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干部新经济全书 第1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蔡敏勇,王杰,吕本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082917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1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7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干部新经济全书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卷3
第一篇 新经济发展态势与经济全球化浪潮3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挡不住的国际大潮流3
一、经济全球化概念和发展阶段3
二、经济全球化特征10
三、经济全球化的动因42
四、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可持续发展45
五、经济全球化的后果69
第二章 世界经济集团化126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次浪潮与世界经济格局126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129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向及其影响143
第三章 当前及未来的世界经济形势152
一、共同的经济发展趋势152
二、目前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157
三、西方大国的经贸关系166
四、南北关系向经济合作方向发展181
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190
六、美国新经济与21世纪的经济特点197
第一章 WTO的结构及运作机制225
一、世贸组织的原则和宗旨225
第二篇 WTO与国际经济规则225
二、世贸组织的结构229
三、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236
四、世贸组织解决争端机制237
附录:世贸大家庭248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WTO251
一、经济全球化251
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经济背景258
三、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什么262
四、世贸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规则与游戏264
第三章 中国“复关”与“入世”历程266
一、谈判四部曲266
二、中国“复关”与“入世”谈判的困难所在269
三、中美协议的签订271
四、中美协议——共同努力的结晶273
第四章 “入世”:中国的原则、权利与义务279
一、中国“入世”的基本原则279
二、中国“入世”后的权利与义务279
三、中国:离世贸组织还有多远282
第五章 双赢——中国加入WTO的基础283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需要崛起的中国283
二、改革开放为中国“入世”奠定基础290
三、入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294
第六章 入世后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96
一、“入世”后中国企业的发展策略296
二、“入世”对农业的影响311
三、纺织品服装业将是“入世”的最大获利者321
四、“入世”对我国汽车业的冲击332
五、亦喜亦忧的化工工业342
六、“入世”对中国电信的影响355
七、加入WTO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影响363
八、“入世”对我国服务业影响367
第一章 当今国际贸易发展大趋势383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不平等383
第三篇 国际贸易383
二、服务贸易发展快384
三、交易手段不断更新385
四、跨国公司愈来愈占主要地位386
五、新的贸易理论出现388
六、各国依赖度加深389
七、环境保护提上日程390
八、区域集团化对国际贸易提出挑战390
第二章 国际市场的一些基本特点393
一、国际市场具有全方位开放的特点,又具有集团化的强烈趋势393
二、国际市场有着很大的盲目性,但国际协调已开始介入国际市场领域394
三、国际市场有着较大的动荡性,但又呈现出以较快速度增长的趋势395
四、国际市场上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在各领域中又有着很强的垄断性396
五、国际市场中替代性与互补性是并存的397
六、国际市场中商品的相对过剩性和结构性的供给不足是并存的398
七、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复杂性和风险性399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400
一、古典贸易理论400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407
三、国际贸易的新要素学说416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425
一、贸易政策的分类428
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430
三、国际贸易的类型划分432
四、关税制度435
五、非关税壁垒442
六、其他非关税壁垒449
第五章 国际投资453
一、国际投资的概念453
二、国际投资的形式454
三、国际投资法概述458
第六章 国际收支462
一、国际收支概念与国际收支平衡表462
二、国际收支平衡的概念及其计量标志466
三、国际收支不均衡的原因和类型467
四、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经济影响和调节对策468
五、国际结算概述471
六、国际结算的基本方式472
第七章 国际贸易实务479
一、新型的贸易经营方式479
二、国际对销贸易490
三、国际包销与代理499
四、国际经济贸易仲裁504
五、仲裁机构509
六、国际经济贸易仲裁程序511
七、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514
第八章 国际经济特区518
一、关于经济特区的基本内容518
二、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特点520
第九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528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528
二、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537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557
第十章 世界贸易组织566
一、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产生背景之分析566
二、世界贸易组织产生过程575
三、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和职能578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579
五、世界贸易组织组织机构及职能593
六、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597
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益598
八、世界贸易组织最常用的专用术语602
第十一章 美国的外贸政策614
一、贸易政策的特点614
二、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决策机制与执行机构617
三、闻名世界的“301条款”622
四、分析美国的关税保护636
第十二章 世界主要贸易摩擦639
一、美日贸易摩擦639
二、美欧贸易摩擦644
三、美中贸易关系中的问题与摩擦650
第十三章 环境与贸易661
一、虾、海龟案例的由来66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662
三、对世界贸易的影响666
第十四章 世界重要商品生产与贸易675
一、石油资源675
二、煤炭695
三、世界汽车工业700
四、世界矿产品资源的分布、生产和贸易707
第一章 金融的重要地位与当今发展趋势721
第四篇 国际金融721
一、金融——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721
二卷721
二、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进展723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752
一、国际货币体系建立752
二、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753
三、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766
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主要方案771
第三章 国际资本流动778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778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779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781
四、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783
