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改变世界历史的重要文献 1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改变世界历史的重要文献 1
  • 堵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702359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66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世界史-史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改变世界历史的重要文献 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3

简介3

第二版 序言5

绪论7

第一部分 人类的由来或起源10

第一章 人类起源于某一低等生物类型的证据10

第二章 人类自某一低等类型发展的方式25

第三章 人类同次级动物的心理能力比较53

第四章 人类同次级动物的心理能力比较(续)78

第五章 智能和道德官能在原始时代和文明时代的发展102

第六章 人类的亲缘和系谱118

第七章 论人类种族134

附录 人类和猿类的脑部在构造和发育上的异同160

第二部分 性选择169

第八章 性选择原理169

第九章 动物界低等纲的第二性征200

第十章 昆虫类的第二性征213

第十一章 昆虫类的第二性征(续)240

第十二章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第二性征260

第十三章 鸟类的第二性征284

第十四章 鸟类的第二性征(续)322

第十五章 鸟类的第二性征(续二)359

第十六章 鸟类的第二性征(续完)379

第十七章 哺乳类的第二性征415

第十八章 哺乳类的第二性征(续)439

第三部分 人类的性选择及本书的结论468

第十九章 人类的第二性征468

第二十章 人类的第二性征(续)495

第二十一章 全书提要和结论516

相对论535

简介535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537

Ⅰ.运动学部分538

Ⅱ.电动力学部分551

A.对相对性公设的原则性考查564

B.建立广义协变方程的数学工具573

C.引力场理论593

D.“物质”现象过程601

E606

控制论615

简介615

原著第二版序言617

第一部分 初版627

导言628

第一章 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656

第二章 群和统计力学671

第三章 时间序列,信息和通讯686

第四章 反馈和振荡723

第五章 计算机和神经系统744

第六章 完形和普遍观念761

第七章 控制论和精神病理学772

第八章 信息、语言和社会783

附注793

第二部分 补充的几章795

第九章 关于学习和自生殖机796

第十章 脑电波与自行组织系统808

一般系统论831

第一章 导论831

第二章 一般系统论的含义858

第三章 系统的若干概念及其初步的数学描述879

第四章 一般系统论的进展913

第五章 看作物理系统的有机体941

第六章 开放系统的模型958

第七章 生物学中若干系统论问题973

第八章 人类科学中的系统概念1004

第九章 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的一般系统论1022

第十章 范畴的相对性1038

附录Ⅰ 关于数学系统论发展的笔记(1971)1063

附录Ⅱ 科学的意义和科学的统一1068

大学1073

简介1073

大学1074

理想国1105

简介1105

第一卷1107

第二卷1129

第三卷1143

第四卷1152

第五卷1177

独立宣言1221

简介1221

独立宣言1223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229

简介1229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230

共产党宣言1235

简介1235

1872年德文版序言1237

共产党宣言1239

一、资产者和无产者1239

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1250

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1258

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1266

社会契约论1271

简介1271

前言1273

第一卷1274

第一章 第一卷的题旨1274

第二章 论原始社会1275

第三章 论最强者的权利1277

第四章 论奴隶制1278

第五章 论总需追溯到一个最初的约定1282

第六章 论社会公约1283

第七章 论主权者1285

第八章 论社会状态1287

第九章 论财产权1288

第二卷1293

第一章 论主权是不可转让的1293

第二章 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1295

第三章 公意是否可能错误1297

第四章 论主权权力的界限1298

第五章 论生死权1302

第六章 论法律1304

第七章 论立法者1307

第八章 论人民1311

第九章 论人民(续)1313

第十章 论人民(续)1315

第十一章 论各种不同的立法体系1318

第十二章 法律的分类1320

第三卷1322

第一章 政府总论1322

第二章 论各种不同政府形式的建制原则1327

第三章 政府的分类1330

第四章 论民主制1332

第五章 论贵族制1334

第六章 论国君制1336

第七章 论混合政府1342

第八章 论没有一种政府形式适宜于一切国家1343

第九章 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1348

第十章 论政府的滥用职权及其蜕化的倾向1349

第十一章 论政治体的死亡1351

第十二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1353

第十三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续)1354

第十四章 怎样维持主权权威(续)1356

第十五章 论议员或代表1357

第十六章 论政府的创制绝不是一项契约1360

第十七章 论政府的创制1362

第十八章 防止政府篡权的方法1364

第四卷1366

第一章 论公意是不可摧毁的1366

第二章 论投票1368

第三章 论选举1371

第四章 论罗马人民大会1373

第五章 论保民官制1382

第六章 论独裁制1384

第七章 论监察官制1387

第八章 论公民宗教1389

第九章 结论1398

附录 《日内瓦手稿》第二章1399

人口论1409

简介1409

第一章1410

第二章1415

第三章1421

第四章1425

第五章1430

第六章1439

第七章1442

第八章1451

第九章1455

第十章1460

第十一章1470

第十二章1473

第十三章1483

第十四章1488

第十五章1493

第十六章1501

第十七章1509

文明及其缺憾1519

简介1519

序言1522

第一章1531

第二章1540

第三章1551

第四章1562

第五章1568

第六章1576

第七章1582

第八章1592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605

简介1605

前言1608

导论1614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的理论165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171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1753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方式和社会学化方式之间的紧张关系1847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1875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1909

结语 未来的议程1933

一、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1933

二、科学的未来1939

