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杨学兵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42165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32页
  • 文件大小:135MB
  • 文件页数:2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6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9

(一)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3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3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25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9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3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3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35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40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4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4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4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49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5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56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5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57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59

(三)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62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3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63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64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66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6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0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72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73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7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7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7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78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9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79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83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5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8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8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92

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94

(一)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94

(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97

(三)“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98

(四)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100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02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0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0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05

(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05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0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08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09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09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11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13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113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14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7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19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22

一、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23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123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25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27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29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30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31

(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132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34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34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35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38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39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3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14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42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44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44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148

(三)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150

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5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5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5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57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15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160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16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161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163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165

第九章 “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170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171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71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173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和意义174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174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伟大意义178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179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180

(二)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181

第十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86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87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87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90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3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94

(二)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196

(三)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99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20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06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206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8

(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09

(四)人民军队是保卫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21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14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14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19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223

后记2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