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 阶级观点问题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 阶级观点问题研究
  • 王学典,牛方玉著 著
  • 出版社: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091990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71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阶级-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 阶级观点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概述1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的逻辑前提3

二、唯物史观如何看待阶级统治9

三、“阶级制度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14

四、马克思恩格斯对“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看法20

五、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看法28

六、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也是进步历史的创造者36

第一章 中国化阶级观点的形成与发展45

第一节 战时背景与阶级斗争理论的政治实践46

一、阶级斗争本身成为一种精神价值46

二、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无政府主义者50

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李大钊59

四、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陈独秀63

五、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最初传播者:毛泽东67

第二节 阶级斗争史观与革命史学的内在结构74

一、从政治主体性的建构到历史主体性的建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75

二、《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形态的规律性变迁的历史观念76

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种“反剥削反压迫”的超越性价值理念86

四、革命史学的内在结构97

第二章 “前十七年”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初步交锋103

第一节 两种阶级观点的起源与碰撞103

一、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起源与革命史学典范的确立103

二、毛泽东在民族主体层面的历史主义与阶级主体层面的非历史主义的内在冲突110

三、华岗、沈志远对马克思恩格斯阶级观点的阐发及发生在蓝莎、叶逸民与艾思奇之间的争论114

第二节 关于如何估计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历史作用的争议120

一、争议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线索121

二、阶级性与民族性:到底要把民族英雄和帝王将相放在哪个平台上?129

三、“让步政策”与“反攻倒算”:统治阶级是否起过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148

四、“清官”与“贪官”:统治阶级中究竟有无可取的历史人物?155

第三节 关于如何估计农民阶级属性和地位的争议169

一、争议的缘起与线索172

二、关于农民阶级的属性178

三、“农民政权”的性质192

四、与农民阶级有关的若干核心概念和命题的辩论200

第四节 两种阶级观点的集中对立: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争212

一、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之争的缘起213

二、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的各自内涵及相互关系222

三、历史主义思潮的政治命运232

第三章 “文革”后历史主义阶级观点与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的正面冲突249

第一节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反抗动力论”质疑250

一、围绕着阶级斗争唯一动力论展开的批评声浪252

二、僵守革命记忆的阶级斗争唯一动力论270

三、辩证的动力机制论: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和合力说280

第二节 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非历史主义阶级观点最后堡垒的瓦解292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的演变及其论争始末292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不能成立296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维护者的辩解303

四、“历史创造者”命题的辩证性质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309

第三节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讨论: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孰轻孰重316

一、“三次革命高潮说”——阶级斗争线索论主流形式的形成318

二、现代化范式与革命史范式的论辩330

三、作为阶级斗争形式的革命与改良之争351

结语 从造反者到中华民族的代表者359

后记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