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九州出版社
- ISBN:751084103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26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唐君毅全集 第18卷 中国哲学原论 原性篇 中国哲学中人性思想之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1
一 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1
二 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7
三 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12
四 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16
五 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23
第二章 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27
一 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27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34
三 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38
四 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43
五 《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47
六 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52
第三章 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57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57
二 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61
三 《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65
四 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69
五 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73
六 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80
七 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83
第四章 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86
一 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86
二 随名入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90
三 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95
四 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99
五 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101
六 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104
七 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107
八 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112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117
一 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117
二 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120
三 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123
四 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125
五 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126
六 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129
第六章 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131
一 法与性131
二 妄执之自性诠义135
三 种姓之性,同异性139
四 体性、当体与所依体141
五 价值性与三性145
六 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146
第七章 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150
一 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150
二 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155
三 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159
四 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164
五 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173
六 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176
第八章 佛心与众生之佛性180
一 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180
二 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觉义185
三 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191
四 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196
五 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200
六 《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205
七 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208
第九章 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连之问题211
一 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211
二 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214
三 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217
四 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220
五 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222
第十章 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229
一 禅宗之向上一着义229
二 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233
三 《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237
四 内外二边不住义240
五 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243
第十一章 由佛再入儒之性论246
一 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论246
二 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249
三 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251
四 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253
五 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259
六 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262
七 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265
八 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273
第十二章 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275
一 性与生命之道路275
二 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276
三 善恶皆天理义释滞282
四 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285
第十三章 朱子之理气心性论293
一 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293
二 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300
三 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304
四 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306
五 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309
六 心之诸功能314
七 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318
八 人心道心之开合326
第十四章 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337
一 象山以朱子之学之所归趣,为学者之立志之始向,与其对心性论之态度337
二 象山对一心分天理人欲之反对,及其言一心之升降342
三 由杨慈湖之心之精神义、陈白沙之觉义,至王阳明之良知义之心学之发展346
四 阳明四句教与其心性工夫论之关系356
五 良知之无善无恶与至善361
六 阳明学之三变与四句教365
第十五章 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370
一 王学精神与双江、念庵之由归寂以通感之教370
二 王龙溪之先天心体上立根之学,与见本体即工夫之教374
三 泰州学派安身之教之即生言心380
四 东林学派之性善义382
五 蕺山之即心与情言性,与即意之定向乎善,以通心之已发未发之工夫388
第十六章 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395
一 王船山之道、善、性三者之大小义395
二 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398
三 船山之易教与大往大来义402
四 颜习斋之即气质与习言性,及戴东原以血气心知言性与焦循之以旁通情言性407
五 总述宋明清之心性论之发展413
第十七章 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417
一 性之诸义与言性之诸观点417
二 告孟庄荀之四基型421
三 四基型之言性之综贯形态422
四 秦汉以降至魏晋之种类性、关系性与个性424
五 佛家之向内思省追溯所见得之性:所执之自性、空性或“无自性”性、体性与佛性;及佛家言性之善恶之四型426
六 宋儒言性之观点态度与佛家之不同,及周程之观点428
七 朱子之观点,与陆王之承孟学传统及清儒之观点430
附编:原德性工夫434
朱陆异同探源(上)——程陆之传及程朱之传与工夫问题434
一 朱陆异同之问题434
二 辨程陆之传440
三 胡五峰之识心之说为象山言发明本心之先河446
四 朱子工夫论之传承451
五 朱子对明道、龟山、上蔡言仁之疑义453
六 程门之工夫问题及延平之观未发455
七 胡五峰之重已发上之察识与朱子对未发问题所经之曲折459
朱陆异同探源(中)——朱子工夫论辨析465
一 朱子言心之未发,及吕与叔之言心,与相应之涵养工夫465
二 胡五峰言察识之精切义与其“即心以成性”之统体的历程之说469
三 五峰言名义之失,与对治气禀之杂之工夫问题472
四 朱子论只重察识工夫之弊475
五 识心之说与气禀物欲之杂479
六 辨朱子所言察识之弊之不必然性484
七 辨察识之工夫之独立性488
八 辨朱子所言之主敬致知之工夫,亦可有弊,并论无必然不弊之工夫494
朱陆异同探源(下)——朱陆工夫论之会通498
一 辨诚信之工夫与本心之二义498
二 朱子工夫论中之歧义505
三 辨朱子心性论中之本心体用义510
四 辨发明本心中之涵养,与其贯彻于心之动静义518
五 象山之言与朱子之言之自然会通523
热门推荐
- 1128219.html
- 3477444.html
- 2625180.html
- 3644222.html
- 3030273.html
- 3245440.html
- 2890538.html
- 2168439.html
- 3588061.html
- 2974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27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4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1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2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4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0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63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8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17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