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越剧文化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蒋中崎编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13387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越剧-文化-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越剧文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越剧生态文化3
第一章 乡村的孕育——越剧发源地浙江的人文与艺术3
第一节 浙江文化的地域特色3
一、浙江文化的自然地理论4
二、浙江文化的社会历史论7
三、浙江文化的时代特征论10
四、经济对浙江文化的促进10
第二节 越剧形成的文化艺术土壤11
一、浙江的文化艺术11
二、绍兴的文化艺术24
三、嵊州的文化艺术29
第二章 都市的成长——越剧发祥地上海的人文与艺术36
第一节 上海文化的特点36
一、近现代上海城市发展的特点36
二、上海城市发展对文化的影响40
三、近现代上海文化发展的特点41
四、近现代上海大众文化的特点41
五、现当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点44
六、现当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精神48
七、现当代上海文化的总体特征49
第二节 越剧发展的文化艺术空间51
一、近现代上海演艺文化的概貌51
二、近现代上海演艺文化的特征52
三、近现代上海的舞台艺术样式57
四、近现代上海的戏曲演出场所60
五、近现代上海戏曲观众的状况65
六、近现代上海越剧观众的形成69
七、近现代上海戏剧的演出特点75
第三章 市镇的繁荣——越剧流布的独特区域与江南的市镇文化79
第一节 江南文化的特征79
一、江南区域的概念79
二、吴越文化的特点80
三、江南文化的特点84
四、江南市镇的特点97
第二节 江南的市镇文化99
一、茶馆文化99
二、庙会文化103
三、演剧文化106
四、水乡文化109
五、集市文化112
六、人文气息113
第二篇 越剧历史文化121
第四章 与时俱进、善于吸收——越剧生存之道(社会发展论)121
第一节 沿门卖唱的流行——“落地唱书”时期(1851—1906)122
一、开埠通商——江南城市经济的发展122
二、天灾人祸——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123
三、沿门卖唱——早期越剧形成的源头125
第二节 越剧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小歌班”时期(1906—1922)126
一、越剧在嵊县的演出126
二、越剧在杭州的演出129
三、越剧在上海的演出131
第三节 越剧进入上海后的发展——“绍兴文戏”时期(1922—1938)135
一、绍兴文戏男班在上海的兴盛135
二、男班在上海发展的社会原因140
三、绍兴文戏女班在浙江的兴起149
四、女班在浙江兴起的社会原因156
第四节 越剧女班在上海的兴起——“改良文戏”时期(1938—1942)160
一、抗战前女班初来上海的演出160
二、“孤岛”时期女班在上海的兴盛162
三、女班在上海兴盛的社会原因175
第五节 上海的“新越剧”改革——“新越剧”时期(1942—1949)185
一、“新越剧”改革的时代背景185
二、“新越剧”改革的文化因素190
三、“新越剧”改革的历史意义192
第六节 越剧的“推陈出新”——“改人改戏”时期(1949—1956)195
一、戏改方针的提出195
二、戏改运动的开展197
三、戏改成果的检阅209
四、戏改工作的特点210
第七节 越剧艺术的新发展——“男女合演”时期(1956—1966)211
一、剧团布局的调整211
二、剧目政策的确立220
三、创演繁荣的原因223
第八节 “文化大革命”给越剧带来的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225
第九节 越剧艺术的兴盛——“创演繁荣”时期(1976—1982)227
一、“文化大革命”后各地越剧团的恢复与重建227
二、老艺术家艺术青春的焕发229
三、中年演员成为舞台演出的生力军230
四、青年越剧演员崭露头角231
五、越剧艺术教育的恢复232
六、各类创作会议的召开236
七、上演剧目的丰富237
八、各种会演、调演的举行242
第十节 变革观念与实践探索——“改革创新”时期(1982—2006)244
一、“戏曲危机”的产生244
二、浙江小百花现象的出现248
第五章 趋新善变、锐意改革——越剧发展之路(艺术改革论)254
第一节 从沿门唱书到落地唱书255
一、沿门唱书的新样式——落地唱书255
二、落地唱书与沿门唱书的区别256
三、落地唱书南北两派风格的形成258
四、落地唱书对早期越剧的影响261
五、金芝堂对早期越剧的贡献262
第二节 从小歌班盛演到女子越剧的初兴263
一、小歌班在嵊县的快速成长263
二、小歌班兴盛的艺术原因266
三、绍兴文戏男班在上海的演出269
四、绍兴文戏男班在浙江的演出272
五、绍兴文戏女班在浙江的演出273
六、绍兴文戏获得发展的艺术原因278
第三节 从“改良越剧”到“新越剧”改革284
一、以姚水娟为代表的“改良越剧”的出现285
二、以袁雪芬为代表的“新越剧”改革297
三、“新越剧”改革的艺术成就319
四、“新越剧”改革的经验与局限333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越剧创作337
一、创作与演出337
二、成就与特点344
三、经验与教训350
第五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越剧创作演出的特点354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越剧创作演出354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越剧创作演出的特点357
第六节 “新时期”越剧的改革与创新357
一、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之路”357
二、浙江其他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369
