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学 从个体到生态系统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MICHAELBEGONCOLINNR.TOWNSENDJOHJOHNL.JOHNL.HARPER著;李博,张大勇,王德华主译;王卫娟,李骁,邵军炯,尚蕾,周晨晨,徐晓,于海成,户涵姝,朱壁如,张全国,赵琳,赵夏青,等参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435566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713页
- 文件大小:186MB
- 文件页数:731页
- 主题词: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学 从个体到生态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生态学及其学科范畴1
第一部分 有机体3
第1章 有机体与环境:进化背景5
1.1 引言:自然选择和适应5
1.2 物种的特化7
1.2.1 种内的地理变异:生态型7
1.2.2 遗传多态性8
1.2.3 人工选择压力下的种内变异9
1.3 物种形成11
1.3.1 “物种”的内涵11
1.3.2 岛屿和物种形成14
1.4 历史因素14
1.4.1 岛屿模式14
1.4.2 大陆板块漂移16
1.4.3 气候变化16
1.5 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匹配21
1.5.1 地球上的陆地生物群系21
1.5.2 群落的生活型谱25
1.6 群落内匹配的多样性27
1.6.1 环境的异质性28
1.6.2 物种的匹配28
1.6.3 相似物种的共存28
小结29
第2章 条件31
2.1 引言31
2.2 生态位32
2.3 个体对温度的响应33
2.3.1 “极端”的含义?33
2.3.2 代谢、生长、发育和个体大小33
2.3.3 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35
2.3.4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36
2.3.5 遗传变异以及耐寒进化39
2.3.6 高温下的生命39
2.3.7 温度——刺激因子41
2.4 动植物分布与温度的关系41
2.4.1 温度的时空变异41
2.4.2 典型温度和分布41
2.4.3 分布和极端条件45
2.4.4 分布以及温度与其他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45
2.5 土壤和水的pH46
2.6 盐度47
2.6.1 海洋和陆地界面的条件47
2.7 风、海浪以及水流的物理力量49
2.7.1 危险、灾害以及大灾难:极端事件的生态学49
2.8 环境污染50
2.9 全球变化51
2.9.1 工业废气和温室效应51
2.9.2 全球变暖53
小结55
第3章 资源57
3.1 引言57
3.2 辐射57
3.2.1 辐射强度和质量的变化58
3.2.2 净光合作用62
3.2.3 常绿灌木中的阳生和阴生植物64
3.2.4 是进行光合作用还是保水?战略和战术方案65
3.3 二氧化碳66
3.3.1 C3途径68
3.3.2 C4途径68
3.3.3 CAM途径69
3.3.4 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响应70
3.4 水71
3.4.1 攫水之根71
3.4.2 尺度和两种植物水分散失的观点72
3.5 矿质营养72
3.6 氧气75
3.7 生物作为食物资源76
3.7.1 作为食物的动植物的营养含量76
3.7.2 植物组织的消化和吸收79
3.7.3 物理防御80
3.7.4 化学防御80
3.7.5 隐态、警戒态和拟态82
3.8 资源分类和生态位83
3.8.1 必需资源84
3.8.2 其他资源类型84
3.8.3 生态位的资源维度84
小结85
第4章 生命、死亡与生活史86
4.1 引言:生命的生态学事实86
4.2 什么是个体?86
4.2.1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86
4.2.2 构件生物的生长型87
4.2.3 构件生物种群的大小89
4.2.4 衰老或永葆青春的构件生物89
4.2.5 整合89
4.3 统计个体数量90
4.4 生命周期92
4.5 一年生物种94
4.5.1 简单一年生生物:同生群生命表94
4.5.2 生育力表和基础繁殖率95
4.5.3 存活曲线95
4.5.4 存活曲线的分类96
4.5.5 种子库、短命植物以及典型的一年生植物97
4.6 具有重复繁殖季节的个体98
4.6.1 同生群生命表98
4.6.2 静态生命表98
4.6.3 生育力表100
4.6.4 构件特性的重要性100
4.7 繁殖速率、世代长度和增长率101
4.7.1 变量之间的关系101
4.7.2 生命表和生育力表中变量的估算102
4.7.3 种群投射矩阵103
4.8 生活史进化105
4.8.1 生活史的组分106
4.8.2 繁殖价106
4.8.3 权衡107
4.8.4 繁殖代价109
4.8.5 子代数量和适合度110
4.9 选择集、适合度等高线和生境分类111
