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
  • 李桂中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81380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244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12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电力建设与环境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3

1.1.1 前言3

1.1.2 环境3

第一篇 总论3

1.1.3 环境要素4

1.1.4 环境效应5

1.1.5 环境问题6

1.1.6 环境保护7

1.1.7 环境法8

1.2.1 环境科学9

第2章 基本知识9

1.2.2 环境经济学12

1.2.3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13

1.2.4 环境监测15

1.2.5 环境质量评价17

1.2.6 环境影响评价22

第3章 污染源与控制25

1.3.1 工业污染源25

1.3.2 污染源调查与评价28

1.3.4 污染总量控制33

1.3.3 污染源控制33

第4章 空气污染气象学38

1.4.1 基本概念38

1.4.2 低层大气的增热与冷却42

1.4.3 大气的绝热变化44

1.4.4 气温的垂直分布46

1.4.5 大气稳定度与分布49

1.4.6 大气混合层厚度54

1.4.7 风的环境56

1.4.8 风速的变化59

1.4.9 湍流与湍流扩散60

第5章 大气污染物扩散及污染物浓度估算68

1.5.1 研究大气扩散的工程意义68

1.5.2 湍流扩散模式69

1.5.3 高斯扩散模式71

1.5.4 地面最大浓度77

1.5.5 有效烟囱高度的计算78

1.5.6 大气中影响污染物散布的若干因素84

1.6.1 颗粒物质88

第6章 大气中气载颗粒物质88

1.6.2 颗粒物的捕集效率90

1.6.3 颗粒分布93

1.6.4 终端速度和沉降速度95

1.6.5 烟囱排放颗粒物沉积的确定98

第7章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技术100

1.7.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00

1.7.2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20

1.7.3 消烟除尘125

1.7.4 排气罩与通风管126

1.7.5 气载颗粒物捕集机理128

1.7.6 除尘设备129

第8章 工程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评价与预测147

1.8.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的作用147

1.8.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程序147

1.8.3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148

1.8.4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57

1.8.5 工程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内容165

1.9.1 概述170

第9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170

1.9.2 污染物在水体内的扩散与降解196

1.9.3 海洋环境的特性与污染防治对策206

1.9.4 水污染防治与工业废水处理218

第10章 水体污染的监测、预测与评价222

1.10.1 陆地水污染的监测222

1.10.2 海洋水污染的监测225

1.10.3 河流水污染的预测229

1.10.4 海域与湖泊污染的预测244

1.10.5 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52

1.10.6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66

1.10.7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269

1.10.8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282

1.10.9 海洋水污染的评价289

第11章 热污染与防治295

1.11.1 概述295

1.11.2 水体的热污染与热排水297

1.11.3 热排水预测和热污染防治300

1.11.4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热污染的控制及对环境的影响304

1.12.1 声波315

第12章 噪声、振动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315

1.12.2 噪声329

1.12.3 噪声测量342

1.12.4 噪声预测344

1.12.5 噪声控制技术346

1.12.6 振动的测量与控制391

第13章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399

1.13.1 概述399

1.13.2 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00

1.13.3 物理与化学分选法403

1.13.5 粉煤灰的污染与防治404

1.13.4 防止有害工业废渣对水体的污染404

第14章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408

1.14.1 放射性的基本概念408

1.14.2 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424

