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罗)格里戈雷·杰奥尔久著;董希骁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751357805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罗马尼亚现代文化的阐释原则和标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文化是民族身份的体现1
第一节 文化与历史1
1.重新解读罗马尼亚文化的必要性1
2.本书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4
3.本书的研究对象:领域、课题、人物和作品5
4.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与创新6
第二节 阐释与评价民族文化的标准7
1.尊重史实,了解原著7
2.分析和阐释的标准9
3.价值评判标准9
第三节 补充章节:文化与民族14
1.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14
2.文化是民族性的构成要素15
3.文化与文明16
4.跨文化交流17
5.文化与社会发展17
6.文化与社会环境18
第二章 罗马尼亚人居住区域的前现代文化分期*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人文主义运动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从N.巴萨拉布到D.坎泰米尔20
第一节 罗马尼亚人居住地区的前现代文化分期20
1.罗马尼亚文化断代20
2.前现代文化分期和类型21
第二节 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的特点29
第三节 N.巴萨拉布的作品——集罗马尼亚中世纪文化大成之作33
1.N.巴萨拉布作品的特点33
2.N.巴萨拉布对人的看法35
3.N.巴萨拉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36
4.N.巴萨拉布作品的意义37
第四节 从中世纪向现代演进的几个阶段37
第五节 人文主义运动——民族意识的彰显40
1.罗马尼亚人文主义的特点41
2.印刷术的引进和罗马尼亚语书写的演变43
3.教育的发展,宗教和法律典籍的出版44
4.罗马尼亚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46
5.人文主义运动对罗马尼亚文化的意义53
6.对“胡编乱造”的揭批和民族意识的巩固53
第六节 D.坎泰米尔(1673-1723)54
1.处于时代十字路口的“独角兽”54
2.D.坎泰米尔的作品——著作、主题和思想56
3.D.坎泰米尔的哲学理念59
4.理性主义和现代文化的发端61
5.D.坎泰米尔作品中的罗马尼亚人形象62
6.D.坎泰米尔与罗马尼亚民族意识65
“永恒”与“历史”间的矛盾65
第三章 现代化的历史背景*阿尔迪亚尔学派和启蒙时代*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奠基者的时代和“四八”革命运动68
第一节 罗马尼亚文化启蒙时代和阿尔迪亚尔学派68
1.罗马尼亚文化启蒙时代68
2.阿尔迪亚尔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民族发展纲领70
3.I.I.米库-克莱因的民族发展规划73
4.从“瓦拉几亚草民”到“瓦拉几亚民族”75
5.阿尔迪亚尔学派——代表人物、作品和思想78
6.阿尔迪亚尔学派的教训84
7.法纳里奥特大公统治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想和文化现代化进程89
8.文化奠基人和推动者:Gh.拉泽尔(1779-1823)92
第二节 “四八”革命运动的理论和思想背景94
1.19世纪初的政治现代化进程94
2.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95
3.“四八”革命提出的现代化理念和纲领97
第三节 N.伯尔切斯库(1819-1852)100
1.N.伯尔切斯库的社会观101
2.N.伯尔切斯库的历史观102
3.N.伯尔切斯库的革命观104
第四节 I.H.勒杜列斯库(1802-1872)105
第五节 S.伯尔努丘(1808-1864)107
第六节 M.科格尔尼恰努(1817-1891)108
1.M.科格尔尼恰努的历史观和社会观109
2.民族特色纲领111
第四章 19世纪下半叶的文化走向*社会现代化与民族理想*青年社*T.马约雷斯库的“无内容的形式”理论和M.埃米内斯库113
第一节 政治与经济变革113
1.A1.I.库扎大公统治时期113
2.1866-1918年间的政治生活115
3.经济问题及其文化反映116
第二节 文化生活的制度化117
1.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117
2.教育和学术生活118
第三节 从“四八”革命到青年社121
1.从英雄主义时代向专才时代的转变121
2.从“英雄主义文化”到“批判主义文化”122
第四节 青年社与T.马约雷斯库(1840-1917)123
1.青年社的成立123
2.T.马约雷斯库的文化活动124
3.无内容的形式理论125
4.从形式的神话到批判主义精神126
5.探寻形式与内容的契合点127
6.从革命历史观向有机历史观的转变128
7.T.马约雷斯库论著节选129
第五节 M.埃米内斯库(1850-1889)132
1.M.埃米内斯库其人132
2.M.埃米内斯库的哲学、社会学和政治思想133
3.M.埃米内斯库对社会和国家的看法134
4.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35
5.赘生阶级理论137
6.社会补偿理论138
7.需求与能力间的关系139
8.社会发展的边缘化和依赖性140
9.真正的社会进步143