4.9.1 选择集和适合度等高线111
4.9.2 生境:分类112
4.10 繁殖分配以及分配时令114
4.10.1 繁殖分配114
4.10.2 成熟年龄114
4.10.3 单次繁殖特性116
4.11 子代个体大小与数量116
4.11.1 子代数量:窝卵数117
4.12 r选择和K选择118
4.12.1 r/K概念的证据118
4.13 表型可塑性120
4.14 系统发育约束和异速生长约束120
4.14.1 个体大小和异速生长的影响121
4.14.2 系统发育的影响123
小结124
第5章 种内竞争126
5.1 引言126
5.1.1 利用性竞争和干扰性竞争126
5.1.2 单向竞争127
5.2 种内竞争、密度依赖的死亡率和生育力128
5.3 密度还是拥挤?130
5.4 种内竞争和种群大小的调节131
5.4.1 环境容纳量131
5.4.2 净增长曲线133
5.4.3 S型增长曲线133
5.5 种内竞争和密度依赖性生长135
5.5.1 恒定最终产量定律135
5.6 种内竞争的量化137
5.7 数学模型:引言139
5.8 离散繁殖季节模型139
5.8.1 基本方程式139
5.8.2 竞争的类型?140
5.8.3 时滞141
5.8.4 不同竞争类型的整合141
5.8.5 混沌现象142
5.9 连续繁殖:逻辑斯谛方程143
5.10 个体差异:不对称竞争144
5.10.1 个体大小不等性144
5.10.2 抢先占有资源144
5.11 领域性147
5.12 自疏作用149
5.12.1 动态自疏线149
5.12.2 物种界线和种群界线150
5.12.3 所有物种共有单一的界线?151
5.12.4 自疏作用的几何基础151
5.12.5 自疏界线的资源分配基础152
5.12.6 动物种群的自疏作用153
小结154
第6章 扩散、休眠和集合种群155
6.1 引言155
6.2 主动和被动扩散155
6.2.1 被动散布:种子雨155
6.2.2 通过互利媒介的被动散布156
6.2.3 主动探索和发现157
6.2.4 克隆扩散157
6.3 分布格局:扩散(散布)158
6.3.1 斑块化159
6.3.2 (空间和时间上)利于集群分布的驱动力159
6.3.3 降低集群分布的驱动力:密度依赖性扩散160
6.4 迁移的格局161
6.4.1 潮汐、日夜和季节性运动161
6.4.2 长距离迁移161
6.4.3 “单程”迁移162
6.5 休眠:时间上的迁移162
6.5.1 动物的休眠:滞育163
6.5.2 植物的休眠163
6.6 扩散和密度164
6.6.1 近交和远交164
6.6.2 避免亲属竞争165
6.6.3 恋巢性166
6.7 种群内扩散的变异166
6.7.1 扩散的多态性166
6.7.2 性别相关的差异167
6.7.3 年龄相关的差异167
6.8 扩散的种群统计学意义168
6.8.1 扩散建模:斑块化分布168
6.8.2 扩散和单种群的统计学168
6.8.3 入侵动态169
6.9 扩散与集合种群的统计学171
6.9.1 集合种群理论的发展:无种群定居的可栖息斑块171
6.9.2 集合种群理论的发展:岛屿和集合种群171
6.9.3 一个种群何时是集合种群?172
6.9.4 集合种群动态174
小结176
第7章 生物有机体和单物种种群水平上的生态学应用:生态恢复、生物安全和保护177
7.1 引言177
7.2 生态位理论和管理178
7.2.1 恢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境178
7.2.2 应对入侵181
7.2.3 濒危种的保护183
7.3 生活史理论和管理185
7.3.1 物种性状可作为生态恢复的有效预测因子185
7.3.2 物种性状可用来预测生物安全的优先级186
7.3.3 物种性状可用来预测生物保护和收获管理的优先等级187
7.4 迁移、扩散和管理189
7.4.1 生态恢复和迁移物种189
7.4.2 预测入侵种的扩张190
7.4.3 迁移物种的保护191
7.5 小种群动态和濒危种保护193
7.5.1 问题的尺度193
7.5.2 保护工作应该聚焦于哪些地方?195
7.5.3 小种群遗传学:对物种保护的意义196
7.5.4 灭绝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小种群的动态198
7.5.5 种群生存力分析:将理论应用于管理200
7.5.6 集合种群的保护208
7.6 全球气候变化和管理209
7.6.1 在变化的背景下预测疾病和其他入侵种的扩张210
7.6.2 濒危种的管理212
小结213
第二部分 种间关系215
第8章 种间竞争217
8.1 引言217
8.2 种间竞争的若干实例217
8.2.1 鲑鱼之间的竞争217
8.2.2 藤壶之间的竞争217
8.2.3 两种拉拉藤属植物之间的竞争218
8.2.4 草履虫之间的竞争219
8.2.5 鸟类之间的共存219
8.2.6 硅藻之间的竞争220
8.3 评估种间竞争的若干普遍性特征221
8.3.1 揭示竞争的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221
8.3.2 资源利用性竞争与干扰性竞争以及他感作用222
8.3.3 对称竞争与不对称竞争222
8.3.4 对某一资源的竞争可以影响对另一资源的竞争223
8.4 是竞争排斥还是共存?224
8.4.1 种间竞争的逻辑斯谛模型224
8.4.2 竞争排斥原理226
