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规范操作全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规范操作全书 上
  • 郭海林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80145263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32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6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银行贷款五级分类规范操作全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概述1

第一节 贷款五级分类法简介1

一、贷款风险分类1

(一)什么是贷款分类1

(二)贷款分类的名称、标准及其含义2

(三)贷款分类的适用范围3

二、我国贷款分类法与国际比较4

第二节 选择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必然性7

一、选择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原因7

(一)风险分类法有利于对贷款的动态监控分析7

(二)风险分类法有利于区分贷款风险的不同层次和防范重点7

(三)风险分类法便于对贷款连续控制8

(四)实行贷款风险分类便于进行国际比较8

(五)实行风险分类法,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9

(六)健全资产评审组织,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能力9

(七)实行贷款风险分类,使信贷管理真正实现规范化、制度化9

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意义11

第三节 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技术分析15

一、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法的局限15

二、贷款分类与会计原理17

三、风险贷款分类法与信贷文化20

第四节 贷款五级分类法的实施22

一、贷款质量分类与历史沿革22

(一)1988年前我国对不良贷款分类的简要情况23

(二)中国农业银行率先建立了贷款质量分类体系24

(三)财政部从企业财务管理角度规定的不良贷款分类办法28

(四)在全国金融系统适用的贷款质量分类标准的产生和完善28

(五)我国贷款质量分类办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尝试29

二、实行贷款五级分类法的探索31

(一)实行贷款风险分类是我国银行业向现代银行制度过渡的历史必然31

(二)实行贷款风险分类法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33

三、创造条件 实行五级分类37

四、搞好清分 强化管理40

(一)清分是强化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40

(二)确保清分工作质量的几个重点问题41

(三)以清分为新的起点 进一步强化信贷管理43

第二章 贷款管理概述45

第一节 贷款管理的意义和原则45

一、贷款管理的意义45

二、贷款管理的原则47

(一)安全性47

(二)流动性48

(三)盈利性50

第二节 贷款管理的组织结构及理论53

一、贷款管理的组织结构53

二、贷款管理的理论和内容55

(一)商业贷款理论55

(二)转换理论57

(三)预期收入理论57

(四)负债管理理论58

(五)资产负债管理理论59

第三节 贷款政策61

一、制定贷款政策的依据62

(一)国家的金融法规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62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62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62

