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管理分析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喻文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潮出版社
- ISBN:7801510208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697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36页
- 主题词:管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管理分析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面对现实!1
上篇:管理分析思想与方法1
第一章管理涵义、问题、管理者及有效管理的条件4
第一节 关于人性的说明14
第二节 管理问题16
一 没有管理的世界16
二 管理的终极追求17
三 典型的“管理问题”19
第三节 对于管理的各种假设24
第四节 管理的涵义29
第五节 管理如何解决问题—不要只看到管理者的虚荣34
一 管理的方法34
二 管理的对象——管理什么与管理谁?37
三 管理的范畴37
第六节 管理者38
一 管理者的概念38
二 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素质要求39
四 中国管理者与伦理模式—德先能后40
三 成为管理者所必需的基本外部环境—“看40
菜吃饭”40
五 管理者阶层—管理者应该有荣耀42
第七节 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经理44
一人类历史的本质44
二 人类的竞争是意志力、思考与行动的全面46
竞争46
三人类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47
四经理的贡献48
五经理的责任49
六 小结50
第八节 开展管理工作的必需条件50
一 “手无寸铁”的管理者与管理资源50
二 管理工作的前提—管理工作的环境就是51
“天时、地利、人和”51
三表达管理思想的载体54
第九节 有效的管理—实现不了组织目标的管理就是无效管理56
一 有效管理的概念56
二 有效管理的作用—管理是“硬件”57
第十节 管理者的视野59
第十一节 对于管理的展望—“不需”管理的未来世界61
第二章管理的规律性与管理分析思想62
第一节 皇帝的管理64
第二节 科学管理的十一大基本原理65
一效益至上原理66
二信仰明晰原理68
三结构服从功能原理70
四 以人为本原理72
五优化组合原理74
六信息决策原理75
七 整合经济原理77
八规模经济原理78
九 边际原理78
十权变原理79
十一 协调和谐原理79
第三节 管理分析的哲学观80
一 系统观80
二 权变观82
四 实践观84
三 效益观84
第四节 管理分析学的概念86
一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88
二 管理分析学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88
三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研究条件难于界定的学89
科89
四 管理分析学是一门生产实践导向的学科90
第三章管理分析方法91
第一节 管理分析的特定概念92
一 小事93
二 管理的边界条件94
三组织记忆力97
四组织语言100
五组织沟通恐惧101
六 组织及个人的需要与需求102
七组织周期105
八组织结构设计的理念108
第二节 管理分析的指导思想110
一 管理分析工具111
二 管理效率测试方法113
三 管理分析的统计学原则114
第三节 管理分析程序117
第四节 管理分析的技术性启动118
一分析资料与工具的准备118
二现场调研118
三 问题总结119
四问卷设计119
第五节 整体状态方向性评判122
一 经验法122
一平衡分析法123
二 组织目标法123
第六节 结构功能板块合理性评判123
二模型分析法126
三 暗区分析法127
第七节 主导径路协调性评估129
一 观察法129
二 问卷法129
一 观察法132
二 问卷法132
三 实验法132
第八节个量状态及合理性检验132
三焦点实验法133
第九节 为问题结点打上记号137
第十节 管理可用资源的对应性检验140
第十一节 写作对策改进报告142
一文案写作要点142
二文案写作的辅助工具145
第十二节 反馈强化改进对策的实施147
阅读材料149
——对日本企业成功之路的分析158
第四章组织目标高于一切158
第一节 日本人的忠诚159
一 “政治”品质与业绩159
二孝道与报恩161
第二节 日本人的规矩163
一婴儿与鞠躬163
二沉默、规矩与生意164
三规矩必须持续164
四取人之长也是规矩165
六 日本商人的素质166
五低姿态和健康心理与效益166
第三节 团队精神与集体价值观167
一 地理心理与团队精神167
二M型社会168
三 自觉与自发169
四集体决策170
第四节 终身雇佣制与组织结构170
一终身雇佣制的外部条件170
三 横向调动171
二 “会”171
四普通的工作,努力地表现172
第五节 质量管理小组与合理化建议173
一 和谐173
二共同分忧174
第六节 Z理论:信任感、微妙性、亲密性174
一 信任感175
二微妙性175
三 亲密关系176
一 Z型组织与A型组织177
第七节 典型日式企业和美式企业管理之比较与Z文化177
二Z文化178
第八节 对照与反思——北京私营企业的调查报告180
参考文献192
第五章结构功能板块合理分析193
——以法约尔的管理要素与原则为例193
第一节 法约尔简介194
一 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活动194
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研究工作195
一 管理的定义196
第二节 法约尔论管理职能196
二 不同工作层次的管理技能要求197
第三节 管理的十四项基本原则200
第四节 管理的要素204
一计划204
二组织205
三 指挥208