五、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785
六、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789
第四章 国际投机资本793
一、国际投机资本的界定793
二、国际投机资本的起源与发展794
三、国际投机资本的流量与流向796
四、国际投机资本的特点798
五、国际投机资本的主要投机手段和操作工具799
六、神秘的对冲资金801
七、是非纷纭论金融衍生交易808
八、国际投机资本的利弊分析811
第五章 东亚金融危机817
一、东亚金融危机概况817
二、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种种说法827
三、东亚金融危机的外因833
四、东亚金融危机的内因836
第六章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启示852
一、此起彼伏的世界性金融危机852
二、十年来震惊世界的重大金融事件854
第七章 金融市场883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883
二、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884
三、金融市场的特征885
四、金融市场的功能886
五、金融市场的类型889
六、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892
第八章 证券市场898
一、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898
二、证券市场的功能904
三、当代证券市场的发展特点908
四、证券市场类型910
第九章 欧元启动与影响913
一、欧元产生与影响913
二、欧元的技术标准918
三、欧元启动对美元的挑战923
四、欧元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929
五、欧元与国际汇率制度932
六、欧元对中国的影响935
第十章 黄金市场与黄金交易946
一、黄金市场946
二、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953
三、面临挑战的黄金956
第十一章 外汇959
一、外汇概念959
二、外汇的作用及我国常用的外币962
三、汇率的概念、标价和种类965
四、汇率制度971
五、汇率的决定与变动973
六、汇率决定理论977
第十二章 外汇市场990
一、外汇市场含义与构成990
二、世界主要的外汇市场993
第十三章 期货交易996
一、期货交易功能、原理与特点996
二、期货市场1001
三、期货市场机构1009
四、期货交易的基本做法和交易策略1020
第十四章 股票价格与指数1038
一、股票交易价格1038
二、股价指数1041
三、世界上主要几个股价指数1044
第十五章 国际金融组织1052
一、国际金融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052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55
三、世界银行集团1064
四、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1074
五、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075
六、中国与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1091
七、中国与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的关系1093
一、资源经济:极限的增长与增长的极限1139
第五篇 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1139
第一章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1139
二、欧佩克:不再风光依旧1148
三、知识经济:即将引发人类社会一场新的革命1153
四、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1161
第二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智力”资本化运作1169
一、智力资本:一个需要被社会认可的概念1169
二、泛股制:“智力”资本化运作的制度安排1173
三、智力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理智选择1178
第三章 知识经济与个人能力1182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盲”与“乞丐”1182
二、创造力:知识经济对个人能力评价1186
三、开发右脑:人类的使命与每个人的课题1190
附录1:新加坡的知识经济发展情况分析1195
附录2:中国台湾省和香港、澳门特区新经济发展情况分析1201
第四章 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依托1216
一、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1217
二、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危机1221
三、中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1225
第五章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1232
一、网络经济概念及由来1232
二、网络经济的特点1235
三、网络经济起作用的因素1237
四、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影响1238
第六章 电子商务的产业与发展1243
一、商务活动呼唤新生产力1243
二、电子商务是商务活动的新生产力1245
三、促进电子商务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措施1249
四、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1251
第七章 中外网络经济发展比较分析1258
一、领世界之先的美国网络经济1258
二、网络经济在德国的发展1259
三、方兴未艾的中国互联网1261
四、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将遇到的问题1262
附录:中国政府确定实施电子商务的主要步骤1265
第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1269
一、曲折的认识过程1269
第六篇 中国的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1269
二、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1276
三、正确对待姓“资”姓“社”问题1284
四、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1291
第二章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伟大实践出发1296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129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发展进程1298
三、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1300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的积极探索1304
一、毛泽东的探索1304
二、邓小平的探索1306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再揭示1313
第四章 所有制改革与所有制结构调整1320
一、所有制改革的理论突破1320
二、单一公有制结构的改革1332
三、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1339
四、当前所有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343
五、所有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前景展望1346
第五章 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完善1353
一、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353
二、正确把握分配处理问题的基本政策1356
三、在集中财力、振兴国家财政的基础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1358
第六章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362
一、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1362
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1363
三、多种分配方式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1367
四、收入差距的调控1369
第七章 中国改革的策略选择1373
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1373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可行性条件1374
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1377
四、中国改革道路与改革战略的再思考1384
第八章 建立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的宏观调控1385
一、市场体系建设的重大进展1385
二、让市场配置资源1387
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1390
第九章 债转股是重组国有企业债务的尚方宝剑1394
一、债转股出台的现实需求1394