(四)银行的资本状况及负债结构62

(五)经济发展状况或经济周期63

(六)银行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经验63

二、贷款政策的内容63

(一)经营方针及经营目标63

(二)贷款工作规程及权限划分63

(三)贷款的规模、比率及限额64

(四)贷款种类及地域限制65

(五)贷款的抵押与担保65

(六)贷款定价66

三、贷款政策种类67

(一)贷款规模指导性政策67

(二)贷款结构政策67

(三)贷款利率政策68

第四节 信贷管理体制69

一、信贷管理体制的概念69

二、我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演变69

第五节 商业银行主要贷款业务及管理72

一、企业贷款及管理72

(一)一般短期商业性贷款及管理72

(二)票据贴现贷款及管理77

(三)基本建设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80

(四)银团贷款及管理85

(五)房地产贷款及管理93

二、外汇贷款及管理98

(一)外汇贷款的对象、资金来源及条件98

(二)外汇贷款种类102

(三)外汇贷款的业务处理与贷后管理110

(四)外汇贷款风险管理114

三、消费者贷款及管理119

(一)个人消费贷款的管理119

(二)住房按揭贷款及管理133

四、抵押贷款136

(一)基本概念136

(二)抵押物估价和抵押率139

(三)抵押贷款的管理151

五、农村贷款及管理159

(一)农村信贷重点159

(二)国营农业贷款161

(三)种植业与养殖业贷款162

(四)农村商业贷款164

(五)乡镇企业贷款166

(六)合作农业贷款169

(七)“星火计划”项目贷款173

(八)农业资源开发贷款175

(九)扶贫贷款176

第三章 贷款管理体系178

第一节 组织部门管理178

一、董事会和贷款委员会178

二、信贷部门181

三、监督部门182

第二节 人事管理183

一、人事管理目标183

二、人员录用184

三、人员使用185

四、人员培训和待遇189

第三节 会计管理191

一、会计总则191

(一)主要任务191

(二)公认会计准则191

(三)基本规定192

二、基本核算方法193

(一)会计科目193

(二)记帐方法194

三、会计凭证195

四、记帐规则197

五、年终决算198

六、会计功能199

第四节 贷款合同管理200

一、合同订立200

二、借贷合同条款203

三、合同履行213

第五节 信贷档案管理217

一、信贷档案管理的内容和分类217

二、卷宗归档221

三、档案保管和利用223

第四章 贷款风险分类的程序与方法226

第一节 贷款分类流程图226

第二节 阅读信贷档案与填写《信贷状况报告表》226

一、信贷档案分析226

二、信贷状况报告表分析229

第三节 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230

一、贷款目的230

二、还款来源230

三、资产转换周期231

四、还款记录233

第四节 确定还款可能性234

一、财务分析235

二、现金流量分析237

三、担保分析238

四、非财务因素分析239

五、综合分析240

第五节 确定分类结果244

一、定义、特征244

二、分类244

三、贷款分类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49

四、贷款分类矩阵249

第六节 信贷讨论250

一、信贷讨论的目的和内容251

二、信贷讨论中的注意事项及基本技巧251

三、信贷讨论中有关问题的说明252

四、案例分析253

第五章 借款原因分析262

第一节 资产转换循环262

一、经营循环262

二、资本投资循环263

三、借款需求263

第二节 经营循环中的借款需求265

一、季节性销售增长产生的借款需求265

二、长期性销售增长产生的借款需求266

三、存货周转期延长产生的借款需求267

四、应收帐款周转期延长产生的借款需求268

第三节 资本投资循环中的借款需求268

一、固定资产更新产生的借款需求269

二、生产能力扩大产生的借款需求270

第四节 其他借款原因271

一、其他资产增长的支出所产生的借款需求271

二、其他原因产生的借款需求272

第六章 信用分析274

第一节 信用分析的内容274

一、企业主管人因素274

二、资金用途因素275

三、还款财源因素277

四、债权保障因素277

五、借款户前景因素278

第二节 信用分析的程序及资料来源280

一、信用分析的程序280

二、信用分析的资料及其来源281

第三节 信贷员职责及素质要求283

一、信贷员的职责及工作范围283

二、信贷员的素质要求283

第七章 财务分析286

第一节 财务报表分析286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资料及局限性286

二、资产负债表分析290

三、损益表分析304

(一)收入和费用的确认305

(二)损益表的调整307

(三)损益表的结构分析309

(四)损益表的比较分析311

四、财务状况变动表分析311

(一)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结构与内容311

(二)财务状况变动表初步分析314

(三)财务状况变动表比较分析314

(四)财务状况变动表结构分析314

第二节 财务比率分析317

一、盈利能力分析(盈利比率)317

(一)销售利润率(毛利润率)318

(二)营业利润率318

(三)税前利润率和净利润率318

(四)成本费用利润率319

二、营运能力分析(效率比率)319

(一)总资产周转率319

(二)固定资产周转率320

(三)应收帐款周转率321

(四)存货周转率322

(五)资产报酬率323

(六)权益报酬率323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杠杆比率)323

(一)资产负债率325

(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325

(三)负债与有形净资产比率326

(四)利息保障倍数326

四、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流动比率)326

(一)流动比率327

(二)速动比率328

(三)现金比率329

(四)营运资金330

第三节 财务项目分析334

一、存货分析的意义334

二、制造业企业存货的分析334

(一)存货的综合分析335

(二)材料的分析335

(三)在产品的分析338

(四)产品的分析340

三、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分析342

(一)商品库存结构分析342

(二)非商品库存的分析343

四、应收帐款分析345

(一)应收帐款与贷款的关系345

(二)应收帐款的计量与确定345

(三)应收帐款评价345

第四节 财务报告的审查与调整346

一、审查与调整企业财务报告的必要性346

(一)审查与调整的技术原因346

(二)人为原因348

(三)财务报告自身局限性348

二、资产负债表的审查与调整349

(一)资产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49

(二)负债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52

(三)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54

三、损益表的审查与调整355

(一)主营业务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55

(二)费用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56

(三)其他损益项目的审查与调整357

四、现金流量表的审查与调整358

(一)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审查与调整358

(二)对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审查与调整360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62

