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比较宪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比较宪法
  • 王世杰,钱端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7468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62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689页
  • 主题词:宪法-比较法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 比较宪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增订四版序1

增订三版序2

再版序4

初版序5

第一编 绪论9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9

第一节 宪法的特性9

一 形式上的特性9

二 实质上的特性11

第二节 宪法的种类15

一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16

二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8

第三节 宪法观念的沿革22

一 希腊罗马时代24

二 欧洲中世纪时代25

三 自欧洲宗教革命至美法革命时代26

四 18世纪美法革命时代29

五 19世纪以来的变迁与最近事例31

第二章 国家的概念34

第一节 国家的名称35

第二节 国家的要素36

第三节 主权问题40

第一目 主权的限制问题41

一 事实上的限制42

二 道义上的限制43

三 法律上的无限性49

第二目 主权的分割问题52

第三目 主权之所在54

一 法律的主权与政治的主权54

二 国民主权说56

三 国家主权说60

第四节 国家的起源及根据61

一 神意说62

二 契约说62

三 强力说68

四 结论69

第二编 个人的基本权利及义务第一章 人民的基本权利79

第一节 消极的基本权利——个人自由80

第一目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及论据80

一 个人自由说的由来80

二 个人自由说的论据82

第二目 个人自由的范围及种类85

一 个人自由的范围85

二 个人自由的种类86

第三目 人民平等的原则87

一 人民平等的意义87

二 人民平等的论据及其批评89

第四目 人身自由91

一 人身自由的意义91

二 人身自由的保障94

第五目 居住及迁徙自由95

一 居住自由95

二 迁徙自由97

第六目 工作自由98

一 工作自由的意义98

二 工作自由的范围98

第七目 意见自由104

一 意见自由的意义104

二 意见自由的种类105

三 刊行自由106

四 教学自由118

五 演剧自由119

六 广播自由119

第八目 通讯秘密自由120

第九目 信教自由121

一 信教自由的意义121

二 信教自由的范围121

第十目 集会自由126

一 集会自由的意义126

二 集会自由的范围127

第十一目 结社自由130

一 结社自由的意义130

二 结社自由的范围132

第二节 自由与戒严139

一 戒严与法国法律140

二 戒严与德奥各国的法律141

三 戒严与英国法律143

四 戒严与美国宪法144

五 戒严与中国法律145

第三节 财产权147

一 财产权的意义147

二 财产权的范围149

第四节 积极的基本权利153

第二章 人民的基本义务156

第三编 公民团体163

第一章 公民选举权163

第一节 选举权的性质163

一 选举权为国民的固有权利说163

二 选举权为社会职务说164

三 选举权兼具权利与职务两性说165

第二节 选举团体的组成166

第一目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166

一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的区别166

二 限制选权与普及选权的理论167

三 女子选举权及被选举权问题169

四 中华民国历次选举法中的选举权资格172

第二目 地域代表与职业代表173

一 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的区别173

二 职业代表制的理论及批评174

三 职业代表制的各种形式179

第三节 选举区183

一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183

二 大选举区制与单选举区制的理论184

第四节 选民权利的范围185

第一目 复数选权与平等选权185

一 复数选权与平等选权的区别185

二 复数选权制的批评187

第二目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188

一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区别188

二 间接选举与直接选举的理论188

第三目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189

一 多数选举与比例选举的区别189

二 比例选举制的各种形式190

三 比例选举制的理论202

第四目 强制投票205

一 强制投票制的意义及形式205

二 强制投票制的理论205

第五节 选举程序207

第一目 选民册207

第二目 秘密投票208

第三目 选举舞弊与选举诉讼209

一 选举舞弊209

二 选举诉讼211

第二章 公民直接立法权214

第一节 复决权214

一 复决的意义及形式214

二 复决制的理论218

第二节 创制权220

一 创制的意义及形式220

二 创制制的理论222

第三章 公民罢免权224

一 罢免的意义及形式224

二 罢免制的理论226

第四章 公民总投票227

第四编 国家机关及其职权第一章 议会233

第一节 议会的性质及起源233

第一目 议会的性质233

一 委托说233

二 代表说235

三 国家机关说236

四 各说的批评237

第二目 议会制度的起源238

第二节 议会的组成241

第一目 两院制与一院制的理论242

一 主张两院制者的理论242

二 主张一院制者的理论243

第二目 两院的组成问题245

一 下议院的组成245

二 上议院的组成249

第三节 议会的职权253

第一目 两院职权的分配253

第二目 议会的立法权256

第一款 立法权的意义256

第二款 立法程序258

一 法律案的提出259

二 法律案的讨论259

三 两院的协议260

第三目 议会的监察权261

一 质询权262

二 查究权263

三 受理请愿权263

四 建议权263

五 弹劾权263

六 不信任权266

七 设立常设委员会权266

第四目 议会的财政权267

一 预算案267

二 决算案271

第四节 议员的特殊保障271

一 议员言论的保障272

二 议员身体的保障272

第五节 议会制度与反议会制度272

第二章 行政机关277

第一节 行政机关的组成278

第一目 合议制278

一 合议制的意义278

二 合议制的理论279

三 合议制的实例280

第二目 行政元首与国务员288

第一款 行政元首288

一 行政元首的产生288

二 行政元首的任期293

三 行政元首的出缺294

第二款 元首与国务员的关系296

一 总统制296

二 责任内阁制298

第三款 国务会议303

一 国务会议的组成303

二 国务会议与元首304

三 国务会议的职权305

第四款 国务总理与国务员306

第二节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307

一 合议制307

二 总统制308

三 责任内阁制309

四 上述各制的批评311

五 独裁制313

第三节 行政机关的职权314

第一目 公布法律权315

第二目 命令权316

第三目 关于制定法律之权320

一 法律提案权321

二 要求复议权321

第四目 任免权323

一 国务员的任免323

二 一般公务员的任免324

三 考试制度325

第五目 军事权326

第六目 外交权328

一 使节权328

二 缔约权328

三 宣战权331

第七目 荣赏权332

第八目 赦免权334

一 赦免权的意义334

二 关于赦免权的理论335

第九目 关于议会的集会、开会、停会、闭会及解散之权337

第一款 关于议会的集会、开会、停会及闭会337

第二款 关于议会的解散340

一 议会解散权与责任内阁制341

二 议会解散权与非责任内阁制343

第三章 法院344

