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
  • 柳思维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6973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1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消费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一、消费的基本含义及要素1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与创新1

二、消费力与消费关系7

三、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9

第二节 消费: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与动力11

一、消费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的功能11

二、消费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13

第三节 重视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与创新1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消费研究16

二、西方消费经济理论的发展18

三、中国消费经济理论的推进和创新21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24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4

二、学习和研究消费经济学的方法27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30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含义与分类30

一、消费需要的含义30

二、消费需要理论31

三、消费需要的类型35

第二节 消费需要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7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37

二、消费需要的特点39

三、消费需要的发展趋势40

一、消费需求规律43

第三节 消费需求及其主要变量43

二、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变量45

第四节 消费需求上升规律48

一、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内涵48

二、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发展50

第三章 消费方式57

第一节 消费方式的含义及影响因素57

一、消费方式的含义57

二、影响消费方式的主要因素59

第二节 非市场化消费与市场化消费61

一、自给性消费与福利性消费61

二、市场化(商品性)消费62

一、个体消费64

第三节 个体消费与群体消费64

二、群体消费66

三、个体消费与群体消费的关系及发展趋势66

第四节 发展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方式67

一、科学消费方式的重要性67

二、发展科学消费方式的途径71

第四章 家庭消费76

第一节 家庭是消费的基本单位76

一、家庭的含义及类型76

二、家庭消费的特点78

三、家庭消费的功能80

一、家庭消费决策及其类型82

第二节 家庭消费决策82

二、家庭消费决策者的类型85

三、家庭消费决策的原则与步骤87

四、家庭消费的预算与决算90

第三节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趋势93

一、影响家庭消费变化的因素93

二、我国家庭消费变化的新趋势96

第五章 非家庭消费100

第一节 非家庭消费概述100

一、非家庭消费的含义、类型及特点100

二、非家庭消费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102

三、非家庭消费的实现途径105

一、政府消费的内涵与类型106

第二节 政府消费106

二、政府消费的特征与功能109

三、政府消费的现状111

四、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消费行为113

第三节 社会团体消费117

一、企业团体消费117

二、事业单位团体消费118

三、集团消费的控制119

第六章 消费结构124

第一节 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变量124

一、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分类124

二、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变量126

一、消费结构升级的概念129

第二节 消费结构升级与变化趋势129

二、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趋势130

第三节 消费结构合理化132

一、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与标准132

二、实现消费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途径134

第四节 全面小康消费结构138

一、全面小康消费结构的内涵138

二、实现全面小康消费结构的基本途径140

第七章 消费水平144

第一节 消费水平的内涵144

一、消费水平的含义及层次144

二、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148

三、合理消费水平150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自然因素151

第二节 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151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社会因素152

三、影响消费水平的消费者个人因素154

第三节 全面小康消费水平155

一、小康消费水平的内涵155

二、全面小康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体系157

三、实现全面小康消费水平的途径159

第八章 消费市场163

第一节 消费市场的含义与功能163

一、消费市场的含义与特点163

二、消费市场的功能165

一、开拓消费市场领域167

第二节 开拓和完善消费市场167

二、完善全国统一的消费品市场体系168

三、培育和发展消费热点169

第三节 城乡消费市场的协调发展173

一、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173

二、大力开拓和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175

第四节 发展信用消费178

一、信用消费的内涵及类型178

二、信用消费的特点及功能180

三、发展信用消费的途径182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的含义及影响因素186

一、消费者行为的含义与特征186

第九章 消费者行为186

二、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187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的类型191

一、按购买目标的确定程度划分191

二、按消费者的购买态度与要求划分192

三、按消费者在购买现场的情感特征划分193

四、按消费者购买时的介入程度及品牌差异度划分193

五、其他分类方法194

第三节 消费函数与消费者行为195

一、基于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195

二、以预期收入决定论为基础的消费函数理论200

三、消费函数理论与消费者行为规律203

一、加强对消费者行为引导的必要性205

第四节 消费者行为的引导205

二、消费者行为的发展趋势207

三、引导消费者行为的原则及途径209

第十章 服务消费212

第一节 服务消费的含义及作用212

一、服务消费的内涵及特点212

二、服务消费的作用及发展趋势213

第二节 闲暇消费217

一、闲暇消费的特点及作用217

二、发展闲暇消费的途径219

第三节 信息消费221

一、信息消费的特点与功能221

二、我国信息消费的现状及发展对策222

第四节 文化教育消费225

一、文化教育消费的兴起及其意义225

二、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教育消费227

第五节 旅游消费230

一、旅游消费的特点及发展趋势230

二、大力发展我国的旅游消费232

第十一章 消费环境236

第一节 消费环境的含义与重要性236

一、消费环境的含义236

二、消费环境的重要性237

第二节 消费环境的内容239

一、消费的自然生态环境239

二、消费的人工物质环境241

三、消费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243

第三节 优化消费环境246

一、优化消费环境的意义246

二、优化消费环境的主要途径248

第四节 消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51

一、可持续发展对消费环境的要求251

二、消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及措施252

第十二章 消费质量255

第一节 消费质量的含义255

一、消费质量的内涵255

二、提高消费质量的必要性256

一、全面小康消费质量评价的原则258

第二节 全面小康消费质量的评价258

二、全面小康消费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260

第三节 绿色消费与消费质量261

一、绿色消费是消费质量的新要求261

二、绿色消费的内容263

三、发展绿色消费的途径264

第十三章 消费者权益与消费者教育267

第一节 维护消费者权益267

一、消费者权益的内涵267

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268

三、市场经济与维护消费者权益272

一、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表现275

第二节 消费者权益受损的表现及原因275

二、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278

第三节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281

一、健全法制,加强对市场的法律监督281

二、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282

三、健全消费者组织,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282

四、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283

五、完善国内统一消费市场体系284

第四节 加强消费教育284

一、加强消费教育的重要意义284

二、消费教育的基本内容286

三、建立完善的城乡消费教育体系288

一、消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90

第十四章 消费的宏观调控290

第一节 消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目标290

二、消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92

第二节 消费宏观调控的原则和内容294

一、消费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294

二、消费宏观调控的内容296

第三节 消费宏观调控的途径299

一、政策手段299

二、经济手段301

三、法律手段303

四、教育手段304

参考文献307

后记3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