1.14.3 放射性物质有山区、湖泊与海岸的大气扩散特征432

1.14.4 放射性大气扩散实验436

1.14.5 放射性监测438

1.14.6 放射性监测方法444

1.15.1 电磁场与电磁波448

第15章 电磁污染、监测及其防护448

1.15.2 电磁辐射环境449

1.15.3 电磁辐射类型450

1.15.4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450

1.15.5 电磁辐射的干扰451

1.15.6 电磁辐射的限值标准451

1.15.7 电磁辐射的调查和监测452

1.15.8 电磁污染与防护453

1.16.2 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及输配电网络的环境建设与美化458

1.16.1 概述458

第16章 环境、景观与美化458

1.16.3 环境绿化464

1.16.4 景观评价472

第二篇 水利水电与环境481

第1章 环境水利科学481

2.1.1 环境水利科学的产生481

2.1.2 环境水利科学的任务482

2.1.3 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483

2.2.2 水文循环和天然水质487

2.2.1 概述487

第2章 水文循环和水体污染487

2.2.3 水文循环与水体污染488

2.2.4 水体污染的特点489

第3章 水体污染的水文特性492

2.3.1 河水流量与水质污染492

2.3.2 河水流速与水质污染495

2.3.3 河道特征与水质污染496

2.3.4 河流水质变化497

2.3.5 水库水质性状501

第4章 水体自净作用及其特点507

2.4.1 概述507

2.4.2 物理净化作用507

2.4.3 化学与生化净化510

2.4.4 河流自净方程514

2.4.5 有机物质净化的室内实验516

2.4.6 影响自净作用的主要因素519

2.5.1 概述523

2.5.2 水体水质管理标准523

第5章 水体水质管理与控制523

2.5.3 水体污染控制528

2.5.4 水质调查与监测531

2.5.5 自动监测系统及其数据处理538

第6章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的物理影响541

2.6.1 概述541

2.6.2 淤积与冲刷541

2.6.3 水文的变化552

2.6.4 水质的变化554

2.6.5 水温的变化555

2.6.6 局部气象的变化564

第7章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环境的化学影响566

2.7.1 温度对水体化学的影响566

2.7.2 水的矿化度与盐分566

2.7.3 营养元素及其有机物质569

2.7.4 微量元素571

第8章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72

2.8.1 微生物572

2.8.2 植物574

2.8.3 动物575

2.8.4 鱼类576

第9章 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578

2.9.1 人口增长问题578

2.9.2 社会经济的变化578

2.9.3 淹没与迁移问题579

2.9.4 景观与旅游业580

2.9.5 人群的健康580

第10章 水库诱发地震及地震对坝体的影响582

2.10.1 概述582

2.10.2 水库地震实例583

2.10.3 水库地震的基本特征586

2.10.4 水库地震的形成条件589

2.10.5 水库地震的成因和诱发机理591

2.10.6 水库地震预测593

2.10.7 地震对坝及环境的影响597

第11章 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若干问题599

2.11.1 中、小流域环境影响评价599

2.11.2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半量化因子的灰色系统预测法的应用602

2.11.3 灰色系统在分析三峡上游来沙的应用608

2.11.4 国外水库防治淤积和冲刷的方法和经验612

2.11.5 埃及阿斯旺高坝水库对环境的影响622

2.11.6 埃及伯特山抽水蓄能电厂环境保护简介628

2.11.7 法国设置鱼道的经验632

2.11.8 三峡工程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636

第三篇 火电与环境659

第1章 绪论659

3.1.1 废气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659

3.1.2 废水污染与危害665

3.1.3 废渣污染与危害670

3.1.4 燃料及其燃烧672

第2章 三废排放量的计算676

3.2.1 气体废弃物排放量的计算676

3.2.2 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的计算684

3.2.3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计算687

第3章 火电厂的环境综合控制与评价691

3.3.1 概述691

3.3.2 控制污染排放的技术措施695

3.3.3 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699

3.4.2 煤性质的函数分析703

3.4.1 概述703

第4章 煤种调配和大气环保决策703

3.4.3 煤质与环境要素的参变方程704

3.4.4 Cp(R)曲线与Q(R)曲线的意义706

3.4.5 Cp(R)曲线与Q(R)曲线的实际应用707

第5章 节能与余热利用709

3.5.1 节能与环境709

3.5.2 余热利用713

第6章 环境规划设计718

3.6.1 概述718

3.6.2 环境线性规划722

3.6.3 环境动态规划730

3.6.4 环境系统模型化735

3.6.5 环境投入产出规划738

