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佛教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佛教心理学
  • 陈兵著 著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ISBN:9787561378328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113页
  • 文件大小:122MB
  • 文件页数:1149页
  • 主题词:佛教-宗教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佛教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心理学(绪论)4

第一节 佛教对心的高度重视4

一、佛法宗要——心之缘起4

二、“一切法中,心为上首”6

三、“心理主义”的佛教9

第二节 佛教心理学源流11

一、原始佛教心理学11

二、部派佛教心理学13

三、印度大乘心理学17

四、印度密乘心理学19

五、中国佛教心理学20

六、朝鲜、日本、越南佛教心理学25

七、近现代西方佛教心理学27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的特质、价值和影响29

一、鲜明的出世间特性29

二、解行相应、止观双运的方法31

三、定散双究,染净同诠34

四、正见为导及心灵哲学的发达36

五、佛教心理学的价值和影响37

第二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上)43

第一节 “心”的名义43

一、心、意、识43

二、“心”的类别及特性44

第二节 受、想、行、识四蕴46

一、受蕴——感受、情绪、情感、心境47

二、想蕴——感知觉、想象50

三、行蕴——造作、意志、自我意识52

四、识蕴——心王54

五、四蕴的运作55

第三节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识56

一、前五识的分工56

二、前五识的特点59

三、前五识的染净及相应心所60

第四节 第六识:意识62

一、意识的作用62

二、意识的运作状态及种类67

三、意识为染净迷悟的关键70

第五节 第七识:末那识72

一、“思量为性相”,作为意根的末那识73

二、恒执内自我的染污末那74

三、末那识的相应心所77

四、关于末那识必有的论证78

五、末那识为“染净依”79

第六节 第八识:阿赖耶识82

一、阿赖耶识的语义及别称82

二、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84

三、阿赖耶识所了境及相应心所86

四、阿赖耶识的行相87

五、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89

六、阿赖耶识的真妄91

七、关于阿赖耶识必有的论证95

第七节 第九识:阿摩罗识101

一、真识、如来藏识、根本心、泥洹识、阿摩罗识101

二、作为佛等圣众清净心的真常心、阿摩罗识102

三、凡夫本具的真心、阿摩罗识104

四、从结构论建立第九识105

五、以真心为心的体性而立或不立第九识108

六、从结构论反对立第九识109

七、关于第九识争议的评议110

第三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中)118

第一节 无记及不定心所法118

一、遍行心所法119

二、别境心所法121

三、不定心所法123

第二节 善心所法127

一、唯识学十一种善心所127

二、对善心所法的补充131

第三节 不善心所法及烦恼的辨认138

一、六大根本烦恼139

二、随烦恼144

三、烦恼的种种归纳150

四、对不善心所法的补充154

五、烦恼的特点与过患157

第四节 八十九心与百二十一心161

一、善心162

二、不善心164

三、异熟心165

四、唯作心168

第五节 百六十世间心与八十性妄169

一、《大日经》百六十世间心170

二、八十性妄175

第四章 心——多功能多层次的集起(下)183

第一节 四分与三量183

一、诸识之四分183

二、“量”——认识186

三、现量188

四、比量190

五、非量192

第二节 分别与思惟193

一、三种分别193

二、其他诸种分别194

三、审虑与寻思196

第三节 梦198

一、梦的定义、性质与作用198

二、梦的种类及成因200

三、梦兆与占梦202

四、梦与修行205

第四节 佛教心理内容说总论211

一、心识层次和心理内容的总结补充211

二、心所法属性的检讨215

三、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218

四、心——奇妙的超巨系统225

第五章 心识与业的生起231

第一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上)231

一、入、处、界及三缘生识231

二、眼等五根233

三、意根234

四、七、八二识之根239

五、二十二根241

第二节 心识生起的因缘(下)243

一、八识所缘境243

二、与根、境和合的识246

三、四缘生识247

四、九缘、二十四缘生识250

五、社会性认知形成的因缘253

第三节 一念心生灭的过程254

一、九心轮255

二、十七心刹那258

三、八十九心之十四行相260

四、五心轮与四运心262

第四节 种子与现行265

一、何谓种子265

二、种子的特性267

三、种子的种类268

四、关于无漏种子的讨论270

五、种子与熏习274

六、种现互生277

第五节 从心起业,由业感果281

一、业的名义与种类281

二、由意起思,由思造业285

三、从心起惑,由惑起业287

