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昌秀编译 著
- 出版社: 内蒙古医学院
- ISBN: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203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2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1
第一章 致敏免疫细胞学基础1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一般概念1
一、淋巴类细胞受体2
二、辅助细胞3
第二节 致敏免疫的机制4
一、B细胞的直接刺激作用4
二、细胞的协同作用4
1、细胞协同作用的特异性介质5
2、非特异性介质6
三、细胞介导免疫7
1、T细胞介导免疫作用7
2、淋巴细胞依赖抗体介导溶解7
3、巨噬细胞介导免疫作用7
4、细胞介导免疫的调节作用8
四、寄生虫抗原8
1、抗原的剂量8
2、抗原局限作用8
3、淋巴细胞的不良功能9
第三节 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9
一、遗传因子9
二、耐受性9
三、T细胞抑制作用9
四、抗原竞争作用10
第二章 免疫效应器的机理11
第一节 免疫球旦白介导特异性免疫12
一、免疫球旦白(Ig)分子的基本构造12
二、Ig分子的结合部位14
三、免疫球旦白分子效应器的部位15
四、免疫球旦白效应器机理16
(一)免疫球旦白的中和作用或诱导作用16
(二)免疫球旦白与补体(C)介导细胞溶解作用17
(三)Ig—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摄粒作用18
(四)Ig—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素19
(五)IgE介导特异性变态反应20
第二节 细胞介导免疫20
一、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21
二、非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22
第三章 寄生虫在免疫宿主中存活机理22
第一节 寄生虫在免疫宿主内存活的机理24
一、抗原变异24
二、可溶封闭性抗原26
三、宿主抗原包被的原虫27
四、原虫的隐蔽部位27
五、抑制宿主防御机制的原虫因子27
1、原虫感染的免疫抑制效果27
2、原虫感染免疫的增进28
3、原虫感染的获得性耐受力28
第二节 结论28
第二编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诊断29
第四章 免疫诊断试验的应用29
第一节 抗原29
第二节 皮内试验31
第三节 血清学试验31
一、补体结合试验32
二、间接血凝试验32
三、间接荧光抗体32
四、可溶性抗原荧光抗体33
五、絮凝法33
六、其他试验33
第四节 总结和讨论33
第五章 阿米巴病的血清学诊断35
第一节 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35
第二节 早期血清学试验36
第三节 近代的进展36
第四节 抗体的意义37
第五节 试验的选择37
第六节 在阿米巴病中免疫诊断的地位38
第六章 利什曼病的免疫诊断进展38
第一节 免疫球旦白水平39
第二节 非特异性试验39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39
第四节 特异性试验40
一、凝集试验40
二、制动试验40
三、野口氏(Noguchi—Adler)试验40
四、皮肤试验Prausnitz—Kustner(PK)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41
五、沉淀试验41
六、间接血凝试验(IHA)41
七、荧光抗体试验(FAT)42
第五节 皮肤过敏试验—迟发过敏(DHS)43
第六节 结论44
第七章 疟疾的血清学诊断45
第一节 血清学诊断对疟疾的意义45
第二节 补体结合试验45
第三节 免疫荧光45
一、概况45
二、影响疟疾免疫荧光的因子46
(一)抗原46
(二)结合46
三、免疫荧光抗体(IFA)所获得结果46
(一)对个体的研究46
(二)对流行病学的研究47
四、将来的发展47
第四节 血球凝集反应47
第五节 琼脂凝胶扩散48
第六节 其他技术49
一、裂殖体感染细胞的凝集试验(SICA)49
二、抗体抑制培养的疟原虫49
三、子孢子膜沉淀反应(C.S.P)50
四、附录—人疟血清学的诊断方法50
(一)抗原的来源50
(二)间接荧光抗体法(IFA)50
1、抗原50
2、试验方法50
(三)间接血凝(IHA)50
