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管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洪艳,任洪强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780209206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294页
- 主题词:环境管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管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根源1
一、概念1
二、发展历程2
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方法13
一、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13
二、环境管理概念15
三、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6
四、环境管理学的概念17
五、环境管理的方法18
第三节 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与手段21
一、对象21
二、内容23
三、手段25
第二章 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3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32
一、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32
二、三种发展观的讨论33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35
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5
五、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进展36
六、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39
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40
第二节 三种生产理论43
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43
二、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47
三、构成及其特征49
二、规定49
一、概念49
第一节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49
第三章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49
四、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51
五、我国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发展56
第二节 美国和日本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57
一、美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57
二、日本环境监督管理体制61
第四章 中国环境政策69
第一节 环境政策概述69
一、概念69
二、渊源和体系69
三、环境政策的地位和作用70
第二节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变化72
一、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72
二、从污染控制到生态保护73
三、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74
四、从点源治理到流域与区域的环境治理75
五、从行政管理到法律、经济手段75
第三节 中国环境政策体系76
一、综合性环境政策——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76
二、基本环境政策76
三、环境技术政策83
四、环境经济政策87
五、环境产业政策87
第五章 环境法90
第一节 环境法概述90
一、产生和发展90
二、环境法概念93
三、环境法的任务、目的、作用94
二、我国环境法体系的构成95
第二节 环境法体系95
一、环境法体系及其分类95
第三节 环境法律关系104
一、概念和特征104
二、构成要素105
第四节 环境法律制度106
一、概述106
二、环境法的基本制度108
第五节 法律责任117
一、行政责任117
二、民事责任119
三、刑事责任120
四、新《刑法》关于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规定122
二、环境标准工作历史沿革125
一、概念125
第一节 环境标准概述125
第六章 环境标准125
三、作用127
第二节 环境标准体系127
一、构成及其类型127
二、我国主要环境标准名录132
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新代号的含义134
第三节 环境标准的实施与实施监督135
一、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135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135
三、环境标准执行要领136
四、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实施137
五、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的实施137
六、国家基础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实施137
第四节 我国环境标准发展趋势138
七、环境标准的监督实施138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40
一、概念140
二、产生与发展140
第七章 环境管理制度140
三、主要内容142
四、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后果145
五、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46
第二节 “三同时”制度146
一、概念146
二、产生与发展146
三、主要内容147
四、违反“三同时”制度的法律后果148
五、“三同时”制度的作用148
二、产生与发展149
第三节 排污收费制度149
一、概念149
三、主要内容151
四、环保部门征收排污费的管理体制153
五、排污费征收的政策153
六、排污费征收的程序154
七、排污费的性质154
八、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154
第四节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155
一、概念155
二、主要内容156
三、制定环保目标责任书步骤和类型156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特点157
一、概念158
第五节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158
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作用158
二、产生与发展159
三、法律依据159
四、主要内容159
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作用162
第六节 排污许可证制度162
一、概念162
二、产生与发展163
三、工作步骤163
四、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差异165
五、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166
二、产生与发展167
三、主要内容167
一、概念167
第七节 限期治理制度167
四、违反限期治理制度的法律后果169
五、作用169
第八节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169
一、概念169
二、产生原因170
三、分散与集中的关系170
四、集中控制模式170
五、作用171
第八章 环境质量管理173
第一节 环境质量管理概述173
一、环境质量的基本概念173
二、环境质量管理的内容174
第二节 环境质量管理方法178
一、水环境质量管理178
二、大气环境质量管理182
三、综合环境质量管理186
第三节 环境容量的计算187
一、环境容量的概念187
二、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188
三、水环境容量的计算189
第九章 环境污染控制198
第一节 新污染源控制198
一、建设项目要优化选址,合理布局198
二、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地的产业政策198
三、坚持清洁工艺,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199
四、坚持“以新带老”、“以建促治”199
五、正确处理企业分散治理与集中治理的矛盾,促进区域污染物集中处理200
六、抓好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做好环境规划200
二、结合企业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201
三、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控制污染物排放201
一、将环境保护纳入排污单位的工作计划,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201
第二节 老污染源控制201
四、强化排污收费,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202
五、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202
第三节 污染防治设施的环境监理202
一、污染防治设施监理的概念202
二、污染防治设施环境监理的程序和一般方法203
三、污染防治设施管理情况检查205
四、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转情况检查205
五、污染防治设施的变动检查206
六、污染防治设施违章行为认定与查处206
七、生产、安装污染防治设备和产品的检查208
八、各类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理要点208
一、城市环境管理214
第一节 城市环境管理214
第十章 区域环境管理214
二、城市环境管理对策和措施218
第二节 农村环境管理221
一、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221
二、国家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224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224
第十一章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226
第一节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概述226
一、概念226
二、内容与原则226
三、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生产管理关系228
四、企业环境计划管理229
五、企业环境质量管理230
七、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231
六、企业环境技术管理231
八、构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体系233
第二节 工业企业污染源管理236
一、工业企业污染源管理的要点236
二、工业污染源管理方法237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242
第一节 概述242
一、概念242
二、作用243
第二节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244
一、水资源概念244
二、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244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45
四、水资源环境管理措施248
二、海洋污染状况250
一、海洋资源的概念250
第三节 海洋资源保护与管理250
三、措施与行动252
第四节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253
一、森林及相关概念253
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253
三、中国森林资源状况254
四、森林生态资源的价值254
五、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255
第五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257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257
二、生物多样性作用257
三、生物多样性概况258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260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260
六、我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机构262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体系264
第一节 环境管理体系概述264
一、概念264
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265
三、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265
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267
第二节 ISO 14000系列标准构成及其发展趋势269
一、ISO 14000标准由来269
二、基本框架和内容269
三、ISO 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及其作用273
四、ISO 14000与ISO 9000的关系274
五、ISO 14000标准的实施与环境管理工作的关系275
六、在我国推行ISO 14000标准的情况276
参考文献280
教学建议282
热门推荐
- 1943321.html
- 3747944.html
- 1289498.html
- 1863845.html
- 1294283.html
- 2522366.html
- 2984266.html
- 3542651.html
- 1730672.html
- 1065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42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4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52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61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8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1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25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69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