8.4.3 互抗228
8.5 异质性、拓殖与抢先式竞争229
8.5.1 不可预测的生境空斑:竞争弱者是拓殖强者229
8.5.2 不可预测的空斑:对空间的抢先式占领230
8.5.3 波动环境230
8.5.4 寿命不可预测的短命斑块230
8.5.5 集群分布231
8.6 似然竞争:对无天敌空间的竞争233
8.7 种间竞争的生态学效应:实验研究237
8.7.1 长期实验237
8.7.2 单世代实验237
8.8 种间竞争的进化后果239
8.8.1 自然实验239
8.8.2 基于自然实验的研究243
8.8.3 选择实验244
8.9 生态位分化与竞争共存物种之间的相似性245
8.10 生态位分化和资源利用的机制247
8.10.1 对一种资源的利用248
8.10.2 对两种资源的利用251
8.10.3 对两种以上资源的利用253
小结254
第9章 捕食作用的本质255
9.1 引言:捕食者的类型255
9.2 植食作用和植物个体:耐受还是防御256
9.2.1 耐受和植物补偿性生长256
9.2.2 植物的防御性响应257
9.2.3 植食作用、落叶与植物生长259
9.2.4 植食作用与植物存活260
9.2.5 植食作用与植物繁殖261
9.2.6 附言:动物中的化学防御263
9.3 捕食作用对猎物种群的影响263
9.4 消费对消费者的影响265
9.5 食谱的宽度和组成268
9.5.1 取食偏好268
9.5.2 偏好转变269
9.5.3 食谱宽度:最优觅食途径271
9.5.4 一般情况下的觅食274
9.6 在斑块生境中的觅食275
9.6.1 导致集群分布的行为276
9.6.2 斑块的最优觅食途径277
9.6.3 理想自由分布和其他相关的分布:集群与干扰281
小结284
第10章 捕食作用的种群动态285
10.1 引言:多度格局及其解释的必要性285
10.2 捕食者-猎物及植物-植食动物系统的基本动态:循环趋势286
10.2.1 Lotka-Volterra模型286
10.2.2 滞后的密度依赖287
10.2.3 Nicholson-Bailey模型289
10.2.4 单一世代循环290
10.2.5 自然界中的捕食者-猎物多度循环:真的是捕食者-猎物循环吗?290
10.3 拥挤效应291
10.3.1 Lotka-Volterra模型中的拥挤效应291
10.4 功能响应294
10.4.1 Ⅰ型功能响应294
10.4.2 Ⅱ型功能响应294
10.4.3 Ⅲ型功能响应295
10.4.4 功能响应及Allee效应对种群动态的影响295
10.5 异质性、集群与空间变异298
10.5.1 对猎物密度的集群响应298
10.5.2 图解模型中的异质性298
10.5.3 Nicholson-Bailey模型中的异质性299
10.5.4 风险集群与空间密度依赖299
10.5.5 一些时间连续模型中的异质性301
10.5.6 集合种群的观点301
10.5.7 实践中的集群、异质性及空间变异303
10.6 多重平衡:关于种群爆发的一个解释?308
10.7 捕食者-猎物系统之外310
小结310
第11章 分解者和食碎屑者311
11.1 引言311
11.2 参与分解过程的生物312
11.2.1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312
11.2.2 食碎屑者和专性食微生物者314
11.2.3 分解者和食碎屑者的相对作用318
11.2.4 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分解者、食碎屑者及其食物的化学组成320
11.3 食碎屑者-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321
11.3.1 植物性碎屑的利用321
11.3.2 落地果实的消费323
11.3.3 对无脊椎动物粪便的取食323
11.3.4 对脊椎动物粪便的摄食324
11.3.5 腐肉的分解326
11.4 结论329
小结329
第12章 寄生与疾病330
12.1 引言:寄生物、病原体、感染和疾病330
12.2 寄生物的多样性330
12.2.1 微寄生物332
12.2.2 大寄生物332
12.2.3 巢寄生和群居寄生333
12.3 作为生境的宿主334
12.3.1 活养寄生物与尸养寄生物334
12.3.2 宿主特异性:宿主范围与人畜共患病334
12.3.3 宿主体内的生境特异性335
12.3.4 宿主是具有活性的环境:抵抗、恢复和免疫335
12.3.5 宿主反应的结果:S-I-R337
12.3.6 寄生物诱导的生长与行为变化337
12.3.7 宿主体内的竞争338
12.4 寄生物在宿主间的传播和分布340
12.4.1 传播340
12.4.2 传播动态340
12.4.3 接触率:密度和频率依赖传播341
12.4.4 宿主多样性与疾病的空间散布342
12.4.5 宿主种群中寄生物的分布:聚集分布343
12.5 寄生物对宿主存活、生长及生育力的影响344
12.6 感染的种群动态347
12.6.1 基础繁殖率和传染阈值347
12.6.2 直接传播的微寄生物:R0和临界种群大小347
12.6.3 直接传播的微寄生物:传染曲线348
12.6.4 直接传播微寄生物:感染循环349
12.6.5 直接传播的微寄生物:免疫计划349
12.6.6 直接传播的微寄生物:频率依赖的传播349
12.6.7 农作物病原体:将大寄生物看作微寄生物350
12.6.8 其他类别的寄生物350
