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化学图表解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药化学图表解
  • 匡海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979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0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中药化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化学图表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

中药化学的学科性质2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2

中药化学的研究任务2

中药化学的几个基本概念2

第二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3

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3

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4

第三节 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向4

中药化学的研究概况4

中药化学的发展趋向5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7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8

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型及理化性质8

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9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10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0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12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15

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15

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学测定方法16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29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30

糖类化合物的定义30

糖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30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33

苷类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3

苷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34

苷类的性质36

苷键的裂解36

第三节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38

糖类的提取方法38

苷类的提取方法39

糖类的分离方法40

苷类的分离方法40

第四节 糖和苷类的检识41

糖和苷的理化检识方法41

糖和苷的色谱检识方法42

第五节 苷类的结构研究42

苷类化合物结构研究的程序42

分子量和分子式的确定方法43

苷中糖的种类的确定方法43

苷中糖的数目的确定方法43

苷元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方法44

糖与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方法44

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方法44

苷键构型的确定方法45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48

第一节 概述50

醌类化合物的定义和主要分类50

醌类化合物的主要分布和存在部位50

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50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51

苯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51

萘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52

菲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53

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53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57

醌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57

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及其与结构的关系57

蒽醌类化合物的碱性58

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59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59

醌类化合物的常规提取方法59

醌类化合物的常规分离方法60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62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62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62

化学方法在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62

醌类化合物的UV特征64

蒽醌类化合物的IR特征66

醌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67

醌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68

醌类化合物的MS特征68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69

紫草69

丹参71

大黄71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75

第一节 概述77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77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77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78

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78

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79

第三节 香豆素类79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定义、分布及活性79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分类80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性状8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溶解性83

香豆素类化合物内酯环的碱水解反应84

香豆素类化合物与酸的反应84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85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双键加成反应86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氧化反应86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86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87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87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IR特征88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UV特征88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88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89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MS特征89

秦皮89

前胡90

第四节 木脂素91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定义、分布及活性91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92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96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97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98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UV特征98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IR光谱特征98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1H-NMR光谱特征98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MS谱特征99

五味子100

连翘100

细辛101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103

第一节 概述105

黄酮类化合物的定义105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10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06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06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08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108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典型化合物108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14

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及与结构的关系114

黄酮类化合物的旋光性115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115

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116

黄酮类化合物的碱性117

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117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8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18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18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119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检识方法119

黄酮类化合物的色谱检识方法119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119

黄酮类化合物的UV特征119

黄酮类化合物加入诊断试剂后的UV特征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MS特征125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126

槐米126

黄芩127

葛根128

银杏叶129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133

第一节 萜类135

萜类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135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35

萜类化合物的分布136

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136

单萜的结构特征、分类(典型化合物)137

?酚酮(单萜)的结构特征及性质139

环烯醚萜类(单萜)的结构特征及性质139

倍半萜的结构特征、分类(典型化合物)及性质140

薁类化合物(倍半萜)的结构特征及性质141

二萜的结构特征、分类(典型化合物)及性质142

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43

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43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44

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44

萜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145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UV特征145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IR特征145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146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146

青蒿147

穿心莲148

第二节 挥发油148

挥发油的定义、分布及生物活性148

挥发油的组成及特点148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149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149

挥发油的分离方法150

挥发油的检识方法151

含挥发油的中药研究实例152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156

第一节 概述158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在植物体内存在形式158

三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及生物活性158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59

几个相关概念160

第二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60

第三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溶血作用169

三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69

三萜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170

三萜皂苷的水解反应170

三萜皂苷的溶血作用171

第四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71

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171

三萜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172

第五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检识174

三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检识方法174

三萜类化合物的色谱检识方法174

第六节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175

三萜类化合物的UV特征175

三萜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175

三萜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177

三萜类化合物的MS特征181

第七节 含三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182

人参182

甘草186

柴胡188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191

第一节 概述193

甾体类化合物的定义193

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93

甾体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193

甾体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194

第二节 强心苷类化合物194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定义、分布和生物活性194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195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197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性状及溶解性198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脱水反应198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水解反应199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颜色反应201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202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检识方法202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UV特征203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IR特征203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204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205

强心苷类化合物在MS中的规律及其与结构的关系206

含强心苷类成分的中药研究实例207

第三节 甾体皂苷212

甾体皂苷的定义、分布和生物活性212

甾体皂苷的结构与分类212

甾体皂苷的理化性质216

甾体皂苷的常规提取分离方法216

甾体皂苷的常规检识方法217

甾体皂苷的UV特征218

甾体皂苷的IR特征218

甾体皂苷的1H-NMR特征218

甾体皂苷的13C-NMR特征219

甾体皂苷的MS特征220

含甾体皂苷成分的中药研究实例221

第四节 醉茄内酯类化合物224

醉茄内酯类化合物的概述224

醉茄内酯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225

第五节C21甾体化合物225

C21甾体化合物的概述225

C21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226

第六节 植物甾醇226

植物甾醇的概述226

植物甾醇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226

第七节 胆汁酸类化合物227

胆汁酸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在动物界中的分布227

胆汁酸类化合物的性质228

胆汁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229

含胆汁酸的中药实例229

第八节 昆虫变态激素230

昆虫变态激素的概述230

昆虫变态激素的结构特征和主要性质230

第十章 生物碱232

第一节 概述234

生物碱的定义、分布、存在形式及生物活性234

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235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分类236

生物碱主要类型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236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24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性状24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旋光性24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溶解性243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碱性244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沉淀反应249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249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250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50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252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256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理化检识方法256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色谱检识方法257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研究257

化学方法在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257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UV特征259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IR特征259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1H-NMR特征259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13C-NMR特征260

生物碱类化合物的MS特征261

第七节 含生物碱中药研究实例262

实例中含有的主要生物碱262

实例中含有主要生物碱的性质265

实例中含有主要生物碱性质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267

实例中含有主要生物碱的鉴别反应269

鉴别反应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式270

实例中含有主要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工艺271

第十一章 鞣质279

第一节 概述280

鞣质的定义280

鞣质的生物活性280

鞣质的生物合成途径281

第二节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282

鞣质的结构与分类282

第三节 鞣质的理化性质286

鞣质的物理性质286

鞣质的化学性质286

第四节 鞣质的提取与分离287

鞣质的提取287

鞣质的分离287

第五节 鞣质的检识288

鞣质的检识方法288

第六节 鞣质的结构研究290

鞣质的结构鉴定方法290

第七节 含鞣质的中药实例291

翻白草291

第十二章 其他成分293

第一节 脂肪酸类化合物294

脂肪酸的结构分类与典型化合物294

脂肪酸的理化性质295

脂肪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方法295

第二节 有机含硫化合物296

有机含硫化合物296

第三节 氨基酸、环肽、蛋白质和酶297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297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和检识方法297

氨基酸的提取分离方法298

环肽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方法和提取分离方法298

蛋白质和酶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检识方法和提取分离方法300

第四节 矿物质301

矿物药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301

微量元素302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304

第一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3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305

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3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和桥梁30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305

促进中药制剂等相关学科的发展306

第二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306

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306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306

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306

中药复方定性、定量研究307

第三节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探讨307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307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坚持化学成分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原则308

中药复方血清靶成分研究308

中药复方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308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他新思路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