四、业必感果,业能缚心291

五、业由心造,心可转业295

第六章 心、身、境不二论302

第一节 从心身不二到依正不二302

一、心身不二302

二、心境不二311

三、心色不二314

四、依正不二319

第二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上)323

一、唯心之“唯”323

二、业惑缘起论的唯心325

三、随心所变的唯心329

四、心生、心本、心主、心造、心变、心现331

五、阿赖耶缘起论之唯心334

第三节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下)339

一、如来藏缘起论的唯心339

二、台、贤、禅诸宗真心性起论的唯心342

三、万法唯心说的贯摄345

四、超越唯心的唯心346

第四节 心气不二349

一、心气乃生命之本、生死之根349

二、气为心识所乘、心识体性353

三、心气不二与内外二气356

第七章 心之体性365

第一节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心性论365

一、《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365

二、部派佛学的心性染净之争366

第二节 大乘心性论371

一、印度大乘经论中的心性本净说371

二、自性清净心与心性本觉380

三、台、贤二宗的心性论393

四、禅宗的心性论396

第三节 密教心性光明论401

一、“两部大法”的菩提心说401

二、父、母二续光明论407

三、大手印法心性论418

四、道果法、觉朗派的心性论423

五、大圆满心性光明论426

第八章 认知之检讨435

第一节 相、名、分别之虚妄435

一、相、名、分别436

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438

三、假名非实443

四、妄想分别之虚妄446

五、相、名、分别之正面作用449

第二节 现、比二量的真与似452

一、现量的真似与直觉452

二、比量的真似与逻辑思维457

第三节 正智与如如463

一、真实与真如464

二、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与正智证如如470

第九章 自我与人格477

第一节 何谓“我”477

一、“我”的语义478

二、众生所体认的自我480

第二节 五蕴非我486

一、五蕴皆非自主故非我487

二、五蕴缘起故非我489

三、五蕴无常故非我492

四、从三世、一异等观察五蕴非我494

第三节 蕴中、离蕴皆悉无我499

一、五蕴中无我499

二、离五蕴无我及无“非即蕴非离蕴”我501

第四节 假我、无我与真我503

一、假我非无504

二、无我与假我的中道观506

三、对无我说质疑的应答508

四、真我、大我510

第五节 从建立自我意识到无我、真我515

一、自我意识及其形成516

二、正确自我意识的建立520

三、无我、真我与自我实现529

第六节 人格的形成及分类534

一、人格的定义及形成的因缘535

二、人格与动物习性538

三、十法界与十大类人格542

第七节 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549

一、人格唯是自塑成549

二、塑造理想人格之道552

第十章 欲、爱、苦乐561

第一节 佛教的人生欲望观561

一、人类的需要、动机和欲望562

二、贪欲及其危害、起因567

三、善法欲572

四、贪欲与善法欲同出一源574

五、“以欲制欲”,以智化欲576

第二节 爱581

一、爱的名义与种类582

二、贪爱相种种585

三、贪爱生起的因缘589

四、贪爱的特性与恶果594

五、爱的正面作用604

六、贪爱的超越与转化608

七、慈悲与法爱615

第三节 佛教苦乐观620

一、“诸受皆苦”620

二、非圣财所生乐626

三、圣财所生乐、现法乐、后世乐、离欲乐632

四、涅槃乐635

五、超越苦乐,以苦为乐638

第十一章 老、病、死及宗教信仰心理645

第一节 老、病、死亡心理645

一、老年心理及老苦645

二、疾病心理及病苦649

三、死亡心理及死苦651

四、自杀、安乐死心理658

第二节 关怀老、病、死亡,战胜老、病、死苦663

一、关怀老、病663

二、佛教的临终关怀665

三、以智慧战胜老、病、死苦671

第三节 宗教信仰心理678

一、宗教、信仰及其起源679

二、怖畏、依怙、向上三种宗教心理682

三、宗教信仰心理的特点、作用689

四、正信与迷信695

五、“信为道元功德母”704

第十二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上)713

第一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713

一、树立正见正信714

二、胜进心、出离心、菩提心716

第二节 报恩心、责任心、慈悲心的培养719

一、报恩心、孝顺心与责任心719

二、慈悲心的培养增广727

第三节 以正戒约束心731

一、戒——防非止恶731

二、菩萨戒、秘密戒及戒律治心的殊胜733

第四节 以不放逸防护自心738

一、守护根门739

二、恒自护心,八风不动741

第五节 以方便对治调心744

一、对治、转治等五法744

二、明觉法747

三、理情法与自我提醒法750

四、念想法与“八念”“十随念”752

五、观想法与不净观755

六、息念、转移、纵念、增益、升华等法757

七、接纳、命名、观察、提问等法760

八、心理创伤的医治761

第六节 喜舍与忏悔764

一、以喜乐滋养心764

二、以“舍”放松心769

三、以忏悔清洗心771

四、以“七觉支”调节心776

第十三章 自治其心,自净其意(下)781

第一节 以禅定炼心781

一、修定的资粮与“加行”782