三、能者统治与平等1964

四、消灭匮乏?2004

五、文化与意识2021

结论2032

哲学原理2039

简介2039

序言 作者致法文译者的一封信,兼作序言。论动体的电动力学2041

献辞2054

第一章 论人类知识原理2057

第二章 论物质事物的原理2090

第三章 论可见的世界2103

第四章 地球2105

伦理学2121

简介2121

第一部分 论神2123

界说2123

公则2124

附录2154

第二部分 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2161

界说2161

公则2162

公设2177

第三部分 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2211

序言2211

界说2212

公设2213

情绪的界说2256

情绪的总界说2267

第四部分 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2269

序言3369

界说2272

公则2273

附录2319

第五部分 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2329

序言2329

公则2332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2359

简介2359

导言2361

前言 论一切形而上学知识的特点2370

《导论》的总问题2377

第一编 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384

附释2390

第二编 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2401

第三编 一般形而上学是怎样可能的?2430

一、心理学的理念2435

二、宇宙学的理念2439

三、神学的理念2449

关于先验的理念的总附释2450

结论 关于纯粹理性的界线规定2451

总问题的解决2465

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2465

附:2472

关于使形而上学成为实在的科学,能够做些什么2472

在研究《批判》以前先对它下判断的例子2473

建议先研究《批判》,然后再对它下判断2479

附录 康德书信2483

后记2505

实用主义2529

简介2529

原编者的话2531

献词 纪念约翰·司徒特·穆勒。2532

序2533

第一讲 当前哲学上的两难2535

第二讲 实用主义的意义2552

第三讲 从实用主义来考虑几个形而上学的问题2570

第四讲 一与多2591

第五讲 实用主义与常识2608

第六讲 实用主义的真理概念2622

第七讲 实用主义与人本主义2642

第八讲 实用主义和宗教2658

附录 《真理的意义》序言2673

认识作用2681

印度的虎2698

人本主义和真理2701

哲学笔记2727

简介2727

哲学笔记(摘录)2729

谈谈辩证法问题2729

实践论2737

简介2737

实践论2739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2739

国富论2755

简介2755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2763

第一章 论分工2763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2770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2774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2781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2786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2800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2806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2814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2833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2842

第十一章 论地租2881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2910

序论2910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2912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2918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2953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2971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2978

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2992

序论2992

第一章 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2992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输入国内能生产的货物3012

第三章 论对其贸易的差额被认为不利于我国的那些国家的各种货物的输入所加的异常限制3030

第四章 论退税3053

第五章 论奖励金3058

附录3092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3094

第七章 关于重商主义的结论3104

第八章 论重农主义即政治经济学中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惟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3121

资本论3147

简介3147

第一版序言3158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3162

弗·恩格斯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书评——为《民主周报》作马克思《资本论》3171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3179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3181

第一章 商品3181

第二章 交换过程3225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3232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3271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3271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296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3296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319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3329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3345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3345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3355

第六篇 工资3365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3365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3372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3372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3407

