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思想史 上
  • 韦政通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ISBN:780762780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思想史-si xiang shi-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绪论1

一 为什么要研读思想史?1

二 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和难处4

三 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8

四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9

五 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限制12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15

一 中国文化的黎明16

二 殷代的社会与宗教19

三 周代文化的一般状况22

四 周代的宗教与道德27

(一)周代的宗教27

(二)周代的道德29

五 鲁文化的特征——礼31

六 人文思想33

(一)《诗经》的人文思想33

(二)《尚书》的人文思想35

(三)《左传》的人文思想36

七 人文主义先驱者37

(一)管仲37

(二)晏婴38

(三)郑子产39

(四)叔向39

甲篇 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 孔子——淮南子43

第三章 孔子43

一 怎样了解孔子44

二 传统的更新48

(一)宗教49

(二)经典50

(三)历史文化50

三 伦理的概念群52

(一)礼53

(二)仁53

(三)孝55

(四)礼、仁、孝的关系56

四 自我实现58

五 道德与政治61

六 人道社会的思想62

七 历史的地位66

第四章 墨子69

一 思想的特征69

二 对儒家的批评74

(一)天鬼之争76

(二)非礼76

(三)非乐77

(四)非命78

三 形式主义的爱79

四 尚同——一个乌托邦的政治构想82

五 社会改造86

六 墨学后期的发展90

(一)认识论91

(二)逻辑思想92

第五章 老子95

一 老学探源96

二 思想的特征98

(一)正言若反98

(二)返回自然100

(三)创造的反叛101

三 形上的概念群102

(一)道103

(二)道与自然105

(三)有与无106

四 反智及其问题107

五 无为的政治论111

六 和谐的社会论113

七 返璞归真的人生117

第六章 庄子121

一 传承与创造122

二 思想的特征126

(一)热爱生命126

(二)万物平等观128

(三)因任自然130

三 道——形上学的意义132

(一)本体论的意义132

(二)宇宙论的意义133

(三)道无所不在133

四 反智134

五 对现实世界的态度138

(一)厌恶人间的事138

(二)应世是出于不得已139

(三)治天下之道140

六 死生与物化141

七 人生的修养与境界145

(一)恬淡寡欲147

(二)虚静147

(三)坐忘148

第七章 惠施与公孙龙151

一 古籍中所见的惠施152

(一)《庄子》152

(二)《荀子》153

(三)《韩非子》153

(四)《吕氏春秋》154

(五)《说苑》155

(六)《墨辩注》156

(七)《世说新语》156

二 惠施思想的特征及其思想史的地位157

三 惠施思想十论159

四 公孙龙思想渊源问题162

五 惠施与公孙龙164

(一)言及公孙龙的思想在合(别)同异、离坚白者166

(二)足以显示公孙龙为诡辩家者167

(三)公孙龙为主张偃兵兼爱之说者167

(四)公孙龙的纵横折冲之术167

(五)公孙龙为邹衍所绌168

(六)言公孙龙的思想在指物与白马者168

六 公孙龙五论169

(一)白马论169

(二)指物论171

(三)通变论173

(四)坚白论174

(五)名实论176

第八章 孟子177

一 孟子与孔子178

二 思想的特征180

(一)内在理性180

(二)天人合德181

(三)道德的理想主义182

三 伦理的概念183

(一)仁184

(二)义185

(三)孝186

四 心与性188

(一)心与性的概念意义188

(二)性善论189

(三)心性的工夫192

五 仁政与王道195

六 民本与革命199

七 道统观与历史观203

第九章 荀子207

一 荀子与孟子208

二 思想的特征210

(一)理智主义210

(二)礼义之统212

(三)天生人成213

(四)批判精神215

三 天论219

四 性恶论223

(一)性本身的意义只是自然和本能223

(二)性恶如何产生224

(三)用什么来消治恶性225

