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
  • 陆学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出版社
  • ISBN:7501504910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61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社会学的由来及其性质1

第一节 社会学历史发展的简要回顾1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

二、社会学的两个主要思想传统5

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学9

四、20世纪社会学发展概况10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和性质22

一、社会学的对象22

二、社会学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6

三、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关系29

第三节 社会学的基本功能32

一、描述功能32

二、解释功能35

三、预测功能37

第四节 社会学的几个基本视角40

一、结构--过程的视角41

二、个体--整体的视角43

三、均衡--冲突的视角45

上篇51

第一章 社会行动:人的存在方式51

第一节 社会行动的规定54

一、社会行动不同于行为或观念的“流溢”54

二、社会行动本身就是社会互动58

第二节 社会行动的形式61

一、合理的行动和非合理的行动61

二、合作、冲突、交换、竞争65

第三节 社会行动: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70

一、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70

二、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71

第二章 社会群体:联系个人与社会的中介73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界定和分类73

一、社会群体的形成73

二、社会群体的定义与特征75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78

第二节 社会群体的内部结构与动力82

一、群体规模和成员交往82

二、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内部冲突85

三、群体领袖的产生与作用87

四、群体规范与群体决策89

第三节 社会群体与外界的关系91

一、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91

二、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关系93

三、社会群体功能的社会意义96

第四节 社会群体特例分析:当代中国的家庭100

第三章 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组合的基本形式108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涵义和类型109

一、社会组织的一般界定109

二、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113

一、社会组织的宗旨11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宗旨和原则115

二、社会组织的原则116

三、社会组织的手段118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及其功能121

一、组织的结构--功能元素122

二、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功能124

三、组织结构及其功能的演化127

一、官僚制的社会学含义132

第四节 现代社会组织的主导形式--官僚制132

二、社会组织的官僚制化过程136

三、官僚制发展前景展望139

第五节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142

一、中国农村社会组织142

二、中国城市社会组织145

第四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50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151

一、社会分层现象及其本质特征151

二、分层体系结构的分化与内部关系157

第二节 社会分层的标准160

一、分层标准的选择与阶级、特殊利益群体的划分标准161

二、阶层划分的标准163

第三节 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的动态分析170

一、社会流动的基本属性171

二、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175

三、社会流动的类型178

第四节 中国现阶段的阶层化现象和社会流动问题183

一、中国农村的阶层化现象183

二、中国城乡社会流动的特点和趋势191

第五章 社区: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单位198

第一节 社区概述199

一、社区的涵义199

二、社区构成要素200

三、社区的总体特征201

四、社区分类204

五、社区研究的意义206

第二节 社区行动208

一、社区行动概述208

二、社区的分化与整合210

三、社区发展215

四、城市化:人类聚居系统的变迁22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区227

一、中国城市社区227

二、中国集镇社区233

三、中国农村社区236

第六章 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239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界定和意义239