1、固定法51
2、单宁化51
3、抗原51
4、致敏作用51
5、试验51
6、干燥冰冻作用51
(四)琼脂凝胶扩散51
第八章 弓浆体病的血清诊断52
第一节 染色试验(DT)52
第二节 补体结合(CF)54
第三节 间接血凝试验(IHA)54
第四节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55
第五节 其他试验55
第六节 血清学试验的意义56
第七节 动物弓浆虫病的血清试验57
第八节 小结57
第九章 血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57
第一节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意义57
第二节 反应素性抗体58
第三节 补体结合59
第四节 免疫荧光59
一、特异抗原59
二、可溶性抗原60
第五节 絮凝试验60
第六节 其他方法61
第七节 结论61
第十章 棘球蚴(包虫)病血清学诊断62
第一节 典型的血清学方法63
一、补体结合63
二、间接血凝63
三、水化矽酸铝絮凝试验(BFT)64
四、乳胶凝集(L)64
五、免疫荧光技术65
(一)免疫荧光65
(二)可溶性抗原荧光抗体(SAFA)65
六、琼脂凝胶法65
(一)双向扩散(DD)65
(二)对流电泳(CEF)66
(三)免疫电泳(IE)66
七、皮内反应(ID)66
第二节 结论67
第十一章 旋毛虫病血清学诊断68
第一节 抗体反应68
第二节 流行情况69
第三节 抗体的检查69
第四节 血清学试验70
一、絮凝试验70
二、其他血清学试验71
三、免疫荧光试验(IF)72
四、凝胶扩散法73
第五节 结论73
第十二章 其他蠕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74
第一节 蛔虫类的感染74
第二节 内脏幼虫移行症74
第三节 鲱鱼虫(Anisakis)感染75
第四节 丝虫感染76
一、丝虫病的皮肤试验77
二、丝虫病荧光抗体试验77
三、丝虫病的沉淀反应78
第五节 鼠丝虫Angiostrongylus感染78
第六节 其他吸虫感染79
一、肝片形吸虫病79
二、华枝睾吸虫病79
三、肺吸虫病79
第三编 对寄生虫感染的获得性抵抗力和免疫80
第十三章 阿米巴感染的免疫80
第一节 试验动物的阿米巴免疫作用80
第二节 临床阿米巴病的抗体反应81
第三节 结论81
第十四章 临床利什曼病和试验利什曼病的免疫学82
第一部分:临床利什曼病82
第一节 临床利什曼病82
一、利什曼的分类学82
二、临床和组织学特点83
三、免疫应答83
1、细胞免疫反应83
2、抗体83
四、保护性免疫与接种83
第二节 不愈型和一般型的利什曼病84
一、利什曼原虫的分类84
二、皮肤病变84
三、狼疮样利什曼病(再发型)84
四、“利什曼疹”和“利什曼斑”反应85
五、播散型皮肤利什曼病85
六、皮肤粘膜病变85
1、新世界型(美洲利什曼病—鼻咽粘膜利什曼病)85
2、旧世界型86
七、内脏利什曼病86
1、临床症状与组织学形态86
2、免疫学应答86
(1)细胞免疫反应86
(2)抗体86
(3)保护性免疫和接种87
第三节 寄生虫的免疫反应,临床症状和地理变异之间的相互关系87
一、临床症状不明显感染者的免疫学意义87
二、自愈皮肤溃疡型的免疫学意义87
三、一般变态型利什曼病和无变应型利什曼病的免疫病理学意义88
1、不愈利什曼病免疫学反应机理88
(1)增强特异性细胞介导免疫力或抗体应答性88
(2)特异性免疫学反应抑制88
2、“变态反应”型的致病原因88
3、“无变应型”的致病原因89
第二部分 试验利什曼病89
第一节 自愈皮肤利什曼病的试验模型89
一、豚鼠的L.enriettii和小白鼠的—L.tropica89
二、利什曼保护性抗原的亚细胞定位90
第二节 一般利什曼病的试验模型90
一、小鼠的遗传控制90
二、小鼠与豚鼠对利什曼大剂量感染试验91
三、小鼠和豚鼠免疫学反应的变异92
第三节 试验模型的免疫学分析92
第三部分 结论94
第十五章 疟疾的抵抗力95
第一节 免疫力在临床上的表现95
第二节 疟疾的先天抵抗力96
一、先天免疫力的自主免疫识别作用97
二、先天抵抗力与免疫识别97
第三节 对疟疾的免疫反应98
第四节 获得性抵抗力99
一、非特异性获得性抵抗力99
二、特异性的获得性抵抗力99
1、子孢子99
2、红细胞外期99
3、疟株差异100
4、株间抗原的变异100
5、疟原虫(P、knowlesi)抗体引起抗原变化101
6、特异变异物杀虫剂抗体101
7、变异作用介导的和杀虫剂抗体的动力学102
8、脾脏的淋巴细胞变化与保护性免疫力102
9、复发104
10、配子体104
11、抗原激发保护性抗体104
12、免疫抑制和红细胞感染作用104
第五节 对抗疟疾的免疫作用105
一、活化的免疫作用抗子孢子感染105