五 政治论227

(一)君道与臣道227

(二)富国与强国230

(三)贵民与革命230

六 认识论232

(一)能知与所知的探讨232

(二)知觉论233

(三)认识心本身的探讨233

七 逻辑思想:概念论235

(一)制名的功用和目的235

(二)同名异名之所由起236

(三)制名的原则和种类236

八 荀学的影响238

第十章 韩非子243

一 韩非与前期法家244

(一)李悝244

(二)吴起245

(三)商鞅245

(四)申不害246

(五)慎到247

二 思想的特征248

(一)反传统248

(二)变的史观250

(三)现实主义的政治观251

三 人性论252

四 反智255

五法257

(一)法是唯一的标准258

(二)法是公布的法令258

(三)法的统一性与公平性259

(四)法的强制性261

六术262

七势263

八 社会政策266

第十一章 混合与变化:先秦思想的终局269

一 过渡时期的思想趋向270

(一)混合270

(二)变化272

(三)统一274

二《易传》275

(一)《易传》提要276

(二)宇宙论276

(三)天人关系279

(四)有关变化的理论280

三《礼记》281

(一)《礼记》提要281

(二)《礼记》中的荀学288

(三)《礼记》中的法家成分290

(四)《礼记》中的阴阳家思想291

四《吕氏春秋》294

(一)内容提要294

(二)《吕氏春秋》中的阴阳家思想296

(三)《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297

(四)《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299

(五)《吕氏春秋》中的墨家思想303

(六)《吕氏春秋》中的法家思想303

(七)《吕氏春秋》中的名家思想304

五《淮南子》305

(一)内容提要305

(二)《淮南子》中的阴阳家思想306

(三)《淮南子》中儒、道的对立308

(四)《淮南子》中道、儒、法思想的混合309

乙篇 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 董仲舒——范缜313

第十二章 董仲舒313

一 尊儒运动315

(一)尊儒运动前儒者的活动与运动的经过315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的原因318

(三)独尊的意义及其影响320

二 董仲舒与先秦儒学321

(一)人性与教化322

(二)君民关系323

(三)心性324

三 天人关系325

四 道德论331

五 政治与经济334

六 人性论337

七 历史哲学342

第十三章 扬雄345

一 思想史上的价值347

二《太玄》350

三 尊孔353

四 儒学356

五 学习理论359

六 批评精神361

(一)疾虚妄363

(二)评诸子363

第十四章 王充367

一 影响王充的人物368

(一)桓谭368

(二)扬雄370

二 天道自然与天人不应371

三 方法论与认知特性375

(一)方法的建立376

(二)认知特性的探讨377

四 批评之一:疾虚妄382

五 批评之二:评诸子386

(一)儒家386

(二)道家388

(三)墨家388

(四)名家389

(五)法家389

(六)阴阳家390

六 人性论391

七 命运的探讨393

第十五章 崔寔、王符、仲长统397

一 三个批评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398

二 三个批评家的客观环境401

三 崔寔403

四 王符407

五 仲长统411

第十六章 玄学的兴起与演变417

一 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418

(一)清议与清谈418

(二)社会政治的原因420

(三)经学与玄谈421

(四)思想史的内在理路422

二 玄学的内涵与特征424

三 玄学的演变428

第十七章 何晏与王弼433

一何、王之间434

二 何晏的思想437

(一)《论语》集解举例438

(二)道与无439

三 王弼的思想442

(一)玄学的方法442

(二)本体论444

(三)宇宙论447

第十八章 阮籍与嵇康451

一 七贤与阮、嵇之间453

二 阮籍的生活与思想456

(一)阮籍的生活457

(二)阮籍的思想459

三 嵇康的生活与思想461

(一)嵇康的生活462

(二)嵇康的思想463

第十九章 向秀与郭象471

一向、郭注庄的疑案472

二向、郭的思想475

(一)从自然到独化475

(二)人生论479

(三)政治论482

第二十章 范缜485

一 神灭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486

二 范缜的辟佛和他的神灭论4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