第7章 火电厂厂址选择与烟囱高度设计747

3.7.1 火电厂厂址的选择747

3.7.2 烟囱高度和出口流速的设计749

3.7.3 高烟囱的PPSP烟气扩散模型753

第8章 氮氧化物的抑制与监测760

3.8.1 概述760

3.8.2 NOr生成反应热力学761

3.8.3 燃烧过程中NOr生成反应动力学764

3.8.4 固定源NOr生成反应的燃烧控制法769

3.8.5 固定源NOr的监测774

第9章 硫氧化物的控制与监测780

3.9.1 硫氧化物的生成780

3.9.2 控制SO2排放的对策783

3.9.3 烟道气脱硫技术784

3.9.4 二氧化硫的监测790

3.10.1 大气光化学原理793

第10章 大气的光化学反应793

3.10.2 低层大气的光化学基本反应794

3.10.3 光化学烟雾中的污染物质798

第11章 烟气脱除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803

3.11.1 火电厂烟气脱硫系统803

3.11.2 ?柳州电厂2×200MW机组烟气脱硫研究805

3.11.3 美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概况813

3.11.4 德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概况816

3.11.5 日本燃煤火电厂为降低NOr排放量采用的燃烧室还原法823

3.11.6 火电厂烟气的辐射化学法脱硫脱氮825

3.11.7 炉膛和烟道喷吸收剂的干式烟气脱硫法827

3.11.8 高硫煤强磁脱硫技术的应用833

3.11.9 烟气脱硫超声波雾化器836

第12章 国内外火电厂废水与灰水处理840

3.12.1 火电厂废水处理的基本问题840

3.12.2 日本燃烧火电厂排水处理843

3.12.3 火电厂的水环境849

3.12.4 除灰技术的发展状况854

3.13.4 袋式除尘器856

3.12.5 美国火电厂的污水回用及其处理技术877

3.13.1 概述886

第13章 火电厂除尘技术及其应用886

3.13.2 电除尘器及应用892

3.13.3 国内外电除尘器应用的若干经验904

3.13.5 燃煤电厂袋式除尘技术961

第14章 燃烧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970

3.14.1 粉煤灰综合利用概况970

3.14.2 粉煤灰在工业上的应用973

3.14.3 粉煤灰在农业上的应用996

4.1.2 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性质及危害1003

4.1.1 引言1003

第四篇 核电与环境1003

第1章 概述1003

4.1.3 辐射防护标准1012

第2章 核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及三废处置1018

4.2.1 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对环境的影响1018

4.2.2 废物固化与固体废物处置1033

第3章 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040

4.3.1 照射途径及对人体的辐照量1040

4.3.2 环境影响的评价1051

第4章 核电站事故及其分类和分析1053

4.4.1 概述1053

4.4.2 反应堆事故的分析与研究1060

第5章 核电站的安全分析1067

4.5.1 概述1067

4.5.2 确定论方法1067

4.5.3 概率风险评价法1073

4.6.1 概述1081

4.6.2 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及要求1081

第6章 核电站站址选择1081

第7章 核电站的环境监测1095

4.7.1 概述1095

4.7.2 环境监测的目的1096

4.7.3 环境监测需要考虑的因素1097

4.7.4 环境监测内容1098

第8章 核电站停堆状态下的安全问题1101

4.8.1 概述1101

4.8.2 反应堆重返临界问题1101

4.8.3 反应堆余热排出问题1103

第五篇 高压与超高压电力网与环境1107

第1章 工频电磁场的影响1107

5.1.1 电磁场的辐射及防护1107

5.1.2 架空输电线路对金属结构的感应效应1118

5.1.3 高压与超高压电力网对金属管道的影响1122

第2章 屏蔽技术1128

5.2.1 屏蔽原理1128

5.2.2 铠装电缆的屏蔽系数1131

5.2.3 屏蔽线的屏蔽系数的计算1134

5.2.4 防止“电”影响的静电接地1139

5.3.1 电力设备电磁场对弱电设施的影响1142

第3章 对无线电设施和电子装置采取的干扰抑制对策1142

5.3.2 电子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的接地及安全要求1145

5.3.3 直流换流站对无线电的干扰1148

第4章 发电厂及输变电系统的噪声与防护1150

5.4.1 噪声源1150

5.4.2 噪声控制1154

5.4.3 燃煤火电厂部分设备的噪声治理1156

5.4.4 设计消声器应考虑的因素1162

5.5.1 线路杆塔附近接触与跨步电势的分析计算--基本原理与方法1168

第5章 输变电系统接地与环境1168

5.5.2 线路杆塔附近接触与跨步电势的分析计算--安全条件与工程估算1174

5.5.3 用地电位控制环降低输电线路杆塔附近接触与跨步电势的方法1182

5.5.4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电阻的分析计算方法1189

5.5.5 接地网接触电热与跨步电势的计算方法1204

5.5.6 等电位接地设计1214

5.5.7 运行状态下电站接地阻抗及其接地电位的实用预测方法1221

5.5.8 计算机系统的接地及抗干扰影响1225

5.5.9 高压直流接地返回电流感应的地面电位分布计算1231

5.5.10 高压直流接地返回电流在栅栏和水管上引起的接触电压的计算方法12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