二、债转股出台的理论背景1395
三、解开不良债务与不良债权的死结1400
四、将债转股应用于最适用的重点企业1402
五、债转股不是免费的午餐1404
六、以控股权重组企业1408
第十章 国有股的上市流通1412
一、正确看待国有股权上市流通1412
二、国有股转让、上市的途径1417
第十一章 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1427
一、西方发达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1427
二、扬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1431
三、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1433
四、以相机性治理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1435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1438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问题1438
二、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格局1440
三、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442
四、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逐步缩小1444
第十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成就1449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449
二、中国的出口贸易现状1455
三、中国的进口贸易发展趋势1464
四、向国际贸易规范靠拢的途径1480
第十四章 经济特区与中国的现代化1484
一、经济特区地位与作用的重新审视1484
二、十大难题阻拦着经济特区的发展1485
三、经济特区的制度创新1488
第十五章 政府机构行为的规范1491
一、政企分开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基础1491
二、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1492
三、加强和改善政府的规制工作1493
四、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1493
第一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和紧迫性1511
第七篇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511
一、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由来1511
三卷1511
二、“粗放”和“集约”的内涵1512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1513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1514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紧迫性1516
第二章 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追求的目标1518
一、我国已经具备了转变的必要条件1518
二、转变的目标和具体要求1519
第三章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1524
一、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1524
二、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性1526
三、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障碍1528
四、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1531
第四章 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1534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534
二、运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539
三、以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为依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543
第八篇 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1551
第一章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551
一、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和调整的有利条件1551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总原则1552
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553
四、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素质1555
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557
第二章 实施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1559
一、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560
二、近年来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1565
三、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1570
第三章 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状1580
一、计划机制条件下的产业结构演变1581
二、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条件下的结构演变1588
三、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结构演变1596
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599
五、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认识问题1604
第四章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1613
一、推行产业政策的依据及实施1613
二、实行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1615
三、确定主导产业的基本理论1620
四、新时期的中国产业政策1624
第五章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1628
一、第一产业1628
二、第二产业1638
三、第三产业1647
第六章 新经济增长点的若干分析1658
一、住宅建设1658
二、私家车需求分析1668
三、企业技术改造需求分析167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1686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与现代企业制度1686
二、股份制企业的组建1702
三、邯钢模式的经济学分析1711
四、海尔企业文化模式剖析1714
五、长虹集团的管理特色1721
六、杉杉、雅戈尔、太平鸟品牌文化战略的成功实践1725
七、“熊猫”的技术创新战略1737
八、从海信的成长过程看扩张战略模式1741
第八章 中国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1749
一、塑造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家1749
二、组织制度创新1756
三、苦练“内功”1761
四、技术进步是企业成功的支柱1765
五、产品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1768
六、搏击市场风云是生存发展的需要1772
第九章 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战略1775
一、发展国有企业的战略要点1775
二、企业要有自身发展战略1784
三、中国大中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1792
第十章 国有企业的宏观政策选择1803
一、产业政策1803
二、价格政策1808
三、投资政策1813
四、财政政策1819
五、税收政策1826
六、金融政策1832
第九篇 技术创新与科教兴国战略1839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是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支柱1839
一、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竞争的焦点1839
二、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现状1845
三、加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1850
第二章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1856
一、技术创新及其动力机制1856
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其对策1860
三、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及其控制1864