一、社会制度的基本涵义239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及其功能演变242

三、社会制度的分类243

四、社会制度的结构与运行246

一、经济制度与经济行动250

第二节 经济制度250

二、中国传统经济制度252

三、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254

四、经济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257

第三节 政治制度258

一、政治制度与政治行动258

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261

三、中国当代政治制度261

四、政治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63

第四节 文化规范265

一、文化规范与社会制度265

二、文化规范的演变及其作用267

三、传统文化规范与社会制度的亲和力269

四、文化规范的改造及其合理化趋势271

第五节 制度化和制度改革273

一、制度化的涵义273

二、制度的负功能275

三、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因277

第七章 社会结构281

第一节 社会结构概述281

一、社会结构的涵义282

二、理解社会结构的三个层面284

三、社会结构的历史生成和逻辑规定过程289

四、社会结构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293

第二节 从系统的观点认识社会结构296

一、社会作为一个行动系统的整体特征:有机体和系统质297

二、社会子系统的基本类型303

三、社会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305

第三节 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310

一、功能规律是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310

二、社会结构的有序运转和无序运转312

三、结构的优化:从无序到有序314

第四节 中国社会结构问题317

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318

二、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发展326

下篇333

第八章 社会变迁333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333

一、什么是社会变迁333

二、社会变迁是自然历史过程335

三、社会变迁不等同于自然变迁338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模式340

一、进化型社会变迁340

二、循环型社会变迁342

三、功能型社会变迁345

四、冲突型社会变迁346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349

一、渐进社会变迁和突发社会变迁349

二、局部社会变迁和整体社会变迁350

三、微观社会变迁和宏观社会变迁352

四、正向社会变迁和负向社会变迁353

五、无计划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354

第四节 社会变迁的一般过程356

一、社会需要的增长: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356

二、新要素的产生和导入: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358

三、新要素的传播和扩散:社会变迁的具体途径360

四、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362

第九章 社会发展367

第一节 社会发展概述367

一、社会发展是正向的社会变迁367

二、社会发展是从初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369

三、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370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理论模式372

一、西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373

二、摆脱依附的发展模式379

三、世界体系的发展模式383

四、社会发展观的演进386

一、内因型发展和外因型发展389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类型389

二、早发展和迟发展390

三、不协调发展和协调发展393

第四节 社会发展的要素394

一、人口、资源和地理环境395

二、社会制度396

三、组织和群体结构397

四、科学技术398

五、文化和价值观399

第五节 社会发展的机制400

一、稳定机制400

二、协调机制403

三、同步机制和创新机制405

第十章 中国社会现代化408

第一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408

一、国际背景408

二、历史背景410

三、制度背景411

四、资源背景413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416

一、科学技术现代化416

二、经济现代化418

三、政治现代化425

四、文化现代化428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特征429

一、模仿性429

二、长期性430

三、不平衡性432

四、二元结构呈稳定性433

五、政府指导的重要性434

第四节 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435

一、基本需要目标436

二、效率目标436

三、生态环境保护目标437

四、精神文明建设目标439

第五节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440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440

二、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442

三、中国现代化的具体途径444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的评估和预测452

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452

一、社会指标的涵义452

二、建立社会指标的理论依据456

三、社会指标的功能和类型459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结构与框架462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评估: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464

一、建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作用和意义464

二、国外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主要评估方法464

三、建立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468

四、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指标选择和评估方法472

五、社会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估实例及其社会效果484

第三节 社会预测487

一、社会预测的意义487

二、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489

三、社会预测的类型490

四、社会预测的步骤491

五、社会预测的方法492

第十二章 社会秩序与社会张力496

第一节 社会秩序和建构与社会张力496

一、社会秩序的界定与建构497

二、社会秩序的建构类型504

三、社会秩序的转型与社会张力508

第二节 非常规集群行为:社会张力的基本表现形式512

一、什么是非常规集群行为512

二、非常规集群行为的一般形成机制与过程514

三、非常规集群行为的类型及其特征516

四、非常规集群行为的社会功能527

一、什么是社会张力的调控530

第三节 社会张力的调控530

二、社会张力调控的基本途径532

三、社会张力调控的步骤与过程536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540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540

一、社会问题的定义541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过程545

三、社会问题的特征547

四、关于社会问题的五种主要的社会学观点551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来源和类型559

一、社会问题的来源559

二、现阶段中国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560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563

四、对中国现存社会问题的科学认识565

第三节 社会控制571

一、何谓社会控制571

二、社会控制的种类574

三、社会控制的途径和手段576

第十四章 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580

第一节 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概说580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界定580

二、社会保障理论586

三、社会保障从思想到制度的演化过程589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类型592

一、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593

二、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97

三、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598

四、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评价600

第三节 中国亟待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和健全社会工作体系602

一、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602

二、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格局605

三、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取向及目标选择611

四、建立和健全社会工作体系6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