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犯罪心理学总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宗宪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6523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811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836页
- 主题词:犯罪心理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犯罪心理学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概述1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
(一)犯罪1
(二)犯罪人6
(三)犯罪心理8
(四)犯罪行为17
(五)犯罪心理学19
二、犯罪心理学的特点20
(一)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1
(二)犯罪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4
三、犯罪心理学的范围32
(一)外国犯罪心理学的范围32
(二)中国犯罪心理学的范围35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38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方法论40
一、概说40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征42
(一)现场研究的困难性42
(二)研究关系的对立性44
(三)研究内容的深层性45
(四)研究能力的局限性46
三、犯罪心理学方法论原则47
(一)客观性原则47
(二)系统性原则48
(三)个别性原则50
(四)伦理性原则51
(五)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53
(六)多种研究类型相结合原则55
四、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62
(一)问题识别62
(二)研究设计66
(三)收集资料69
(四)分析资料80
(五)说明结果88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91
第一节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91
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91
(一)内外关系论92
(二)犯罪原因论92
(三)犯罪预防论98
二、西方国家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99
(一)哲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100
(二)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102
(三)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104
第二节 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108
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108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110
(一)发展概况110
(二)研究取向111
三、现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113
(一)前期阶段114
(二)复苏阶段116
(三)繁荣阶段119
(四)深化阶段120
第三节 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状况123
一、外国犯罪心理学的状况123
(一)专业机构123
(二)专业教育125
(三)犯罪心理学论著126
(四)犯罪心理学从业人员128
(五)研究与应用的特征129
二、中国犯罪心理学的状况134
(一)取得的成绩134
(二)发展的方向136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41
第一节 概述141
一、理论分类141
(一)根据不同观察视角分类142
(二)根据不同人性假设分类142
二、基本共识144
第二节 个人型犯罪理论146
一、生物型犯罪理论146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151
(一)概述151
(二)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说156
(三)希利等人的学说157
(四)亚历山大等人的学说159
(五)弗里德兰德的学说161
(六)布朗伯格的学说163
(七)鲍尔比的学说165
(八)雷德尔和瓦因曼的学说166
(九)亚伯拉罕森的学说171
三、认知发展理论173
四、理性选择理论176
第三节 互动型犯罪理论181
一、不同交往理论181
二、社会学习理论186
(一)犯罪行为获得的机制186
(二)犯罪行为激起或产生的机制190
(三)犯罪行为保持的心理机制193
(四)犯罪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196
第四节 整合型理论197
一、犯罪与人性理论198
二、多学科整合型理论202
(一)人类有机体的性质203
(二)犯罪行为的社会学理论206
(三)生物学与社会学的整合207
(四)多学科整合型犯罪学的含义209
(五)犯罪的个别差异209
第四章 犯因性个人因素211
第一节 犯因性心理因素212
一、犯因性本能因素212
(一)本能概述212
(二)本能与犯罪214
二、犯因性动力因素216
(一)犯因性需要217
(二)犯因性价值观220
(三)犯因性自我评价222
(四)犯因性人生观223
(五)其他犯因性动力因素226
三、犯因性人格因素230
(一)人格与犯罪研究概述230
(二)犯因性人格特质236
四、犯因性个性特征251
(一)智力因素251
(二)能力因素255
(三)气质因素259
五、犯因性感情因素262
(一)犯因性情绪263
(二)犯因性情感274
六、犯因性认知因素279
(一)概述279
(二)错误思维模式279
(三)学习无能290
七、犯因性变态心理293
第二节 犯因性生理学因素294
一、年龄因素294
二、性别因素297
(一)生理因素298
(二)心理因素299
(三)社会文化因素300
三、遗传因素302
四、神经生理学因素309
(一)轻微脑功能紊乱309
(二)神经损伤或者脑电图异常310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11
(四)脑化学因素313
(五)其他脑功能紊乱318
五、生物化学因素320
(一)化学和矿物质的影响321
(二)低血糖与犯罪323
第三节 其他犯因性个人因素324
一、犯因性早年经历324
二、犯因性生活方式327
(一)不良行为习惯328
(二)不良人际关系330
第五章 犯因性环境因素335
第一节 犯因性家庭因素335
一、不良的父母养育336
(一)父母养育类型与犯罪心理336
(二)父母虐待子女339