第三章 科教兴国是中国新世纪的战略选择1869
一、“中国的奇迹”与“中国的危机”1870
二、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1880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891
第十篇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09
第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可持续发展1909
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分析1910
二、东亚发展模式及其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启示1925
三、中国发展战略回顾与可持续发展展望1936
第二章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1946
一、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透视1946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背景1958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价值选择1973
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1978
第三章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1983
一、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983
二、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1985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1988
四、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性1994
五、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障碍1995
六、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1999
第一章 重新定位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2005
一、社会公共需要理论与财政功能2005
第十一篇 财政税收与中国经济发展2005
二、市场是政府与财政的基础2008
三、财政的基本职能2012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2016
一、财政支出的分类2016
二、财政支出规模与政府能力2018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2021
四、财政支出的效益原则2025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付2029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2029
二、基础产业、农业和住宅的财政投资2034
三、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对策2045
四、社会保障支出的改革2049
五、财政补贴的基点2053
六、税收支出的特殊性2059
第四章 中国财政收入规模分析2065
一、财政收入的分类2065
二、财政收入规模是中央调控的基础2066
第五章 国债制度与管理2073
一、国债的产生与发展2073
二、国债的负担与限度2075
三、国债的种类与结构2076
四、国债的发行与偿还2078
五、国债发行价格与国债利率2079
六、国债市场的管理2081
第六章 国家预算的管理2085
一、国家预算的组成与原则2085
二、国家预算法2087
三、预算外资金的管理2090
第七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2095
一、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2095
二、中国的分税制2097
第八章 财政政策与财政平衡2107
一、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2107
二、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2115
三、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2121
四、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2124
五、财政政策的构成及协调2128
六、财政政策效应分析2136
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141
第九章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问题2149
一、国际税收的性质与对策2149
二、关税的课征与减免2158
三、外债的种类与管理2163
四、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配合2168
第十章 税收制度与征税公平2175
一、税收基础与税收分类2175
二、税负的转嫁与归宿2182
三、征税中的公平与效率2186
四、税收负担水平与税收效应2189
五、商品课税2192
六、所得课税、资源与财产课税2195
七、中国税制的改革2203
第一章 阔步迈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2211
第十二篇 中国金融与经济发展2211
一、取得重大进展的金融体制改革2211
四卷2211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2213
三、构筑21世纪中国金融的战略框架2214
第二章 日益完善的中央银行体系2223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历史沿革与现状2223
二、货币政策的改革与发展2226
三、日益强化的金融业监管2233
第三章 走向市场的商业银行体系2242
一、银行改革的准备阶段2243
二、改革的积极探索阶段2244
三、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2251
第四章 崛起的中国保险业2259
一、发展曲折的中国保险业2259
二、国内保险业的发展2263
三、涉外保险的发展2276
四、保险业对外开放与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的业务发展2278
第五章 异军突起的证券业2280
一、证券业的发展与管理2280
二、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及方向2288
三、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2293
第六章 调整中的其他金融体系2303
一、中国的投资信托业2303
二、财务、租赁业的发展2306
三、信用合作社的发展2311
第七章 日趋重要的货币市场2316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2316
二、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2322
三、短期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2324
第八章 走向国际化的外汇市场2327
一、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2327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2336
三、外汇市场的运作与管理2341
四、我国的外汇储备2348
五、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2351
第九章 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机遇与风险2355
一、我国的金融开放2355
二、中国金融发展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和要求2357
三、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将产生的影响2359
四、中国金融服务开放的战略2364
五、把握开放进程与防范金融风险2377
第一章 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385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2385
第十三篇 城市化与中国经济发展2385
二、城市化与人口管理问题2391
第二章 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2396
一、城镇化是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2396
二、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2402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实例分析2407
一、我国城市化20年的发展进程2409
二、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2415
三、中国城市化未来20年的展望2422
四、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对策与措施2431
第一章 新世纪中国农业面临的新形势2437
一、农业向市场经济的过渡2437
第十四篇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2437
二、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对农业的全面冲击2442
第二章 农业的体制与组织创新2444
