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史学史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史学史纲
  • 瞿林东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4109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30页
  • 主题词:史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史学史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

一、“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2

二、“史学”是什么?5

三、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7

第二节 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11

一、史学史的性质11

二、史学史的任务13

第三节 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制度和私人著史15

一、史官制度的演变15

二、修史机构的发展17

三、私人著史的成就24

第四节 中国史书的特点26

一、记述的连续性26

二、内容的丰富性27

三、形式的多样性28

第五节 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31

一、历史思想31

二、史学思想42

第六节 史学和社会52

一、社会历史的演进与史学的发展52

二、史学的社会作用55

第一章 史学的兴起——先秦史学67

第一节 史学的源头68

一、反映人类最早的历史记忆与历史意识的传说68

二、传说中的古史踪影69

第二节 史学萌芽于官府71

一、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71

二、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诗》和国史72

三、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77

第三节 私人历史撰述的出现80

一、孔子和《春秋》及《左传》和《国语》80

二、《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85

第四节 历史观念的丰富和史学兴起的标志90

一、历史观念的丰富90

二、史学兴起的标志95

第二章 正史的创立——秦汉史学97

第一节 政治大一统造就了新的史学98

一、政治统一和意识形态98

二、政治统治和历史经验101

第二节 《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105

一、司马迁撰《史记》105

二、开创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106

三、“其言秦汉,详矣!”109

四、历史思想——关于天人关系和古今变化的理论111

五、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15

第三节 《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118

一、班固和第一部宏伟的皇朝史118

二、“上下洽通,详而有体”120

三、皇朝意识和正宗思想122

第四节 《东观汉记》和《汉纪》125

一、《东观汉记》——最早的东汉史125

二、《汉纪》——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126

第五节 史学的多方面成就128

第三章 史学的多途发展——魏晋南北朝史学133

第一节 史学多途发展的面貌134

第二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136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136

二、《续汉书》八志、《后汉纪》和《后汉书》141

三、《三国志》和《三国志注》150

四、《宋书》、《南齐书》和《魏书》153

第三节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159

第四节 家史、谱牒和别传163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特点166

一、辩兴亡166

二、论神灭168

三、评人物170

第四章 史学在发展中的转折与创新——隋唐五代史学175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成就176

一、历史意识的增强和史馆的设立176

二、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178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181

四、国史、谱牒和礼书184

第二节 《史通》——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186

一、刘知幾的史学批评意识和《史通》的主要内容186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188

三、刘知幾的“史才三长”说193

第三节 《通典》——第一部宏伟的典章制度史195

一、杜佑的政治生涯和《通典》的史学价值195

二、关于社会结构认识的新发展197

三、经邦致用的史学思想的成熟199

四、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和传统门阀观念的冲突201

五、《通典》史论的特色204

第四节 通史撰述、历史笔记和其他史学成就212

一、通史撰述的成就212

二、历史笔记的勃兴214

三、《唐书》和《唐会要》216

四、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220

第五节 历史思想的发展221

一、治国论的丰富221

二、君主论的发展229

三、“封建”论及关于国家起源、历史进程的新认识234

四、民族论及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240

第六节 史家主体意识的增强242

一、关于“直书”之认识与实践的深化242

二、关于对修史制度的审视244

三、关于信念、良史及价值观念246

四、关于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249

第五章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深化——宋辽金史学257

第一节 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258

一、史家的忧患意识传统258

二、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与历史撰述259

三、关于史家之忧的思考262

第二节 《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巨著265

一、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265

二、《资治通鉴》在表述上的艺术性267

三、《资治通鉴》的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268

四、《资治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270

第三节 《通志》——纪传体通史的发展271

一、郑樵撰《通志》271

二、以“会通”为主的史学思想272

三、《通志·略》的史学价值273

第四节 正史和会要277

一、《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277

二、《新唐书》的特点和成就280

三、会要体史书的增多282

第五节 本朝史撰述的发展283

一、李焘和《续资治通鉴长编》283

二、徐梦莘和《三朝北盟会编》285

三、李心传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86

第六节 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288

一、考异、纠谬、刊误和考史288

二、目录学的新成果290

三、金石学的创立292

第七节 宋代史学批评的繁荣294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序和《新唐书纠谬》序的理论贡献294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297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301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304