二、人工免疫作用抗红细胞内感染106
第十六章 弓浆体感染的免疫学106
第一节 弓浆体的生物学107
第二节 弓浆体的感染107
第三节 体液应答109
一、抗原和抗体109
二、免疫球旦白特性110
第四节 细胞介导免疫应答111
第五节 病因在免疫作用中的功能113
第六节 对弓浆体的抵抗力114
一、先天抵抗力114
1、宿主种类114
2、宿主年令114
3、弓浆体变异株114
4、药物治疗115
二、获得性免疫力115
三、获得性免疫力的机理116
1、体液抗体功能117
2、细胞免疫的功能118
四、疫苗120
第七节 结论121
第十七章 吸虫的感染免疫与血吸虫病和肝片吸虫病122
第一节 血吸虫病122
一、先天抵抗力122
1、先天抵抗力与宿主特异性122
2、皮肤屏障123
3、在皮肤中死亡的尾蚴123
4、年令抵抗力与皮肤屏障的关系124
二、实验动物的获得性免疫力124
1、实验动物中获得性免疫的现状124
2、不同宿主免疫力的试验与发展124
3、伴随免疫125
4、异源免疫力125
5、获得性免疫的刺激作用126
6、血吸虫卵126
7、童虫126
8、成虫127
9、治愈率127
三、免疫应答的逃避128
1、血吸虫成虫对宿主免疫力的逃避能力128
2、血吸虫体表面的宿主抗原128
3、宿主抗原的特性129
4、宿主抗原的保护性功能和确定129
5、在血吸虫和它的宿主之间的其他抗原成分129
四、获得性免疫力的机理130
(一)抗体机理的证明130
1、在培养中抗体对血吸虫的伤害作用130
2、是否宿主的抗体效果131
(二)细胞影响免疫应答的证明131
(三)结论132
五、人体获得性免疫132
(一)获得性免疫的性质132
(二)人类血吸虫病的免疫防制133
第二节 肝片吸虫病134
一、家畜动物的肝片吸虫病134
二、实验动物的肝片吸虫病135
三、免疫力的机理136
四、免疫逃避137
五、照射的活疫苗137
第三节 其他吸虫感染138
一、华枝睾吸虫138
二、Apatemon g raciiis吸虫138
第四节 结论139
第十八章 人畜共息绦虫病的免疫学和调节作用139
第一节 生活史140
一、园叶目140
二、假叶目140
第二节 宿主—寄生虫相互关系141
一、幼虫型141
1、侵入组织141
2、生长和发育141
3、宿主与寄生虫相互联系141
二、成虫型141
1、吸附作用141
2、生长和成熟142
3、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的联系142
第三节 幼虫型和成虫型的免疫反应142
一、组织时期142
1、六钩蚴孵化和侵入肠壁时的免疫机理143
2、先天感染(出生前感染)143
3、当后期六钩蚴再组成时的致死结果和其免疫功能的机理144
4、再组成的免疫机理144
二、体腔寄生期145
1、原发感染时的致死力145
2、原发感染引起的致死力145
3、重复再感染后引起的抵抗力145
4、绦虫在肠中生长和生殖时期的免疫机理145
三、幼虫和链体抗原保护性特点146
免疫作用的研究146
(1)六钩蚴对六钩蚴的免疫作用146
(2)中绦体对六钩蚴的免疫作用147
(3)链体对六钩蚴的作用147
(4)中绦虫蚴体对链体的免疫作用147
(5)共同抗原的证明147
第四节 人畜共患绦虫的免疫学调节147
一、理论概念147
二、中间宿主的调节作用148
1、模型的发展148
2、种间调节148
3、对人畜共患的适应作用148
三、终宿主的调节148
1、在模型上的观察149
2、对人畜共患病的适应作用149
四、异常病例调节作用149
第五节 结论149
第十九章 旋毛虫病的免疫力和获得性抵抗力150
第一节 旋毛虫的特异性免疫反应150
一、沉淀反应和嗜同型细胞性抗体反应150
二、细胞介导免疫反应152
1、迟发过敏反应152
2、细胞介导免疫的其他相互关系152
3、肠的细胞介导反应证明152
4、由寄生虫抗原免疫作用引起的细胞介导免疫力153
第二节 感染的特异获得性抵抗力154
一、对重复感染的获得性抵抗力154
1、与肠内炎症反应的关系154
2、抗炎反应和免疫抑制治疗的影响154
二、由免疫作用诱导的活性获得性抵抗力155
1、缩短旋毛虫生活史的免疫作用155
2、旋毛虫成分和生物的免疫作用156
三、获得性抵抗力中抗体应答157
四、细胞被动传递的获得性抵抗力158
第三节 结论159
第二十章 线虫病的免疫159
第一节 关于线虫生物学和免疫力的一般概念159
一、影响宿主反应的寄生虫因素159
二、阻碍发育(滞育)160
1、生理学方面引起的滞育160
2、免疫学方面引起的滞育160
三、速发型过敏160
1、IgE抗体和嗜酸细胞增多160
2、变态反应原161
3、线虫的变态反应和免疫防制161
四、控制线虫免疫的机理161
五、抗原来源163
六、免疫逃避163
第二节 隐蔽感染163
第三节 蛔虫164
一、发病率和病理学164
二、猪蛔虫的免疫反应165
1、控制猪蛔虫的免疫机理165