第一节 法院职务的性质344

第二节 法院的独立345

一 法官的任用346

二 法官的保障347

三 法院独立的其他条件350

第三节 法院司法权的范围350

第一目 宪法解释权351

一 何谓违宪351

二 否认与撤销的区别352

三 法院应否有否认或撤销违宪的法律之权353

第二目 行政诉讼审判权358

一 行政诉讼的意义358

二 英美制与欧洲大陆制358

第四章 联邦制度361

第一节 联邦制的特性362

第一目 联邦与邦联的区别362

第二目 联邦与单一国的区别367

第二节 联邦制的派别370

第一目 美制与坎拿大制的区别370

第二目 美制与欧洲大陆制的区别372

第三节 几个特殊的联合组织374

一 苏联374

二 不列颠国协376

三 国际联盟378

第五编 宪法的修改383

第一章 宪法修改的可能性383

第一节 宪法的固定性383

第二节 宪法修改的限制384

第一目 程序上的限制384

第二目 时间上的限制385

第三目 范围上的限制386

第三节 未规定修改问题的宪法388

第二章 宪法修改的程序390

第一节 提案程序390

一 提案权390

二 原则的决定391

三 草案的决定392

第二节 议决程序392

一 由议会议决393

二 由特别制宪议会议决394

三 由地方团体复决394

四 由公民复决394

第三节 公布程序396

第六编 中国制宪史略及现行政制第一章 清季之预备立宪403

第一节 立宪运动的发轫403

第二节 清廷的措施407

一 考察宪政大臣的派遣及宪政编查馆的成立407

二 定期实行立宪及《宪法大纲》的拟定408

三 咨议局及资政院的召集409

四 十九信条的颁布411

第二章 辛亥革命及北京政府时代的制宪414

第一节 辛亥革命至国会成立414

一 辛亥十月十三日《临时政府组织大纲》414

二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16

三 关于制宪机关的法律419

第二节 国会成立至国会解散420

一 国会中的政党420

二 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织及程序421

三 二年十月四日《大总统选举法》423

四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完成425

五 袁世凯干预制宪及国会解散426

第三节 国会解散至袁世凯之死429

一 民国三年五月一日《中华民国约法》429

二 民国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及其他431

三 君宪运动432

第四节 国会恢复至宣统复辟434

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续议434

二 国会的解散及复辟439

第五节 西南护法至国会二次恢复441

一 西南国会之议宪441

二 新国会之议宪443

三 省宪运动445

第六节 国会二次恢复至临时执政制度消灭448

一 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中华民国宪法》449

二 民国十四年《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及《中华民国宪法案》453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代之制宪456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宪法观念457

一 中国未来宪法的内容458

二 宪法颁布前的准备461

三 未来宪法制定的程序462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组织法的变迁463

一 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3

二 民国十六年三月十日《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4

三 民国十七年二月十三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5

四 民国十七年十月八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6

五 民国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8

六 民国二十年六月十五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69

七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470

第三节 约法运动与立宪运动474

第一目 训政时期约法的制定474

一 训政时期是否需要约法474

二 太原《中华民国约法草案》476

三 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478

第二目 颁行宪法的预备482

一 宪法草案的议订484

二 国民大会召集日期490

三 国民大会的选举493

第四章 国民政府的机构496

第一节 党治496

第一目 中国国民党的组织498

第二目 政治委员会及国防最高委员会501

一 政治委员会的沿革501

二 政治委员会的权力507

三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产生509

四 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组织及权力511

第二节 国民政府512

第一目 国民政府主席513

第二目 国民政府委员会514

第三目 国民政府直属机关515

第三节 五院及五权517

第一目 行政院517

一 行政院与责任内阁517

二 行政院院长518

三 行政院会议518

第二目 军事委员会519

一 军事委员会的组织520

二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521

三 军事委员会的职权522

第三目 立法院522

一 立法院的组织522

二 立法院会议523

三 立法院的职权525

第四目 立法程序526

一 法律与命令的区别527

二 法律案的提议529

三 法律案的议决529

第五目 预算程序531

一 概算的编造532

二 概算的核定533

三 预算的拟定534

四 预算的审议534

第六目 司法院536

第七目 考试院538

第八目 监察院539

一 监察院的组织539

二 弹劾权540

三 审计权542

第四节 国民参政会543

第一目 训政时期人民代表机关设立问题543

第二目 国民参政会的组织546

一 参政员547

二 主席548

三 驻会委员会548

四 委员会549

第三目 国民参政会的权力及地位549

附录552

一 《宪法大纲》(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颁发)552

二 《十九信条》(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公布)554

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辛亥十月十三日公布 民国元年一月二日修正)555

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公布)559

五 《中华民国约法》(民国三年五月一日公布)564

六 《中华民国宪法》(民国十二年十月十日公布)572

七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十四年七月一日公布)588

八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十七年十月八日公布)589

九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594

十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布)602

十一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宣布 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修正)608

参考书目624

新旧译名表631

王世杰先生学术年表&林来梵635

钱端升先生学术年表&林来梵638

眺望宪政的远景——读王世杰、钱端升的《比较宪法》&林来梵6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