四协调209
五控制210
第五节 法约尔的“管理机器”210
——以泰罗和他的科学管理实验为例212
第六章个量功能状态及合理性检验212
第一节 泰罗简介213
第二节 泰罗早期的管理实践214
一 增加产量的斗争214
二 人力与马力孰强?215
三人的能力极限216
第三节 科学管理实验216
一视美分如车轮的施密特217
三铲掘实验219
二搬生铁实验219
四个性化的工作与培训体制220
五个别分工220
六对泰罗制的留恋221
七 吉尔布雷斯的砌砖实验222
第四节 泰罗科学管理的实验结果223
一 第一流的工人与劳动效益224
二勤奋工作培养好品质224
四 “本性磨洋工”与“故意磨洋工”……225
三能者多劳多得225
五科学管理的组织226
六 差别计件工资制227
七 高层管理者的误区228
八 自主工作比福利更重要229
九科学定额与公平230
十 劳资之间的人际关系231
第五节 泰罗对科学管理实验的结论232
一科学管理是管理思想的革命232
二科学管理之管理人员的职责233
三科学管理实际上是教育234
四对于科学管理的评价234
第七章有效的管理在于明晰目标抓住问题236
——对于管理分析思想与方法的总结236
第一节何为目标?238
一 目标的类型239
二 目标的功能241
1.引导作用241
2.激励作用241
5.考核标准243
4.制约作用243
3.规范作用243
第二节 企业目标的制定与执行244
一 制定目标的相关问题245
1.目标明晰还是含混245
2.单一目标还是多元目标246
3.利润极大化还是综合效益优化246
4.目标一致与各行其是246
5.以人为本还是金钱至上246
8.目标必须坚持247
6.过高的目标与偏低的目标247
7.最关键的问题是目标能不能落到实处247
9.在正式制定目标前,先问失败了会怎么248
样?248
10.防止目标制定者的个人倾向248
11.对于有毅力支撑,但无力自主实现的249
目标,可以借助外力249
二 目标制定的边界条件249
2.市场竞争的目标251
1.贡献的目标251
一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内容251
第三节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251
3.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目标252
4.职工福利的目标252
二企业长期经营目标体系253
三 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特性253
1.抓住关键253
2.目标明确253
5.相对稳定254
4.方向一致254
3.切实可行254
第四节 目标管理255
一 目标管理的概念255
二 目标管理的内涵256
1.重视人的因素256
2.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256
三 目标管理的具体方法257
1.目标的设置257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258
3.总结和评估259
1.目标管理的优点260
四 对目标管理体制的评估260
2.目标管理的缺点261
第五节 问题管理263
一什么是“问题”263
1.公子与小姐263
2.什么是问题?264
二何谓问题管理266
三 问题管理与现场管理的区别268
四 问题管理与组织诊断的区别269
五 问题管理与合理化建议的区别271
六 问题管理与目标管理的区别273
七 问题管理与管理问题276
中篇管理功能与结构分析279
第八章计划分类与计划方法281
第一节 计划的内涵及计划的职能283
一 计划与非计划283
二 计划与计划工作的区别285
三 计划工作与规划的区别285
四战略、战术、策略与计划的区别286
1.战略与战术、策略的区别286
2.企业战略的特征287
3.战略、战术与计划290
五史亭纳模型290
六计划职能的特性293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295
一计划的分类295
二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296
1.长期计划297
2.中期计划297
1.战略计划298
三 战略、施政和作业计划298
3.短期计划298
2.施政计划299
3.作业计划299
四综合、局部和项目计划299
1.综合计划299
2.局部计划300
3.项目计划300
五政策、程序和方法301
1.政策301
3.方法302
2.程序302
六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303
1.指令性计划303
2.指导性计划303
第三节 有效计划的前提——预测304
一经济形势预测306
二政府政策预测306
三 市场调研306
四 资源预测307
五行业生命周期307
六 产品生命周期310
第四节 科学的计划方法313
一滚动计划法313
二网络分析技术315
三线性规划法318
四投入产出法320
五计量经济学法322
第五节 计划运用的实例323
——以浙江圣达公司为例323
第九章组织结构与功能331
一组织定义的演进333
第一节 组织的涵义333
二何为组织334
三组织的定义336
第二节 组织的环境系统观336
一 系统观的概念336
二组织与环境交互作用337
1.组织与环境的关系338
2.组织对环境的适应339
3.开放的组织观念341
一唐纳利的组织变革论342
第三节 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342
二雪恩的组织变革论343
三 卡斯特的组织变革论344
四 勒温的组织变革论345
第四节 组织设计原则347
一 配合目标347
二 经济高效350
1.实施专业化分工与协作350
2.适当的管理跨度351
三符合人的需要352
3.设置定员标准352
1.尽量减少组织层次353
2.适当授权353
3.工作岗位的设计与分配要便于发挥人353
的能动性353
4.组织要有助于职工的发展353
四适应环境354
1.使部门结构具有弹性354
2.使职位具有弹性354
五利于决策355
3.使人员保持弹性355
六注意均衡356
1.分工与协调的均衡356
2.集权与分权的均衡356