第八章 现金流量分析365

第一节 基本概念365

一、现金365

二、现金流量366

三、现金流量表367

四、现金流量模型370

(一)模型370

(二)现金流量的具体内容371

(三)应用371

第二节 现金流量计算与现金流量表372

一、现金流量的计算372

(一)权责发生制导致了损益与现金收入(支出)的差别372

(二)为什么要计算现金流量373

(三)如何计算现金流量373

二、现金流量计算的案例分析375

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381

(一)现金流量表编制的原理381

(二)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步聚381

(三)确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84

(四)案例389

第三节 现金流量分析398

一、结构分析398

二、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400

三、偿债能力分析400

四、案例分析402

五、财务比率评价及资信评估405

六、现金流量与贷款风险分类409

(一)根据不同的借款人,确定分析起点和重点410

(二)借款人经营管理与现金流量411

(三)根据现金流量,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什么人,确定贷款档次412

七、参考资料414

(一)现金流量的简单计算方法414

(二)项目现金流量分析414

第九章 贷款担保(信用支持)分析418

第一节 贷款担保(信用支持)分析概述418

一、贷款担保(信用支持)的概念和作用418

(一)贷款担保的概念418

(二)信用支持的作用419

(三)信用支持的两大要点420

二、贷款担保(信用支持)的种类422

(一)抵押423

(二)质押424

(三)保证424

(四)附属协议425

第二节 抵押分析425

一、贷款抵押的概念和特点425

二、贷款抵押的特殊形式427

(一)最高额贷款抵押427

(二)贷款全额抵押429

(三)贷款重复抵押431

(四)贷款共同抵押434

三、贷款抵押物分析434

(一)贷款抵押物的条件434

(二)贷款抵押物的范围437

(三)抵押物的安全性439

(四)抵押的充足性440

(五)抵押物的流动性443

(六)抵押物的处置444

四、抵押贷款分析444

(一)抵押贷款的含义和类型444

(二)抵押贷款的操作规程及管理要点448

(三)我国抵押贷款的现状与问题453

第三节 质押分析455

一、贷款质押的概念和特点455

二、贷款质押与抵押的联系和区别457

(一)贷款质押与贷款抵押的共同之处457

(二)贷款质押与贷款抵押的区别458

三、贷款质押的合同459

(一)贷款质押合同的内容459

(二)贷款质押合同的生效459

(三)贷款质押合同有关问题的说明460

四、贷款质押形式461

(一)贷款动产质押461

(二)贷款权利质押462

(三)转质担保465

五、贷款质押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467

(一)贷款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467

(二)出质人的权利与义务469

(三)贷款质权的实现470

第四节 保证分析472

一、贷款保证的概念和特点472

(一)贷款保证的概念472

(二)贷款保证的特点472

(三)我国贷款保证制度的发展473

(四)贷款保证的两种方式473

二、贷款的一般保证方式474

(一)一般保证中“不能”的含义474

(二)“不能”的表现情形474

三、贷款保证的类型476

(一)单独贷款保证476

(二)共同贷款保证476

(三)最高额贷款保证477

(四)贷款的混合担保479

四、贷款保证人分析479

(一)贷款保证人的资格479

(二)贷款保证人的责任482

(三)贷款合同内容变更的保证责任484

(四)贷款债权债务转移的保证责任485

五、信用支持与贷款分类491

(一)担保评价的步骤492

(二)担保在贷款分类中的具体运用492

第十章 非财务因素分析494

第一节 非财务因素分析概述494

一、非财务因素分析的概念和主要内容494

(一)非财务因素分析的概念494

(二)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494

二、在贷款风险分类中的作用495

三、进行非财务因素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497

四、主要的贷款风险预警信号(非财务因素部分)498

(一)行业风险方面498

(二)经营风险方面499

(三)管理风险方面499

(四)银行信贷管理方面500

第二节 借款人(企业)风险因素分析501

一、借款人经营风险因素分析501

(一)借款人总体特征分析501

(二)借款人产品与市场分析502

(三)借款人采购环节分析503

(四)借款人生产环节分析504

(五)借款人销售环节分析505

二、供产销平衡分析506

(一)含义与作用506

(二)销产供平衡分析的程序与方法507

(三)销产供平衡调查分析的时机与种类510

三、借款人管理风险因素分析511

(一)借款人组织形式分析511

(二)借款人管理层的素质和经验分析514

(三)借款人资格与相关联企业经营管理分析520

(四)借款人人力资源管理分析523

(五)借款人法律纠纷分析525

第三节 借款人行业风险因素分析527

一、行业基本要素分析527

(一)成本结构分析527

(二)成熟期分析527

(三)行业经济周期分析529

(四)行业盈利性分析529

(五)行业依赖性分析530

(六)行业产品替代性分析530

(七)行业法律政策分析530

(八)行业经济技术环境分析531

二、企业环境分析531

(一)企业环境与企业能力531