(三)母爱剥夺341
二、破裂家庭343
三、不适当的家庭互动348
四、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352
第二节 其他犯因性环境因素354
一、犯因性学校教育354
二、犯因性社区环境359
三、犯因性交往因素362
四、犯因性传媒因素365
五、犯因性经济因素371
六、犯因性执法因素379
(一)执法水平低379
(二)执法选择性380
七、犯因性物质影响381
(一)武器381
(二)毒品382
(三)酒精393
八、犯因性自然环境因素398
(一)高温398
(二)人口密度、拥挤与领域性400
(三)噪声403
(四)环境污染404
九、犯因性制度因素407
十、犯因性宗教因素408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表现415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415
一、概述415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机制419
(一)犯罪心理的自身存在419
(二)犯罪心理的学习获得425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机制432
(一)综合渐进型模式432
(二)心理渐进型模式434
(三)突发心理行为型438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互动机制442
(一)犯因性因素互动导致犯罪心理443
(二)不同环节上的互动影响犯罪心理446
五、犯罪心理形成的差异机制453
(一)个别差异454
(二)环境差异460
(三)互动差异462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470
一、概述470
二、反社会性476
(一)反社会性及其特点476
(二)反社会性与反社会行为480
三、犯罪性484
(一)犯罪性及其特点484
(二)犯罪性的主要成分488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500
(一)概述500
(二)犯罪人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503
(三)异常心理状态508
五、无意识犯罪心理519
(一)概述519
(二)无意识犯罪心理的主要表现524
第三节 犯罪动机527
一、概述527
二、犯罪动机的相关概念532
(一)犯罪目的532
(二)其他概念536
三、犯罪动机的主要功能538
四、犯罪动机形成模式540
(一)需要主导模式541
(二)诱因主导模式542
(三)内外结合模式547
(四)挫折引发模式549
(五)过度补偿模式550
(六)防御机制模式553
(七)变态心理模式557
五、犯罪动机的表现形式559
(一)根据意识水平分类560
(二)根据作用力分类560
(三)根据形成特点分类561
(四)根据社会性质分类564
(五)根据具体内容分类566
(六)根据其他标准分类570
六、犯罪动机转化571
(一)概述571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心理过程574
(三)犯罪动机转化的不同方面578
七、无意识犯罪动机580
(一)概述580
(二)无意识犯罪动机的表现583
第七章 犯罪行为的产生与变化589
第一节 犯罪行为产生机制589
一、概述589
二、犯罪行为及其特点592
三、犯罪行为产生过程595
(一)形成犯罪动机595
(二)完成犯罪决策596
(三)实施犯罪行为604
第二节 犯罪情境609
一、概述609
(一)概念与特征609
(二)犯罪情境与犯罪环境612
(三)犯罪情境与犯罪机会615
二、犯罪情境构成要素619
(一)人619
(二)物623
(三)事件623
(四)状态624
(五)时间624
(六)空间625
三、犯罪情境的功能626
(一)引起犯罪行为发生626
(二)影响犯罪行为进行627
(三)阻止犯罪行为继续628
四、犯罪情境与犯罪心理互动模式630
(一)利用情境型630
(二)创造情境型630
(三)情境诱发型631
(四)情境增强型634
(五)情境偶合型635
第三节 特殊犯罪行为的机制635
一、犯罪置换635
二、犯罪过剩640
三、激情犯罪643
(一)激情犯罪及其特征643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特征647
四、无明显动机犯罪648
五、重新犯罪651
(一)概述651
(二)重新犯罪的心理机制654
第八章 犯罪人668
第一节 概述668
一、对犯罪人的比较研究668
(一)比较对象668
(二)比较规则671
(三)基本结论673
二、少年犯罪人与非犯罪少年的比较680
三、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的比较683
(一)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差异性684
(二)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相似性686
第二节 犯罪人的心理学分类688
一、概述688
(一)犯罪人分类及其意义688
(二)犯罪人分类简史689
(三)犯罪人分类的模式692
二、若干重要的犯罪人分类693
(一)哈夫洛克·埃利斯的分类693
(二)汉斯·格鲁莱的犯罪人分类695
(三)雷蒙·科西尼的犯罪人分类696
(四)休伊特-詹金斯少年犯罪人分类700
(五)赫伯特·奎伊的少年犯罪人分类705
(六)特里尔·莫菲特的犯罪人分类709
(七)根据犯罪动机进行的犯罪人分类713
第三节 慢性犯罪人713
一、概述713
二、慢性犯罪人和急性犯罪人分类718
三、沃尔夫冈等人的慢性犯罪人调查722
(一)第一次同生群犯罪调查722
(二)第二次同生群犯罪调查723
四、慢性犯罪人的早期特征725
五、慢性犯罪人的不同类型729
主要参考文献733
术语译名对照表739
人名译名对照表792
后记804
热门推荐
- 391024.html
- 2427247.html
- 1509063.html
- 1472438.html
- 740662.html
- 3784451.html
- 1027352.html
- 3845642.html
- 3017820.html
- 32679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4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46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17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9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58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9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25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2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4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6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