3.个体与整体的均衡358
4.贡献与报酬的均衡358
5.稳定与弹性的均衡358
第五节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359
一直线职能结构359
二事业部结构362
三模拟分权结构366
四矩阵结构367
1.二维矩阵结构368
2.三维矩阵结构370
五 委员会371
六 自由组织结构373
七 项目组织结构377
八 系统组织结构377
一组织效能378
第六节 组织的变革与发展378
二组织的成长与生命周期理论379
三 组织变革的促动因素381
四变革的种类382
五 变革的过程与步骤383
1.发现问题征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384
2.诊断问题384
3.选择变革的方法385
4.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385
5.正确地选择推进改革的方式和策略…386
6.实施变革计划387
六 克服变革的阻力388
第七节 组织中的用人、考核与培训390
一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390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392
1.制定人力需求规划392
2.选拔393
3.任用394
4.考核395
5.培训396
6.岗位设计397
阅读材料398
第十章沟通与领导408
第一节 组织中的冲突与沟通410
一 冲突410
二 沟通415
三交流分析418
四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421
一领导的涵义425
二 领导者425
第二节领导的性质425
三 领导者影响力的来源427
四领导者的任务430
第三节 领导理论431
一领导特性理论431
二个人行为理论434
1.专制、民主和放任式领导434
2.领导的连续统一体436
3.管理系统437
4.领导行为四分图438
5.管理方格理论444
三权变理论447
1.菲德勒模型448
2.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450
3.途径——目标理论451
第四节 用人的原则453
一 重视能力454
二按事选人454
三 知人善任455
四 授予权力456
五给予支持457
六 关心下级458
第五节 决策与参与459
一 决策460
1.决策的涵义与种类460
2.决策的一般程序及应当注意的问题…460
二 参与463
1.参与的涵义与作用463
2.实行参与的先决条件463
三 决策方式及参与的程序464
四鼓励职工参与决策的方法465
1.民主讨论466
2.听取意见466
3.合理化建议466
4.越级参与467
5.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和工会……467
第六节领导者如何有效地工作468
一 领导者面临的共同问题468
二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470
三合理的工作次序473
四 有效地做出贡献476
五 乐观与幽默感478
阅读材料480
第十一章激励的原理与措施481
第一节激励的标的、载体与实质482
一激励的标的482
二激励的载体484
三 激励的实质485
1.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487
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487
第二节 马斯洛和人的需要层次理论487
2.五种需要的排列方式489
二需要的调查和解决方法490
第三节 激励理论491
一激励理论的类型491
1.内容型激励理论491
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491
3.过程激励理论492
4.综合激励模式理论492
1.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493
二双因素理论493
2.对双因素理论的分析494
3.双因素理论的应用及工作丰富化……495
三期望值理论498
1.期望值理论的基本内容499
2.对期望值理论的分析500
3.期望值理论给实施激励提供了有益的500
启示500
四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501
1.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502
五公平理论502
2.对公平理论的分析503
六 强化理论504
1.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504
2.对强化理论的分析505
第四节 激励与动机和行为506
一行为和动机506
二动机强度508
三 解决问题行为与挫折行为509
4.屈服510
3.退化510
2.合理化510
1.攻击510
第五节 强化与学习511
一 条件反射的特点511
1.泛化511
2.辨别511
5.嗜好条件反射与厌恶反射512
二桑代克的效果律512
三 操作条件反射的增强原则512
4.自发恢复512
3.消退512
四模仿514
第六节 需要与行为的改造514
一 教育516
1.教育的内容516
2.教育方法518
二提高组织社会价值,改变组织风气……519
三 奖惩521
四 加强管理、训练与考核523
五激励的局限性525
第十二章控制的原则与方法527
第一节 控制的涵义528
一质量管理的提示528
二控制的一般概念530
三控制过程531
1.限定子系统的范围531
2.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532
3.订立标准532
4.收集数据532
6.诊断与更正533
5.衡量绩效533
四控制在组织中的地位534
第二节 控制的指导思想535
一控制的根本535
二差异性是自然与人的特性536
三控制是控制组织目标538
四控制不是捆绑539
五控制的系统观541
六实事求是541
七公平正直544
八有的放矢546
九决策者的自控力547
第三节 控制的类型548