(二)行业结构分析532

(三)行业进入障碍分析534

(四)供应方与需求方分析534

(五)借款企业竞争者分析535

三、借款企业通用竞争战略分析537

(一)通用竞争战略类型和内涵分析537

(二)通用竞争战略风险分析538

(三)不同行业竞争战略特点分析538

(四)位次竞争战略分析540

四、借款企业经济战略分析542

(一)不同规模企业经营战略特点分析542

(二)借款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分析544

(三)PPM管理分析544

(四)企业经营战略的要素分析与阶段分析545

(五)企业经营战略种类分析546

(六)无差别生产企业战略分析549

(七)跨国公司竞争战略分析550

(八)多角化经营战略分析551

(九)其他战略分析554

(十)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分析557

第四节 内部控制分析558

一、企业内部组织体系与人事控制559

(一)企业的组织机构559

(二)决策机构560

(三)执行机构560

(四)监督机构560

(五)人事控制561

二、控制目标与决策561

(一)控制目标561

(二)决策562

三、岗位职责、授权与相互制约563

(一)岗位职责563

(二)分层授权与指派责任563

(三)相互协调与制约564

四、内部控制的种类划分565

(一)内部管理控制565

(二)内部会计控制565

(三)内部审计控制567

第五节 贷款企业破产风险分析568

一、破产概念、原因及征兆568

(一)企业破产的概念568

(二)贷款企业破产的原因及征兆569

二、对贷款企业破产风险的防范措施571

第六节 其他非财务因素分析574

一、自然社会因素分析574

二、借款人还款意愿分析574

三、银行贷款管理分析575

(一)银行违反法律法规发放贷款575

(二)违反内部信贷政策和操作规程发放贷款575

(三)缺乏有效的贷款监督,影响贷款的及时足额收回575

(四)对到期贷款催收不力575

(五)对担保缺乏有效控制575

(六)法律文件缺乏完整性或合法性576

(七)单一客户或单笔贷款集中576

(八)对有问题贷款疏于管理576

(九)贷款期限不合理576

第十一章 贷款风险度分析577

第一节 贷款风险度问题概述577

一、贷款风险度的概念577

二、贷款风险度判别标准577

三、贷款风险度的作用578

第二节 企业信用等级评估579

一、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意义579

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内容580

三、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方法581

(一)企业信用等级综合评分法581

(二)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体系举例586

第三节 项目评估及项目信用等级评估593

一、项目评估的依据和程序593

二、项目评估的内容和方法594

三、项目信用等级评估608

第四节 贷款风险度的识别和认定610

一、贷款风险度的识别610

(一)贷款对象风险的识别610

(二)贷款方式风险的识别610

(三)贷款形态风险的识别611

二、贷款风险度的认定612

(一)认定原则612

(二)认定方法613

(三)认定举例614

三、综合案例分析615

一、贷款的基本情况615

二、分析616

三、贷款评价618

第十二章 贷款风险与防范633

第一节 贷款风险概述633

一、贷款风险的概念633

(一)贷款风险的涵义633

(二)贷款风险的特点及表现634

(三)贷款风险的种类635

(四)贷款风险的危害636

二、贷款风险的成因分析637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637

(二)商业银行经营的内部因素641

三、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644

(一)政策风险644

(二)市场风险645

(三)信用风险647

(四)国家风险648

(五)国际经济环境风险649

(六)来自银行内部贷款风险649

第二节 贷款风险的防范650

一、贷款风险的识别650

二、贷款风险的度量659

第三节 贷款风险管理概述663

一、贷款风险管理的含义和意义663

(一)什么是贷款风险管理?663

(二)贷款风险管理具有哪些意义?664

二、贷款风险、风险收益与风险损失665

(一)三者概念665

(二)三者关系666

三、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原则668

(一)目标668

(二)原则672

四、贷款风险控制系统673

(一)贷款风险控制系统的运行673

(二)贷款风险的识别和量化分析673

(三)贷款风险控制677

(四)贷款风险控制系统的考核678

(五)贷款风险控制系统的外部监控678

五、资信评估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678

(一)借款企业的资信评估678

(二)贷款项目的资信评估682

第四节 贷款程序的风险管理686

一、审贷分离686

(一)审贷分离与贷款风险控制686

(二)贷款调查688

(三)贷款审查689

(四)贷款后的检查691

二、集体审贷694

(一)集体审贷的意义694

(二)信贷审查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694

(三)集体审贷工作程序695

(四)集体审贷的责任与要求697

三、贷款管理责任制697

(一)建立贷款管理责任制的意义697

(二)贷款管理行长负责制698

(三)建立贷款分级审批制699