第八节 辽金史学的民族特色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307

一、辽代史学的民族特色307

二、辽代史学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309

三、辽代史学与民族融合310

四、金代史学与科举考试312

五、纂修实录和编撰《辽史》313

六、金代末年的史学成就316

第六章 多民族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元代史学321

第一节 《蒙古秘史》及其他322

一、《蒙古秘史》的史学价值322

二、《圣武亲征录》和《元朝名臣事略》326

第二节 《通鉴》学的发展和《通鉴》胡注的成就329

一、《通鉴》学的发展329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330

第三节 《文献通考》——典制体通史范围的扩大333

一、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33

二、《文献通考》扩大了典制体通史的范围334

三、马端临的进步的历史思想336

四、《文献通考》的文献价值338

第四节 政书和实录339

一、《元典章》和《元经世大典》339

二、历朝实录341

第五节 修撰辽、金、宋三朝正史342

一、修三史诏与《三史凡例》342

二、《辽史》和《金史》的特色344

三、卷帙浩繁的《宋史》348

第六节 地理书和中外交通史撰述351

第七章 史学走向社会深层——明代史学353

第一节 实录和其他官修史书354

一、浩繁的实录354

二、皇朝典制史《大明会典》356

三、《元史》的修撰357

第二节 私家之本朝史撰述359

一、私家所撰纪传体本朝史359

二、私家所撰编年体本朝史362

三、典制与政书365

四、附论 私家之宋史撰述368

第三节 方志和稗史370

一、方志的兴盛370

二、稗史的增多372

第四节 经济史著作373

一、治河、漕运与水利之史373

二、农政、盐政与荒政之史376

第五节 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377

一、史学的通俗形式377

二、历史教育的特点379

第六节 晚明史学的崛起380

一、王世贞的本朝史著述成就380

二、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理论383

三、李贽历史评论的批判精神388

四、王圻和《续文献通考》392

五、焦竑和谈迁394

第八章 史学的总结与嬗变——清代前期史学397

第一节 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398

一、修撰《明史》398

二、续“三通”和清“三通”399

三、关于《清实录》400

四、国史·方略·会典402

第二节 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403

一、黄宗羲的历史批判精神403

二、《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史学价值405

三、王夫之史论的历史价值409

四、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413

五、《潜书》和《读史方舆纪要》416

第三节 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418

一、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418

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420

三、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422

四、崔述的《考信录》424

第四节 章学诚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426

一、以圆神、方智定史学之两大宗门426

二、论“史德”与“心术”427

三、论“史意”与“别识心裁”429

第五节 阮元和龚自珍431

一、阮元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431

二、龚自珍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433

第九章 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清代后期史学437

第一节 史学的分化438

一、传统史学的延续438

二、近代史学的萌生440

第二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443

一、张穆的《蒙古游牧记》443

二、何秋涛的《朔方备乘》446

三、姚莹的《康輶纪行》449

第三节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450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450

二、王韬的多种撰述454

三、黄遵宪的《日本国志》459

第四节 近代意识和世界意识463

一、鸦片战争后史学发展的新趋势463

二、民族·疆域·国家464

三、中国以外的世界和世界范围内的中国466

第五节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468

一、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的提出468

二、章太炎历史思想的时代特点473

第十章 史学的深刻变革——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主要趋势481

第一节 怎样认识近百年来的中国史学482

一、理论和方法482

二、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史学483

第二节 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485

一、主要发展趋势485

二、几个基本规律488

第三节 史学思潮及其影响490

一、“新史学”思潮490

二、新历史考证学思潮492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494

第四节 史家风采和时代精神497

一、旨趣各异的史家风采497

二、时代精神的彰显498

第五节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启示500

主要参考文献504

新版跋5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