一控制的类型548
二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划分类型549
1.预防性控制549
2.更正性控制549
三 按控制点的位置划分类型549
1.预先控制550
2.过程控制550
1.正式组织控制551
3.事后控制551
四按控制源划分类型551
2.群体控制552
3.自我控制552
五按控制信息性质划分类型553
1.反馈控制553
2.前馈控制553
六按控制的手段划分类型554
1.直接控制555
2.间接控制556
第四节控制的手段557
第五节 影响控制绩效的因素和控制的对象559
一 韦伯对组织制度的研究559
二人事562
1.人事选择563
2.人事训练565
3.对职员言行的检测565
三财务566
1.预算566
2.损益平衡分析568
3.按贴现率计算收益率569
4.财务报表分析569
四 工资与奖金571
1.收入的标准取决于组织价值创造的机制…571
2.奖金不是节日的礼物,奖金是价值创造的结572
果572
3.工资不是占有他人时间的代价572
4.劳动价值新论573
五 审计574
六物资管理575
七 社区关系576
八绩效与人的生长习性576
阅读材料578
下篇管理分析的开放模式与社会变量581
第十三章管理的文化分析583
——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比较58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简介587
一孔孟和儒家学说587
1.孔丘587
2.孟柯591
二老聃和道家学说593
三 墨翟的兼爱互利论595
四 程朱理学597
五韩非与法家598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简介599
一 计划599
二 组织601
三 控制602
四激励603
五 领导605
第三节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607
第四节 西方对人性的假设611
一X理论611
二社会人的假设613
三Y理论614
四 超Y理论616
第五节伦理道德观:东西方的比较618
二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619
三 和与人性619
一 实与虚619
四重利与重义620
五服从与超越620
六现代文明:信息社会使地球变得更小620
第十四章管理实践的道德因素分析623
第一节 民营企业的启动资金的产生625
第二节 国有企业的商业道德与社会责任问题630
第三节 外资企业的商业道德问题632
第四节 政府的社会责任634
第五节 管理者社会责任和道德的相关因素636
一 传统导向与管理价值体系637
三 紧张的生活气氛638
二特殊需要群体638
四 消费者运动639
五环境保护642
六 新技术643
七公平就业机会643
八 员工安全与健康643
九 社区计划643
第六节 影响企业伦理导向的因素644
三人类欲望的高涨645
一情境差异645
二社会需求的波动645
四 多边关系646
五企业反应646
六获取利润之机会成本646
七促进社会进步647
八 在非常时期为民族出力647
九 为人类的未来着想647
2.共识649
1.判断649
一企业伦理的灵魂649
第七节 企业伦理的落实649
3.指针650
4.抽象水准650
二企业伦理层面650
1.个人层面650
2.组织层面651
3.行会层面652
4.社会层面652
第八节 管理者的历史使命652
——对于管理分析的总结655
第十五章高瞻远瞩,细处入手,问题明朗,对策实用655
第一节 管理分析精要656
一 关于应用管理理论的方法656
二 关于主导径路分析的说明657
三 管理分析的要点657
第二节 管理分析报告的写作660
一 管理分析报告之式样660
1.管理分析报告的要素660
2.管理分析报告之式样660
二管理分析报告附件663
第三节 宏观管理分析674
一宏观管理分析的一段原理675
二经济政策设计偏因的控制677
三 宏观管理分析构架示例678
——企业冗员即“过剩就业”的分析678
第四节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682
一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的方法682
二 日常管理工作总结示例684
一 忌先入为主689
第五节 管理分析的注意事项689
二不要轻信主诉690
三注意细节,但勿忽视整体691
四 管理分析人员自身要具备“智力、阅历与精力”691
五 不要为别出心裁而别出心裁692
六 不要下勉强的结论692
七 不要误入“辩癖”的歧途693
八没有对策就不提对策693
参考文献695
后记:桥不是彼岸696
热门推荐
- 1444273.html
- 2506899.html
- 2075951.html
- 2926112.html
- 2433861.html
- 2079454.html
- 2580477.html
- 1035531.html
- 2721868.html
- 10944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0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5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66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51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47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6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8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0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80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