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
  • 裴成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93068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6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文化遗址-保护-关系-城市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化大繁荣背景下遗址保护与都市圈和谐共生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

一 研究背景1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4

第二节 相关概念释义及范围界定5

一 相关概念释义5

二 研究范围界定9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9

一 研究方法9

二 研究思路及框架9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0

一 研究内容10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11

三 研究的创新与突破12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述评13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13

一 协调发展理论13

二 和谐共生理论14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16

四 生态宜居理论18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9

一 关于遗址区域保护的宏观研究19

二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22

三 关于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5

四 关于遗址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27

五 关于遗址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29

第三节 遗址保护的实践历程31

一 国外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31

二 国内典型地区的保护实践46

第四节 遗址保护理念与实践的演进历程57

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下半叶57

二19世纪下半叶至1945年58

三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59

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60

五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61

六 大遗址保护的新趋势61

第五节 历史遗产保护的国际宪章62

一 雅典宪章62

二 威尼斯宪章63

三 内罗毕建议63

四 马丘比丘宪章63

五 巴拉宪章64

六 佛罗伦萨宪章64

七 华盛顿宪章64

八 奈良宣言64

九 西安宣言64

十 荆州宣言65

第三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和谐共生机制研究66

第一节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发展的现实矛盾66

一 遗址区凋敝的城中村与都市空间高速扩张之间的矛盾66

二 遗址区历史特色消退与都市特色空间构建之间的矛盾67

三 遗址区无序的环境空间与都市和谐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67

第二节 遗址区对于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价值67

一 大遗址搭建起城市总体空间格局特色67

二 大遗址区构成都市特色文化空间68

三 大遗址区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空间68

第三节 不同区位大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结构协调性评价68

一 评价方法69

二 评价结论70

第四节 大遗址区与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路径分析71

一 促进大遗址区空间“再生”71

二 构建大遗址区多元特色开放空间72

三 建设大遗址区和谐社会空间72

四 发展大遗址特色文化空间73

第五节 大遗址保护与都市圈空间协调发展机制73

一 管理层面73

二 规划层面74

三 政策层面74

第四章 遗址保护与都市圈文化繁荣和谐共生机制研究76

第一节 遗址保护与产业和谐共生机制理论分析76

一 和谐共生的动力——价值生成机制77

二 和谐共生的基础——运行保障机制79

三 和谐共生的保障——利益分配机制80

第二节 遗址保护与产业和谐共生发展模式81

一 和谐发展模式82

二 破坏发展模式91

三 单一保护模式94

四 毁坏停滞模式94

第三节 文化遗址资源产业化模式95

一 遗址公园产业化模式95

二 遗址博物馆产业化模式96

三 旅游景区产业化模式97

四 生态园产业化模式97

五 遗址农业园区产业化模式98

六 遗址文化园产业化模式99

七 遗址特区模式100

第四节 文化遗址保护与产业化管理模式101

一 管理委员会模式101

二 企业参与经营管理模式102

三 混合型管理模式102

第五章 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103

第一节 遗址与大遗址保护103

一 我国遗址分布情况103

二 大遗址保护的意义104

第二节 城市的内涵与城市系统的运行原理105

一 城市的内涵105

二 城市系统的运行原理106

第三节 生态城市与生态城市的文化遗产价值109

一 历史研究与文化教育110

二 观光游览与休闲娱乐110

三 环境美化与生活改善111

四 地类转换与空间优化111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协同机理112

一 遗存本体与现代城市整体空间规划相适应113

二 遗址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相结合113

三 大遗址与区域建筑景观协调、用地空间协调、服务功能协调114

四 大遗址所在城市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114

第六章 遗址区保护与城乡统筹和谐共生机制研究115

第一节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115

一 城乡统筹理念的提出115

二 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115

第二节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模式117

一 货币安置118

二 留地安置118

三 就业安置119

四 社保安置119

五 住房安置119

