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卫生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卫生学
  • 陈学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272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69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690页
  • 主题词:环境卫生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卫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

二、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就5

三、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8

第一节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11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11

上篇 环境卫生学基本理论11

一、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12

二、人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3

三、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14

第二节 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17

一、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一般特征18

二、基因-环境相互作用21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24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健康24

二、环境污染与致癌25

三、环境污染与致畸32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34

一、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7

第四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37

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40

二、大气的组成46

一、大气的结构46

第二章 大气卫生46

第一节 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46

一、大气污染的来源47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47

三、大气的物理性状47

二、大气污染物的种类49

三、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50

四、大气污染物的转归52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53

第三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53

一、二氧化硫57

第四节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57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57

二、颗粒物58

三、氮氧化物60

四、一氧化碳61

五、臭氧62

六、铅63

八、二?英类65

七、多环芳烃65

第五节 大气卫生标准67

一、污染源的调查69

第六节 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69

二、污染状况的监测70

三、人群健康调查71

二、工艺和防护措施74

一、规划措施74

第七节 大气卫生防护措施74

一、预防性卫生监督75

第八节 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75

三、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76

二、经常性卫生监督76

一、降水78

第一节 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78

第三章 水卫生78

第二节 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79

三、地下水79

二、地表水79

二、化学性状指标80

一、物理与感官性状指标80

三、生物学性状指标82

第三节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83

四、放射性指标83

二、各种水体污染特点84

一、水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84

三、水体污染的自净及污染物的转归86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88

第四节 水污染的危害88

二、化学性污染的危害89

第五节 供水卫生91

三、物理性污染的危害91

二、水质处理92

一、水源选择92

三、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99

四、供水的卫生防护100

一、水质处理器101

第六节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101

五、高层建筑二次供水中卫生问题101

二、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103

一、地表水水质标准104

第七节 水质标准及污水排放标准104

三、涉水产品的化学处理剂104

二、生活饮用水质标准与规范105

三、其它水质标准110

第八节 水体卫生防护111

四、污水排放标准111

一、工业废水处理和利用112

三、医院污水的处理113

二、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113

一、水体污染的调查、监测和监督114

第九节 水污染的调查、监测和监督114

二、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116

三、水污染事故处理117

第一节 土壤的卫生特征119

第四章 土壤卫生119

二、土壤的化学特征120

一、土壤的物理学特征120

二、土壤污染的自净121

一、土壤的污染121

三、土壤的生物学特征121

第二节 土壤的污染与自净121

一、生物性污染的危害122

第三节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22

三、农药污染的危害123

二、重金属污染的危害123

一、土壤卫生标准124

第四节 土壤质量标准和废物排放标准124

三、废物排放标准125

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125

一、土壤卫生防护126

第五节 土壤卫生监督监测与防护126

二、土壤污染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131

一、住宅的卫生学意义135

第一节 住宅的卫生学意义和要求135

第五章 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135

三、住宅卫生研究的主要任务136

二、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136

二、住宅的卫生规模137

一、住宅的平面配置137

第二节 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137

三、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139

一、室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140

第三节 住宅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学要求140

二、小气候的评价指标141

三、住宅小气候的卫生要求142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143

第四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卫生要求143

二、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危害145

四、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指标151

三、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151

五、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对策153

一、住宅卫生防护措施154

第五节 住宅卫生防护措施和监督154

二、住宅的卫生监督和管理155

一、公共场所的概念和分类156

第六节 公共场所卫生156

二、公共场所对健康的影响及卫生要求157

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161

第一节 城市规划卫生165

第六章 城乡规划卫生165

一、城市问题与健康城市166

三、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卫生学意义167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基础资料167