10.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144
11.报界名人M.埃米内斯库145
12.M.埃米内斯库思想的意义146
第五章 19世纪的文化发展(机构、流派和人物)*社会和哲学思想(进化论、实证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V.孔塔的哲学理念149
第一节 19世纪的文化发展:机构、流派和人物149
1.文学和报业149
2.民族戏剧的发展152
3.美术和建筑152
4.音乐家和音乐团体154
第二节 理论与政治走向155
1.进化论、实证主义、历史主义155
2.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156
第三节 V.孔塔(1845-1882)的哲学理念158
1.唯物主义决定论思想158
2.宗教观161
第六章 B.P.哈斯代乌、A.D.克塞诺波尔、N.约尔加、V.珀尔万的历史哲学163
第一节 B.P.哈斯代乌(1838-1907)163
1.B.P.哈斯代乌——博学的天才163
2.包罗万象的历史学164
3.自然与历史的关系165
4.文化中的哲学元素166
5.语言——社会的基石167
6.补充章节:罗马尼亚人的历史观和语言观170
第二节 A.D.克塞诺波尔(1847-1920)172
1.A.D.克塞诺波尔的哲学理念172
2.A.D.克塞诺波尔的史学理论173
3.历史主线理论174
4.历史主线和历史要素175
第三节 N.约尔加(1871-1940)175
1.N.约尔加的历史观176
2.历史恒量理论177
3.N.约尔加对罗马尼亚历史的看法178
第四节 V.珀尔万(1882-1927)180
1.宇宙的变迁和人类历史181
2.历史要素和历史价值182
3.对本土背景的重新发掘183
第七章 20世纪初的重要人物、文化走向和思想运动185
第一节 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问题和各种思潮185
第二节 播种派186
1.播种派思潮的产生187
2.民族传统与民族理想188
3.罗马尼亚社会有机发展理论189
4.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间的鸿沟189
5.N.约尔加的文化纲领*重建民族凝聚力190
6.N.约尔加论著节选191
第三节 社会主义运动*C.多布罗贾努-盖雷亚(1855-1920)194
1.新农奴制——畸形的社会经济体制194
2.社会发展的“相互依存法则”和落后国家的“依附地位”197
第四节 民粹主义——政治主张和文化纲领199
1.民粹主义的定义199
2.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200
3.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代表人物C.斯泰雷(1865-1936)202
4.民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206
5.民粹主义的哲学和社会学原则211
6.与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的交锋213
7.从“反动”的农民阶级到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农民阶级215
8.农业合作化和工业问题216
9.落后国家——国际游资的乐园219
10.G.依布勒伊莱亚努*批判精神和民族特色221
11.作为新进化论学说的民粹主义224
12.非西方化的现代化?227
第五节 S.哈雷特(1851-1912)230
第六节 A C.波波维奇(1863-1918)231
第七节 V.戈尔迪什(1862-1934)232
第八节 D.德勒吉切斯库(1870-1945)234
第九节 其他重要人物(C.杜米特雷斯库-雅西、C.安东尼亚德)236
第八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罗马尼亚文化*概况*艺术发展237
第一节 时代主题,精神走向和思想碰撞237
1.现代化主题237
2.研究难点238
3.两次世界大战间文化的主要特征239
4.思潮和走向240
第二节 文化政策与文化结构241
1.教育体制的重建241
2.出版业和文化走向242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244
1.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领域的思想碰撞244
2.20世纪的罗马尼亚建筑245
3.雕塑*C.布朗库西(1876-1957)250
4.绘画253
5.音乐255
6.话剧、电影和其他表演艺术257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之争259
第九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科学与哲学*理性主义范式的重建262
第一节 C.勒杜列斯库-莫特鲁(1868-1957)的哲学体系262
1.人类的意识是普遍进化的结果262
2.自然与人格的关系263
3.人格的构成264
4.人格与天赋265
5.能量型人格的意义266
第二节 P.P.内古列斯库(1872-1951)267
1.P.P.内古列斯库的哲学理念267
2.社会进步与文化形式268
第三节 D.D.罗什卡(1895-1980)270
1.哲学是一种认知形式和处世态度271
2.对存在完全认知的神话272
3.存在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274
4.形而上的冲动——创作的源泉275
5.实用主义的神话和现代文明危机276
6.D.D.罗什卡思想的时代意义277
第四节 M.弗洛里安(1888-1960)278
1.经验是哲学的基础278
2.隐性因素*世界的二律背反结构279
第十章 L.布拉加的哲学体系280
1.在神秘中揭示神秘280
2.认知与神秘281
3.恶魔式认知的意义283
