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
  • 张爱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30286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精神病患者(法律)-刑事责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

二、研究现状与分析4

(一)刑法学界的研究4

(二)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研究5

(三)司法精神医学界的研究6

三、写作思路与框架7

(一)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基础理论8

(二)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实体标准9

(三)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程序问题10

第一章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基础理论13

第一节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13

一、中外观点的考察14

二、刑事责任能力本质的二重性22

第二节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25

一、责任要素说与责任前提说25

二、刑事责任能力地位的二重性28

第三节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32

一、二分制与三分制的划分33

二、限制责任能力的争议34

三、部分责任能力的分析44

四、我国的立法演进及评析47

本章小结51

第二章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立法模式53

第一节 立法方式的基本类型54

一、纯医学的立法方式54

二、纯心理学的立法方式58

三、混合的立法方式62

第二节 判断标准的医学要件64

一、医学要件的表述方式64

二、精神障碍界限的变异性67

三、精神障碍的分类标准70

第三节 判断标准的心理学要件75

一、心理学要件的规定方式75

二、心理学要件的构成要素80

三、心理学要件中的情绪情感因素82

第四节 医学要件与心理学要件的关系84

一、不同观点的考察84

二、推定关系的相对性86

三、相互制约关系的合理性87

本章小结89

第三章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具体标准91

第一节 判例法中的规则91

一、马克诺顿规则92

二、不能控制规则101

三、德赫姆规则107

四、模范刑法典规则115

五、犯罪综合控制法规则120

六、几种规则的比较125

第二节 成文法中的标准128

一、德国模式128

二、日本模式135

三、我国台湾地区模式142

第三节 比较后的启示153

一、形式上的差异153

二、实质上的趋同154

本章小结157

第四章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中国模式159

第一节 历史沿革159

一、古代附条件的从宽处罚159

二、近代西方模式的借鉴160

三、现代新中国刑法的规定161

第二节“精神病”的界定165

一、精神医学上的“精神病”165

二、刑事法上的“精神病”169

三、“精神障碍”取代“精神病”的缘由172

四、“间歇性精神病”的争议175

第三节 人格障碍的分析179

一、人格障碍与医学上的精神疾病180

二、人格障碍与刑事法学上的“精神病”182

三、人格障碍与无刑事责任能力186

第四节 辨认控制能力的理解190

一、辨认能力190

二、控制能力196

三、辨认控制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关系201

本章小结202

第五章 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判定的程序问题204

第一节 概述204

一、精神鉴定的含义204

二、精神鉴定的特点205

第二节 精神鉴定的启动209

一、司法官启动制210

二、当事人启动制211

三、两种启动制的评价213

四、我国的精神鉴定启动215

第三节 精神鉴定的评价范围229

一、立法方式与学说争议229

二、我国的现状233

三、质疑与评价237

四、合理的解决方案241

第四节 精神鉴定意见的司法判定243

一、精神鉴定意见的证据属性243

二、精神鉴定意见的质证245

三、精神鉴定意见的认证251

本章小结258

结语:制度的完善与价值的追求260

参考文献264

后记2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