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法学 原则,规则,案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证据法学 原则,规则,案例
  • 易延友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03MB
  • 文件页数:6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证据法学 原则,规则,案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总论3

第一章 证据法概论3

第一节 证据4

一、证据概念的界定4

二、证据的属性及其批评11

三、证据的法定种类13

第二节 证据法18

一、证据法的核心内容:可采性规则19

二、证据法不规范证据的收集、取得与固定20

三、现代证据法基本上不规范证明力的审查判断22

四、证据法不规范证据的运用27

第三节 证据法学29

一、证据法学的概念界定29

二、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32

三、证据法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35

第二章 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39

第一节 大陆法系:从法定证据制度到自由心证证据制度40

一、神示证据制度40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起源44

三、法定证据制度的特征45

四、对法定证据制度的批评48

五、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确立51

第二节 英美法系:从陪审团审判到可采性规则52

一、英美证据法的雏形52

二、交叉询问规则的产生54

三、当代证据规则的产生55

第三节 证据规则的法典化59

一、证据规则法典化的历史背景59

二、证据规则法典化的成功范例:印度证据法60

三、英国证据规则的成文化61

四、美国证据规则的法典化62

五、中国证据规则的法典化67

第三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70

第一节 证据法的目的71

一、证据法的多元目的包含社会的政策目标71

二、证据法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真实的发现72

三、发现真实有助于加强裁判事实的可接受性76

第二节 证据法的认识论基础82

一、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如何发生以及是否有效的理论82

二、近代认识论主要分为经验派和理性派84

三、经验派和理性派同属广义理性主义85

四、证据法的理论基础是乐观理性主义87

五、证据法的核心是经验主义的人性基础91

第三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讨论93

一、客观真实论93

二、法律真实论94

三、本书赞成客观真实论96

第二编 证据101

第四章 关联性101

第一节 关联性的界定101

一、实质性102

二、证明性103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107

第二节 基于公正和效率原因排除关联证据108

一、关联性与可采性的一般关系108

二、基于公正原因排除有关联的证据109

三、基于效率原因排除有关联的证据111

第三节 附条件关联性与有限关联性114

一、附条件关联性与附条件可采性114

二、有限关联性与有限可采性116

第四节 关联性和可采性的判断116

一、可采性判断的自由主义116

二、关联性判断的逻辑主义117

第五节 若干常见事项关联性的探讨118

一、事后搜查结果在警察执法侵权案件中的关联性118

二、逃跑在证明犯罪中的关联性120

三、对他人作出相同承诺在证明合同条款中的关联性124

四、其他人可能实施犯罪的关联性125

五、突然道歉与自杀之间的关联性126

六、医疗过失在故意杀人案中的关联性127

七、恐惧心理在防卫辩护中的关联性130

第五章 品格证据133

第一节 品格证据排除通则134

一、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134

二、品格证据排除的法理基础137

三、不适用品格证据排除通则的场合139

第二节 品格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141

一、被告人品格证据排除的例外141

二、被害人品格证据的可采性143

三、品格的证明方法145

第三节 其他犯罪、过错与行为147

一、规则及其含义147

二、可被容许的证明事项149

三、相似事实157

第四节 性侵案中品格证据的可采性162

一、性侵案件被告人品格的可采性162

二、性侵案件被害人品格的可采性168

第五节 习惯证据与日常实践169

一、习惯证据的可采性169

二、习惯与品格的区别170

第六章 证人作证与交叉询问173

第一节 证人作证资格174

一、证人作证资格通则174

二、法官的作证资格175

三、陪审员的作证资格176

第二节 证人作证能力178

一、作证能力要求:亲身感知的知识178

二、儿童的作证能力180

三、精神或生理缺陷者的作证能力182

四、被催眠者的作证能力183

第三节 宣誓与具结185

一、宣誓的功能185

二、宣誓的理论基础186

三、宣誓与证人的宗教信仰187

四、宣誓的通常形式188

五、誓词的通常内容188

六、具结190

第四节 提问证人190

一、直接询问190

二、交叉询问195

三、唤醒证人记忆199

四、法官提问199

五、隔离证人201

第五节 弹劾证言206

一、有关证人诚实品格的名声、意见与特定事例206

二、证人曾被定罪的记录214

三、证人先前的不一致陈述216

四、证人证言中的矛盾218

五、证人的精神/生理缺陷219

六、证人的偏见或动机220

第七章 鉴定意见223

第一节 外行意见的可采性224

一、外行意见禁止通则224

二、外行意见容许的条件226

第二节 专家证言的范围228

一、专家证言范围通则228

二、明确不属于专业领域的问题231

三、目击证人可信度问题242

四、同时允许专家意见和外行意见的领域246

五、关于最终事实的意见的可采性248

六、我国法律对外行领域与专业领域的区分250

第三节 专家的资格要求251

一、美国法律对专家资格的要求251

二、我国法律对专家证人的资格要求253

三、法学专家的证人资格255

