企业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1979年5月25日)1009
(一)农业科技的特点和作用101
八、改革农业科技体制101
国务院关于按照五个改革管理体制文件组织试点的通知(1979年7月13日)1013
财政部、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贯彻国务院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文件试点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1979年8月17日)1022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投资试行贷款办法的报告》的通知(1979年8月28日)1024
(一)农业科技研究103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关干《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的通知(1980年1月22日)1030
国务院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1980年2月1日)1036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关于扩大国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1980年5月4日)1039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80年9月2日)1042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等单位《关于实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报告》(1980年11月18日)1050
财政部《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试行以税代利的几项决定》(1981年3月10日)105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1981年10月17日)1056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1981年10月29日)1063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节录)——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十日和十二月一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07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1982年1月2日)1089
(三)农业科技推广109
国务院《关于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扩大工业品下乡的决定》(1982年6月17日)1095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邓小平1097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节录)(1982年9月1日)1099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全国利改税工作会议的报告》和《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的通知(1983年4月24日)1114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价局等部门《关于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报告》的通知(1982年9月16日)1128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当前完善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2年11月8日)1131
国务院关于改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1982年12月4日)1137
政府工作报告(节录)——一九八三年六月六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1154
九、完善农业投资体制1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4日)1161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4年5月10日)1167
(一)农业投资的地位和作用117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4年5月10日)1173
政府工作报告(节录)——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五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1175
国务院批转商业部《关于当前城市商业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报告》并发出通知(1984年7月14日)1178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在国营企业推行利改税第二步改革的通知(198年9月18日)1184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1984年10月4日)119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十日通过)1198
(二)我国农业投资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21
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4年11月15日)121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5年2月18日)1217
国务院关于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的通知(1985年3月21日)1220
国务院决定实行新的财政管理体制(1985年3月21日)1224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85年3月27日)1226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体制改革——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231
国家计委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计划管理的意见》的通知(1983年1月22日)1238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1244
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85年9月11日)124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节录)(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1251
(三)建立新型的投资体制和投资机制12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发布)1268
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节录)——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五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273
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1986年7月4日)1287
十、改革农村流通体制12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三个条例的通知(1986年9月15日)1291
(一)完善农村市场体系130
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年10月11日)1307
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1986年12月5日)1310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财政部关于深化国营商业体制和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1987年6月10日)1313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13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1987年9月26日)1321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节录)(1987年10月25日)1322
(二)疏理农村商品流通渠道133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1353
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批准)1358
政府工作报告(节录)——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李鹏1367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九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1989年3月4日)1389
坚决贯彻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节录)——1989年3月20日在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李鹏1397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1401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的通知(1990年5月23日)1415
(三)组织好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14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1423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节录)——1991年3月25日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鹏14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节录)(199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145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通知1459
(一)我国粮食购销的原则146
十一、改革粮食购销体制146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九一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1991年5月20日)1461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1991年9月2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李鹏1471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9月27日)/江泽民1482
政府工作报告——1992年3月2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鹏1488
(二)实行粮食购销“双轨制”149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503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1516
(三)粮食购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152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年11月14日通过)1541
(一)合理价格的重要作用155
十二、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价格155
第三篇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观点辑要1557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思路1557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病与当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1557
(二)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1560
(二)制定农产品价格的理论依据157
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结构1574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1574
(二)多种所有制之间的比例关系1590
(一)国营大中型企业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593
三、进一步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1593
(三)调整工农业产品比价160
(二)企业搞活的条件和标准1604
(三)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途径和措施1605
四、在深化改革中探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616
(一)理顺产权1616
(二)承包经营责任制1617
(三)股份制1627
(四)调整农产品内部比价163
(四)企业集团1642
(五)调整农产品差价165
五、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1657
(一)公有制与商品经济是相容的1657
十三、实行城乡经济一体化166
(二)社会主义也能够实行市场经济1661
(一)实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167
(三)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与发育1671
(四)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1677
(二)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168
六、坚持按劳分配 兼顾公平效率1683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1683
(二)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分配不公问题1687
(三)克服分配不公的途径和措施1692
七、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1696
(一)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1697
(二)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1703
(三)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1706
(三)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17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1717
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1717
第四篇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名词概念注释1717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1719
理论工作务虚会1720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1721
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722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723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17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72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726
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1727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1728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1729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三资”企业1730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1731
共同富裕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733
社会主义的计划与市场1733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735
社会主义股份制1736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1737
厂长(经理)负责制1738
社会主义企业集团1739
(四)积极发展小城镇174
企业文化1740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174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次提出1742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确立1743
学的十三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1743
治理整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744
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年规划与“八五”计划1745
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十二条措施1746
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746
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1747
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1748
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1748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1749
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1750
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1750
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1751
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1752
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1753
全国人大六届五次会议1753
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1754
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1755
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1756
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1757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757
社会主义商品体制的改革1758
价格双轨制1759
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1760
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改革1761
分灶吃饭1762
利改税1763
利税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1764
中央与地方分税制1765
劳动保险制度改革1766
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1767
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1767
深圳经济特区1768
汕头经济特区1769
厦门经济特区1770
珠海经济特区1770
海南经济特区1771
沿海九省市外贸工作座谈会1772
开放大连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773
