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个性心理学 修订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个性心理学 修订版
  • 高玉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00650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76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9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个性心理学 修订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个性概念1

第一节 个性心理学的对象1

一、个性心理的规律性1

二、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2

三、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4

四、个性和人格6

五、个体和个性7

六、个性概念的定义9

第二节 个性的特性11

一、个性的整体性11

二、个性的个别性和共同性12

三、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16

四、个性的生物制约性和社会制约性18

第二章 个性心理结构23

第一节 怎样理解个性心理结构23

一、理解个性心理结构的基本原则23

二、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24

第二节 个性结构理论30

一、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31

二、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35

三、卢特卡尔和莱尔喜的人格层理论38

四、建构论——人格结构的认知理论40

五、动机圈理论46

第三章 个性心理学的发展49

第一节 西方个性心理学的进展49

一、科学个性心理学的史前期49

二、20世纪以来个性心理学的发展趋向51

第二节 苏联的个性心理学55

一、个性结构观的发展55

二、个性概念及个性结构成分的研究57

第三节 前进中的中国个性心理学60

一、中国古代个性心理学思想概况60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60

三、1976年后的我国个性心理学61

第二篇 个性的动力和调控67

第四章 动机67

第一节 动机的概述67

一、动机的定义67

二、被意识到的和未被意识到的动机67

三、动机和目的69

第二节 动机过程的分析70

一、动机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70

二、动机和认知71

三、动机和情绪72

四、诱因及其作用73

五、动机和行为之问的关系74

六、动机产生的不同时相75

第三节 动机的功能76

一、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76

二、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77

三、强化功能78

四、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78

第四节 动机的分类79

一、外加动机和内在动机79

二、依据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这一原则的分类82

三、根据动机的变式进行分类86

第五节 挫折和冲突87

一、挫折87

二、冲突89

第五章 兴趣95

第一节 兴趣的一般概念95

一、兴趣及其特点95

二、兴趣、爱好、嗜好97

三、兴趣的作用100

第二节 兴趣和年龄、性别、个性心理特征102

一、兴趣和年龄102

二、兴趣和性别105

三、兴趣和个性心理特征107

第三节 兴趣的分类和品质108

一、兴趣的分类108

二、兴趣的品质110

第四节 兴趣的培养113

一、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113

二、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好奇心115

三、制订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117

四、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117

五、把成功看做是前进的开始118

第六章 理想、信念、世界观120

第一节 理想120

一、理想的概念120

二、理想的水平121

第二节 信念124

一、信念的一般概念124

二、信念的形成125

三、信念和个性125

四、信念力量的生理来源126

第三节 世界观127

一、世界观的概念127

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特征128

三、个体世界观的形成130

四、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131

第七章 个性中的自我意识134

第一节 自我134

一、自我的多义性134

二、自我的结构136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及其特点136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136

二、自我意识的特点137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调控139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性形成139

二、自我意识的调控139

第八章 个性的动力理论154

第一节 本能论154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154

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156

第二节 内驱力理论160

一、坎农的体内平衡状态理论160

二、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161

三、米勒和道拉德的理论162

第三节 需要理论165

一、勒温的场需要论165

二、莫瑞的需要论167

三,苏联的需要变形理论170

第四节 动机的认知理论173

一、期待一价值论173

二、归因理论176

第三篇 个性心理特征183

第九章 气质与性格183

第一节 气质183

一、气质简史183

二、气质的一般概念185

三、气质类型188

四、气质的生理基础191

五、气质的作用197

第二节 性格202

一、关于性格的概念202

二、什么是性格204

三、性格的社会制约性207

四、性格的生理基础208

五、性格结构及其特征210

六、性格与气质的关系217

第十章 能力与智力223

第一节 能力的概述223

一、什么是能力223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224

三、能力和智力225

四、能力与个性226

五、能力和知识技能228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230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30

二、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235

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236

四、流体能力与晶体能力236

第三节 智力结构理论237

一、桑代克的特殊因素理论237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238

三、瑟斯顿的群因素论238

四、艾森克的能力层次模式240

五、阜南的智力结构模型241

六、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241

第四节 能力发展与个别差异243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43

二、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245

三、天才254

第五节 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意义265

一、创造性活动中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265

二、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材料266

三、从卓越人物传记的分析中得到的材料273

第四篇 个性类型论和特质论279

第十一章 个性类型论279

第一节 个性类型概述279

一、什么是个性类型279

二、类型的各种模式280

三、科学心理学史前期对个性类型的划分280

第二节 体型类型说284

一、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说284

二、谢尔顿的类型说289

第三节 向性的类型说291

一、外向性和内向性291

二、外向和内向类型学说的影响和问题293

第四节 价值观的性格类型说295

一、底尔太的性格类型说295

二、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295

三、莫里斯的类型论298

第五节 认知类型说300

一、什么是认知类型300

二、遗觉象及其和性格类型关系的研究——彦休的融合类型说301

三、依据场论对个性的分类303

第六节 其他类型说306

一、心理机能类型说306

二、血型类型说306

三、依据意识倾向制约性对性格的分类308

第十二章 特质论311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311

一、关于特质的概念311

二、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313

三、研究方法315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论318

一、特质的结构319

二、16种人格因素320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322

一、个性层次结构论322

二、个性维度理论324

三、对特质理论的评价325

第四节 特质论、类型论的特点和一致性327

一、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327

二、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一致性327

第五篇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331

第十三章 个性形成的遗传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331

第一节 个性形成中的遗传生物因素331

一、遗传及其作用331

二、个性的遗传学研究332

三、身体生理的影响337

第二节 个性形成中的环境因素341

一、环境及其作用341

二、环境决定论344

第三节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345

一、合并说345

二、乘积说345

三、环境阈值说346

四、按层次起作用的理论346

五、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理论347

第十四章 心理的发展阶段和个性形成349

第一节 发展的概念349

一、什么是发展349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350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351

一、婴幼儿期(1~6岁)352

二、学龄初期(6~lO、11岁)353

三、青年期(12岁~成人)354

第三节 道德意识的发展357

一、什么是道德意识357

二、柯尔柏格对道德意识发展的研究357

三、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360

第十五章 家庭、学校、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364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个性形成364

一、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对儿童的影响364

二、亲子之间的交往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365

三、父母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的影响367

四、家庭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儿童个性的影响370

五、儿童出生的顺序和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370

六、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372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个性形成374

一、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374

二、师生关系的影响375

三、同伴关系的影响378

第三节 社会生活实践与个性形成380

一、人际关系的影响380

二、职业和工种的影响381

第十六章 个性发展理论383

第一节 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383

一、艾里克森的个性形成理论与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的异同383

二、艾里克森个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385

第二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89

一、以社会为中介的观察学习389

二、对模型的模仿和认同391

三、强化、自我强化391

第三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394

一、关于自我实现394

二、需要层次395

第六篇 个性测量403

第十七章 个性测量的基本理论403

第一节 个性心理的外部表现403

一、个性在活动中的表现404

二、个性在言语中的表现405

三、个性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中的表现407

第二节 标准化、信度和效度408

一、标准化408

二、信度409

三、效度410

第三节 个性测量方法的分类412

一、奥尔波特的分类412

二、卡特尔的分类414

第十八章 个性测量方法415

第一节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415

一、自然观察法415

二、实验法417

第二节 访谈法与调查法420

一、访谈法420

二、调查法422

第三节 能力测量423

一、智力测验424

二、特殊能力测验429

第四节 人格测验431

一、人格问卷测验431

二、人格投射测验447

附录457

一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457

二 参考文献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