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教育理论 基础知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208879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8页
- 文件大小:181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中小学-教师-聘用-资格考核-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学教育理论 基础知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教育学2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一、教育的概念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4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一、教育学的概念8
二、教育学的产生8
三、教育学的发展12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8
第一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8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8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9
第二节 教育与生产力20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20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1
第三节 教育与科学技术22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2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22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23
第四节 教育与文化24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24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24
三、学校文化25
四、学生文化26
第五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7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27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27
三、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28
第六节 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8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含义29
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29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29
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3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34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34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34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35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35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6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38
一、遗传38
二、成熟机制39
三、环境39
四、学校教育40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41
第三节 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42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42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42
第四节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43
第四章 教育目的48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48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48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49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50
四、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50
五、西方教育目的的理论51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52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52
二、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2
三、素质教育53
第三节 我国中学教育目的及其培养目标56
一、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56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56
三、中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57
第五章 教育制度61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61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61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62
三、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62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63
五、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64
第二节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65
一、旧中国的学制65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65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6
第三节 义务教育制度与终身教育制度67
第六章 学生与教师73
第一节 学生73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及特征73
二、学生的发展阶段75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合法权利及应尽义务76
第二节 教师77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77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77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79
四、教师的权利与义务81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及发展81
第三节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84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内容84
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85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及建立与发展86
第七章 中学课程90
第一节 课程概述90
一、课程的概念90
二、课程的类型91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92
四、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93
五、课程的意义和作用94
第二节 课程目标94
一、课程目标的概念94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95
三、课程目标的意义95
第三节 课程设计96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96
二、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96
第四节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101
一、课程实施101
二、课程评价102
第五节 中学课程设置105
一、初中课程设置105
二、高中课程设置107
第八章 中学教学113
第一节 教学概述113
一、教学的概念113
二、教学的作用和地位114
三、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14
四、教学的意义115
第二节 教学过程116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116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1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17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20
第三节 教学原则121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121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和联系122
三、我国中学教学原则122
第四节 教学方法125
一、教学方法概念125
二、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126
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26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129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30
第五节 教学手段130
一、教学手段的概念130
二、教学手段的演变130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131
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131
第六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132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132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33
三、班级授课制134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137
第七节 教学评价13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38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138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139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140
第八节 教学模式141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141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141
三、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142
四、教学模式的历史与发展143
五、各种教学模式综述144
第九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50
一、备课150
二、上课151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153
四、课外辅导153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54
第九章 德育163
第一节 中学德育概述163
一、德育概述163
二、中学德育目标164
三、中学德育内容165
四、中学德育的意义166
第二节 中学德育过程166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166
二、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167
第三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69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169
二、我国主要的德育原则169
三、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70
第四节 中外德育思想与理论173
一、中国古代德育思想173
二、西方几个重要的道德教育思想173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180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180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180
二、中学班主任工作内容181
第二节 班级管理186
一、班级概述186
二、班集体概述187
三、班级管理的概念和功能189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189
五、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90
六、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机制191
第三节 班级活动193
一、班级活动概述193
二、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94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200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200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作用200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00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01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0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203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03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3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203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204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05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205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5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12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212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212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213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214
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214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14
二、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216
三、最近发展区216
第三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17
一、人格的发展217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220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220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220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222
第三章 学习理论228
第一节 学习概述228
一、学习的概念228
二、学习的分类230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231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231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232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233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34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235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235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236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237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39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9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239
二、建构主义学生观239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240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240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41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241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241
第四章 学习动机246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246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246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249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249
四、我国中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250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250
一、行为主义强化理论250
二、需要层次理论251
三、成就动机理论251
四、成败归因理论252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253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253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253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254
第五章 学习迁移260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260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260
二、学习迁移的作用261
三、学习迁移的类型261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263
一、早期迁移理论263
二、现代的迁移理论264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265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265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267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272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272
一、知识的概念及类型272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273
三、知识学习的作用275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276
一、知识直观276
二、知识概括的类型及措施278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280
一、记忆系统的分类280
二、知识的遗忘281
三、知识的保持283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289
第一节 技能概述289
一、技能的定义及特征289
二、技能的分类290
三、技能的作用292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292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292
二、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294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296
一、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296
二、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297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298
第八章 学习策略304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304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304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304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305
四、研究学习策略的意义305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305
一、认知策略305
二、元认知策略309
三、资源管理策略310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311
一、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311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312
三、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312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318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318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318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319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320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321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323
一、创造性的含义和特征323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324
三、创造性的培养方法325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32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332
一、态度332
二、品德333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335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35
一、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335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337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338
一、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338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339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340
一、有效的说服340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341
三、利用群体约定341
四、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342
五、价值辨析342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347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47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347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348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350
第二节 心理评估351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351
二、心理测验351
三、心理评估的方法352
第三节 心理辅导353
一、心理辅导概述353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354
第十二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360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360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360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361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361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362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363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363
二、教师自编测验363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365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365
第十三章 教学设计371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371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371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372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374
四、任务分析375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375
一、教学事项376
二、教学方法377
三、教学媒体379
四、课堂教学环境379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380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380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381
三、个别化教学383
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388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388
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388
二、课堂管理的影响要素389
三、课堂管理的目标390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390
一、群体的概念、特征及功能390
二、群体动力的要素391
三、非正式群体393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394
一、课堂纪律的含义及功能394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395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396
四、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399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404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404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404
二、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405
三、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405
四、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影响的实验研究406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406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407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407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409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409
一、教师成长的历程409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409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411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11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412
热门推荐
- 3663636.html
- 712310.html
- 1239172.html
- 1505815.html
- 1919551.html
- 2703431.html
- 3781319.html
- 3649126.html
- 2681986.html
- 25073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73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00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13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8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11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1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82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