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
  • 卢嘉锡总主编;周魁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999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3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5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1

一 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2

二 水利建设蓬勃发展与传统水利技术的成熟期4

三 水利建设的普及和传统水利技术总结期7

四 传统水利科技的特点与不足9

第二节 水利事业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11

一 自然地理背景下的多种水利类型11

二 社会进步与水利发展的相互影响14

三 科技和文化进步与水利发展16

第三节 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体验与哲学思考19

一 历史的启示——自然反作用于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19

二 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22

三 水利史研究的历程和使命24

第二章 水利基础科学29

第一节 水文、水文测验与洪水预报29

一 地表水与地下水29

二 水文测验32

三 洪水与洪水预报41

第二节 水力学原理及其应用44

一 水静力学知识与应用44

二 动能与势能转换和明渠水力学51

三 有压管道水力学与水工实践53

四 对大气压的认识与负压利用五水工消能60

第三节 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62

一 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62

二 北宋年间河流泥沙运动理论的进展64

三 潘季驯“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理论贡献66

四 河流动力学理论的应用73

第四节 土力学原理与应用80

一 对土料工程特性的认识80

二 水工建筑物施工中的土力学知识83

第五节 水利测量89

一 水准概念和原始水准测量89

二 水准仪的发明和应用91

三 唐宋以降的水准仪和水准测量94

四 不用水的水准仪——旱平99

五 高深、距离和方位的测量计算101

第六节 田间灌溉与作物生理106

一 渠系均衡灌溉用水的规定106

二 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112

三 调节土壤温度的灌溉技术116

第三章 水资源与水环境治理规划118

第一节 水土资源的利用和改良118

一 水土资源的分布与治理原则118

二 水土资源区划与田制121

三 水土资源的调节与改良128

四 水土资源的勘测与规划129

第二节 水土保持与放淤规划132

一 水土流失的演进及其影响132

二 水土保持规划思想与技术措施136

三 流失水土资源的再利用——淤灌和放淤139

第三节 流域水利规划——以海河为例143

一 海河农田水利规划与水土资源利用143

二 海河防洪除涝规划与治理途径148

第四节 湖泊水利规划——以洞庭湖为例154

一 洞庭湖的历史演变及其对荆江防洪的影响155

二 保护湖泊水体和围湖垦殖利弊之比较160

三 荆江和洞庭湖防洪减灾规划思想评述166

第五节 河流治理规划——以明清黄河下游为例170

一 黄河河床的淤积演变171

二 明代后期黄河下游河床淤积抬升的影响及潘季驯的治理规划173

三 清代靳辅的治理与黄淮运旧格局的瓦解177

四 解除黄淮运相互干扰的其他规划方案183

第六节 治河方略的演变187

一 以工程手段为主的治河方略188

二 工程防洪与社会化减灾并举的防洪方略196

第七节 灌溉工程规划204

一 沟洫与井田制渠系规划204

二 渠系工程规划——以郑国渠为例205

三 无坝引水工程——以都江堰为例207

四 陂塘及湖泊水利213

五 东南沿海御咸蓄淡工程——以它山堰为例216

第八节 排水工程、圩垸和盐碱地治理规划219

一 排水工程219

二 圩(围)垸水利223

三 盐碱地治理228

四 淤灌和放淤改土229

第九节 大运河及其供水防沙枢纽工程规划233

一 区间运河233

二 越岭运河235

三 运河的供水、配水和防沙工程规划及实践——以会通河、通惠河为例242

第十节 城市水利规划247

一 营国制度下的城市水利规划及实践247

二 取水之利、避水之害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252

第四章 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施工259

第一节 土方施工技术259

一 土方开挖与疏浚259

二 土方填筑施工技术与规范269

第二节 石方施工技术276

一 石方开挖276

二 砌石建筑的桩基277

三 砌石与砌砖技术278

四 灰土防渗体做法280

五 笼石和卵石的施工281

六 水工胶结材料282

七 水工建筑物的胶结技术284

第三节 施工导流工程286

一 早期大江截流失败的例证286

二 施工导流围堰技术288

三 围堰工程形式290

四 施工导流技术的变通应用292

第四节 拦水和溢流堰坝的设计与施工293

一 拦河蓄水堰坝的设计与施工294

二 溢流堰闸的设计与施工299

第五节 配水和输水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307

一 配水闸门和涵洞的设计与施工307

二 输水隧洞、倒虹吸和渡槽的设计与施工318

第六节 堤防与埽工324

一 堤防沿革及早期的技术成就324

二 系统堤防体系的设计与实施327

三 堤防维修制度与放淤固堤330

四 埽工技术的起源与演进331

五 埽工制作与特点332

第七节 河流制导工程与护滩工程336

一 护岸工程336

二 河流制导工程341

三 护滩工程345

第八节 堵口和抢险技术349

一 堵口工程349

二 防汛抢险358

第九节 地下水利用工程360

一 引泉灌溉工程361

二 井灌364

三 坎儿井368

第十节 运河供水与通航工程370

一 堰埭370

二 潮闸371

三 复闸373

四 明清黄淮运清口工程379

第十一节 鱼鳞大石塘工程技术381

一 砌石海塘的演进382

二 鱼鳞大石塘385

三 海塘护岸工程389

第十二节 水力应用与提水机械395

一 水力应用的起源与发展396

二 提水机械403

第五章 水利管理与法规411

第一节 水利机构和职官411

一 统一的水行政管理及职官建立412

二 条块结合的水行政与专业管理体系415

三 明清内阁及六部制下的水利与河漕机构421

四 水利管理的稽查与奖罚423

第二节 水利法规的制定427

一 国家大法中的水利条款427

二 综合性国家水利法规429

三 不同水利门类的单项法规432

第三节 技术分工与水利定额计算440

一 水利专业人员的分工与培训441

二 施工定额管理442

三 工程计算的进步446

第四节 经费的筹集与使用449

一 河工经费及劳役449

二 农田水利工程经费筹集、工料及劳动力组织456

第五节 水资源税之征收462

一 汉代水税的考证463

二 唐以后各代之灌溉水税465

三 新疆地区灌溉水税468

四 水力加工机械用水也有收取水税的记载469

第六章 水利史的应用研究与历史模型方法470

第一节 江河洪水与大型岩崩滑坡历史研究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470

一 1870年长江洪水研究成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依据471

二 黄河小浪底大坝设计与黄河1843年洪水复原研究474

三 历史时期三峡大型岩崩滑坡研究477

第二节 治水思想的历史研究与建议480

一 自然灾害的双重属性与完善防洪方针的建议480

二 水沙资源统一利用的历史启示484

第三节 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对水利规划工作的启示486

一 黄河中游环境历史演变对下游防洪影响的研究487

二 黄河下游河道还能维持多久的历史论证491

三 鉴湖围垦的历史启示495

第四节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以水利的历史研究为例499

一 历史模型研究方法的提出——科学发展对历史研究的呼唤499

二 历史模型的优势500

三 历史模型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前景503

参考文献506

人物索引518

词语索引523

后记534

总跋5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