二、身、心、息、食、睡的调和784

三、入禅门径786

四、修定的基本要点795

第二节 以智慧清净心796

一、彻净其心,必依般若796

二、四念处观800

三、大乘诸法实相观803

四、随时随处可修的随自意三昧810

第三节 以万行庄严心811

一、六度——佛教精神体操812

二、利乐众生与四摄法817

第十四章 明心见性之道824

第一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上)824

一、由止观门渐修见性824

二、由观心而见性825

三、顿悟见性829

第二节 明心见性的方法(下)838

一、由修真如三昧而见性838

二、由参究而见性842

三、由持名念佛与禅净双修而见性848

四、由修持咒观想等密法而见性853

第三节 心性之印定856

一、“以心传心”与活泼机用856

二、“知之一字,众妙之门”858

三、以了义教印证862

四、以公案印证868

五、以般若、涅槃之用及十问十门印证869

第四节 解悟、证悟及悟修之顿渐871

一、禅宗之悟与修871

二、藏密之悟与修875

第十五章 定心879

第一节 定心的层次与禅定境界879

一、由散入定的初步进程879

二、四禅八定882

三、出世间禅定的修证884

第二节 定心的身心效应887

一、禅定的良性生理效应887

二、“禅悦”890

三、禅定提高智商的效应892

四、禅定提高情商及心理治疗的效应894

五、禅定的“发功”效应896

第三节 禅定与神通897

一、由禅定修得的五种神通897

二、由定发通899

三、由定发通的原理900

第十六章 修行偏差的针治907

第一节 禅病及其治疗907

一、生理性禅病的治疗908

二、治修定“乱心病”方912

第二节 修行者异常、变态心理的调治921

一、烦恼妄念增盛921

二、消极厌世,逃避退缩924

三、封闭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927

四、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928

五、相似神通、境界光影的错认930

六、神经质的罪疚感932

七、邪教痴迷者的治疗934

第十七章 清净心939

第一节 小乘道清净心的进程939

一、七清净、十五阶梯、四预流支940

二、七贤位944

三、四向四果947

四、阿罗汉的清净心952

第二节 大乘道清净心的进程957

一、菩萨十信、三贤、四加行位958

二、菩萨十地及佛果位960

第三节 密乘道清净心的进程964

一、破三妄执,即身成佛965

二、无上瑜伽的即身成佛966

第四节 佛陀的清净心971

一、原始佛典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971

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976

第十八章 佛教心理学的现代应用984

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佛教治疗984

一、精神心理疾病的佛教疗法985

二、心身病及生理性疾病的佛法治疗995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1006

一、不良嗜好的心理医治1006

二、病态社会心理的医治1013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1017

一、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1017

二、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1019

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1032

四、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1040

五、无常、无住与心理应变1043

六、佛教与个人成长1045

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1057

一、领导者的自我修炼1057

二、佛教管理模式1061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1067

一、教师的心理修养及师生关系1067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1069

三、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1072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1075

一、把握人心、表现性灵1075

二、空灵的艺术境界1076

三、培养最佳创作心态1078

四、启发创作方法1080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1083

一、应机说法1083

二、说法者应具的条件及说法讲演的技巧1085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1089

一、佛教与罪犯改造1090

二、“事业法”、法事及其他1091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1095

一、佛法对构建“大心理学”的启迪1095

二、佛法对科学的启迪1098

三、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1100

主要参考资料11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