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与中华典籍外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与中华典籍外译
  • 包通法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
  • ISBN:978750474730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15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汉语-古籍-外语-翻译-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与中华典籍外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典籍外译语哲维度翻译范式研究1

第一节 典籍外译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

第二节 语言本体论认识观5

一、语言哲学观5

二、先秦语言本体观6

第三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5

第四节 汉英语法“隐性范畴”表征差异21

第五节 关于中华典籍外译东方智慧知性体系建构24

一、本体论24

二、认识论24

三、方法论25

四、构建“象思维”语哲义理的典籍翻译批评知性体系25

五、研究目标25

第六节 结论26

参考文献27

第二章 论汉典籍哲学形态身份标识跨文化传输30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语言表征形态与汉典籍哲学、伦理知性体系30

第二节 汉哲学典籍英译现状34

第三节 关于汉文化古典籍汉译外的哲学平等对话38

第四节 语言形态表征与汉典籍外译的异化创化翻译观41

第五节 结论44

参考文献45

第三章 “象”“象思维”“道象互为”与《庄子》英译研究48

第一节 概述48

第二节 绪论49

一、研究背景50

二、意义与动机51

三、视角与可行的解决方案52

第三节 文献综述53

一、《庄子》英译本概况53

二、《庄子》英译本研究现状56

第四节“象”“象思维”与“道象互为”57

一、“象”“象思维”57

二、“道象互为”60

三、“象”与“象思维”在中国63

四、西方类似于“象”与“象思维”的相关研究66

五、“象思维”、隐喻思维与概念思维68

六、“现代中国哲学”“理性化”趋向71

七、小结73

第五节“象思维”与中国典籍英译74

一、中国典籍英译概况74

二、“象思维”与中国诗学75

三、“象思维”与中国翻译诗学77

四、“象思维”与中国翻译美学79

五、小结83

第六节“象”“象思维”与《庄子》英译84

一、庄子、《庄子》与“象思维”84

二、汪榕培与理雅各《庄子》英译本之比较85

三、汪榕培与理雅各英译《庄子》对比研究89

四、小结104

第七节 结论104

参考文献105

第四章 语言哲学观照下《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10

第一节 概述110

一、研究背景112

二、研究的意义114

三、研究方法115

第二节《诗经》英译与研究回顾116

一、《诗经》英译的研究现状116

二、按时序性回顾117

三、关于《诗经》篇名英译研究119

四、小结122

第三节 语言与民族精神的同构性123

一、语言观123

二、语言哲学观125

三、语言与民族精神是我典籍外译的本体128

四、“象思维”观照下的诗歌翻译129

五、小结131

第四节 语言哲学观照下的《诗经》英译131

一、“天人合一”的哲思样态131

二、《诗经》中“象”的表述132

三、《诗经》中意象的传递与意境的营造155

四、小结163

第五节 结论163

参考文献164

第五章 语言哲学观照与《文心雕龙》英译研究169

第一节 关于江南文化精神格局跨文化传输169

一、概要169

二、研究背景170

三、研究目的171

四、研究方法171

第二节 文献综述172

一、刘勰与《文心雕龙》172

二、《文心雕龙》的相关研究172

三、《文心雕龙》英译本173

第三节 刘勰的文学观与江南文化精神175

一、刘勰的文学观与江南文化精神175

二、《文心雕龙》的江南文化精神178

第四节 案例研究181

一、语哲义理与《文心雕龙》翻译嫁接和阐释182

二、《神思》篇的精神体验样式及翻译186

三、《风骨》与其译本中体现的文化精神192

四、《情采》篇所反映的作者诗学观及其翻译研究201

第五节 结论206

参考文献207

第六章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的可证性研究211

第一节 引论211

一、中国古诗“意境”翻译面临的问题211

二、意境思辨体验的可证性、伪证性哲学基础216

三、翻译美学思维理性理据和诗性质感217

第二节言、象、意的哲学内涵及互为关系219

一、中国古诗意象概念内涵可证性构建学理——“意象”的溯源及演变轨迹220

二、玄理认识观照之“象”221

三、人文观照之“象”222

第三节 审美观照之意象224

一、意象224

二、兴象226

三、中国古诗意象的概念与内涵227

第四节 中西方“意象”说比较研究227

一、西方“意象”说227

二、形象(具象)与意象认识形态比较230

三、中西方“意象”说发展趋势230

四、意象派、象征派与中国意象生命论的比较230

第五节 意象的生成231

一、传统审美理论的“心物交感”说231

二、意象的构成原则231

三、皎然的“假象见意”和“貌题直书”说231

四、意象的真实性232

第六节 情感的可证性233

一、情感的真实性233

二、心理的真实性233

三、生活的真实性234

四、意象生成和意象翻译的可证性理性235

第七节 意象的组合形式237

