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方文献论集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林天蔚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海口:南方出版社
- ISBN:7806606467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方文献论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序&邱树森1
自序5
壹 方志篇1
第一章 方志之源流、发展与功用3
第一节 方志之源流3
甲、方志二元论4
一、史之源:《周礼》4
二、地之源:《禹贡》5
三、史源之发展6
1.国别史6
2.耆旧传与人物志8
四、地源之发展10
1.图经:《山海经》《水经注》10
2.地记(志)11
3.风俗志12
4.“地理志”的出现13
乙、综合“史”、“地”而成历史地理的阶段14
一、唐代官修地理书之背景与措施14
1.边防图、州郡图之撰写14
2.职方郎中搜集地理资料15
3.驾部郎中与驿运制度16
二、官修地理书之开始:《括地志》16
三、官修第二套地理书:《元和郡县图志》18
四、官修地理书之新内容:融合成历史地理19
1.总结前代地理书之精华19
2.历史地理之内容19
(1)地理中的人文资料20
(2)新的体例21
A.项目多21
B.八到21
C.增载艺文21
五、私人修撰之地理书,亦增加历史地理的内容22
1.《大唐西域记》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2
2.《蛮书》23
3.其他重要的私撰地理书24
六、从历史地理到方志的关键24
丙、从历史地理到方志的完成阶段25
一、体例之完备25
1.四项并重25
2.纵横叙述26
3.碑刻艺文显示地方的特色27
二、政治上的提倡28
1.官修图经28
2.私人撰书之风气28
3.四大地理书出现:《一统志》的雏型29
(1)太平寰宇记29
(2)元丰九域志29
(3)舆地广记30
(4)舆地纪胜31
附:方舆胜览33
三、宋代出现的方志34
1.宋代“图经”少而“志”多34
2.方志乃表现“一方的全貌”34
3.南方志书大量出现34
第二节 方志之发展61
甲、量的发展61
乙、“一统志”的修撰63
一、《元一统志》63
二、《明一统志》64
三、《清嘉庆一统志》65
丙、方志理论的建立66
一、方志的三派67
1.体例派67
2.考证派(地理派)67
3.史法派(历史派)67
丁、乾嘉时代方志著作大增69
一、乾嘉学派的影响70
二、地方政府以修志为业绩71
三、地理辑佚与杂志的蓬勃72
第三节 方志之功用76
甲、可补正史之不足77
乙、可考订正史之错误78
丙、科技资料之增添79
丁、地方人物、史事与艺文之搜集81
戊、有关宗教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料的钩寻83
第二章 方志理论与方志理论家89
第一节 章学诚及其方志理论89
甲、坎坷的经历影响其治学的重点89
一、家学的渊源89
二、屡困场屋90
三、流浪中的讲学与著述生涯91
1.《文史通义》共内外两篇92
2.《校雠通义》共三卷93
3.《方志略》与《史籍考》94
四、实斋之学,重义理!轻考据乎?95
五、孤立于学术界中的人96
乙、建立了方志学的理论,未留下完整的著作98
一、年轻时提出的方志学理论98
1.述志之例(方志十议)99
2.撰志之要(二便三长五难八忌)100
3.论志之体(三书四体)101
4.论文与史之关系(六经皆史,文人不可修志)103
5.论“史”与“志”之不同106
6.其他(志科志书传、史德与史识)109
二、章实斋所纂修之方志著作112
第二节 二顾、戴震及洪亮吉119
甲、江苏二顾120
一、顾炎武120
二、顾祖禹122
乙、戴震130
丙、洪亮吉136
第三章 新方志之兴起与新方志之拟目147
第一节 新方志之兴起147
甲、新的内容149
一、李泰棻的“三增”149
二、黎锦熙的“广四用”150
三、唐祖培的“方志三学”151
四、现代大陆学者的意见152
乙、新的体例155
一、李泰棻155
二、黎锦熙158
第二节 新方志拟目刍议162
第四章 海峡两岸之修志机构170
甲、现代大陆学者意见170
乙、海峡两岸的修志机构171
第五章《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评介179
第一节 分论180
甲、〈第一篇 中国地方史志的研究〉180
一、〈中国纂修新方志工作的回顾与展望〉180
二、〈略论地方志的研究状况与趋势〉181
三、〈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183
四、〈再论历史地理学与方志学〉187
五、〈史志的语言〉190
六、〈史志关系论〉192
七、〈新方志与现代科学结合〉195
八、〈县志的体例篇目设计和总纂〉196
九、〈中国《慈溪县志》与日本《广岛新史》的比较〉197
乙、〈第二篇 日本地方史志的研究〉200
一、〈地方史与民众史〉——从自我历史角度的探讨200
二、〈近现代地方史的课题〉——以地区农民士兵基本形象为中心202
三、〈市史编写问题〉——兼谈地方史研究诸潮流的成果与缺陷204
四、〈关于关东地方史志类中“史”与“志”的若干考察〉206
五、〈立足于地域社会史的原点〉208
第二节 综论210
甲、源流与发展的比较210
乙、历史地理与方志的分野212
丙、“史”与“志”的争辩213
丁、中日史志的异同及新旧史志的比较214
第六章 清代方志学名著知见录(以电脑光碟印制)220
附录:清代方志学家与方志著作年表220
贰 谱学篇225
第一章 中国谱学之源流及其分期之试探与新谱学建立刍议227
甲、氏族社会228
乙、世族社会231
丙、家族社会234
丁、家族社会的动摇与谱系学的建立及伦理建设的关系236
一、内容的扩大239
二、认同的思想239
三、方法的改良240
第二章 新旧谱学之界别与新谱学之两派三家之评议248
甲、新旧谱学之界别248
乙、新谱学之两派三家249
一、新谱学之内涵249
二、两派三家251
丙、海峡两岸之新旧谱学的剖析255
第三章 从族谱资料中浅论宋代中原士族迁粤之两道及其史事273
第四章 方志与族谱之关系及其联合研究之价值286
第五章 广东许族源流初探——并论许族发展之两类型296
第一节 许氏之族源及其南移之探究296
甲、许氏的族源296
乙、广东许氏诸族之分布299
一、漳潮地区299
二、粤中、粤西区300
三、海南区301
四、粤南区302
第二节 两大支系与两种不同的发展302
甲、广州高第街许族302
一、清末的科甲人物304
二、新的政坛人物306
三、姻亲人物306
乙、粤南湛江博立村许族307
第六章 两本新谱之评介313
第一节 《新会潮连乡芦鞭里卢氏族谱》评介313
甲、简介“谱”与“纂修者”313
乙、“谱”之创新314
丙、“谱”之评议328
第二节 《湛江市博立村许国仁爱周公家谱》之凡例与撮要338
一、该谱的目录339
二、该谱的凡例342
三、该谱的撮要345
附:王安石〈许氏世谱叙〉346
热门推荐
- 2999061.html
- 1796973.html
- 707985.html
- 2685199.html
- 3558826.html
- 1211134.html
- 2733442.html
- 1494653.html
- 2273698.html
- 26089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2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56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9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9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23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