2、虫体上免疫力的效应165
3、对蛔虫的免疫球旦白反应165
4、对蛔虫的细胞反应166
5、猪蛔虫抗原166
(1)虫期特异性166
(2)酶的免疫原性166
(3)血型物质166
(4)胆磷素167
第四节 吸血的线虫167
一、流行病学研究167
二、人体感染的临床与病理学反应167
三、对吸血线虫的获得性免疫力167
四、人的血清学反应168
第五节 丝虫病169
一、发病率和病理症状169
二、丝虫感染的抗体反应170
三、寄生虫数量对免疫力的影响170
1、微丝蚴的影响171
2、未成熟的和成虫的影响171
3、丝虫免疫力的机理171
第六节 麦地那龙线虫(几内亚虫)172
第七节 寄生人体的其他线虫172
第八节 结论172
第四编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病理学(变态反应)173
第二十一章 速发变态反应(Ⅰ型)173
第一节 Ⅰ型过敏反应的组成173
一、抗体173
二、介质174
1、组织胺174
2、缓慢反应物质175
3、五羟色胺175
4、缓激肽175
5、过敏性的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CF—A)176
三、抗原诱导介质释放176
四、介质释放范围177
五、IgE和IgG抗体的相互作用178
第二节 Ⅰ型一寄生虫感染的过敏反应179
一、嗜同型细胞抗体179
1、原虫感染179
2、蠕虫感染179
二、免疫病理学181
1、嗜酸细胞增多症181
2、人的特异性感染182
(1)旋毛虫182
(2)血吸虫182
(3)丝虫182
三、免疫力和耐受力183
第二十二章 Ⅱ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学184
第二十三章 寄生虫感染的抗原抗体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学186
第一节 局部过敏反应186
第二节 血清病186
第三节 肾小球肾炎187
第四节 疟疾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187
第五节 疟疾与肾综合症的关系188
一、临床病程188
二、组织病理学188
三、免疫荧光189
四、疟疾的抗原和免疫复合物189
五、电镜观察189
六、讨论190
第六节 血吸虫病与肾小球肾炎190
第七节 化学药物治疗后的变态反应191
第八节 肾小球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191
第二十四章 细胞介导反应(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免疫病理学191
第一节 细胞介导过敏反应191
一、研究方法192
二、寄生虫感染的细胞介导过敏反应观察192
三、寄生虫病细胞介导过敏的模型193
第二节 利什曼病193
一、利什曼病临床表现193
二、动物模型194
第三节 血吸虫病198
一、血吸虫病的临床198
二、动物模型198
1、寄生虫因素198
2、宿主因素199
三、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1
四、摘要201
第四节 结论202
热门推荐
- 2406628.html
- 1818222.html
- 1148562.html
- 2533521.html
- 2737623.html
- 3066779.html
- 3536014.html
- 840965.html
- 458731.html
- 15575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94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5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12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4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6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6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1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27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07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