计划单列市1774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1774
设立三个沿海开放区1775
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1776
洋浦经济开发区1777
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和原则1778
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1778
一1978年178
十四、发展外向型农业178
(一)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战略意义178
附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1780
二、1979年1781
三、1980年1793
四、1981年1805
五、1982年1819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取得的历史性成果182
六、1983年1828
(三)加快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对策选择184
七、1984年1840
八、1985年1853
九、1986年1863
十、1987年1872
(一)老少边穷地区的基本状况及其战略意义188
十五、扶持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188
十一、1988年1882
十二、1989年1891
十三、1990年1895
十四、1991年1902
十五、1992年1913
(二)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开发的基本原则192
(三)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途径196
十六、搞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与消费204
(一)分配和消费在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204
(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205
(三)农民生活消费210
十七、增强农村经济宏观调控机制216
(一)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内容216
(二)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18
(三)当前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中面临的新问题219
(四)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模式221
(五)综合运用经济杠杆224
十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26
(一)什么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26
(二)为什么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28
(三)怎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30
十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37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237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241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24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节录)(1978年12月22日)249
第二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汇编249
中共中央批转国家农委党组报送的《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的通知(1979年4月3日)252
国务院批转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纪要(1979年6月7日)257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1979年9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263
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277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27日)278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1981年3月30日)283
国务院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1981年5月4日)293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年1月1日)296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节录)(1982年9月1日)306
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节录)(1982年11月30日)313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年1月2日)321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1月1日)330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1984年3月1日)33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1984年9月29日)34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年1月1日)3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1986年1月1日)34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3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358
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36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的通知(1987年4月1日)378
国务院关于坚决落实粮食合同定购“三挂钩”政策的紧急通知(1987年6月25日)380
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1987年10月30日)381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粮食工作的通知(1987年11月28日)38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夺取明年农业丰收的决定(1988年11月25日)38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节录)(1989年11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392
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1989年11月27日)394
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1990年2月3日)399
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购销工作的决定(1990年7月24日)4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节录)(1991年5月12日)4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九一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1990年12月1日)4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1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4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节录)(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1991年4月9日批准)4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以通过)424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1991年10月28日)429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1991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432
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摘要)(1992年9月25日)446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450
第三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观点辑要454
一 农业经济发展454
(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454
(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456
(三)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难点与对策459
(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62
(五)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466
(六)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467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70
(一)农村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思路470
(二)农村经济发展和调控中的计划与市场473
(三)发展农村中的多种经济成分476
(一)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必要性479
三、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79
(二)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途径481
(三)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原则483
四、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485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485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则488
(三)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的积累机制490
(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和作用491
五、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94
(一)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战略意义494
(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途径496
(三)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原则498
(四)社会化服务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500
六、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501
(一)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必要性502
工农业产品比价503
(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框架503
(三)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505
(四)国家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和管理507
(五)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509
(六)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512
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515
(一)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516
(二)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518
(三)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519
(四)乡镇企业体制改革524
八、农业劳动力及其转移527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模式527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应遵循的原则530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532
九、做好扶贫和地区间协调发展工作,促进共同富裕534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34
(二)坚持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方针,做好扶贫工作537
(三)努力减轻农民负担539
十、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542
(一)加强党的领导的必要性542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543
(三)加强立法工作547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551
第四篇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名词概念注释551
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552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553
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55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55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555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55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556
党的十二大557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55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559
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560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561
由温饱向小康过渡562
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563
农业的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564
农业的综合开发564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6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66
农业经济体制566
新型家庭经济56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68
政社分设569
农村个体经济570
农村私营经济571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572
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573
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573
农业经济联合体574
农工商联合体575
专业户576
技农贸联合体576
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577
十地适度规模经营578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79
农村合作基金会579
财政支农周转金580
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相结合的农业投资体系581
科技教育兴农581
农科教结合582
“星火计划”584
“燎原计划”584
“丰收计划”584
“温饱工程”585
“菜篮子工程”586
“希望工程”586
农业经济信息587
农村商品流通渠道588
农村资金市场589
农村消费品市场589
技术市场590
农副产品批发贸易591
集市贸易591
期货市场592
工农业产品剪刀差593
粮食购销双轨制594
供销合作社594
创汇农业595
外向型农业595
农村市场调查596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596
精细农业597
大农业597
生态农业598
农业机械化599
农业现代化600
农村产业结构600
农业经济结构601
农业生产布局602
乡镇企业603
小城镇604
城乡经济一体化604
城郊经济605
贸工农605
农业生态平衡606
乡(镇)财政606
农业税607
农村信用合作社608
农业保险608
农村信贷609
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609
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610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611
澳大利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612
台湾农业的发展61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614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615
国际小麦协定615
绿色革命615
横向一体化616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616
世界粮食日616
纵向一体化616
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变化趋势617
旅游农业617
巴基斯坦发展农业的措施618
家庭农场618
绿色证书618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619
持续农业620
日本的农业推广技术620
欧洲共同体的撇油关税政策621
台湾省的农会组织622
东盟国家科技兴农的方针和措施622
印度的农村综合开发战略623
泰国的合同农业624
附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626
一、1978年626
二、1979年627
三、1980年639
四、1981年650
五、1982年662
六、1983年672
七、1984年685
热门推荐
- 2209709.html
- 272362.html
- 3253351.html
- 2508852.html
- 2163993.html
- 3304664.html
- 1358102.html
- 2551187.html
- 2039880.html
- 26386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03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2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638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5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60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3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19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22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7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9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