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石毓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82150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88页
  • 主题词:朝鲜语-口语-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目前汉语史研究领域的局限性1

1.2 未来的汉语史学者应该具备的修养3

1.3 适合历史研究的语言学理论4

1.4 语言的本质特性在语言发展史中的表现6

第二章 被动式标记语法化的认知基础8

2.1 引言8

2.2 被动式的事件结构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8

2.3 古今汉语被动式标记的词汇来源14

2.4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被动标记26

2.5 被动标记语法化的规律性28

2.6 结语30

第三章 被动标记“叫”的语法化32

3.1 引言32

3.2 现代汉语中被动标记的使用情况32

3.3 目前关于被动标记“叫”产生原因的探讨34

3.4 动词“叫”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的演化38

3.5 使令动词“使”、“令”和“教”不同发展的原因51

3.6 结语54

第四章 被动标记“让”在当代的发展56

4.1 引言56

4.2 当代汉语的被动标记57

4.3 “让”语法化的句法环境和语义基础59

4.4 新被动标记“让”的歧义现象和语法特点69

4.5 结语72

第五章 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74

5.1 引言74

5.2 目前关于“给”的双重功能的研究75

5.3 被动和处置的“给”在当今北京话中的使用情况77

5.4 被动和处置的“给”产生的语义和句法条件81

5.5 结语91

第六章 处置式的产生和发展92

6.1 引言92

6.2 处置式的语法特性和有关的理论准备93

6.3 结构赋义规律的建立与处置式产生的动因96

6.4 动补结构的建立与处置式的发展103

6.5 处置式产生的句法环境108

6.6 结语112

第七章 处置式标记“将”和“把”在历史上的竞争113

7.1 引言113

7.2 “将”和“把”语法化的语义基础114

7.3 语义基础对其语法功能的影响118

7.4 语法化程度的差别124

7.5 “V+将+NP+趋向动词”结构的产生与消失127

7.6 “将”和“把”的竞争结局及其原因131

7.7 结语134

第八章 处置标记“拿”的语法化及其功能135

8.1 引言135

8.2 “把”字处置式的语法特性136

8.3 “拿”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137

8.4 “拿”字处置式的用法140

8.5 方言中的“拿”字处置式151

8.6 结语152

第九章 处置式与工具式的功能交叉及其原因153

9.1 引言153

9.2 处置式和工具式的语法性质153

9.3 “将”和“把”的工具用法154

9.4 “以”和“拿”的处置用法159

9.5 处置式和工具式之间功能交叉的原因166

9.6 结语168

第十章 工具格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扩展169

10.1 引言169

10.2 诠释能力与工具格的概念结构169

10.3 工具格的功能扩展173

10.4 结语179

第十一章 现代汉语的工具格标记“用”的功能扩展181

11.1 引言181

11.2 工具格扩展的现象和原因181

11.3 “用”的功能扩展183

11.4 结语189

第十二章 名词和动词数量格式语序对立的成因190

12.1 引言190

12.2 名词和动词数量表达式的语序对应规律191

12.3 汉语史上两种数量结构的语序之间的相互作用197

12.4 来自认知与结构和谐的动因203

12.5 结语208

第十三章 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210

13.1 引言210

13.2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关系210

13.3 疑问标记的感叹用法215

13.4 疑问短语或者句型的感叹用法223

13.5 感叹——句子层面的语法范畴225

13.6 结语229

第十四章 “多”从疑问到感叹的发展230

14.1 引言230

14.2 共时用法和理论准备230

14.3 疑问标记“多少”的产生和发展234

14.4 从询问离散量到询问连续量的转化238

14.5 从疑问标记向感叹标记的发展242

14.6 结语246

第十五章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历史发展247

15.1 引言247

15.2 可重叠表遍指的名词的范围和功用247

15.3 名词和量词重叠式的历史考察253

15.4 结论260

第十六章 “个”标记宾语用法的来源262

16.1 引言262

16.2 目前关于“个”的宾语标记用法的研究262

16.3 宾语标记“个”的使用范围和功能265

16.4 量词“个”向宾语标记发展的动因273

16.5 结语274

第十七章 古今汉语动词概念化方式的差异及其对语法的影响275

17.1 引言275

17.2 动作和结果的由合到分276

17.3 动作和地点、方向的由合到分281

17.4 结语288

第十八章 古汉语中后置关系从句的成因与功能290

18.1 引言290

18.2 关系从句概念和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291

18.3 者字关系从句的分布与功能292

18.4 者字关系从句产生的句法环境297

18.5 者字关系从句消亡的原因300

18.6 结语302

第十九章 从限止到转折的发展304

19.1 引言304

19.2 英语中的类似现象304

19.3 汉语中的来自限止的转折连词305

19.4 限制和转折的语义关系311

19.5 结语313

第二十章 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315

20.1 引言315

20.2 SVO语言的典型句法特征315

20.3 古汉语与英语的其他语法相似性318

20.4 句子的基本语序对语法标记系统的影响321

20.5 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原则的形成324

20.6 结语330

附录一 汉语史研究中的概念、材料、方法与理论问题331

一、引言331

二、蒋绍愚先生《序》中所提的三个问题331

三、答洪文所指出的“理论问题”333

四、答洪文所指出的“史实问题”335

五、答洪文所指出的“材料问题”343

六、答洪文所指出的“片面”问题347

七、洪文的引例问题349

八、结语351

附录二 古汉语的诠释与翻译问题352

一、古汉语中“如”和“入”的语义区别352

二、词的概念义和随文释义354

三、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355

四、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其隐含义357

五、结语358

附录三 历史语言学杂议三则359

一、“词汇扩散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在历史语言学中的定位359

二、“形式语言学”在历史研究中的困境360

三、从语法的角度看“汉藏同源”说362

附录四 我与湖湘文化365

参考文献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