(四)实行贷款签批责任制699

(五)建立和健全信贷工作岗位责任制700

(六)建立驻厂信贷员制701

(七)贷款管理人员行为规范702

(八)建立离职审计制702

(九)贷款管理责任制的法律约束702

四、贷款后管理703

(一)贷款后稽检的对象703

(二)贷款后稽核的内容704

(三)贷款稽核结果的处理706

第五节 五级贷款风险分类的认定707

一、贷款分类具体操作707

二、不同种类贷款分类要点708

三、贷款分类认定表及汇总表712

第六节 贷款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730

一、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信贷风险730

(一)实施“金牌”战略730

(二)对“五类”企业贷款从严控制731

(三)运用军事谋略732

(四)实施债的保全733

二、不同种类贷款风险的防范734

(一)流动性不足风险的防范734

(二)利率风险的防范734

(三)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735

(四)以物抵贷风险的防范737

(五)债务风险的防范738

三、新类型贷款风险的防范739

(一)BOT融资风险的防范739

(二)信用证贷款风险的防范742

(三)信用证诈骗风险的防范746

(四)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防范748

(五)提货担保贷款风险的防范749

第七节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751

一、我国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751

(一)关于1998年前存款准备金制度751

(二)关于信贷资产分类方法751

(三)关于呆帐准备金制度756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与出路756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现状756

(二)产权结构调整问题758

(三)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问题759

(四)贷款存量风险的处理问题761

(五)银行资本金补充问题768

(六)贷款风险管理与其他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配合769

第十三章 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方法771

第一节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771

一、基本原理771

(一)规模对称原理771

(二)结构对称原理772

(三)偿还期对称原理772

(四)目标替代原理772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773

(一)基本观点及应注意的四大方面:773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分类:774

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775

(一)资产管理方法775

(二)负债管理方法778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779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781

(一)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总量管理7821

(二)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783

(三)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786

五、《巴塞尔协议》与我国资产负债风险管理788

(一)我国1994年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789

(二)我国1996年底之后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791

(三)我国1998年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的新规定799

第二节 贷款证制度与企业贷款风险管理801

一、贷款证制度的产生及作用801

(一)贷款证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防范信贷风险的产物801

(二)贷款证制度逐步推向我国802

(三)推行贷款证制度的作用802

二、贷款证制度的主要内容803

(一)贷款证的性质803

(二)贷款证的主要内容804

(三)贷款证发放机关805

(四)贷款证发放范围805

(五)申领贷款证需要提供的材料805

(六)贷款证发放规程806

(七)贷款证年审806

三、规范贷款证制度的主要工作807

(一)逐步扩大贷款证制度实施范围807

(二)逐步用现代化手段实现贷款证制度的规范管理808

(三)建立企业资信评估制度,为银行审贷提供可靠信息809

(四)建立企业经济信息档案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811

四、贷款证管理办法812

第三节 贷款主办银行制度817

一、贷款主办银行制度简介817

二、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Japanese Main Bank System)818