五、城市功能分区168

四、城市人口规模168

六、居住区规划卫生169

七、城市绿化170

八、城市环境噪声172

九、城市规划的其它卫生问题173

二、村镇的总体规划175

一、村镇规划的原则175

第二节 村镇规划卫生175

三、村镇规划卫生176

一、与城乡规划有关的法律法规177

第三节 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177

二、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178

一、化妆品179

第一节 家用化学品种类与特点179

第七章 家用化学品卫生179

二、洗涤剂180

六、其他181

五、家用杀虫剂181

三、粘合剂181

四、涂料181

二、家用化学品致皮肤损伤182

一、家用化学品致个体接触有机物水平增加182

第二节 家用化学品对健康影响182

三、家用化学品有毒成分潜在危害185

第三节 化妆品生理功效评价186

五、家用化学品误服、误用所致危害186

四、化妆品微生物污染危害186

二、化妆品防晒功效评价187

一、化妆品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的研究187

三、化妆品保湿功效评价189

五、护发用品功效评价190

四、化妆品美白功效评价190

一、化妆品的法规与管理191

第四节 家用化学品法规与管理191

二、家用化学品的法规和管理196

二、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199

一、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和种类199

第八章 环境质量评价199

第一节 概述199

一、污染源的调查评价200

第二节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00

二、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01

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应用203

四、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调查评价211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程序214

一、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14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214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215

四、环境健康影响评价217

第一节 危险度评价的基本要素219

第九章 化学品的健康危险度评价219

一、危害认定220

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222

三、暴露评价224

第二节 危险度感知、危险度交流和危险度管理227

四、危险度特征分析227

一、危险度感知228

三、危险度管理229

二、危险度交流229

三、暴露-反应关系230

二、暴露评价230

第三节 环境化学物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大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价230

一、确定大气污染源和排放量230

四、大气污染所致超死亡数(可避免死亡数)或超患病数(可避免患病数)的估计231

第一节 环境卫生基准和环境卫生标准233

第十章 环境卫生标准的研究和制订233

一、制订原则235

第二节 制订原则和资料来源235

二、资料来源236

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卫生限值238

第三节 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卫生限值和我国国家环境卫生标准238

二、我国环境卫生标准241

三、案例介绍242

上篇 主要参考书245

第一节 地方性砷中毒247

第十一章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47

中篇 环境相关性疾病24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48

二、流行病学特征253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255

四、防制原则和措施256

第二节 地方性氟中毒25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58

二、流行病学特征261

三、临床表现262

四、防制原则和措施26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66

第三节 碘缺乏病266

二、流行病学特征268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270

四、防制原则和措施273

一、流行历史和现状277

第四节 高碘性甲状腺肿277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278

二、发病机制278

四、防制原则和措施27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280

第十二章 痛痛病280

二、流行病学特征282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283

四、防制对策284

第一节 概述285

第十三章 环境与肿瘤285

一、化学致癌因素286

第二节 环境致癌因素286

二、物理致癌因素288

三、生物致癌因素290

四、生活方式与肿瘤293

第三节 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296

一、环境因素致癌的遗传机制299

第四节 环境因素致癌作用机制299

二、环境因素致癌的非遗传机制308

第五节 致癌作用的多阶段过程310

三、演变阶段311

二、促进阶段311

一、启动阶段311

一、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313

第六节 个体对致癌因素的易感性313

三、免疫应答基因与肿瘤易感性314

二、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314

四、遗传病与肿瘤易感性315

第一节 铅中毒316

第十四章 环境与神经系统疾病31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17

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调查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318

四、防制对策320

三、临床表现32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21

第二节 水俣病(甲基汞中毒)321

二、流行病学概况322

四、防制对策323

三、临床表现32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24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黙病324

二、流行病学特征326

四、防制对策327

三、临床表现32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28

第四节 帕金森病328

三、临床表现330

二、流行病学特征330

四、防制对策33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33

第一节 中毒性心肌病333

第十五章 环境与心血管系统疾病333

三、临床表现334

二、流行病学特征33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35

第二节 克山病335

四、防制措施335

三、临床表现337

二、流行病学特征33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38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338

四、防制措施338

三、临床表现339

二、流行病学特征339

四、防制措施3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42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342

第十六章 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342

二、临床表现346

四、防制原则348

三、流行病学34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49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49

