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智慧与创造 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智慧与创造 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
  • 杨杏芳,罗元云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7962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智慧与创造 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1

第一节 钱学森之问彰显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1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及解读方式1

二、钱学森之问与静力学的教育学批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2

三、钱学森之问的精神实质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2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沿哲学——走向新钱学森主义3

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杰出思想贡献3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向新钱学森主义3

第三节 新钱学森主义的三大哲学来源之间对话的可能性4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4

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4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新的逻辑起点——基于新钱学森主义的本体论重建5

一、对“哲学为何”的界说——哲学就是形上之思5

二、作为“形上之思”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最核心的观念和方法9

三、高等教育哲学新的逻辑起点的选择与本体论重建11

上篇 重历史理性的人本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17

第一章 历史理性与可能世界作为人本哲学真正的起点17

第一节 历史理性与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17

一、哲学视界中的历史——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7

二、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解读方式19

第二节 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在于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20

一、历史哲学的演进简史及主要类型20

二、反思中的历史的基本结论——历史的方向与目的性、未来性、整体性与创生性24

三、历史哲学的理性反思之意义——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27

第三节 “人的历史何以可能”——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本体的种种探寻33

一、历史哲学的提出——从历史的怀疑主义到历史的哲学认识33

二、康德的历史哲学之思——先验哲学与普遍历史观念42

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逻辑表达的历史运动54

第四节 生存可能性作为历史哲学的主题和本真的历史性70

一、对近代理性哲学内在性原则与精神历史性的总清算70

二、对近代哲学精神历史性的历史理性批判——批判历史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及其对生存历史性的叙说81

三、对近代哲学的精神历史性的文化哲学批判——文化哲学的功能性的思维方式与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向度99

第五节 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内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117

一、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117

二、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118

三、历史理性致力于揭示关于“人类如何生存”的真相120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及其生存历史性的向度12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归属与研究范式122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缺陷与误区12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研究范式12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实践的或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14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辩证法为核心140

二、辩证法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对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历史本体的基于矛盾的辩证法的理解143

三、实践的本体论蕴涵——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历史的本体148

第三章 马克思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扩张原理182

第一节 蕴含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与逻辑起点182

一、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有助于人类获得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182

二、历史理性及其可能世界的含义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与逻辑起点183

第二节 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扩张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基本原理184

一、人的可能世界的教育学含义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界说184

二、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的表达——扩张大学的可能世界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信仰186

第四章 当代大学教育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192

第一节 大学教育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192

一、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异化现象——人才培养模式论192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论的历史理性的批判向度193

三、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历史理性的反思——大学的精神与大学的理想为什么对于大学特别重要194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改造向度——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真理说197

五、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理性的改造向度与具体举措199

第二节 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何以可能——对大学学术异化与失范问题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200

一、大学科学研究活动的异化现象与学术失范问题201

二、对大学学术异化与失范问题的哲学清算——不仅失真而且伪善202

三、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发生学研究204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合理重建——将科学研究活动的求真融入求善之中的辩证统一206

中篇 重有机过程的创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215

第五章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核心思想215

第一节 怀特海其人及其过程哲学的思想来源215

一、怀特海其人215

二、过程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和思想来源215

第二节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念——方法论、本体论及其基本原理216

一、过程哲学的方法论——从静态的形态学思维到过程的发生学思维216

二、过程哲学的本体论——以有机体与能量取代物质与原子概念,宇宙是事件的世界的创造性进展219

三、怀特海过程哲学蕴含的基本原理221

第三节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钱学森哲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226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226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科学的宇宙观与钱学森的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论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与完善227

第六章 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228

第一节 过程哲学的缺失与在高等教育学中的表现——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主要表征228

一、高等教育的机械性与学生发展观上的外力决定论228

二、高等教育中的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的对立230

三、把教育与生活对立起来,用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来充斥个体的精神世界230

第二节 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大学如何扩张作为事件的可能世界231

一、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有机个体主动生成的动态过程231

二、教育目的是培养善于利用知识、善于想象与创造的“智慧人”,以增进人的自由233

三、教育过程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彰显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与整体和谐236

下篇 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境界245

第七章 钱学森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思想体系245

第一节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45

第二节 钱学森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247

一、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247

二、钱学森关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249

三、横断综析的大成智慧工程与复杂巨系统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方法252

四、钱学森系统科学方法的应用256

第三节 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主要特征259

第八章 建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一种系统科学哲学之路262

第一节 对钱学森之问的解读方式决定了对其的终结方式262

第二节 寻找终结钱学森之问的智慧之路——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想263

一、钱学森关于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想263

二、大成智慧型人才与常规人才的根本区别264

三、基于钱学森的教育理念的大成智慧型人才的培养266

第三节 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的案例研究268

一、西安交通大学与钱学森的渊源268

二、钱学森实验班的实践探索269

第四节 高校大成智慧型人才培养的划时代性意义275

第九章 横断综析的大成智慧工程与大学学科壁垒的融通281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81

一、当前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总的概貌281

二、学科、跨学科及学科壁垒的概念界说285

三、高校学科壁垒问题的历史沿革288

四、中国高校学科壁垒问题的现状考察292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哲学之贫困与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还原论逻辑下的片面与孤立的形而上学倾向297

一、伯顿·克拉克关于大学学术组织的矩阵结构的核心观念297

二、对大学学术组织的矩阵结构的理性反思与批判298

第三节 跨学科发展的逻辑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分析298

一、跨学科发展的逻辑合理性299

二、跨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301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的改良与革命的两条道路之选择305

第四节 系统论视野中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与大成智慧型的学科观念308

一、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理论创新的科技哲学基础及其建设性向度——钱学森的基于系统论的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308

二、高校学术组织多元立体的大成智慧型结构312

三、学术组织多元立体的大成智慧型结构与矩阵结构的区别319

四、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的课程设置的案例分析322

第十章 新大成智慧学的哲学基础与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326

第一节 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326

一、重历史理性的人本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327

二、重有机过程的创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329

三、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完善331

第二节 新钱学森主义的时代精神与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333

一、新钱学森主义堪称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333

二、基于新大成智慧学的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334

三、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与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区别337

第三节 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与大学三种智慧人的培养339

一、从约翰·怀特命题出发引发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大学教育是围绕知识人的培养为中心而高效运转的巨型机器339

二、实现从知识人向智慧人的根本性转变是中国大学教育深具战略眼光的大课题340

三、约翰·怀特方案——大学教育要使学生成为一种能够去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人341

四、怀特海方案——大学教育要致力于培养能运用知识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创客342

五、钱学森方案——基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培养新型的大成智慧型人才344

第四节 经典案例研究——民国时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教育经历与发展轨迹及其当代启示345

一、民国时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教育经历与发展轨迹345

二、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和发展轨迹给当代大学教育带来的启示346

参考文献348

后记357

附录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