三、韩国的主办银行制度820

四、我国主办银行制度821

第四节 信用评级制度823

一、工业企业信用评级研究823

(一)西方国家企业信用评级简介823

(二)在中国建立工业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迫切性825

(三)建立工业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826

(四)指标体系结构、计算公式及其涵义827

(五)指标体系权数的确定829

(六)各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及打分方法830

(七)信用等级对应分值表837

(八)资信评估报告格式838

(九)工业企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的试点和推广838

(十)资信评级工作程序839

二、国际著名的评级公司840

(一)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841

(二)标准普尔公司844

第十四章 贷款项目评估及管理850

第一节 贷款项目评估概述850

一、评估准备850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851

(一)市场851

(二)技术852

(三)投资852

(四)财务852

(五)经济效益853

(六)社会效益853

(七)风险854

(八)组织管理854

(九)项目总评估854

三、评估的基本程序855

第二节 贷款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评估855

一、贷款项目建设条件评估855

(一)贷款项目资源条件的评估855

(二)贷款项目原材料供应的评估856

(三)贷款项目燃料、动力供应的评估857

(四)贷款项目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估859

(五)贷款项目厂址选择的评估859

(六)贷款项目运输条件的评估861

(七)贷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评估861

(八)贷款项目建设条件评估的方法863

二、贷款项目技术评估869

(一)技术评估的内容869

(二)技术评估的程序和方法874

三、贷款项目市场评估877

(一)市场评估概述877

(二)市场评估的基本原理和步聚878

(三)市场评估的基本方法881

(四)市场趋势评估886

四、贷款项目生产规模评估888

(一)项目生产规模的概念888

(二)制约生产规模的主要因素评估888

(三)生产规模评估的程序和方法889

(四)对生产规模评估时常出现几种情况的处理方法890

第三节 贷款项目不确定性评估890

一、不确定性分析890

(一)不确定性分析的概念890

(二)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分类891

二、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891

(一)盈亏平衡分析892

(二)敏感性分析893

第四节 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895

一、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的内容895

(一)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的概念895

(二)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的作用896

(三)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的内容896

(四)贷款项目投入产出评估的程序897

二、贷款项目投资成本的评估897

(一)贷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评估897

(二)贷款项目流动资金评估902

(三)贷款项目投资使用计划的评估904

(四)贷款项目投产成本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904

三、贷款项目生产经营成本费用评估905

(一)贷款项目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分类905

(二)贷款项目生产经营成本评估方法906

四、贷款项目产出效益评估909

(一)贷款项目产品销售收入的评估909

(二)贷款项目销售税金的评估910

(三)贷款项目利润的评估912

(四)贷款项目固定资产残值和流动资金回收的评估913

五、贷款项目投入与产出比较评估913

(一)“有无项目比较法”的作用914

(二)贷款项目“有无比较法”的评估内容和方法914

第五节 贷款企业项目经济效益评估917

一、企业项目经济效益静态分析918

(一)盈利能力比率分析918

(二)主要的财务比率919

二、企业项目经济效益现值分析921

(一)财务现金流量评估表921

(二)企业项目经济效益现值分析的主要指标926

三、项目偿还能力评估930

(一)投资回收期(Pt)930

(二)固定资产投资借款偿还期(Pa)931

第六节 贷款项目社会效益评估与国民经济评价931

一、贷款项目社会效益评估931

(一)分析工具和手段931

(二)不同产业项目社会效益评估939

二、贷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954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基点与步骤954