三、上海越剧院的主要创作与演出372
四、上海其他越剧团的创作与演出374
五、“新时期”上海越剧舞台的艺术创新375
六、南京市越剧团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创作演出377
七、沪浙两地各类越剧会演的举办379
八、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与中国越剧艺术节的举办383
九、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384
十、“新时期”越剧艺术的特点385
第七节 百年越剧发展的特点与启示387
一、百年越剧发展的特点387
二、百年越剧发展的启示389
第三篇 越剧地域文化395
第六章 越剧与江南文化395
第一节 江南文化对越剧的影响396
一、水文化对越剧的影响396
二、桥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01
三、园林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04
四、民俗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05
五、士人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06
六、演艺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08
七、风尚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13
八、市井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14
九、城市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17
十、地理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20
第二节 越剧——江南文化的独特载体421
一、越剧剧目对江南文化的体现423
二、越剧音乐对江南文化的体现425
三、越剧人物对江南文化的体现426
四、越剧舞台对江南文化的体现427
五、越剧风格对江南文化的体现428
第三节 越剧文化中的江南风韵431
一、“刚柔相济”的艺术表现432
二、“江南特色”的艺术品格435
三、“女子越剧”的演出样式436
第七章 越剧与上海文化438
第一节 上海近现代城市文化对越剧的影响439
一、上海演艺文化对越剧发展的影响439
二、上海民俗文化对越剧发展的影响441
三、上海现代文化对越剧发展的影响443
四、上海租界文化对越剧发展的影响447
第二节 越剧在上海演艺文化中的成长450
一、适应时代与大都市环境450
二、竞争为越剧赢得了市场460
三、改革使越剧站稳了脚跟462
四、创新给越剧带来了生机463
第三节 越剧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精神464
一、越剧的生存方式465
二、越剧的文化精神469
第四节 上海越剧的贡献与地位476
一、“新越剧”改革的丰硕成果476
二、民国时期上海越剧的地位477
第八章 越剧与浙江文化481
第一节 越剧文化中的民间根基481
一、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民间性482
二、艺术语言和艺术形态的通俗化483
三、演剧题材与演剧风格的乡土味484
第二节 越剧的浙江文化特色486
一、越剧特色与浙江地域文化486
二、越剧风格与浙江民间文化490
三、越剧艺术与浙江民俗文化493
第四篇 越剧艺术文化499
第九章 越剧的艺术品格499
第一节 女扮男装的独特魅力499
一、以“清新柔美”为特色的审美取向500
二、以“女小生”为主的女班演出形态500
三、以“女性”为审美主体的情感寄托502
四、以“西风东渐”为背景的社会影响504
第二节 细腻动人的情感倾诉506
一、越剧的“诉情”506
二、越剧情感的“真”与“深”507
第三节 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508
一、越剧的“市民口味”509
二、越剧的“雅俗共赏”510
第十章 越剧的艺术风格512
第一节 柔美清丽的舞台呈现512
一、演剧风格的细腻抒情512
二、表演形态的优美清新513
三、人物塑造的文雅气质515
第二节 悲欢离合的剧目特色516
一、“重情感少哲理”的故事叙述517
二、以“苦戏”为特色的剧目定位518
三、以“小生、小旦”为主体的叙述格局521
四、“才子佳人”“儿女情事”的题材主体523
五、注重原创性的剧目追求524
第三节 流派纷呈的演唱艺术525
一、越剧流派的产生526
二、越剧流派形成的条件与基础527
三、越剧流派的特色528
参考文献536
索引545
后记550
热门推荐
- 3689582.html
- 2218647.html
- 3302913.html
- 2086616.html
- 274112.html
- 2858727.html
- 2228172.html
- 2919129.html
- 1700596.html
- 14018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0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88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5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6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3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4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6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1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5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