二、临床表现351

四、防制原则352

三、流行病学352

一、病因和组织学分类353

第三节 肺癌353

三、流行病学356

二、临床表现356

四、防制原则357

一、病因358

第四节 急性呼吸道感染358

四、防制原则359

三、流行病学359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359

二、临床表现36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360

第五节 军团菌肺炎360

四、防制原则361

三、流行病学361

第十七章 环境与皮肤病36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64

第一节 接触性皮炎364

二、流行病学特征366

四、防制对策367

三、临床表现36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68

第二节 紫外线与皮肤肿瘤368

二、流行病学特征370

三、临床表现372

四、防制对策373

第十八章 环境与生殖发育障碍376

一、概述377

第一节 生殖生理学与发育生物学377

二、雄性生殖系统组成、功能及调节378

三、雌性生殖系统组成、功能及调节379

一、生殖毒物及生殖毒性381

第二节 环境生殖发育毒物及健康危害381

二、发育毒物及发育毒性382

一、对生殖系统损伤及发育的影响383

第三节 环境生殖发育毒物的作用机制383

三、生殖毒理学和发育毒理学及相互关系383

二、对胎儿整体发育的影响386

一、多氯联苯与生殖障碍387

第四节 环境因素与生殖障碍387

三、铅暴露与生殖障碍389

二、酒精暴露与生殖障碍389

四、DDT及其代谢物与生殖障碍390

五、己烯雌酚与生殖障碍391

第五节 环境因素与发育障碍392

一、二?英与发育障碍393

二、酒精与发育障碍394

三、吸烟与发育障碍397

二、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和趋势401

一、空气中颗粒物健康危害研究的内容401

下篇 环境卫生学研究方法401

第十九章 空气中颗粒物毒性研究方法401

第一节 概述401

一、空气中颗粒物的测定404

第二节 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分析404

二、空气中颗粒物成分分析410

一、概述414

第三节 空气中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414

二、颗粒物的呼吸毒理学研究方法415

三、颗粒物毒作用体外试验研究416

四、空气中颗粒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19

二、监测和评价方法422

一、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422

第二十章 室内装饰及家具污染空气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422

第一节 室内装饰及家具污染空气及其健康效应422

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其研究方法424

一、概念和使用目的427

第二节 小型环境测试舱的结构和应用427

二、设备及装置428

三、样品收集和分析429

四、实验程序和数据分析430

五、污染物释放的计算和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推算431

一、原理和方法432

第三节 控制暴露人体实验432

二、健康效应指标及其测量435

一、水体中致突变物的来源437

第一节 概述437

第二十一章 水污染的遗传毒理学研究方法437

二、遗传毒理学实验的主要内容439

三、国内外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441

一、水样采集和制备442

第二节 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常用方法442

二、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443

三、常用水污染遗传毒性研究方法445

四、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污染遗传毒理学研究中的运用449

一、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453

第一节 电磁辐射的概念453

第二十二章 电磁辐射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方法453

二、射频辐射454

三、工频电磁场457

一、辐射源调查458

第二节 辐射源环境与人群环境调查458

二、辐射源污染与人群暴露情况调查460

二、特殊检查461

一、人体常规检查461

第三节 人体常规体检与特殊检查461

一、辐射源及照射参数选择462

第四节 实验研究方法462

三、检查结果分析462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463

一、电磁辐射危害的认定464

第五节 电磁辐射危害的评价464

三、指标的选择与检测464

四、电磁辐射危害的综合评价465

三、剂量-反应评定465

二、电磁辐射接触评价465

一、DNA损伤的类型和环境因素引起的DNA损伤467

第一节 DNA损伤作用及其检测方法467

第二十三章 环境因素对DNA损伤作用的研究方法467

二、DNA损伤的主要检测方法469

一、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方法471

第二节 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及应用471

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其他应用研究474

三、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在环境生物监测中的应用476

四、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在人群遗传毒性监测中的应用477

一、DNA加合物主要检测方法479

第三节 DNA加合物检测479

二、32P后标法检测DNA加合物480

第一节 甲酰胺基嘧啶糖基化酶(FPG)和7,8-二氢-8-羟基鸟嘌呤糖基化酶(OGG-1)修复氧化损伤的分析483

第二十四章 DNA损伤修复的检测方法483

一、细胞/组织提取物的制备484

二、OGG分析485

三、FPG分析486

二、提取物制备488

一、底物DNA制备488

第二节 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测定488

第三节 用哺乳动物细胞提取物分析体外碱基切除修复489

四、ATase活性计算489

三、ATase活性测定489