(二)国民经济评价的费用、效益划分与基本计算表955

(三)国民经济评价的指标与方法956

第七节 贷款项目组织管理评估962

一、组织管理评估的意义962

(一)贷款项目组织管理评估的概念962

(二)贷款项目组织管理评估的内容962

(三)贷款项目组织管理评估的意义963

二、贷款项目主办单位的评估963

(一)贷款项目经理(厂长)的评估963

(二)贷款项目组织管理形式的评估964

(三)贷款项目主办单位财务经营状况的评估965

(四)贷款项目单位信用的评估966

三、贷款项目外部组织管理的评估966

(一)人民政府对贷款项目组织管理的评估966

(二)主管部门对贷款项目组织管理的评估968

(三)经办银行对贷款项目组织管理的报告968

第八节 贷款项目总评估与评估报告969

一、项目总评估969

(一)项目总评估的意义969

(二)总评估的方法970

(三)总评估的内容970

二、项目评估报告的格式972

三、项目评估报告的内容973

第九节 贷款项目评估案例974

第十五章 贷款风险监控系统1011

第一节 贷款质量评价1011

一、分类结果汇总分析1012

二、比较分析1013

三、不良贷款的结构分析1014

第二节 贷款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情况评价1015

一、贷款业务发展战略评估1016

二、贷款审批的分级授权评估1017

三、贷款的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1017

四、贷款发放的规模控制1018

五、关系人贷款管理评估1019

六、信贷集中风险管理评估1020

七、贷款的定价1021

八、贷款的担保1022

九、贷款档案管理政策1022

十、贷款审批和管理程序1023

十一、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制度1024

十二、对不良贷款的管理1025

第三节 贷款的内部控制与组织管理1026

一、信贷管理及监督职能的组织设置1026

二、信贷部门对贷款的监督管理1027

三、内审部门的监督1028

四、合规和合法情况1028

五、信息管理系统1029

六、信贷人员的素质1029

第四节 呆帐准备金充足性评估1030

第五节 贷款质量管理的综合评价及案例分析1032

第十六章 不良贷款监管与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和评估1042

第一节 不良贷款监管1042

一、不良贷款与其监管1042

(一)不良贷款的划分和识别1042

(二)不良贷款的登记1044

(三)不良贷款的考核1044

(四)不良贷款的催收1045

二、不良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原因1046

(一)现状1046

(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1046

三、不良贷款的预警信号1050

(一)在银行的帐户上反映的预警信号1051

(二)财务报表所反映的预警信号1051

(三)企业人事管理及与银行关系方面的预警信号1052

(四)经营管理方面的预警信号1052

四、不良贷款的处理1054

(一)影响有问题贷款处理成效的因素1054

(二)处理有问题贷款的程序1056

第二节 呆帐准备金的计提和评估1062

一、呆帐准备金的基本概念1062

(一)呆帐准备金1062

(二)呆帐准备金与贷款分类的关系1063

(三)两个基本概念1063

二、审慎会计原则1064

(一)审慎会计原则对商业银行计提贷款呆帐准备金的要求1064

(二)审慎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制度1065

(三)正确理解审慎会计原则1067

三、贷款呆帐准备金水平的评估1068

(一)评估目标1068

(二)对政策和程序的评估1068

(三)对准备金总水平的评价1068

四、贷款呆帐准备金的税务处理1069

第三节 呆帐的冲销和贷款豁免1071

一、呆帐的冲销1071

(一)呆帐冲销的原则1071

(二)呆帐冲销的条件1072

(三)呆帐冲销的权限划分与报批程序1073

二、贷款的豁免1073

(一)豁免贷款的权限1073

(二)呆帐核销的报批程序1074

三、贷款呆帐准备金核销的帐务处理1074

(一)贷款呆帐的范围1074

(二)提取与管理1075

(三)核销1076

(四)贷款呆帐核销会计帐务处理1078

(五)贷款损失核销的会计处理手续1079

(六)监督检查与责任1081

第四节 呆帐的冲销和贷款豁免案例1082

案例一:核销××市化工厂贷款呆帐损失1082

案例二:核销百货公司百货商店贷款呆帐损失1099

第十七章 以五级分类为核心的贷款质量稽核1104

第一节 稽核程序概述1104

一、稽核程序图1104

二、稽核前准备1104

(一)成立稽核组1104

(二)发出《稽核通知书》和《稽核前问卷》,收集有关资料1106

(三)审阅《稽核前问卷》反馈材料1107

(四)制定稽核方案、进行贷款初步抽样1108

三、现场稽核1109

(一)进点会谈1109

(二)调阅资料、了解信贷档案1110

(三)贷款风险分类1110

(四)初步评价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制度1112

(五)信贷会谈1114

(六)对贷款质量和贷款管理进行总体评价1115

(七)离点会谈1115

(八)现场组织与控制1116

四、稽核报告与处理1117

(一)撰写《稽核报告》1117

(二)起草《稽核监督意见书》和《稽核监督决定》1117

第二节 贷款资产风险稽核1118

一、贷款资产风险识别与认定稽核1118

(一)对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情况的稽核1118

(二)对贷款资产风险基本权数的稽核1119

(三)对贷款形态的稽核1120

二、贷款资产风险防范控制稽核1121

(一)各项贷款资产风险稽核的内容1121

(二)对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结构调整机制的稽核1126

(三)对建立健全贷款审批机制的稽核1126

(四)对审贷分离和相互制约机制的稽核1126

(五)对建立贷款法律审查制度的稽核1126

(六)对建立贷款风险投放企业、投放区控制机构的稽核1127

(七)对转制企业风险贷款的稽核1127

三、贷款资产风险清收转化补偿稽核1128

(一)稽核信贷部门是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清收逾期呆滞贷款1128