一、并置237

二、脱节(时空错位)237

三、叠加238

四、相交238

五、幅合238

第八节 意象传承与意象可证性审美形态239

一、意象递相沿袭性239

二、意象人文性中的可证性240

第九节 中国古诗意象的可译性语言学学理基础241

一、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Isomorphs)241

二、语法辞格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242

三、文化的相互渗透性与语言表征的互文性242

第十节 意象翻译可证性认识本质的终极关怀243

一、功能对等翻译观观照下“意象”翻译的可证性245

二、目的论翻译观观照下中国古诗意象可证性翻译247

三、接受美学翻译观照的可证性审美范式:意象变易的依据250

第十一节 意象审美形态甄辨与翻译方法论研究253

一、广义意象与狭义意象及翻译策略253

二、动态意象与静态意象及翻译策略255

三、感官观照下的意象分类及翻译策略256

四、修辞格观照下的意象分类及翻译策略262

第十二节 结论265

参考文献267

第七章“意境”的伪证性研究与文学诗歌翻译270

第一节 意境的翻译270

一、关于意境的翻译270

二、意境的演变轨迹271

第二节 意境的生成272

一、意境随生272

二、移情入境273

三、匿意于境273

四、意境相生274

第三节 文学作品中意境的三个常见类别274

一、雄浑之境274

二、深静之境275

三、迷离邈远之境275

第四节 意境的伪证性研究276

一、文学作品语言的人文诗性277

二、隐喻性277

三、意外之象278

四、文本结构的能指与所指279

五、人文灵性思维状态280

第五节 文学作品中意象可证性辨识281

第六节 意境的传输形态及方法论研究283

一、文学作品中意境的传递形态283

二、古诗意境鉴赏甄别示例284

三、意境与文学翻译287

第七节 结论289

参考文献290

第八章论“景中情,情中景”思维样态——中国古诗词意境美学体认范式与跨文化传输研究292

第一节 概述292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的传承293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论中言、象、意认识理性的辨析295

一、庄子从根本上否定言可以称295

二、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关于《易传》中言象意的观点296

三、陆机《文赋》对物、意、文的理解296

四、刘勰论创作过程中的“物—情—辞”297

五、钟嵘的“吟咏性情说”297

六、皎然的《诗式》298

第四节 具象思维和诗缘情的哲学基础298

一、具象思维的哲学基础298

二、诗缘情的哲学基础300

第五节 具象、物景在诗歌中的审美形态认识理性分类304

一、送别诗304

二、咏物诗306

三、咏史诗308

四、爱情诗309

五、边塞诗310

六、闺怨诗和宫怨诗312

七、游仙诗314

八、山水诗315

第六节 情景互为的审美形态与诗歌审美意境的认知理性研究317

一、情景互证互为的审美形态和概念意义317

二、诗歌审美意境的认知理性研究318

第七节 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美学传输321

一、译者的才情、禀赋、对源语及译入语文化背景知识累积等因素在诗歌英译中的作用321

二、“景中情,情中景”的诗性蕴藉在诗歌英译中的美学传输322

第八节 结论326

参考文献327

第九章 语言本体论与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英译研究329

第一节 概述329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31

一、刘禹锡研究文献综述331

二、中国古诗研究综述336

三、刘禹锡诗歌英译研究综述338

第三节 本体论语言观认知原则分析及刘禹锡诗歌英译339

一、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的意象分析343

二、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典故英译分析354

三、小结367

第四节 语言本体论观照下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英译原则和策略367

一、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意象和典故的英译原则367

二、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中意象和典故英译策略371

三、小结374

第五节 结论374

参考文献375

第十章 论王维诗歌中禅味的认知与翻译378

第一节 引论378

第二节 王维诗歌的自然美与禅味379

第三节 汉诗歌言、韵、味的异同辨析382

一、意象模糊与空寂384

二、清新自然387

三、空灵与静幽388

第四节 结论390

参考文献390

第十一章 汉诗英译中的音韵美的认知共识与翻译391

第一节 概述391

第二节 音韵美学的认知共识392

第三节 音韵美学的转换与重现398

第四节 结论403

参考文献403

第十二章 宋诗学观与白诗“浅、清、切”诗性体认与翻译404

第一节 概述404

第二节 关于知人与知文406

第三节 白诗“浅、清、切”的诗韵406

第四节 白诗“浅白”神韵翻译思辨407

一、炼词与白诗“浅、清、切”翻译409

二、音韵美翻译与白诗浅、清、切410

三、白诗神韵与意境的体认翻译412

第五节 结论414

参考文献4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