一、DNA底物的构建490

二、全细胞提取物的制备491

三、体外修复分析492

二、质粒DNA的准备及UV-C处理494

一、微孔板的敏化494

第四节 体外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细胞提取物中的切除修复494

五、DNA修复分析495

四、细胞提取物的准备495

三、质粒DNA的吸附及微孔板损伤处理495

第五节 错配修复检测496

六、化学发光检测496

二、RFDNA的分离499

一、病毒DNA分离499

四、体外修复检测500

三、异源双链核酸分子的制备与纯化500

一、人体细胞WI-38程序外DNA合成的检测501

第六节 程序外DNA合成(UDS)检测501

二、大鼠肝原代细胞UDS测定502

三、人淋巴细胞UDS的检测503

第七节 双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宿主细胞重活化实验检测DNA修复504

五、荧光谱计算505

四、细胞匀浆505

一、细胞培养505

二、质粒扩增505

三、转染505

一、环境污染物的致突变性507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性507

第二十五章 环境污染物致癌性的实验研究方法507

三、突变与致癌508

二、突变与DNA损伤修复508

一、短期致突变物筛检试验510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物致癌性的检测510

二、细胞转化513

三、基因转导技术515

四、环境污染物应答基因的探查517

五、非遗传毒性检测520

六、异常表达蛋白的检测技术524

第三节 致癌物的动物模型529

一、概述529

二、啮齿动物致癌模型的建立530

三、转基因与基因剔除技术在致癌研究中的应用532

第四节 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535

一、概述535

二、生物学标志538

第五节 环境污染物致癌性的综合评价541

一、环境污染物致癌病因541

二、致癌作用终点(方法)的选择543

三、环境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终点545

四、组合原则与综合评价545

第一节 概述547

一、神经毒性和神经毒物547

第二十六章 环境污染物的神经毒性研究方法547

二、环境污染物对神经系统作用的特点548

第二节 神经毒性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发展548

一、神经电生理研究549

二、神经行为毒理学研究551

三、分子生物学研究553

第三节 环境污染物的神经毒性研究的几种方法554

一、程序控制操作行为测试方法554

二、环境污染物对人类色觉损伤的测试方法557

三、环境污染物对神经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的研究方法560

一、免疫系统对环境污染物的敏感性563

第一节 概述563

二、环境污染物对免疫系统作用的途径563

第二十七章 环境污染物的免疫毒性研究方法563

三、环境污染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564

第二节 实验动物免疫毒性研究方法566

一、啮齿类动物566

二、其他类动物571

三、体外免疫抑制研究方法574

四、未来研究方向574

第三节 人体免疫毒性研究方法576

一、概述576

二、人体免疫功能试验方法577

三、人体免疫功能检测方案580

第四节 免疫毒理学实验的质量保证582

一、良好实验室操作规范582

二、有效性验证程序583

第二十八章 环境生殖发育毒性的实验研究方法585

第一节 生殖发育毒性测试的动物实验方法586

一、三段生殖发育毒性试验586

二、多代繁殖试验590

三、其他测试生殖毒性的整体动物试验590

第二节 生殖发育毒性动物试验的观察终点及指标591

一、配偶间共同介导的生殖发育毒性测试终点591

二、雄性生殖发育毒性观察终点592

三、雌性生殖发育毒性观察终点595

第三节 测试生殖发育毒性的体外实验方法598

一、细胞培养598

二、器官培养599

三、哺乳动物全胚培养600

四、外来化合物对生殖细胞DNA的损伤及检测602

五、生殖毒物体外受体结合试验603

二、基因芯片技术的运用604

一、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604

三、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应用604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中的应用604

第五节 生殖发育毒性危险度评价605

第一节 毒理基因组学在环境卫生中的应用609

一、毒理基因组学简介609

第二十九章 基因组技术及DNA芯片在环境卫生学中的应用609

二、微阵列(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制作技术610

三、毒理基因组学应用进展613

第二节 蛋白组学在环境卫生中的应用616

一、蛋白组学基本概念616

二、蛋白组学的研究技术方法618

三、蛋白组学技术在环境卫生研究中的应用623

附录626

附录1 饮用水源水中有害物质的限值626

附录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摘录)GB 3838-2002627

表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627

表2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628

表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628

附录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摘录)GB 5749-85与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摘录)卫法监发2001630

附录4 海水水质标准(摘录)GB 3097-1997634

附录5 地下水质量标准(摘录)GB/T14848-93636

附录6 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638

附录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摘录)GB 8978-1996639

附录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641

附录9 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GB 3096-93)642

附录10 Internet上的环境卫生信息资源644

中英文索引6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