(二)对贷款资产风险转化的稽核1128

(三)对呆帐贷款核销报损稽核1129

四、对汇贷款资产风险稽核1131

(一)对外汇贷款“风险三要素”的稽核1132

(二)外汇担保业务稽核1134

(三)外商投资企业贷款风险稽核1135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内部稽审1137

第一节 内部稽审制度1137

一、金融稽审在我国的发展1137

(一)外部稽审的发展1137

(二)内部稽审制度的建立1138

二、商业银行内部稽审制度1138

(二)内部稽审体制1138

(二)内部稽审工作的任务1139

(三)内部稽审机构职责1139

(四)内部稽审工作行为规范1141

三、商业银行内部稽审过程1141

(一)稽审工作方式1141

(二)非现场稽审过程1142

(三)现场稽审工作程序1143

四、商业银行内部稽审分析1145

(一)稽审分析的形式和方法1145

(二)银行稽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1147

第二节 稽审管理与方法1148

一、稽审业务内部管理1148

(一)稽审决策与计划1148

(二)组织和人事1152

(三)稽审业务与质量管理1154

(四)信息与项目档案管理1158

二、稽审方法1161

一、稽审取证人手方法1161

二、稽审取证顺序方法1162

三、稽审取证数量方法1162

(四)稽审取证手段1163

三、稽审技术1163

(一)取得标准证据的技术1163

(二)取得行动证据的技术1164

(三)取得后果证据的技术1166

第三节 稽审报告1167

一、稽审报告的种类和要求1167

(一)报告的种类和体裁1167

(二)稽审报告的基本要求1167

二、稽审报告基本内容1169

(一)不足与要求1169

(二)包括事项1169

(三)提及被稽审单位1169

(四)对个人的批评1170

三、起草程序1170

(一)明确六个问题1170

(二)分八个步聚撰写1171

(三)稽审报告起草实例1171

第四节 风险稽审1172

一、风险稽审的作用及监控指标1172

(一)风险稽审的作用1172

(二)银行风险监控指标及标准1173

二、资产风险稽审1177

(一)资产风险稽审范围1177

(二)资产风险稽审程序1178

(三)资产风险稽审内容1180

(四)贷款资产风险稽审1181

(五)其他资产风险稽审1184

第五节 内部控制制度稽审1186

一、内部控制系统的主要内容1186

(一)各种管理政策和工作程序1186

(二)分散职能1186

(三)授权和权限1187

(四)业务检查1187

(五)业务报告1187

(六)保留业务记录1187

(七)培训在职人员1187

(八)安全措施1187

(九)计算机系统1187

(十)防止盗用公款控制系统1188

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1188

(一)决策风险控制系统1188

(二)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系统1189

(三)风险化解系统1190

三、内部控制系统评审1190

四、几项基础内部控制度稽审1192

(一)现金出纳业务内控制度稽审1192

(二)联行往来内控制度稽审1193

(三)会计电算化处理内控制度稽审1194

五、内部控制制度稽审评价调查表1197

附录1234

附录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1234

附录二:贷款风险分类操作说明1238

附录三:信贷资产分类1245

附录四:贷款担保法则12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1271

附录五:借款合同条例1283

附录六:贷款通则1287

附录七:部分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贷款分类方法及呆帐准备金制度比较1300

附录八: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1313

附录九: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细化量化指标(百分制)1339

附录十:深圳银行业资产风险监管1346

附录十一:金融资本与风险防范1358

附件1:资本基础中有关资本的定义1370

附件2: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1373

附件3:资产负债表外项目的信用换算系数1374

附件4:过渡期的安排1378

我国现有著名商业银行有关资产负债管理和贷款风险管理规章1379

一、中信实业银行1379

二、深圳发展银行1393

三、广东发展银行1399

四、中国光大银行1411

(一)中国光大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办法1411

(二)中国光大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办法1415

(三)中国光大银行人民币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419

我国最近颁布的有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法规1432

一、《加强金融机构控制的指导原则》1432

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严禁擅自批设金融机构、非法办理金融业务的紧急通知1433

三、我国第一个《全国保险行业公约》1434

四、《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1435

五、《境内机构发行外向债券管理办法》1441

六、《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1445

七、《境外外汇帐户管理规定》1452

八、《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454

九、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1462

十、关于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责任人的行政处分规定14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