12.6.9 集合种群中的寄生物:麻疹352
12.7 寄生物与宿主的种群动态353
12.7.1 耦联的(相互作用的)或者改动过的宿主动态?353
12.7.2 柳雷鸟和线虫354
12.7.3 施瓦巴德驯鹿和线虫356
12.7.4 赤狐和狂犬病357
12.8 寄生物与其宿主间的协同进化359
小结361
第13章 共生和互利共生362
13.1 引言:共生者、互利者、偏利者和生态系统工程师362
13.2 互利共生的保护者363
13.2.1 清洁鱼和顾客鱼363
13.2.2 蚂蚁-植物的互利共生364
13.3 作物种植与家畜饲养365
13.3.1 人类农业365
13.3.2 蚂蚁对昆虫的饲养366
13.3.3 甲虫和蚂蚁对真菌的种植366
13.4 种子和花粉的散布368
13.4.1 种子散布的互利关系368
13.4.2 传粉的互利关系368
13.4.3 繁殖地传粉:无花果和丝兰370
13.5 消化道生物与宿主的互利关系371
13.5.1 脊椎动物的消化道371
13.5.2 反刍动物的消化道372
13.5.3 自食其粪372
13.5.4 白蚁的消化道373
13.6 动物细胞中的互利:昆虫的菌胞共生374
13.7 水生无脊椎动物中的光合共生者375
13.7.1 造礁珊瑚和珊瑚白化375
13.8 高等植物和真菌的互利关系377
13.8.1 外生菌根378
13.8.2 丛枝菌根378
13.8.3 欧石南类菌根380
13.9 真菌与藻类:地衣380
13.10 互生性植物对大气氮的固定381
13.10.1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互利关系381
13.10.2 根瘤菌与植物互利关系的代价与益处382
13.10.3 非豆科植物的固氮互利关系383
13.10.4 种间竞争384
13.10.5 固氮植物和演替385
13.11 互利关系的模型385
13.12 从共生到亚细胞结构的进化386
小结387
第14章 多度389
14.1 引言389
14.1.1 相关性、因果关系与实验389
14.2 波动还是稳定?390
14.2.1 多度的决定与调节390
14.2.2 关于多度的理论391
14.2.3 种群多度的调查方法393
14.3 种群统计学方法393
14.3.1 关键因子分析393
14.3.2 敏感性、弹性和λ贡献分析397
14.4 机制派方法400
14.4.1 在多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建立关联400
14.4.2 种群扰动实验400
14.5 密度派方法402
14.5.1 时间序列分析:对密度依赖性的剖析403
14.5.2 时间序列分析:对时滞的计数和刻画404
14.5.3 综合考虑密度依赖性和非密度依赖性——天气与生态学相互作用406
14.6 种群周期及其分析407
14.6.1 种群周期的观测407
14.6.2 柳雷鸟408
14.6.3 雪兔410
14.6.4 田鼠亚科动物:旅鼠和田鼠411
小结416
第15章 种群相互作用水平上的生态学应用: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管理418
15.1 引言418
15.2 病虫害的管理419
15.2.1 经济危害水平和经济阈值419
15.2.2 化学除害剂、病虫害反弹和次级病虫害420
15.2.3 除草剂、杂草和农田鸟类423
15.2.4 除害剂抗性的进化424
15.2.5 生物防治426
15.2.6 病虫害综合防治427
15.2.7 对入侵生物早期防治的重要性429
15.3 收获管理429
15.3.1 最大可持续产量430
15.3.2 简单的MSY收获模型:固定配额430
15.3.3 一种更安全的替代:固定收获努力431
15.3.4 其他追求MSY的收获方法:固定比例收获或保留固定数量繁殖个体432
15.3.5 被收获种群的不稳定性:多重平衡点433
15.3.6 被收获种群的不稳定性:环境波动434
15.3.7 关注被收获种群的结构:动态库模型435
15.3.8 资源收获管理的目标437
15.3.9 经济和社会因素437
15.3.10 由数据做出估计:将管理带进实践439
15.4 生态管理中的集合种群观点441
15.4.1 破碎生境中的生物防治441
15.4.2 为渔业管理设计保护区网络442
小结444
第三部分 群落和生态系统445
第16章 群落的性质:时空格局447
16.1 引言447
16.2 群落组成的描述448
16.2.1 多样性指数449
16.2.2 秩-多度图450
16.3 群落的空间格局452
16.3.1 梯度分析452
16.3.2 群落的分类和排列452
16.3.3 群落生态学的边界问题455
16.4 群落的时间格局456
16.4.1 奠基者控制和优势度控制的群落456
16.4.2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456
16.4.3 新成火山岩上的原生演替457
16.4.4 海岸沙丘上的原生演替458
16.4.5 弃耕地上的次生演替459
16.5 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取代概率459
16.6 演替的生物学机制461
16.6.1 竞争-拓殖权衡和演替生态位机制461
16.6.2 促进作用461
16.6.3 与天敌的相互作用461