4.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285
5.文化与文明286
6.风格本原中的无意识因素286
7.罗马尼亚文化的风格本原288
8.欧洲文化的内部风格差异290
9.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民族与国家,传统与现代291
10.罗马尼亚人的历史发展曲线293
11.L.布拉加论著节选297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想*D.古斯蒂的思想体系301
第一节 D.古斯蒂(1880-1955)的社会学体系301
1.D.古斯蒂的学术与文化成就301
2.D.古斯蒂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302
3.专题研究303
4.民族社会学303
5.布加勒斯特社会学学派的意义304
第二节 P.安德烈(1891-1940)305
第三节 V.马德贾鲁(1887-1940)306
第四节 M.马诺伊列斯库(1891-1950)310
第十二章 罗马尼亚现代文化发展理念的碰撞*E.洛维内斯库和同步化理论*N.克拉伊尼克和东正教“思想派”*N.约内斯库和E.萧沆的理念318
第一节 E.洛维内斯库和同步化理论318
1.同步化法则和罗马尼亚现代文明的形成318
2.“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的对立320
3.审美价值的转变322
第二节 St.泽莱廷(1882-1934)和新自由主义思想322
第三节 上述理论引发的思想碰撞324
1.E.洛维内斯库和St.泽莱廷遭受的非议324
2.现代主义和反传统主义324
3.对同步化理论批判的余波326
第四节 N.克拉伊尼克和东正教“思想派”运动329
1.《思想》杂志及其本土化倾向329
2.为传统和东正教正名330
3.民族精神立国理念331
第五节 N.约内斯库(1890-1940)333
1.N.约内斯库其人333
2.N.约内斯库的哲学理念336
3.对N.约内斯库的争议337
第六节 E.萧沆(1911-1993)340
1.对现代理性主义的解构340
2.罗马尼亚文化透视和罗马尼亚人的“劣根性”342
第十三章 文化哲学与文化社会学*主要人物及其理念*S.梅海丁齐、T.维亚努、M.拉莱亚、M.伊利亚德、M.武尔克内斯库、C.诺伊卡、G.克利内斯库348
第一节 S.梅海丁齐(1868-1962)349
1.从地理学到人类学349
2.文化与文明——人类生活的不同组成部分351
3.文化与文明的异同352
4.地缘政治的演变*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353
第二节 T.维亚努(1897-1964)354
1.文化与价值355
2.价值自主性356
3.文化与文明357
4.T.维亚努的“能动主义”文化观359
第三节 M.拉莱亚(1896-1964)362
1.M.拉莱亚人类学理论的基础:“滞后说”363
2.“上天赐予”和“人类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365
3.M.拉莱亚对“罗马尼亚现象”的看法368
第四节 M.伊利亚德(1907-1986)371
1.M.伊利亚德其人其作371
2.宗教是人类存在的永恒维度374
3.宗教形态学*显圣物375
4.原型、仪式、神话、符号377
5.古今两重性和“历史恐怖”380
6.新普世范式381
7.M.伊利亚德宗教史研究的衣钵传承者384
第五节 M.武尔克内斯库(1904-1952)384
1.“标准”协会385
2.新一代与“新灵性”386
3.罗马尼亚式存在观388
第六节 C.诺伊卡(1909-1987)392
1.C.诺伊卡的作品及其主题393
2.语言是世界观的体现394
3.存在的本体模式396
4.罗马尼亚人眼中的存在模式和“存在童话”398
5.徘徊在“永恒”与“历史”之间的罗马尼亚文化398
6.欧洲文化模式400
7.“赫尔墨斯逻辑”和履带隐喻401
第七节 G.克利内斯库(1899-1965)403
1.G.克利内斯库的批评天赋403
2.艺术——创造性想象和象征性建设405
3.人文类型、文化类型和艺术类型407
4.历史——不可言喻的科学和史诗性的概述409
5.文化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411
6.民族性与普世性415
第八节 A.杜米特留(1905-1992)418
第九节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其他重要人物419
参考文献421
附录422
热门推荐
- 1570369.html
- 3649226.html
- 1657844.html
- 1504614.html
- 3704845.html
- 3590827.html
- 2224202.html
- 362129.html
- 1571330.html
- 26880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45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2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9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9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78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83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4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2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34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