第四节 专家依赖的事实与方法的可靠性258

一、弗赖伊案件:“一般接受标准”258

二、可靠性标准:多波特案件261

三、多波特规则的延伸263

四、专家意见的事实基础264

五、“可靠性标准”与我国的司法鉴定和检验报告268

第五节 各类科学证据的可采性270

一、测谎结论271

二、统计数据与概率论285

三、死因鉴定294

四、DNA检测300

五、现场还原309

第八章 传闻317

第一节 传闻的排除与传闻的定义317

一、传闻排除的基本原理317

二、传闻的定义321

第二节 不属于传闻的审判外陈述331

一、用以证明对听者的效果331

二、用以证明陈述者的意识状态333

三、用以证明有独立法律意涵的行为334

第三节 传闻的豁免(之一)338

一、先前的不一致陈述339

二、先前的一致陈述341

三、先前有关身份认定的陈述344

第四节 传闻的豁免(之二)346

一、个人的自认346

二、采纳性自认347

三、经授权的自认349

四、雇员或职员的自认350

五、共犯的自认350

第五节 传闻的例外(之一)352

一、当场印象352

二、惊呼353

三、当时的精神、情绪或身体状态355

四、用于医疗诊断或治疗的陈述358

五、过去记忆的记录359

第六节 传闻的例外(之二)360

一、先前的证词361

二、临终遗言362

三、不利于己的陈述364

四、关于自身或家庭历史的陈述369

五、因违法而失权369

第九章 特免权371

第一节 亲属特免权372

一、理论基础372

二、法律渊源377

三、权利持有人380

四、适用范围382

五、适用时效382

六、例外384

七、夫妻交流秘密特免权385

第二节 律师—委托人交流秘密特免权396

一、律师—委托人特免权的含义与法律依据397

二、理论基础398

三、持有人400

四、时效范围403

五、职业关系要求404

六、交流406

七、交流的秘密性410

八、特免权的放弃415

九、特免权的例外416

第三节 其他职业特免权418

一、医患特免权418

二、神职人员交流特免权420

三、记者特免权424

第十章 实物证据425

第一节 验真426

一、验真的含义426

二、验真的性质428

三、验真、辨认需要达到的证明要求429

四、自我验真431

五、物证的验真433

六、文书的验真435

七、展示性证据的验真440

八、声音识别442

九、电话交谈443

第二节 原本法则445

一、基本原则445

二、理论基础446

三、原件的界定与判断450

四、例外451

五、我国法律中的最佳证据规则455

第三节 电子数据457

一、电子数据概论457

二、GPS数据459

三、即时消息466

第三编 证明477

第十一章 证明责任477

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478

一、说服责任478

二、提证责任481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484

一、基本框架484

二、谁主张,谁举证486

三、合同诉讼中的证明责任490

四、劳动争议诉讼中的证明责任495

五、侵权诉讼中的具体证明责任498

六、公平原则501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501

一、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502

二、原告对行政行为事实承担举证责任505

三、原告对损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508

第十二章 推定511

第一节 推定概论511

一、证据法上推定的界定511

二、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514

第二节 民事诉讼中的推定515

一、过失推定515

二、婚生子推定516

三、死亡推定与死亡顺序推定521

四、邮件正常寄达推定522

五、因果关系推定525

六、不利事实推定527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529

一、“明知”推定529

二、非法占有目的推定537

三、非法持有中的罪过推定538

四、取证程序违法推定539

第十三章 司法认知541

第一节 司法认知概论541

一、司法认知的含义:裁判事实541

二、司法认知与评价性事实545

三、司法认知与个人知识546

第二节 司法认知的效力模式548

一、可争辩说548

二、不可争辩说549

三、美国司法实务之通说551

第三节 允许司法认知的具体事项552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552

二、自然规律和定理553

三、生活经验事实555

四、已为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生效裁判/裁决所确认的事实557

五、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562

第十四章 自认与自白567

第一节 自认567

一、自认的概念567

二、自认的效力572

三、默示的自认573

四、代理人的自认574

五、自认的撤回577

第二节 自白585

一、自白的概念585

二、自白的效力586

三、自白与自认586

四、自白的任意性要求588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89

六、瑕疵证据排除规则589

七、瑕疵证据补正规则591

八、被告人翻供情形下的自白采信规则592

九、自白补强规则599

第十五章 证明标准600

第一节 证明标准概述600

一、证明标准的含义600

二、证明标准的本质601

三、证明标准的表述602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602

一、排除合理怀疑603

二、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615

三、口供补强规则617

四、孤证不能定案620

五、辩护主张的证明标准622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623

一、英美法上的证明标准二元论623

二、大陆法系证明标准的一元论624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625

四、当事人陈述补强规则632

五、单个证据不能认定案件事实原则63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