16.6.4 资源比率假说462
16.6.5 决定性特征462
16.6.6 动物在演替中的作用463
16.6.7 顶极的概念465
16.7 时空背景下的群落:斑块动态观465
16.7.1 优势度控制的群落465
16.7.2 空白斑块形成的频率466
16.7.3 空白斑块的形成和填补469
16.7.4 奠基者控制的群落471
16.8 结论:从景观角度来考虑的必要性472
小结474
第17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量475
17.1 引言475
17.2 初级生产力的格局476
17.2.1 生产力的纬向趋势476
17.2.2 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和年际趋势477
17.2.3 内源性与外源性生产477
17.2.4 生产力和生物量相互关系的变化480
17.3 限制陆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因子482
17.3.1 太阳能的低效利用482
17.3.2 水分和温度是关键因子482
17.3.3 排水状况和土壤质地可改变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483
17.3.4 生长季节长度484
17.3.5 矿质资源的不足可能导致低生产力485
17.3.6 限制陆地生产力的因子概述485
17.4 限制水生群落初级生产力的因子486
17.4.1 溪流中阳光和养分的限制486
17.4.2 湖泊中的养分487
17.4.3 养分和海洋涌升流的重要性487
17.4.4 水生群落中生产力随深度而变化489
17.5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归宿491
17.5.1 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的关系491
17.5.2 通过食物网的能流的可能途径492
17.5.3 转化效率在决定能量途径上的重要性493
17.5.4 通过不同群落的能流494
小结498
第18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499
18.1 引言499
18.1.1 能量通量和养分循环间的关系499
18.1.2 生物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499
18.1.3 养分收支500
18.2 陆生群落中的氮收支501
18.2.1 向陆生群落的输入501
18.2.2 从陆生群落的输出502
18.2.3 碳输入和输出随林龄而变化504
18.2.4 养分循环相对于输入和输出的重要性505
18.2.5 陆地生态系统养分收支的一些关键要点506
18.3 水生群落中的养分收支507
18.3.1 溪流507
18.3.2 湖泊508
18.3.3 河口510
18.3.4 海洋的大陆架区域511
18.3.5 开放海洋511
18.4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15
18.4.1 水循环515
18.4.2 全球养分流动的一般模型516
18.4.3 磷循环516
18.4.4 氮循环518
18.4.5 硫循环519
18.4.6 碳循环520
小结522
第19章 种群相互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523
19.1 引言523
19.2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523
19.2.1 群落中普遍存在的当前竞争作用523
19.2.2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力525
19.2.3 来自群落格局的证据:生态位分化526
19.2.4 来自形态学式样中的证据532
19.2.5 负相关分布中的证据533
19.2.6 竞争的角色评估536
19.3 群落组织的平衡和非平衡观点537
19.4 捕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537
19.4.1 植食动物的作用537
19.4.2 食肉动物的作用540
19.5 寄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响543
19.6 捕食者和寄生物影响的评价546
19.7 群落生态学的多元论546
小结548
第20章 食物网550
20.1 引言550
20.2 食物网中的间接效应550
20.2.1 “非预期”效应550
20.2.2 营养级联552
20.2.3 含四营养级的系统552
20.2.4 是否所有生境中都存在级联?级联的作用发生在群落水平还是物种水平?554
20.2.5 对食物网的调控是下行的还是上行的?世界为何是绿的?555
20.2.6 强关联种和关键种556
20.3 食物网结构、生产力和稳定性557
20.3.1 “稳定性”为何义?557
20.3.2 群落复杂性和“约定俗成”559
20.3.3 模型群落中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种群559