第三节 城市化背景下遗址区征地拆迁存在的主要问题120

一 补偿标准偏低120

二 就业渠道较窄121

三 社会保障较少121

四 培训服务缺失122

五 文化融入较难122

六 维权上访增多123

第四节 遗址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124

一 可持续发展124

二 遗址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124

第五节 实现遗址区城乡统筹的路径选择127

一 生存保障127

二 能力建设127

三 产业支撑128

四 城市融入128

第六节 实现遗址区城乡统筹的长效机制128

一 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与利益分配机制128

二 建立就业培训与知识提升的长效服务机制129

三 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129

四 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长效分配机制130

五 构建农村居民城市融入的文化发展机制130

第七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发展中的遗址保护实践132

第一节 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132

一 西周时期:空间布局方整轮廓133

二 秦朝都城:跨河布局结构松散133

三 汉长安城:呈现“斗城”形态134

四 唐长安城:方整轴线对称形态135

五 明清时期:布局保持方整形态136

六 民国时期:依然保持方整形态137

七 现代西安:方形与放射形形态138

第二节 西安城市发展的动力要素145

一 山水格局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基本力量145

二 战略区位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支撑146

三 政治地位是西安城市空间演变的核心力量150

四 开发区政策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推动力151

五 华夏传统文化对空间布局特色的塑造力154

第三节 西安大遗址保护的实践156

一 西安大遗址概况158

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整体保护159

三 因地制宜推进多元保护模式161

第四节 西安都市圈发展的态势165

一 战略定位165

二 发展目标166

三 空间布局168

第五节 构建大遗址保护与西安都市圈空间和谐的机制169

一 加强大遗址保护立法169

二 为大遗址保护用地开辟“绿色通道”169

三 建立和健全大遗址保护财政保障机制169

四 在全社会范围内设立不同层次的大遗址保护基金169

五 加强大遗址保护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究170

第八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都市圈遗址保护与文化繁荣171

第一节 西安都市圈文化赋存概况171

一 西安都市圈文化资源丰富171

二 西安都市圈是我国大遗址密集片区173

三 西安都市圈大遗址地位具有至高性175

第二节 西安文化遗址产业化发展历程176

一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景点建设176

二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发展阶段:景区开发176

三 文化遗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集群化推进177

第三节 西安遗址文化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78

一 遗址的密集性与规格的高等级性给遗址保护带来严重困难178

二 资金需求的巨大性与维护的持续性导致的区域过度商业化矛盾突出178

三 文化遗址保护与遗址区村民生活、生产存在尖锐矛盾179

四 遗址文化资源的共性所导致的遗址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严重179

五 各级政府文化遗址保护权责不清,管理体制僵化180

第四节 西安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和谐共生机制构建180

一 建设大遗址特区进行统一保护与开发181

二 创建科学有效的遗址保护投融资机制181

三 构建遗址保护与关联产业良性互动关系及有效的产业化模式181

四 构建文化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和谐运行的有效机制182

五 遗址产业化过程中构建以市场为主、政府协调为辅的利益分配机制182

第九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城乡统筹发展案例研究184

第一节 西安城市化发展历程184

一 工业化建设时期(1949—1978年)184

二 城市化推进时期(1978—2000年)186

三 新型城市化时期(2000年以来)187

第二节 西安实施城乡统筹的实践路径187

一 城中村改造188

二 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189

三 城镇化发展(组团开发)190

第三节 西安大遗址片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评估192

一 城中村改造模式192

二 新区统筹发展模式193

三 大遗址特区模式205

第十章 国家大遗址片区——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227

第一节 西安城市发展的足迹228

一 产业发展轨迹:高端产业注入—特色产业培植—多元产业发展228

二 城市发展轨迹:卫星城—开发区—城市新区230

三 城市特色建设:文脉传承—生态建设—文化引领231

第二节 西安生态城市建设的绩效评估233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233

二 评价方法235

三 评价结果分析236

第三节 遗址保护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241

一 遗址本体抢修与旧城综合改造相呼应241

二 遗址本体保护与新区规划布局相契合242

三 遗址环境整治与城市环境改善相融合242

四 遗址文化挖掘与城市产业发展相衔接243

第四节 西安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的启示244

一 必须树立文化引领的发展理念244

二 必须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245

三 必须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传承245

四 必须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45

五 必须加强公众参与的发展理念245

六 必须选择符合实际的保护模式246

参考文献247

附件1曲江遗址区调查问卷256

附件2汉长安城遗址区调查问卷260

后记2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