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
  • 朱巧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201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叶嘉莹-诗歌--文学理论-文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走近迦陵1

第一节 自我放逐与诗意人生:叶嘉莹的经历和著述1

第二节 “混沌之思”与启示意义:叶嘉莹的诗学理想与诗学研究价值8

第三节 多重视角与拓展空间:研究现状及本书的选题依据11

第四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本书结构19

第二章 对话诗学:叶嘉莹比较诗学理论22

第一节 主要观点及诗学动因22

一异域之光,堪借照焉23

二“求同存异”、“择其需要而取之”、“中西融合”28

三“喧宾不可以夺主”33

第二节 理论价值41

一有助于建立新文学批评体系42

二对中国文学、文论走向世界有积极的启示和理论意义43

三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借鉴作用44

第三章 中西融合、自成体系:“兴发感动”说46

第一节 “兴发感动”:创作缘起与动力46

一“兴发感动”的缘起47

二创作的基本动力52

第二节 “兴发感动”之作用:诗歌56

本质与传承56

一诗歌的本质57

二伦理价值60

三感发生命,生生不已66

四“兴发感动之作用”提出的缘由76

第三节 “能感之”、“能写之”84

一“能感之”与“能写之”的要素85

及其关系85

二赋比兴及其与西方理论的比较89

三批评的两种标准93

第四章 历史和美学的批评:词的审美特质及其成因97

第一节 词审美特质的追问97

一四类词之演进与词的审美特质98

二感性诗评的理性总结107

三词本体论的完善与词史的重构111

第二节 女性主义的视角:词审美特质115

成因的分析115

一词的女性叙写116

二阐发研究的例证与词学研究的理论意识126

第五章 古典诗词的阐发研究131

第一节 客观、纯美论温词131

一安恬静穆的客观美133

二纯粹无意的形式美136

三解惑与误读138

第二节 馨香不泯梦窗词142

一时空交错144

二感性修辞146

三正解与错释148

第三节 诗歌阐发的其他例证152

一解读《古诗十九首》152

二李商隐研究的两种角度155

第六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词论家研究159

第一节 常州词派新检讨161

一梳理传统与平行研究161

二庐山之外看庐山167

三解决的问题172

第二节 王国维文学批评透视173

一王国维美学观念之影响研究175

二《〈红楼梦〉评论》之评论178

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分辨183

四“写境”、“造境”与“理想”、“写实”之分析187

五王国维“能出”、“能入”之说和西方游戏说之关系192

六王国维评词方式的西方观照197

七王国维文学批评研究评略203

第七章 叶嘉莹中西融合的诗学研究渊源208

第一节 心仪冥契王国维208

一叶嘉莹的“王国维情结”209

二王国维学术观点的启发211

三王国维批评方法的影响213

第二节 受业师法顾羡季216

一师生情缘216

二顾随讲解方式的熏陶217

第三节 漂洋过海时域异219

一台湾“现代风”潮流之影响220

二西方理论的直接影响221

三异域中的“根生”情怀223

第八章 迦陵批评特色及诗学贡献229

第一节 批评特色231

一“混沌之路”的探索231

二批评方法的多元化235

三主诚和认真237

第二节 诗学贡献238

一对话中的超越:“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意义239

二词学贡献241

三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248

参考文献253

附录一 笔者发表的相关论文261

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261

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274

中国大陆叶嘉莹研究述评284

附录二 叶嘉莹著述年表297

一论文297

二著作308

附录三 中国大陆研究叶嘉莹论文目录314

后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