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宓庆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ISBN:750011436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4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翻译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出版前言1
绪论1
0.0 概述:翻译理论的职能和基本原则1
0.1 翻译理论的职能2
0.2 基本指导原则4
0.3 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5
0.3.1 重描写,建立翻译理论的功能观5
0.3.2 重对策研究,强调理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6
《当代翻译理论》第三版前言7
0.3.3 重视语际对比研究,为方法论提供理论依据8
0.3.4 重视对传统的审视,立意于开拓9
0.3.5 强调科学论证,摆脱主观主义的影响10
0.3.6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加强整体性理论整合11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15
1.0 概述:翻译学是一门经验科学15
1.1 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17
1.2 翻译学的开放性17
1.3 翻译学学科架构:内部系统18
1.4 翻译学多维共同体20
第二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23
2.0 概述:理论的基本模式23
2.1 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24
2.3 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27
2.2 基本理论模式的依据和依归27
2.4 语义结构的核心作用及架构手段32
2.5 形式对应的功能观34
2.6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中的功能规范37
2.7 结语39
第三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42
3.0 概述:意义对翻译的意义42
3.0.1 概念意义44
3.0.2 语境意义45
3.0.3 形式意义46
3.0.5 形象意义47
3.0.4 风格意义47
3.0.6 文化意义48
3.0.7 意义的静态观和动态观48
3.1 语际意义转换的制约条件:所谓“翻译的标准”49
3.1.1 翻译的社会效益观49
3.1.2 翻译的共时观和历时观51
3.2 翻译的理解理论53
3.2.1 对翻译理解的原则指引54
3.2.2 理解与表现55
3.3 翻译的任务、特征和翻译者的条件57
3.4 翻译思想初论59
第四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64
4.0 概述:成果和过程64
4.1 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65
4.2 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机制68
4.2.1 语言结构层次68
4.2.2 语序规范及其变通性70
4.2.3 表意手段70
4.2.4 文字结构72
4.3 语际转换的思维调节及语感机制72
4.3.1 按习惯表达法调节思维73
4.3.2 语感机制74
4.4 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77
4.4.1 接受者因素(the Factor of the Receptor)77
4.4.2 文化因素79
4.4.3 语境因素81
4.5 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型式82
4.5.1 语际转换的基本型式及条件82
4.6 结语87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91
5.0 概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91
5.1 翻译思维的基本特征93
5.2 换码的思维过程94
5.3 翻译思维的发展机制95
5.3.1 词语形态分析95
5.3.2 语法层次分析96
5.3.3 文体修辞分析98
5.3.4 词义色彩分析99
5.3.5 文化历史分析100
5.4 翻译思维机制中的综合:句子和语段102
5.4.1 句子102
5.4.2 语段103
5.5 结语106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109
6.0 概述:可译和不可译109
6.1 可译性的理论依据110
6.1.1 认识所指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Basic Isomorph)110
6.1.2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111
6.1.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及语义系统的对应112
6.1.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113
6.2 可译性限度114
6.2.1 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115
6.2.2 语际转换中的障碍117
6.2.2.1 语言文字结构障碍117
6.2.2.2 惯用法障碍(Usage Obstruction)121
6.2.2.3 表达法障碍(Expression Obstruction)124
6.2.2.4 语义表述障碍(Semantic Obstruction)136
6.2.2.5 文化障碍(Cultural Obstruction)138
6.3 可译性限度的调节机制141
6.3.1 思维深化和翻译思想的发展141
6.3.2 外域文化与语言表达法可容性的扩大141
6.4 结语142
6.3.3 方法论的发展潜势142
6.3.4 接受者因素的强化142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147
7.0 概述:程序是“方法的宏观实施描写”147
7.1 程序论中的分析148
7.2 程序论中的综合149
7.3 语法结构是翻译运作的语言依据151
7.4 翻译的步骤153
7.4.1 紧缩主干154
7.4.2 辨析词义155
7.4.3 分析句型161
7.4.4 捋清脉络169
7.4.6 润饰词语170
7.4.5 调整搭配170
7.5 程序论的“终端检验”171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174
8.0 概述:基本理论原则174
8.0.1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一174
8.0.2 方法论基本理论原则之二175
8.1 方法论的分类原则177
8.2 常规手段178
8.2.1 对应(Equivalence)178
8.2.1.1 完全对应(Full Equivalence)180
8.2.1.2 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Partial Equivalence)180
8.2.2 同步(Synchroning)183
8.2.1.3 无对应183
8.3 变通(通变)手段184
8.3.1 代偿(Redressing,Compensating)185
8.3.2 分切(切分Cutting)185
8.3.3 转换(Conversing)186
8.3.3.1 词性转换187
8.3.3.2 肯定与否定的转换188
8.3.3.3 句式的转换189
8.3.3.4 语态转换190
8.3.3.5 时态转换191
8.3.3.6 语气转换192
8.3.4.1 否定部位转移193
8.3.3.7 名词及代词数的转换193
8.3.4 转移(Transposing)193
8.3.4.2 主语转移194
8.3.4.3 重心转移195
8.3.5 还原(Restituting)196
8.3.6 阐释或注释(Interpretating)197
8.3.7 融合(或糅合Blending)及缀合(Combining)198
8.3.8 引申(Extending)199
8.3.9 反转(复位Reversing)200
8.3.10 替代(Substituting)201
8.3.11 拆离(Splitting)204
8.3.12 增补(Adding)、省略(Omitting)与重复(Repeating)206
8.3.13 重构(Recasting);改写(Rewriting)208
8.3.14 移植(Transplanting)209
8.3.15 音译(Transliterating)210
8.4 翻译的译文操控论211
8.4.1 译文操控的基本指引211
8.4.2 译文操控的关键问题212
8.5 结语213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216
9.0 翻译学的美学渊源216
9.1 现代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221
9.1.1 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221
9.1.2 翻译的审美客体(Aesthetic Object)222
9.1.3 翻译的审美主体(Aesthetic Subject)225
9.1.4 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228
9.2 翻译的审美标准235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238
10.0 概述:原创性与局限性238
10.1 风格意义的可知性:风格的认识论依据240
10.1.1 对文体的结构分析240
10.1.2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Form Markers)241
10.1.3 风格的符号体系: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Non-Formal Markers)249
10.2 风格的可译性255
10.2.1 风格的翻译手段:翻译中的风格表现法256
10.3 风格翻译的原则及可译性限度261
10.4 关于所谓“翻译体”:外域文化和语言风格的可容性机制263
10.4.1 翻译中的外域文化可容性基本规范265
10.4.2 翻译中的外语表达法可容性基本规范265
10.5 结语268
第十一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271
11.0 概述:理论不可或缺271
11.1 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272
11.1.1 从翻译理论的职能来分析273
11.1.2 从实践的需要来分析273
11.1.3 从教学的需要来分析274
11.1.4 从学习的规律来分析274
11.2 翻译技能、技巧的获得和发展过程275
11.3 技能与技巧276
11.4 翻译教学的功能观282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285
12.0 概述: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285
12.1 中国翻译理论应有的特色286
12.1.1 中国翻译理论的文化战略考量286
12.1.2 “重描写、重意义、重功能”的基本理论取向287
12.1.3 翻译审美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特殊意义292
12.1.4 注重整体性整合研究299
12.2 结语:接受时代的挑战300
附录 汉外互译中的汉语功能代偿词303
热门推荐
- 2437016.html
- 2612580.html
- 3360831.html
- 1104890.html
- 1954080.html
- 2921610.html
- 2376005.html
- 3891615.html
- 558502.html
- 14227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0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9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03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4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63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07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448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8172.html