一、农业微观基础的改造2444
二、加快农村中介组织的建设2448
三、重建新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2450
第三章 农业经济发展向技术更新的战略转变2452
一、工业化与工农关系2452
二、转变时机的选择2453
三、技术结构的调整2455
四、技术组织的创新2456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大势所趋2458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趋势及主要组织形式2459
二、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2460
三、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2462
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468
五、政府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责任2469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的大转移2471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2471
二、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背景2474
三、民工潮的根源及对策2475
第六章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腾飞的翅膀2483
一、艰难的历程2483
二、巨大的成就和成功的经验2496
三、问题与对策2509
第七章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2520
一、苏南发展模式2520
二、温州模式2540
三、珠江模式2592
第十五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西部大开发2623
第一章 区域经济与地区发展2623
一、区域分工和地区发展定位2623
二、区域经济综合体与自然结合的产业分工布局2629
三、区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与分工2636
四、经济发展要素流动的效应2644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梯度理论2653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与经济环带2653
二、梯度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2659
三、处于不同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2664
四、调控和协调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2673
第三章 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2700
一、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模式2701
二、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2705
第四章 “六五”以来我国的区域政策2714
一、沿海开放地区政策2714
二、沿江、沿边地区政策2722
三、高新技术开发区政策2731
四、贫困地区政策2733
五、少数民族地区政策2738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性抉择2741
一、加快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2741
二、西部开发的基本原则2743
三、开发西部的若干对策2745
第六章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2748
一、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战略2748
二、江泽民第一次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749
三、江泽民提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2750
四、朱镕基总理提出实施大开发的措施2751
五、朱镕基总理指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五项任务2753
六、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754
七、200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论西部大开发战略2757
第七章 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意义2759
一、长期增长中的资源保障2759
二、经济增长与需求拉动2766
三、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均衡2773
四、社会长期稳定与区域均衡2775
第八章 西部优势与制约因素2779
一、西部地区总体优势2779
二、西部各省区的优势分析2793
三、西部大开发的制约因素2804
四、西部10省区(市)的发展设想2809
第十六篇 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837
第一章 跨入新千年的中国经济2837
一、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837
二、仍具持续增长潜力的今日中国经济2843
三、快速增长: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2845
四、为中国经济增长进言献策2854
第二章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2863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2863
二、如何判断物价指数同比下滑的态势2864
三、走出“扩张—紧缩”的怪圈2867
四、新一轮外商投资热何时到来2868
第三章 专家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途径2872
一、资源优化配置,一个未尽的话题2872
二、过去五大增长动力能否转化2874
三、增长方式转换迫在眉睫2878
四、开辟三条新的增长途径2879
五、危及经济长期增长的六个因素2882
第四章 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2884
一、21世纪是中国世纪吗2884
二、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阶段2886
三、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2888
第十七篇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繁荣2901
第一章 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增长2901
一、参与和发展国际化,大力促进对外贸易,积极吸引外资2903
二、利用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2905
三、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世界经济格局和周边环境变化所提供的机遇2907
第二章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2909
一、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909
二、我国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2911
三、我国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912
第三章 中国与21世纪的世界经济2914
一、中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并给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2915
二、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基本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也将带来积极影响2916
三、中国经济增长将使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2916
热门推荐
- 1639361.html
- 2020755.html
- 3208236.html
- 1758576.html
- 2812645.html
- 1066444.html
- 3789995.html
- 3483716.html
- 3377317.html
- 10858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98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4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67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25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02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1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019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2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