序言3408

第一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3420

第一章 导言3420

第二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3428

第三章 简单再生产3460

第四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3470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3509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3510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3510

第二章 利润率3525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3533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3533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3545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3564

第三篇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3590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3590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3611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3620

第四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3646

第十六章 导论3646

第十七章 级差地租:概论3671

第十八章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3683

第十九章 绝对地租3694

第二十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3719

第五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3727

第二十一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3727

第二十二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3746

第二十三章 竞争的假象3764

第二十四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3788

第二十五章 阶级3795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3799

简介3799

前言3802

原序3830

第一编 引论3833

第一章 正名3833

第二章 经典学派之前提3834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则3846

第二编 定义与观念3857

第四章 单位之选择3857

第五章 预期与就业3863

第六章 所得、储蓄及投资之定义3867

第七章 再论储蓄与投资之意义3876

第三编 消费倾向3884

第八章 消费倾向:(一)客观因素3884

第九章 消费倾向:(二)主观因素3896

第十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3900

第四编 投资引诱3912

第十一章 资本之边际效率3912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3921

第十三章 利率通论3933

第十四章 经典学派之利率论3940

第十五章 灵活偏好之动机3947

第十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之几点观察3958

第十七章 利息与货币之特性3967

第十八章 就业通论提要3983

第五编 货币工资与物价3990

第十九章 货币工资之改变3990

附录:论皮古教授之《失业论》4001

第二十章 就业函数4008

第二十一章 物价论4016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大部分略)4031

第二十四章 结语:略论《通论》可以引起的社会哲学4031

科学管理原理4043

简介4043

前言4045

引言4046

第一章 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4048

第二章 科学管理的原则4056

附录:1912年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证词4111

工具论4149

简介4149

范畴篇4150

内容提要4150

第一章4155

第二章4155

第三章4156

第四章4156

第五章4157

第六章4162

第七章4167

第八章4173

第九章4179

第十章4179

第十一章4185

第十二章4185

第十三章4187

第十四章4188

第十五章4189

论解释4190

内容提要4190

第一章4193

第二章4193

第三章4194

第四章4195

第五章4196

第六章4196

第七章4197

第八章4199

第九章4200

第十章4203

第十一章4207

第十二章4210

第十三章4212

第十四章4216

分析前篇4225

内容提要4225

卷一4227

第一章4227

第二章4228

第三章4229

第四章4230

第五章4233

第六章4236

第七章4239

第十三章4241

第二十三章4243

第二十四章4245

第二十五章4246

第二十六章4248

第二十七章4249

第二十八章4251

第二十九章4254

第三十章4256

第三十一章4256

卷二4259

第一章4259

第二章4260

第三章4262

第四章4262

第五章4263

第六章4264

第七章4266

第八章4268

第九章4269

第十章4270

第十一章4270

第十二章4272

分析后篇4275

内容提要4275

卷一4278

第一章4278

第二章4279

第三章4282

第四章4284

第五章4287

第六章4288

第七章4291

第八章4292

第九章4292

第十章4294

第十一章4296

第十二章4297

第十三章4300

第十四章4302

第十五章4303

第十六章4304

第十七章4307

第十八章4308

第十九章4309

第二十章4311

第二十一章4311

第二十二章4313

第二十三章4317

第二十四章4319

第二十五章4322

第二十六章4324

第二十七章4325

第二十八章4325

第二十九章4326

第三十章4326

第三十一章4326

第三十二章4327

第三十三章4329

第三十四章4331

卷二4332

第一章4332

第二章4332

第三章4334

第四章4336

第五章4338

第六章4339

第七章4340

第八章4342

第九章4344

第十章4344

第十一章4345

第十二章4347

第十三章4350

第十四章4355

第十五章4356

第十六章4356

第十七章4358

第十八章4360

第十九章4360

论题篇4363

内容提要4363

卷一4365

导言4365

第一章4365

第二章4366

第三章4367

第四章4367

第五章4368

第六章4370

第七章4371

第八章4372

第九章4372

第十章4373

第十一章4374

第十二章4376

第十三章4376

第十四章4377

第十五章4378

第十六章4383

第十七章4383

第十八章4384

论诡辩式的反驳4386

内容提要4386

第一章4387

第二章4388

第三章4389

第三十四章4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