20.3.4 模型群落中的复杂性和稳定性:整个群落560
20.3.5 实际中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种群561
20.3.6 实际中的复杂性和稳定性:群落562
20.3.7 物种数量抑或其特性?关键种的再讨论564
20.4 食物网中的经验格局:营养级数目565
20.4.1 生产力、生产空间、还是只是空间?566
20.4.2 模型食物网的动态脆弱性568
20.4.3 捕食者设计及行为的约束条件568
20.4.4 杂食性569
20.4.5 食物网的分割569
小结571
第21章 物种丰富度的格局573
21.1 引言573
21.1.1 影响物种丰富度的4类因素573
21.2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574
21.2.1 局域和区域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574
21.2.2 物种相互作用和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575
21.3 影响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变异因素576
21.3.1 生产力和资源丰富度576
21.3.2 空间异质性578
21.3.3 环境严酷性580
21.4 影响物种丰富度的时间变异因素582
21.4.1 气候变异582
21.4.2 环境年龄:进化时间582
21.5 生境面积和偏远程度:岛屿生物地理学583
21.5.1 MacArthur和Wilson的“平衡”理论583
21.5.2 生境多样性是单方面起作用还是岛屿面积的一个独立效应585
21.5.3 偏远程度588
21.5.4 哪个物种?周转589
21.5.5 哪个物种?不协调590
21.5.6 哪个物种?进化591
21.6 物种丰富度的梯度591
21.6.1 纬度梯度591
21.6.2 海拔和深度梯度593
21.6.3 群落演替过程中的梯度594
21.6.4 化石记录中分类群丰富度的格局595
21.7 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机能执行597
21.7.1 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机能执行的正相关关系598
21.7.2 对丰富度-生态系统过程关系的不同解释598
21.8 物种丰富度格局的评价600
小结601
第22章 生态学在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应用:基于演替、食物网、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理论的管理602
22.1 引言602
22.2 演替和管理602
22.2.1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进行的演替管理602
22.2.2 为恢复而进行的演替管理606
22.2.3 为保护而进行的演替管理607
22.3 食物网、生态系统功能和管理608
22.3.1 食物网理论指导的管理608
22.3.2 通过操控湖泊食物网来管理富营养化610
22.3.3 农业生态系统过程的管理612
22.3.4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613
22.4 生物多样性及管理615
22.4.1 保护区的选择615
22.4.2 多用途保护区的设计618
22.5 可持续性的三个基本原则620
22.5.1 经济观620
22.5.2 社会观622
22.5.3 集成623
小结624
参考文献626
生物名词索引677
主题词索引690
热门推荐
- 1787580.html
- 284222.html
- 1467493.html
- 26445.html
- 2300900.html
- 3341226.html
- 3641870.html
- 2775145.html
- 2242738.html
- 2509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6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80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5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46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13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0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31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9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8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